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組織溝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之目的在探討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意義與理論基 礎,並分別分析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間的實證研究。茲分為三 節進行研究探討與分析。第一節為組織溝通的理論;第二節為教師工作投 入的理論;第三節為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組織溝通

壹、溝通的定義與歷程

一、溝通的意義

溝通是一種多元且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家 居、運動、休閒等,都會發生。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在我國古已 有之。《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意指「開溝渠使兩 水相匯通」。後來引申為「疏通意見,使之融洽」(王蘭榮,1988)。從英文 字源來追蹤分析,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字義,源自於拉丁文字 communis,有「分享」或「建立共同的看法」之意(黃昆輝,1988)。

Dance (1970)曾對有關溝通之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對於溝 通的定義,至少有近百種之多,這些定義至少包括十五個主題,而且所使 用的研究方法歧異性很大,甚至是彼此相互衝突的(鄭彩鳳,1999)。

Mintzberg ( 1973 )發現美國經理階層必須花費百分之八十的上班時間與他 人或屬下做言語溝通,其比率相當驚人。在使用的媒介上,59%為例行會 議,22%為書面工作,10%為非例行會議,6%為電話溝通,3%為出差(秦 夢群,2005)。其他研究者對於溝通所下定義如下:

McCloskey(1967)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藉以傳遞觀念、態度或事實到其他個人或團體之一種 心理-社會歷程。

Barnard(1968) 溝通是個人和個人之間傳遞有意義符號的歷程。

Moonman(1970) 溝通是一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或意見給另一個個人或團體的一種歷程。

Lewis(1975) 溝通意指藉分享訊息、觀念或態度,以使送訊者與收訊者間產生某種程 度的瞭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種動態過程。

二、溝通的歷程

溝通的歷程與要素可包括:發訊者、訊息、通路、收訊者、回饋作用、

知覺、情境及媒介等。茲分別說明如下。(鄭彩鳳,1999;吳清山,2004)

1.發訊者

溝通需要二人或二人以上,一人扮演傳送資訊,稱為發訊者,另一人 則接受資訊,稱為收訊者。一般而言,發訊者發出訊息愈具體明確,則溝 通效果愈佳。因此,發訊者的溝通技巧、態度、經驗和心理能力相當重要。

2.訊息

發訊者所傳送的訊息,可能是口頭的,也可能是非口頭的,為了增進 溝通效果的訊息,應簡明扼要,避免語義不清,易為收訊者所熟悉和注意,

有時可用圖表或舉例說明。

3.通路

任何訊息,由發訊者至收訊者之路徑,謂之通路。譬如口頭溝通所透 過的「空氣」及「線路」,就是「通路」。在通路中,有些是正式的,它是 法定的,循組織體系的,例如公告、公函之類;有些是非正式的,它不是 法定的,也不是循組織體系的,例如演講或報載之類。若依通路的流向則 可分為上行、下行、平行及斜行等四種,或分成單向與雙向管道兩類。

4.收訊者

發訊者發出訊息,接受訊息者即為收訊者。當收訊者對訊息認識不清,

則可能遭誤解或忽視,就達不到溝通的效果,所以收訊者的溝通技巧、態 度和經驗,或心理能力,在溝通效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回饋作用

在溝通過程中,收訊者對發訊者採用的反應及回送資訊,即為回饋作 用。此時,收訊者變為發訊者,發訊者成為收訊者,於是成為雙向溝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依 Aristotle 對溝通的觀點(Aristotelian view of communi- cation),溝通是 發話者將其論述的內容,以單向口語的方式講述給聽眾聽。如圖2-1 所示。

2-1 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Models of Communication",(n.d.)

(http//web.sfc.keio.ac.jp/~masanao/Mosaic_data/com_model.html)

二、Lasswell 溝通理論模式

Lasswell 在 1948 年提出「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hat Effect」 的溝通過程及要素(梁瑞安,1990)。其中共有五種要素:

第一項為控制分析,在研究「溝通者」,找尋引導溝通的動力;第二項為內 容分析,在研究「說什麼」及「怎麼說」,可以讓溝通對象清楚了解談話內 容之意涵;第三項為媒介分析,在研究「溝通管道」,瞭解媒介的特性和溝 通對象的關係;第四項為溝通對象分析,在研究「收訊者」,了解收訊者個 別興趣與需要;第五項為效果分析,在研究溝通後溝通對象意見、態度及 行為的改變情形。

2-2 Lasswell 溝通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Ruben(1988).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p. 28).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發話者speaker 論證

Argument 語言

Speech 聽眾 Listemer

溝通者 溝通內容 透過何

種管道 對象 達到何

種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Shannon 與 Weaver 的數學溝通理論

Shannon 和 Weaver ( 1949 ) 將訊號流通於電路上的原理,運用在對人 的溝通行為。此理論模式認為溝通主要為訊息來源、發訊者、管道、干擾、

收訊者與目的地等要素。他們指出訊息來源可能並非出自發訊者,訊息目 的地並非到收訊者為止。訊息溝通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干擾,使溝通效果大 打折扣。

2-3 Shannon 與 Weaver 的數學溝通理論

資料來源:Shanon & Weaver (1949). A Mathmatic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short/trans.html)

四、Hoy 和 Miskel 社會心理溝通理論模式

Hoy 和 Miskel(1982)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提出雙向溝通理論模式。

Hoy 和 Miskel 認為人與人之間溝通借助於個人與環境兩種因素結合,基本 原則是訊息的意義不一定由傳達的訊息內容中獲得,是因為人們不同的溝 通能力、知識水準和背景對於訊息的解讀而產生的,即個人所經歷的社會 及環境因素不同時,同樣的字句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產生。此 模式顧及了溝通歷程中的個人心理因素與社會情境。

訊息來源 發訊

管道 收訊

目的

干擾

訊息 信號

接收

信號 訊息

資料來源:Hoy, W. K. & Miskel, C. G. ,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ed Edition

(p. 294). New York: Random House.

干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一般溝通模式

秦夢群(2005)整合各研究者所提的溝通理論模式後,提出一般溝通 模式(圖2-3),此模式有四個特點:(一)溝通過程是連續循環且雙向的。

(二)藉由不同的管道或媒介,訊息以各種方式發出與傳遞。(三)傳遞過 程中有噪音的出現,往往造成困擾並使訊息失真。(四)溝通之形式受到文 化層面個人特質的影響,同樣的訊息會因文化信仰或個別差異而有不同傳 遞方法,進而影響雙方的溝通行為。

圖 2-5 一般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綜合上述研究者之理論,早期的溝通研究以單向的溝通為主,收訊者 只能被動的接受訊息,發訊者也無法知道收訊者的反應,回饋歷程及收訊 者因素漸漸受到重視。另外溝通過程慢慢從靜態演變為動態,注重個人與 環境之互動,將溝通視為雙方與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溝通的要素則 包含訊息、發訊者、收訊者、管道、媒介與環境。溝通理論在近代受到詮 譯學與認知心理學影響,認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及先備知識均會 影響訊息傳達的成效。

訊息來源 訴說者 譯碼 管道 解碼 傾聽者 訊息終點

媒介 譯碼

噪音或 謠傳

管道

媒介

訊息終點 傾聽者 解碼 譯碼 譯碼 訴說者 訊息來源

文化環境個人特質

文化環境個人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組織溝通的定義與功能

一、組織溝通的定義

組織為了要達成設定目標,就必須組織成員的通力合作,如何讓成員 能通力合作,則必須藉由溝通來取得共識,因此溝通普遍存在於組織的任 何活動。組織溝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起源於二十世 紀初,Taylor(1993)認為組織透過完善的溝通,可以減少組織協調的成本,

達成增加效率及生產力的目的。

組織不管其大小或複雜度,都必須藉由溝通來發揮有效功能,缺乏溝 通可能產生不適當的結果(Badal , 2003)。為了完成組織目標,團體內成員 在其工作職位上所產生的訊息傳達與接受,能夠彼此分享訊息、觀念、事 實和態度,以增進對組織運作之認識,讓組織的功能正常發展(黃昆輝,

1996;Greenbaum , 1986)。

個人或團體為瞭解共同的任務或目的,相互交換訊息的歷程,藉以建 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需求,其最終目標在達成組織與個人的 目的(王文峰,2003;蔡金田,1996;謝文全,2003)。

組織溝通如同每個學校組織的生命線,是聯繫個體、團體與組織的生 命線(Lunenburg , 2000)。提供成員對組織內、外部各種意見交流及訊息傳 送、增進員工彼此瞭解、鼓舞員工情緒、促進團隊工作、提高員工滿意度 的有效手段,使組織成員間的心理需求(如情感、態度)得到慰藉,並進 而增加組織成員的認同與支持,亦即能有效提升組織績效(李嘉奇,2001;

許川濠,1998; Davis , 1962)。

組織成員本於職務及工作需求,經由組織的網絡,透過各類媒介與管 道,與其他成員之間相互傳遞訊息、交換意見與回饋,以建立共識,進而 使整體組織目標能協調一致(吳慶隆,2002;姜智武,2001;柯志平,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鄭進丁,1980)。其中所利用交換訊息的方式大致以語文或非語文的象徵 符號,將資訊、觀念、意見、情感、技能等訊息做有效的互換,透過各種 溝通工具和媒介類型,來達成共識與協調活動的歷程(劉珮穎,2006)。

綜和上述研究可歸納為,組織溝通就是組織成員為達成特定目標,運 用各種不同的管道、媒介等進行訊息傳遞與意見交換,進而達成共識,完 成組織目標的動態歷程。

二、組織溝通的功能

學校組織設有各處室,每一處室又由多人組成,必須透過溝通來集思 廣益,達成共識及協調行動,學校才能有靈活的整體運作。(謝文全,2000)

因此,學校組織必須重視溝通,無論是制度的建立、教學的實施,或課程 的設計,都需透過各種溝通管道與模式,才能達成彼此共識、尋求改革方 法,使學校教育功能發揮,提升學校組織效能。並可藉此減少成員因工作 衝突而造成的障礙和傷害。

溝通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有時候在說服別人、消除歧見、建立共識,

溝通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有時候在說服別人、消除歧見、建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