•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智慧資本的理論分析

曾出現「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之詞彙,因而可見智慧資本的重要性。

本研究首先引述最新文獻或主要學者對「智慧資本的定義」之觀點,如表 2-9;

其次彙整 15 篇相關著作;最後再歸納出本研究之「智慧資本的定義」。茲依序 說明之。

表 2-9 智慧資本的定義

學者/年代 智慧資本的定義

Galbraith (1969)

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而不單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智慧資本存 在於公司中可創造差異性優勢的知識,為了讓有價值的智慧資本移動,組 織應建立有價值的企業網路,以連結企業內跨部門工作團隊,並能連結組 織外之顧客與供應商,以加速公司的價值創造。

Edvinsson &

Malone (1997)

智慧資本是一種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的掌 握,且能讓企業在市場中享有競爭優勢。

Stewart (1997)

智慧資本可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與能力之加總,如創造財富的知 識、資訊、技術、智慧財產,經驗、組織學習能力、團隊溝通機制、顧客 關係、品牌地位等。

Roos, Pike, &

Fernström (2005)

智慧資本係指組織能夠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所有非金錢與非物質的資 源,且有助於組織價值創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表 2-9 智慧資本的定義(續)

An, Davey, &

Eggleton (2011)

智慧資本通常被視作能為公司創造價值,以及為公司取得與維持競爭優勢 的無形資產或知識資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在初步瞭解主要學者對「智慧資本的定義」之觀點後,以下擴大範疇,統 整 15 篇相關著作之觀點(An et al., 2011; Dzinkowski, 2000; Edvinsson & Malone, 1997; European Commission, 2006; Galbraith, 1969; Roos, Roos, Edvinsson, &

Dragonetti, 1998; Roos et al., 2005; Stewart, 1997; Ulrich. 1998; Warren, 2008; 吳 安妮,2003;岑淑筱和胡湘苓,2010;林文晟和劉金鳳,2012;莊智薰、林福 來、沈明鑑和李岳蓉,2011;盧文民、何東興和高博瑜,2012)。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智慧資本的定義歸納為:「組織成員的腦力、知識、技 能、經驗、認同、承諾,組織的文化、變革、創新、管理、流程、機制、設備,

以及組織與顧客、廠商、其他利害關係人的關係等無形資產之總和,以達成組 織目標,進而提升組織的運作成效、共同價值與競爭優勢。」

二、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

在綜觀與瞭解非教育領域的「智慧資本」之核心概念之後,接著將其延伸至 教育領域,即為「學校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of schools)。本研究首先 引述最新文獻或主要學者對「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之觀點,如表 2-10;其次 彙整 27 篇相關著作,將所有學者對「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之觀點作概念分析,

歸納為八大項;最後再歸納出本研究之「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茲依序說明之。

表 2-10 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

學者/年代 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

Hargreaves (2001)

智慧資本係指學校利害關係人可能有效運用的知識與經驗之總合,以達成 學校目標。

Kelly (2004b)

智慧資本係指來自利害關係人與夥伴之間的關係,來自組織的創新與管理 變革的能力,來自其基礎設備,以及來自其人員的知識、經驗與可轉化的 能力等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表 2-10 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續)

Caldwell (2007)

智慧資本與在學校內服務或為學校服務的教職員的知識與技能水平有關,

而他們都應該位於知識與技能的最前線。而學校的智慧資本若無道德目的 與共同價值,則無法有效地實行。

王如哲(2001) 智慧資本包括成員的知識、腦力及其實用技能,以及組織程序,還有成員 持續改進這些程序的能力,這是組織競爭的優勢之來源。

鄭崇趁(2009,

2010,2011a,

2011b)

智慧資本意指組織之內「人員的核心能力」加「人員對組織的認同程度」。 學校的智慧資本,指的是校長、主任、組長、老師及所有職工,而主要的 智慧資本實為全校教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在初步瞭解主要學者對「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之觀點後,以下擴大範疇,

將 27 篇相關著作之觀點(Caldwell & Harris, 2008; Caldwell, 2007; Hargreaves, 2001; Huang, Miyoshi, La Torre, Marshall, Perez, & Peterson, 2007; Kelly, 2004b;

Kirk, 2000; Kwiatkowski & Stowe, 2001; 方佳梅,2006;方佳梅,2007;毛榮敬,

2004;王如哲,2001;王虎存,2010;江雪嬌,2008a,2008b;李怡禛,2007;

林香如,2010;洪中明,2010;張鈿富,2005;陳威龍和楊銀興,2006;陳家 紋,2006;黃海山,2008;劉佳賢,2010;鄭崇趁,2009,2010,2011;謝傳 崇和劉佳賢,2011;謝慧音,2004)作概念分析,歸納如下:

(一)學校智慧資本係成員認知與技能的水準及經驗。

(二)學校智慧資本係成員對學校的組織認同與承諾。

(三)學校智慧資本係學校的文化與結構及變革創新。

(四)學校智慧資本係學校的管理與流程機制及設備。

(五)學校智慧資本係學校與教育利害關係人的關係。

(六)學校智慧資本係學校人力與結構及關係的總和。

(七)學校智慧資本係以達成學校目標與道德為目的。

(八)學校智慧資本係提升學校的效能與價值及優勢。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學校智慧資本的定義歸納為:「學校成員的腦力、知識、

技能、經驗、認同、承諾,學校的文化、結構、變革、創新、管理、流程、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制、設備,以及學校與家長、社區、其他利害關係人的關係等無形資產之總和,

以達成學校目標、道德目的,進而提升學校的教學成效、共同價值與競爭優勢。」

貳、學校智慧資本的理論

目前國內外探討企業領域智慧資本的理論基礎不外乎從兩大方向著手:(1)

例如:詹文男、張朝清(2006)指出,智慧資本的理論基礎包括:「資源基礎理 論」(resource-based view)、「知識基礎理論」(knowledge-based view)、「能力基 礎理論」(competencies /capabilities-based view);(2)例如:Roos 等人(1998)

指出,智慧資本的理論基礎包括:「策略派別」(strategic stream)、「評量派別」

(measurement stream)。

其中,Roos 等人(1998)認為,「策略派別」研究如何創造和運用知識,

以及討論知識與價值創造的關係為何;「評量派別」著重陳述為何人員需要發展 新的資訊系統,以便能分析統計與財務資料共存的非財務資料。至於應用在教 育領域的學校智慧資本之理論,國內文獻付之闕如,國外相關文獻亦十分有限,

僅有 Kelly(2004a)曾對學校智慧資本作介紹並有詳細之闡釋,而且其探討的 取向也與 Roos 等人(1998)的研究較為相似。基於此,本研究首度於國內引 介 Kelly(2004a)所提出之學校智慧資本的理論。茲將主要內容摘敘之。

Kelly(2004a)認為,經過多年之後,知識管理在企業部門的重要性與日 俱增,至今已發展出許多管理理論以加強實務的基礎。有些理論被統整為智慧 資本的概念,但是有兩種不同的學校思維依舊分野,於教育領域中並列:(1)

知識改進取向(knowledge improvement approach):關注於知識的產生與運用;

(2)知識效能取向(knowledge effectiveness approach):關注於測量以及其與 輸出之間的連結。如圖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學校可經由教職員發展來創造校內獨特的專業知識,或透過有目標的招募 引進優秀的教職員。後者是政府與地方教育當局皆贊同運用於改善績效不彰的 學校之作法,因為其效果是立即的,但所費不貲。然而前者亦非輕而易舉,其 通常需長期持續投入大量的教職員,而教職員發展並非保證絕對能成功,更取 決於規劃的完整性,傳授的品質及如何有效整合等。

許多學校都引進校外顧問來執行其教職員訓練與發展講習,而忽略了現職 教職員的專業知識其實才是最容易取得的資產。引進外部的顧問不盡然有效。

一般都堅信教育專家可能可以激勵成員盡力教學,堅持不懈,但是並未有證據 可以證明其與增加績效,或教職員間廣泛發展新能力有相關。但是至少學校應 該在可行時,結合其教職員發展的方式,運用內部人員分享優良之實踐。

無論選擇何種知識創造之取向,對於建構知識型態之分類均有助益。最簡 易的方式是將知識分為內隱或外顯,但從知識論自然形成之觀點而言,可能會 爭論此種二分法,因其侷限所有知識必定是私人的與內隱的,而外顯知識僅被 定義為資料。外顯知識可被完整地敘述且被儲存於可傳遞的規則形式中,然而 內隱知識則是個人所擁有的。當知識從一類轉化為另一類時,附加知識因而產 生,如圖 2-7:

(1) 內隱-內隱轉化:透過批判反省、專業獨特的教學產生附加的內在知識。

(2) 內隱-外顯轉化:透過研究產生知識,其傳遞至實踐者,且成為個人的 經驗紀錄。

(3) 外顯-內隱轉化:解釋現實教學實踐的轉變,其係由將他人的經驗內化 所產生。

(4) 外顯-外顯轉化:可能不存在,因為沒有人類居中,電腦或文件之間無 法產生或轉化知識。

所有形式的知識轉化均牽涉到擁有某種形式知識的個人與擁有其他形式知 識的個人彼此之間的交流。誠如 Roos 等人指出,沒有分享,就無法創造知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因此智慧資本管理不可或缺的任務為「融合」(fusion)-精心策劃活動,使成 員群聚在一起創造知識-其中良好的溝通即為成功的關鍵。一個良好的共同溝 通網絡促成智慧資本的產生與保留,使智慧資本能從改進的觀點影響實務工作,

並且使智慧資本將產出影響的評估機制透明化。

圖 2-7 知識的轉化與產生

資料來源:Kelly (2004a, 2004b).

在學校中,培養教師個人良好的溝通技巧比起形塑良好的共同溝通環境來 得容易。就其本質而言,優質教師傾向擁有高度的溝通技巧,但是實際上教師 們彼此之間的溝通並非取決於他們固有的能力,而是取決於正式溝通系統。在 此種或類似的情形下,智慧資本的理論與實務管理勢必要與系統思維的組織規 範作連結;更需要形塑一個可分享願景與專長及可激發專業化的環境。

至少在學校中,大部分教師都自然而然朝社會互動發展,因此在學校中溝 通管理通常比較會是促進教師自然發展,而比較不會是朝非自然的逆境前進。

校長必須利用每次機會暢通校內外的溝通管道,無論溝通管道乍看之下不太正 式,看似多麼反直覺,均有利於教職員溝通。學習如何去學習的後設技能,通

校長必須利用每次機會暢通校內外的溝通管道,無論溝通管道乍看之下不太正 式,看似多麼反直覺,均有利於教職員溝通。學習如何去學習的後設技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