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井 敏 珠 博士. 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 政 治 大 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 鄧 正 榮 撰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2) 謝辭 在學校行政碩士專班三年的學習過程,隨著論文的付梓,即將劃上 句點,這段時間以來的點點滴滴,有回憶,有不捨;回憶之情將在我的 懷中日漸晶瑩光耀,不捨之心將使我的人生成就勇氣。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幸蒙井敏珠老師的指導與教誨,對於研究的方 向、觀念的啟迪、架構的匡正、資料的提供與求學的態度逐一斧正與細 細關懷,於此獻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林 邦傑老師與秦夢群老師的鼓勵與疏漏處之指正,使得本論文更臻完備, 在此謹深致謝忱。感謝桃園縣各國中夥伴們的情義相挺,校務繁忙之餘 仍有效率的回傳,論文益添實證資料代表性。. 政 治 大. 在研究所修業期間,感謝秦夢群前院長、吳政達所長、林邦傑教授、. 立. 湯志民教授、余民寧教授、胡悅倫教授、王鍾和教授、張奕華教授等老. ‧ 國. 學. 師在課業知識的傳授與解惑,莊玉鈴小姐、蔡秀真小姐在行政事務的協 助。同窗伙伴三年來的切磋討論與相互扶持、鼓勵,更是永難忘懷。. ‧. 最後,特將本文獻給我最敬愛的母親,感謝無怨無悔的養育與無時 無刻的關懷照顧,還有老婆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能專注於課業研究中,. Nat. n. al. er. io. sit. y. 願以此與家人共享。. Ch. engchi. i Un. v. 鄧正榮 謹誌于桃園陽光山林寓所 2010 年 7 月 15 日.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 之關係,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並輔以實地訪談。研究工具為自 編之「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問卷」,調查對象係以桃 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含國民中小學)教師共 497 人為樣本。研究資料分 析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Scheffe'、積差相關及 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處理。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政 治 大. 一、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溝通之現況,屬良好程度;以「組織氣. 立. 氛」最高。. ‧ 國. 學. 二、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屬於良好程度;在各層面 中,以「工作評價」層面的表現最好。. ‧. 三、國中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學. sit. y. Nat. 校規模之不同,在知覺「學校組織溝通」部分有顯著差異。. n. al 知覺「教師工作投入」部分有顯著差異。 Ch. er. io. 四、國中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在. i Un. v. engchi 五、學校組織溝通整體及各層面與教師工作投入整體及各層面間,有顯 著的正相關,表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密 切。 六、學校組織溝通各層面對整體教師工作投入具有預測力,其中又以「個 人回饋」對教師工作投入最具正向的預測作用。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將組織溝通相關課程納入校長主任儲訓與進修 (二)縮小學校規模,提升溝通機制與效能.

(4) 二、對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建立組織溝通之機制與模式,促進校務推動 (二)辦理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活動 (三)鼓勵教師進修,充實專業知能與溝通技巧,增進組織溝通 (四)建立未擔任行政職之教師溝通管道 (五)邀請教師參與行政工作 (六)辦理教師文康活動,增進教師的互動 (七)積極建立個人回饋機制,鼓勵教師適時給予回饋. 政 治 大 (一)破除傳統性別藩籬,積極參與組織活動 立 三、對國民中學教師之建議. ‧. ‧ 國. 效能. 學. (二)善用溝通媒介及管道,正確獲得訊息及表達意見,增進組織溝通. 關鍵字:學校組織溝通、教師工作投入.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 Job Involvemen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 job involvement "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choo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 job involvement"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background variables, to produce predictive power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rcep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s’ "Schoo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治 政 大practical suggestions "Teachers’ job involvement, " and to make specific 立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sults.. ‧ 國. 學.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urposes, this study has methodologically adopted. ‧.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ace to face interview. The. y. sit. Nat. subjects ar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cluding junior & primary school). io. er.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of this study, “The Junior High SchoolaTeachers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n. iv l C n Teachers’ Job Involvement Survey h e Questionnaire” n g c h i U was designed and the. 497 samples were survey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by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statistics to test hypothese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in a good degre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the maximum.. 2..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 involvement is in a good degree; at all levels, the "job.

(6) evaluation" level is the best. 3..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howed on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er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like gender, age, years of service, qualifications, duties, and schools of different scale.. 4..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howed on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involvement" on difference teacher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like gender, age, years of service, qualifications, and duties.. 5.. The overall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治 政 大 among the whole, a with teachers and the level of job involvement 立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eveals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 國. 學.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On the level of the whole school organization levels of. sit. y. Nat. 6.. ‧. involvement of teachers have closely relationship.. io. 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eachers into the work, among which "personal feedback" on the job involvement, a. n. iv l C n predicted the most positive h e neffect. gchi U. Based on the finding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1. On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1) Communication-related courses will be organized into the principal directo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2) Reduce school siz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nd efficacy. 2.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1) To establish of the mechanism and mode of organizational.

(7)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the school to promote. (2)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share teaching experience. (3)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pursue and enric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4) To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the executive staff of teachers. (5)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work. (6) To handl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 teachers to enhance interaction.. 立. 政 治 大. teachers to give timely feedback.. 學. ‧ 國. (7) To establish personal feedback mechanism actively to encourage. ‧. 3.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y. sit. io. er. activities.. Nat. (1) To remove the traditional gender barrier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2) To make us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hannels, to get the correct a. n. iv l C n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theirhviews, and toi enhance e n g c h U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hool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teacher’ job involvement.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學校組織溝通.................................................................................. 9 第二節 教師工作投入................................................................................ 29 第三節 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77 第一節 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分析................................ 77 第二節 背景變項不同對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分析................................ 79 第三節 教師背景變項不同其工作投入之差異分析................................ 93 第四節 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分析.............................. 102 第五節 學校組織溝通對教師工作投入之預測分析.............................. 103 al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 109 iv n C 第七節 綜合討論 ...................................................................................... 118 hengchi U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9 第一節 結論 .............................................................................................. 129 第二節 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7 附錄一 ......……………………………………………………………………145 附錄二 ......……………………………………………………………………155 附錄三 ......……………………………………………………………………169 附錄四 ......……………………………………………………………………175 附錄五 ......……………………………………………………………………181 附錄六 ......……………………………………………………………………183 附錄七 ......……………………………………………………………………189 附錄八 ......……………………………………………………………………197 附錄九 ......……………………………………………………………………20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I.

(9) 附錄十 ......……………………………………………………………………205 附錄十一 ..……………………………………………………………………209 附錄十二 ..……………………………………………………………………213 附錄十三 ..……………………………………………………………………2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次 2-1 溝通定義彙整表..................................................................................... 10 2-2 溝通媒介................................................................................................. 12 2-3 組織內的溝通方式................................................................................. 13 2-4 組織溝通功能彙整表............................................................................. 20 2-5 組織溝通研究構面彙整表 .................................................................... 27 2-6 教師工作投入相關研究層面彙整表 .................................................... 35 3-1 桃園縣國民中學不同類型學校取樣分配表 ........................................ 56 3-2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 57 3-3 受訪者基本資料、訪談時間與地點一覽表 ........................................ 58 3-4 專家效度之學者專家名冊(依筆劃排列) ........................................ 61 3-5 「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量表」學者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 62 3-6 「教師工作投入量表」學者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 63 3-7 學校組織溝通量表」預試問卷各層面之題數、題號一覽表 ............ 64 3-8 「學校組織溝通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65 3-9 「教師工作投入量表」預試問卷各層面之題數、題號一覽表 ........ 66 3-10「教師工作投入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66 3-11「學校組織溝通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解說變異量及因素負荷 al 量表 ........................................................................................................ 68 iv n C 3-12「教師工作投入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解說變異量表 ................ 69 hengchi U 3-13「學校組織溝通量表」預試問卷分層面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70 3-14「教師工作投入策略量表」預試問卷分層面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 覽表 ........................................................................................................ 71 4-1 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現況分析摘要表 ............................................ 78 4-2 教師工作投入現況分析摘要表 ............................................................ 79 4-3 教師不同性別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平均數、標準差與t 考驗 ........................................................................................................ 80 4-4 教師不同年齡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 ............................ 81 4-5 教師不同服務年資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 .................... 83 4-6 教師不同學歷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 ............................ 85 4-7 教師不同職務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 ............................ 87 4-8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差異 .................... 88 4-9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校組織溝通各層面差異情形一覽表 .................... 91.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II.

(10) 表. 4-10 教師不同性別知覺教師工作投入之平均數、標準差與t考驗 ....... 94 4-11 教師不同年齡知覺教師工作投入之差異........................................... 94 4-12 教師不同服務年資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差異 .................. 96 4-13 教師不同學歷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差異 .......................... 97 4-14 教師不同職務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差異 .......................... 98 4-1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差異 ................... 99 4-16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工作投入各層面差異情形一覽表 ................ 101 4-17 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 102 4-18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整體教師工作投入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表 ........................................................................................................ 104 4-19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專注」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04 4-20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教師工作投入「工作評價」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05 4-21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教師工作投入「工作認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06 4-22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教師工作投入「工作樂趣」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06 4-23 學校組織溝通預測教師工作投入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 108.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次 2-1 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14 2-2 Lasswell 溝通理論模式 ....................................................................... 14 a l 的數學溝通理論 ................................................ 2-3 Shannon 與 Weaver 15 iv n C 2-4 Hoy 和 Miskel 社會心理溝通理論模式 16 U h e n g c h i ............................................. 2-5 一般溝通模式....................................................................................... 17 2-6 各種溝通網路....................................................................................... 25 2-7 Vroom 動機模式 ................................................................................. 30 2-8 Kanungo 之「動機性工作投入模式」............................................... 31 2-9 Rabinowitz 與 Hall 之綜合理論模式 ............................................... 32 2-10 Brown 的工作投入理論架構............................................................... 33 3-1 研究架構圖……………………..…………………………………….53. 學. 表. 立. ‧. Nat. y. 表. 政 治 大. io. sit. 表. n. er. 表. ‧ 國.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III.

(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Un. v.

(12) 第一章 緒論 民國 84 年公佈教師法,教師會在校園中紛紛成立,教師開始參與學校 校務的發展決策。但在教師課務繁忙下,所獲得的訊息往往不夠完整,對 學校的活動計畫目標不甚了解,無法形成共識,學校效能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此環境下,學校組織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桃園縣之 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實施調查,以瞭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 入之關係。本章分為 4 節,分別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 政 治 大. 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加以說明。. 立. ‧ 國. 研究動機. 學. 第一節. ‧. 近年來,由於校園的民主開放,學校教職員不再是沉默的一群,對於 學校的未來與決策,都積極表達自己意見,以往學校行政運作由校長及學. y. Nat. io. sit. 校行政人員主導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學校中各類委員會,如. n. al. er. 校務會議、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考績委員會、導師會. iv. n 議等,對於學校事務上難免會意見分歧、衝突及摩擦,而意見溝通就成為 C hengchi U. 消除紛爭的方法之一,張明輝(1998)認為教育改革呼聲四起,學校為求 適應社會需求,開始調整學校組織結構與運作方式。但在調整的過程中會 產生下列問題:一、如何讓學校組織成員可以有效達到分享訊息、觀念澄 清及意見交換。二、學校組織要如何集思廣益,尋求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如何建立和諧人際關係,提昇組織成員的工作滿足。四、如何加強相 互瞭解進而凝聚組織成員的共識。而這些問題就必須透過完善的組織溝通 來解決。故組織溝通是組織中一切運作的活動與歷程,是聯繫個體、團體 與組織的歷程,使得機關裡的所有成員,對彼此之間的工作職掌都能相互 瞭解產生信賴。 1.

(13) 行政學者 Simon(1952)曾說: 「沒有溝通,即無組織。」可見組織溝 通在學校組織運作過程中的重要性。人是組織活動的主體,為組織目標達 成的要素(鄭彩鳳,1990) ,也是組織效能發揮的泉源,因此「人」與團體 互動的關係會影響到組織功能運作的成敗。Miltz 和 Kanus(1977)在研究 中明確引述:「主管或監督者花費在溝通的時間佔 70%以上」,美國溝通大 師 Qubein(1996)曾提到一個人在工作的成功,有 85%是取決於能否有效 的與人溝通,以及人際溝通的好壞,就組織而言,一個成功的組織必須隨 時與不同的組織、及組織內不同的階級、部門人員之間溝通才能有效地進. 政 治 大 職員間的行政與教學的互動,都需藉著溝通始能達成目標。黃昆輝(1988) 立. 行工作。在學校的運作過程中,溝通行為經常發生,從師生間的教學,教. ‧ 國. 學. 指出組織溝通之所以在學校組織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組織溝通可達成組 織中若干目的:一、維持學校組織功能的不斷運作;二、增進學校成員彼. ‧. 此暸解、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增進團體凝聚力;三、促進成員間的互動,. sit. y. Nat. 集思廣益,提高作決定的合理性;四、發揮協調結合的作用,促成單位、 人員間行動的一致。許川濠(1998)也提及學校要有效達成其教育目標,. er. io. n. 便需做好充分的溝通協調工作。因此在在說明組織溝通對學校組織成員間 a v. i l C n U hengchi 的重要。而組織溝通的內涵為何?影響組織溝通的因素為何?此為本研究 動機之一。 Theunissen(1994)指出組織中的成員,隨著其對組織氣氛知覺的不同, 行為亦受到影響。亦即教師對於學校組織氣氛知覺低落,對學校的教育目 標與教學工作就無法產生認同與投入,在校務工作的投入也相對漠不關 心。Rollinson(2002)認為有效的溝通不但可拉近組織成員關係,更可協 助組織成員建立對組織的承諾,願意對組織奉獻心力。Conrad(1989)研 究發現「相信工作可以滿足個人的需求」最能影響其工作投入,喜歡自身 的工作也會影響到工作投入,可知有高工作投入就有高工作品質。但 Conrad. 2.

(14) 在研究中卻意外發現高工作投入的專業行政人員無法獲得較多的尊重和認 同(鄭惠琴,2008) 。這個結果和行政人員溝通行為是否有關,值得深入探 究。 近年來,教育的需求日漸多元化,各縣市教育局(處)莫不絞盡腦汁 推展各項新的教育方案,如閱讀計畫、一校一技藝、優活計畫、學校認證 等,讓教師負擔也比以往來的重,而教師工作投入的程度也會影響教學品 質與學校效能。如果無法讓老師瞭解各項方案的教育目標或用意,教師莫 不採取消極的抵制,因此也讓許多政策夭折。黃昆輝(1988)指出教育工. 政 治 大 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在於教育工作者本身是否具有服務的熱忱。教育 立 作之推展,雖然受到財力、物力等因素之限制甚大,但是真正對教育效果. ‧ 國. 學. 成效之變因錯綜複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即是教師本身的素質,教 師工作投入與認同對教學效果之影響力更高於教師之專業知能(李新鄉,. ‧. 1994) 。教育功能的發揮與否,和教師的工作投入程度有著密切關係(董秀. sit. y. Nat. 珍,2002) 。對於教育工作高度投入的教師,對學校目標與教學工作,會有 積極性的認同和高度的參與;相反地,無心於教育工作的教師,則易產生. er. io. n. 工作上的疏離與工作懈怠,造成對學校目標與教學工作的認同及參與感不 a v. i l C n U hengchi 足。只有高度工作投入的教師,會對自身的工作產生責任感和認同感,也 樂於參與其中,無形之中提昇學校的辦學效率(鍾佩蓁,2004) 。因此瞭解 目前教師工作投入的現況,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學校組織中,每個成員各有組織所賦予的任務,如果遇到對於自己 的職責混淆不清時,則可透過溝通的歷程加以澄清與確認,唯有任務清楚, 才能達成既定的組織目標(鄭彩鳳,1999) 。國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 會因教師知覺行政人員溝通行為的程度有所不同(李柏蓉,2004) 。國小校 長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間有顯著影響。校長溝通行為對教師工作投 入具有解釋力,其中以「投入情感」層面的解釋力最高(林榮家,2008)。. 3.

(15) 國內目前對於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的研究較少,僅有李柏蓉 (2006) 、林榮家(2008)二位針對國民小學進行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 之研究等 2 篇。在教師專業意識的抬頭下,教師在學校中為了能參與學校 的決策,成立了許多專業性及功能性團體,如教師會、課程發展委員會、 課程領域及學年會議等,因此學校在決策時,除了校長及各單位主任的行 政裁量外,為了避免意見分歧及各方衝突,往往採合議制,學校組織與教 師要如何溝通?如何溝通才能使教師願意投入工作?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 間又有何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立. ‧ 國. 學. 壹、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研究目的與問題. ‧.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 n. a. l C 二、探討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 hengchi. er. io. 一、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之現況。. sit. y. Nat. 教師工作投入二者的關係。基本上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 i Un. v. 三、探討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 貳、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茲將本研究待答問題敘述如下:. 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現況為何?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溝通之現況,是否因教師性 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任教領域而有差異? (二)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溝通之現況,是否因學校規 模不同而有差異? 4.

(16) 二、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為何?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是否因教師性 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任教領域而有差異? (二)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之現況,是否因學校規 模不同而有差異?. 三、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為何? 四、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溝通對教師工作投入之預測力為何?. 治 政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大. 立. ‧. ‧ 國. 詞,臚列如下:. 學.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主要變項能夠更明確,將本研究中有關之重要名. 一、學校組織溝通:. Nat. sit. y. 組織成員為達成特定目標,運用各種不同的管道、媒介等進行訊息傳. er. io. 遞與意見交換,進而達成共識,完成組織目標的動態歷程。. n. al 本研究將學校組織溝通的操作型定義以研究者自編「學校組織溝通量 iv. n U i e h ngc 表」測量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為分析依據,得分高者表示「學校組織溝通」. Ch. 愈好。. 二、教師工作投入: 教師對其所從事教育工作的認知,願意專注心力投入於學校教育的工 作,以工作的績效或酬賞價值認定,形成對工作的滿意程度,並從教育工 作中體驗到工作的樂趣。 本研究將教師工作投入的操作型定義以研究者自編「教師工作投入量 表」測量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為分析依據,得分高者表示「教師工作投入」 愈好。 5.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 「研究內容」分別說明 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範圍是以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含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 組長與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變項方面:. 立. 政 治 大. ‧ 國. 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等變項。. 學. 本研究變項的範圍包含「教師個人背景」、「學校環境背景」、「學校組. ‧. 三、研究內容方面:. Nat. sit er. io. 要研究內容包含:. y. 本研究的範圍將從文獻探討與實徵調查研究等兩方面進行研究,其主. n. al (一)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文獻。 iv n U i e h ngc (二)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實徵研究。. Ch. (三)問卷施測與研究結果之分析討論。.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過程雖力求完整嚴密,但基於主客觀因素,仍有下列三項之主 要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由於時間與人力、財力的限制,以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含國中 小學)之校長、主任、組長與教師為研究對象,教育行政人員、學生、家. 6.

(18) 長及社區人士等相關學校參與者未列入其中,是為本研究對象方面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訪談法」對校長、主任及教師進 行調查與訪談,因此無法避免問卷調查中所產生的社會期許的效應與填答 不實之現象,及在訪談中受訪者主觀因素等影響。. 三、研究內容方面: 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內涵與層面相當廣泛,本研究所使用 的工具,是參考諸多文獻資料後,編製而成的調查問卷;不同的專家學者,. 政 治 大. 對於學校組織溝通和教師工作投入的解釋,各有不同之向度。為避免問卷. 立. 過長而影響受試者填答的意願,本研究僅以組織氣候等八個層面來代表學. ‧ 國. 學. 校組織溝通之內容,以工作專注等四個層面來代表教師工作投入之內容,. ‧. 可能會有不夠周詳之處。. sit. y. Nat. 四、研究推論方面:. io. 果不可推論至其他縣市及其他層級學校。 a. er. (一)本研究範圍僅限於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含國民中小學) ,研究結. n. iv l C n hengchi U (二)抽樣調查受訪者之性別、年齡、職務、學歷等會因問卷的回收. 狀況而產生比例不平均,故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上,難免有所限制。. 7.

(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Un. v.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之目的在探討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意義與理論基 礎,並分別分析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間的實證研究。茲分為三 節進行研究探討與分析。第一節為組織溝通的理論;第二節為教師工作投 入的理論;第三節為學校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組織溝通 壹、溝通的定義與歷程. 立. 一、溝通的意義. 政 治 大. ‧ 國. 學. 溝通是一種多元且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家. ‧. 居、運動、休閒等,都會發生。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在我國古已. sit. y. Nat. 有之。 《左傳‧哀公九年》 : 「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意指「開溝渠使兩 水相匯通」 。後來引申為「疏通意見,使之融洽」 (王蘭榮,1988) 。從英文. er. io. n. 字源來追蹤分析,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字義,源自於拉丁文字 a v. i l C n U hengchi communis,有「分享」或「建立共同的看法」之意(黃昆輝,1988) 。 Dance (1970)曾對有關溝通之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對於溝 通的定義,至少有近百種之多,這些定義至少包括十五個主題,而且所使 用的研究方法歧異性很大,甚至是彼此相互衝突的(鄭彩鳳,1999)。 Mintzberg ( 1973 )發現美國經理階層必須花費百分之八十的上班時間與他 人或屬下做言語溝通,其比率相當驚人。在使用的媒介上,59%為例行會 議,22%為書面工作,10%為非例行會議,6%為電話溝通,3%為出差(秦 夢群,2005)。其他研究者對於溝通所下定義如下:. 9.

(21) 表 2-1 溝通定義彙整表 舒緒緯(1990). 溝通是發訊者將語言、符號等訊息,經由適當的表達方式,使收訊者表 現出預期反應的一種歷程。. 張春興(1992). 溝通乃是經由語言或其他符號將一方之訊息、意見、態度、知識、觀念 以至於感情等傳至另一方的歷程。. 林姿君(1995). 溝通即是人類社會互動的一種歷程,在此歷程中,個人或團體藉由不同 的媒體或管道,彼此傳遞訊息、意見、觀念或態度。. 許川濠(1998). 溝通為人類社會互動的作用與歷程。在此歷程中,個人或團體藉由不同 的媒體與管道,互為傳遞訊息、觀念、態度或情感,試圖分享訊息或建 立共識,藉以達成預定的目標。. 鄭彩鳳(1999). 個人或團體透過有關的媒介,將訊息、情感相互傳遞的歷程,其作用主 要在增進彼此的瞭解與共識的建立。. 姜智武(2001). 政 治 大.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的交互行為,透過各種媒介與管道,傳達各種情感或 訊息,以達到相互瞭解的目的或過程。. 吳慶隆(2002). 立. 個人或團體將觀念、資訊,藉由媒介、工具或行動,傳遞給他人或其他. ‧ 國. 謝文全(2002). 學. 團體,歷經回饋反應,而互享意義、建立共識的整個動態過程。 溝通乃是個人或團體相互間交換訊息的歷程,藉以建立共識、協調行 動、集思廣益或滿足需求,進而達成預定的目標。. ‧. 吳清山(2004). 溝通可視為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訊息、意見或事實到其他的個人或團. y.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將觀念、資訊,藉由媒介、工具或行動,傳遞給他人. sit. 黃妙玲(2006). Nat. 體,彼此能產生相互瞭解的一種歷程。. er. io. 或其他團體,歷經回饋反應,而互享意義、建立共識的整個動態過程。 Emery (1960). 溝通乃是傳遞個人之消息、觀念及態度到他人的一種藝術。. Barnard(1968). 溝通是個人和個人之間傳遞有意義符號的歷程。. al. n. iv n C hengchi U McCloskey(1967)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藉以傳遞觀念、態度或事實到其他個人或團體之一種 心理-社會歷程。 Moonman(1970) 溝通是一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或意見給另一個個人或團體的一種歷程。 Lewis(1975). 溝通意指藉分享訊息、觀念或態度,以使送訊者與收訊者間產生某種程 度的瞭解。. Simon (1976). 溝通是組織中的某一份子,將其決定傳達給另一份子的歷程。. Wood (2002). 溝通是人們之間反映與建立彼此對個人的暸解,並創造共有意義的一種 選擇性、系統化、獨特與持續的互動過程。. 綜合以上研究者對於溝通所下的定義得知,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將訊 息、觀念藉由媒介傳遞給其他個人或團體,歷經回饋反應而形成共識的一 10.

(22) 種動態過程。. 二、溝通的歷程 溝通的歷程與要素可包括:發訊者、訊息、通路、收訊者、回饋作用、 知覺、情境及媒介等。茲分別說明如下。(鄭彩鳳,1999;吳清山,2004) 1.發訊者 溝通需要二人或二人以上,一人扮演傳送資訊,稱為發訊者,另一人 則接受資訊,稱為收訊者。一般而言,發訊者發出訊息愈具體明確,則溝 通效果愈佳。因此,發訊者的溝通技巧、態度、經驗和心理能力相當重要。 2.訊息. 立. 政 治 大. 發訊者所傳送的訊息,可能是口頭的,也可能是非口頭的,為了增進. ‧ 國. 學. 溝通效果的訊息,應簡明扼要,避免語義不清,易為收訊者所熟悉和注意, 有時可用圖表或舉例說明。. ‧. 3.通路. Nat. sit. y. 任何訊息,由發訊者至收訊者之路徑,謂之通路。譬如口頭溝通所透. er. io. 過的「空氣」及「線路」,就是「通路」 。在通路中,有些是正式的,它是. n. al 法定的,循組織體系的,例如公告、公函之類;有些是非正式的,它不是 iv n U i e h ngc 法定的,也不是循組織體系的,例如演講或報載之類。若依通路的流向則. Ch. 可分為上行、下行、平行及斜行等四種,或分成單向與雙向管道兩類。 4.收訊者 發訊者發出訊息,接受訊息者即為收訊者。當收訊者對訊息認識不清, 則可能遭誤解或忽視,就達不到溝通的效果,所以收訊者的溝通技巧、態 度和經驗,或心理能力,在溝通效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回饋作用 在溝通過程中,收訊者對發訊者採用的反應及回送資訊,即為回饋作 用。此時,收訊者變為發訊者,發訊者成為收訊者,於是成為雙向溝通, 11.

(23) 進而達到意見交流的目的。在回饋的過程中,可採用口頭的溝通,亦可採 用非口頭的溝通。 6.知覺 在溝通的歷程中,發訊者與收訊者本身對訊息的知覺,也會影響到溝 通的效果,因為它會影響到訊息的編碼(encoding)及解碼(decoding) 。在 一般訊息的傳遞中,需經過轉碼,才能瞭解。所以發訊者與收訊者的知覺 能力,顯得相當重要。 7.情境. 政 治 大 可能是內在的因素(如個人的情緒等心理狀況) 。 立. 情境是指溝通發生時的時間與空間。可能是外在的環境(如噪音) ,也. ‧ 國. 學. 8.媒介. 即是傳達訊息的符號與工具。傳遞的符號包括語文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 (如圖片、表格、符號、動作、表情等) ;傳遞的工具包括人的媒介(如面. sit. y. Nat. 對的溝通或透過第三者轉達)與物的媒介(如透過電話溝通) 。在溝通的過 程中,所使用的媒介相當多,有時是採用書面方式,有時是採用口頭方式. er. io. n. (面對面或電化設備)如表 a 2-2 所示:(吳清山,2004) v 表 2-2 溝通媒介 書面 通告 信函 備忘錄 社區報紙 學校手冊. i l C n U hengchi 口頭(面對面) 口頭(電話或視聽) 個別會議 小組會議 大型會議. 電話 投影片 收音機 電視機 錄影帶.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6 版)。桃園縣:心理出版社。. 學校行政人員,究竟應採用何種溝通的媒介最有效,恐怕要視資訊、 時間、人員、場所及設備而定。換言之,所採用的溝通媒介,要有彈性、 方便、容易見到效果。 在這些溝通的媒介中,不論採用電話、面對面、會議、備忘錄或正式. 12.

(24) 報告,各有其優缺點,如表 2-3 所示:(吳清山,2004) 表 2-3 組織內的溝通方式 方式 電話. 面對面. 優點. 缺點. 速度 允許發問和回答 方便 雙向 視覺(人員接觸) 能夠「表示」和「表達」 能夠掌握心態 雙向. 會議. 視覺(可利用圖表、影片) 多人參與. 備忘錄. 簡短 提供一項紀錄 能夠預留訊息 完整 廣泛 可利用閒暇整理資料 散播廣. 立. 時間安排不太方便 需要自發性思考 不太容易中止 易感受到權力或地位的壓力 無關的第三者可能會聽到談話內容 花費時間 時間安排不便 會流於單向溝通 無法控制收訊者 單向. 政 治 大. 需要花費較長閱讀時間 語言不易瞭解 單向. 學. ‧. ‧ 國. 正式報告. 無法記錄 訊息會遭誤解.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6 版)。桃園縣:心理出版社。. Nat. sit. y. 綜觀以上研究者對溝通歷程的看法得知:溝通的發訊者與收訊者可能. a. er. io. 是個人或團體,在溝通過程中所傳遞的可能是意見、情感、態度、訊息、. n. 資訊等,透過各種溝通媒介、工具、語言、符號或管道,以建立共識與看 iv l. n U i e h ngc 法的循環回饋行為,溝通絕對是協助解決雙方或多方歧見的一項相當重要. Ch. 的方式。. 貳、溝通的理論模式 溝通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動態歷程,為了簡化並歸納主要溝通的因素及 相關歷程,許多學者乃提出各種不同的溝通理論模式。溝通理論模式所呈 現的是溝通歷程中的相關要素,並對相關要素作有效的連結,以協助對整 體溝通歷程的瞭解。. 13.

(25) 一、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依 Aristotle 對溝通的觀點(Aristotelian view of communi- cation),溝通是 發話者將其論述的內容,以單向口語的方式講述給聽眾聽。如圖 2-1 所示。. 發話者 speaker. 論證 Argument. 語言 Speech. 聽眾 Listemer. 圖 2-1 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Models of Communication",(n.d.) (http//web.sfc.keio.ac.jp/~masanao/Mosaic_data/com_model.html). 立. 政 治 大. 二、Lasswell 溝通理論模式. ‧ 國. 學. Lasswell 在 1948 年提出「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 What Effect」 的溝通過程及要素(梁瑞安,1990)。其中共有五種要素: 第一項為控制分析,在研究「溝通者」 ,找尋引導溝通的動力;第二項為內. y. Nat. io. sit. 容分析,在研究「說什麼」及「怎麼說」 ,可以讓溝通對象清楚了解談話內. n. al. er. 容之意涵;第三項為媒介分析,在研究「溝通管道」 ,瞭解媒介的特性和溝. iv. n 通對象的關係;第四項為溝通對象分析,在研究「收訊者」 ,了解收訊者個 C hengchi U. 別興趣與需要;第五項為效果分析,在研究溝通後溝通對象意見、態度及 行為的改變情形。. 溝通者. 溝通內容. 圖 2-2. 透過何 種管道. 對象. 達到何 種效果. Lasswell 溝通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Ruben(1988).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p. 28).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4.

(26) 三、Shannon 與 Weaver 的數學溝通理論 Shannon 和 Weaver ( 1949 ) 將訊號流通於電路上的原理,運用在對人 的溝通行為。此理論模式認為溝通主要為訊息來源、發訊者、管道、干擾、 收訊者與目的地等要素。他們指出訊息來源可能並非出自發訊者,訊息目 的地並非到收訊者為止。訊息溝通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干擾,使溝通效果大 打折扣。. 訊息 來源. 發訊 者. 訊息. 立. 接收 信號. 政 治 大. 信號. 管道. ‧ 國. 訊息. 目的 地. 學. 干擾. 收訊 者. ‧. 圖 2-3 Shannon 與 Weaver 的數學溝通理論 資料來源:Shanon & Weaver (1949). A Mathmatic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short/trans.html). er. io. sit. y. Nat. 四、Hoy 和 Miskel 社會心理溝通理論模式. n. al Hoy 和 Miskel(1982)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提出雙向溝通理論模式。 iv. n U i e h ngc Hoy 和 Miskel 認為人與人之間溝通借助於個人與環境兩種因素結合,基本. Ch. 原則是訊息的意義不一定由傳達的訊息內容中獲得,是因為人們不同的溝 通能力、知識水準和背景對於訊息的解讀而產生的,即個人所經歷的社會 及環境因素不同時,同樣的字句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產生。此 模式顧及了溝通歷程中的個人心理因素與社會情境。. 15.

(27) 回饋圈 訊息要素. 回饋要素. 個人 A 消息來源(傳訊者). 可能的行動. 觀念 解碼. 干擾. 心向. 干擾. 心向 製碼 收訊者 個人 A. 傳遞. 立. 在管道和媒介 中的訊息. 干擾. 學. 在管道和媒介 中的訊息. ‧ 國. 干擾. 政 治 大 傳遞. 製碼. y. Nat 心向. sit. io 解碼. 干擾. 心向. n. al. er. 干擾. ‧. 個人 B 收訊者. 可能的行動. Ch. i Un. v. 觀念 消息來源(傳訊者) 個人 B. engchi. 回饋圈. 圖 2-4 Hoy 和 Miskel 社會心理溝通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Hoy, W. K. & Miskel, C. G. ,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ed Edition)(p. 294). New York: Random House.. 16.

(28) 五、一般溝通模式 秦夢群(2005)整合各研究者所提的溝通理論模式後,提出一般溝通 模式(圖 2-3),此模式有四個特點:(一)溝通過程是連續循環且雙向的。 (二)藉由不同的管道或媒介,訊息以各種方式發出與傳遞。 (三)傳遞過 程中有噪音的出現,往往造成困擾並使訊息失真。 (四)溝通之形式受到文 化層面個人特質的影響,同樣的訊息會因文化信仰或個別差異而有不同傳 遞方法,進而影響雙方的溝通行為。 訊息來源. 訴說者. 譯碼. 解碼. 管道. 政 治 大. 傾聽者. 訊息終點. 譯碼. 回 饋. ‧ 國. 文化環境 個人特質. 噪音或 謠傳. ‧. 回 饋. io. 媒介. n. al. 譯碼. Ch. 訴說者. sit. 譯碼. 訊息來源. er. 解碼. y. 管道. Nat. 傾聽者. 學. 文化環境 個人特質 訊息終點. 立. 媒介. engchi. i Un. v. 圖 2-5 一般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綜合上述研究者之理論,早期的溝通研究以單向的溝通為主,收訊者 只能被動的接受訊息,發訊者也無法知道收訊者的反應,回饋歷程及收訊 者因素漸漸受到重視。另外溝通過程慢慢從靜態演變為動態,注重個人與 環境之互動,將溝通視為雙方與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溝通的要素則 包含訊息、發訊者、收訊者、管道、媒介與環境。溝通理論在近代受到詮 譯學與認知心理學影響,認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及先備知識均會 影響訊息傳達的成效。 17.

(29) 參、組織溝通的定義與功能 一、組織溝通的定義 組織為了要達成設定目標,就必須組織成員的通力合作,如何讓成員 能通力合作,則必須藉由溝通來取得共識,因此溝通普遍存在於組織的任 何活動。組織溝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起源於二十世 紀初,Taylor(1993)認為組織透過完善的溝通,可以減少組織協調的成本, 達成增加效率及生產力的目的。 組織不管其大小或複雜度,都必須藉由溝通來發揮有效功能,缺乏溝. 政 治 大. 通可能產生不適當的結果(Badal , 2003) 。為了完成組織目標,團體內成員. 立. 在其工作職位上所產生的訊息傳達與接受,能夠彼此分享訊息、觀念、事. ‧ 國. 學. 實和態度,以增進對組織運作之認識,讓組織的功能正常發展(黃昆輝,. ‧. 1996;Greenbaum , 1986)。. 個人或團體為瞭解共同的任務或目的,相互交換訊息的歷程,藉以建. y. Nat. io. sit. 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需求,其最終目標在達成組織與個人的. n. al. er. 目的(王文峰,2003;蔡金田,1996;謝文全,2003)。. iv. n 組織溝通如同每個學校組織的生命線,是聯繫個體、團體與組織的生 C hengchi U. 命線(Lunenburg , 2000) 。提供成員對組織內、外部各種意見交流及訊息傳 送、增進員工彼此瞭解、鼓舞員工情緒、促進團隊工作、提高員工滿意度 的有效手段,使組織成員間的心理需求(如情感、態度)得到慰藉,並進 而增加組織成員的認同與支持,亦即能有效提升組織績效(李嘉奇,2001; 許川濠,1998; Davis , 1962)。 組織成員本於職務及工作需求,經由組織的網絡,透過各類媒介與管 道,與其他成員之間相互傳遞訊息、交換意見與回饋,以建立共識,進而 使整體組織目標能協調一致(吳慶隆,2002;姜智武,2001;柯志平,2003; 許世燦,2003;黃大煒,2005) ,而溝通的內容通常與組織的目標達成有關 18.

(30) (鄭進丁,1980) 。其中所利用交換訊息的方式大致以語文或非語文的象徵 符號,將資訊、觀念、意見、情感、技能等訊息做有效的互換,透過各種 溝通工具和媒介類型,來達成共識與協調活動的歷程(劉珮穎,2006)。 綜和上述研究可歸納為,組織溝通就是組織成員為達成特定目標,運 用各種不同的管道、媒介等進行訊息傳遞與意見交換,進而達成共識,完 成組織目標的動態歷程。. 二、組織溝通的功能 學校組織設有各處室,每一處室又由多人組成,必須透過溝通來集思. 政 治 大. 廣益,達成共識及協調行動,學校才能有靈活的整體運作。 (謝文全,2000). 立. 因此,學校組織必須重視溝通,無論是制度的建立、教學的實施,或課程. ‧ 國. 學. 的設計,都需透過各種溝通管道與模式,才能達成彼此共識、尋求改革方 法,使學校教育功能發揮,提升學校組織效能。並可藉此減少成員因工作. ‧. 衝突而造成的障礙和傷害。. Nat. sit. y. 溝通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有時候在說服別人、消除歧見、建立共識,. n. al 以,溝通是具有其功能的。. er. io. 有時候在發抒情感、滿足需求;當然有時候則在集思廣益、尋求對策。所. i Un. Ch. v. engchi 針對組織溝通的功能,中外許多研究者各有其看法,整理如下:. 19.

(31) 表 2-4. 組織溝通功能彙整表 表達 研究者(年代) 情感 王春展(1994) ◎ 蔡金田(1996) 黃昆輝(1996) ◎ 李嘉奇(2001) ◎ 吳慶隆(2002) ◎ 李春蘭(2002) ◎ 林文科(2006) ◎ Likert(1967) ◎ Barnard(1968) ◎ Scott & Mitchell ◎ (1976) Koehler (1981) Robbins (1992) ◎ 次 數 10. 立. 激勵 士氣 ◎ ◎ ◎ ◎ ◎ ◎. 資訊 傳遞 ◎ ◎ ◎ ◎ ◎ ◎. 任務 控制 ◎ ◎. 協調 統整 ◎. ◎ ◎. ◎. ◎. 團體 成長. ◎. ◎ ◎ ◎. ◎. ◎. ◎ ◎ 9. ◎ ◎ 11. ◎ ◎ 7. ◎. 政 治 大. 4. 1. ‧ 國. 學. 從表 2-4 統計結果歸類,可知組織溝通的功能,多集中在情感表達(10 次)、資訊傳遞(23 次)、激勵士氣(9 次)、任務控制(7 次)。. Nat. y. ‧. 茲就這四種功能,分別說明如下:. sit. (一)表達感情. a. er. io. 任何組織中的溝通中,由於發訊者與收訊者都是人,因此就脫離不了. n. v l 情感與情緒的問題。溝通網路的建立,人員可以將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 ni Ch. U i e h n c g 讓對方能感受到,除了能舒緩情緒,也能從中獲得共鳴,進而在情感的交 流下,產生共識,完成組織目標。 (二)資訊傳遞 學校的主管在做任何決定,都不能憑空想像,必須有足夠的資訊,作 為分析和研判之用。這些資訊可以藉由溝通的歷程來蒐集,來增加決策的 正確性。在計畫或決定做好要實施之前,也需要做好溝通工作,讓受影響 的人都能澈底瞭解計畫、決定的內容與用意,由瞭解產生支持,進而願意 去執行或遵守。. 20.

(32) (三)激勵士氣 Miller(1983)認為:士氣是團體凝聚力,高昂的士氣在於成員能認知 且接受共同的目標,竭力實現,並排除有礙目標的一切因素。鄭彩鳳(1993) 之研究中發現,影響士氣的因素有「參與決定」 、 「領導方式」 、 「意見溝通」、 「薪資待遇」、「讚賞」,其中以「意見溝通」對於整體士氣之預測力最大。 領導者為瞭解部屬的工作任務及工作績效,就必須用溝通的方式來使部屬 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要求和獎勵等。因此溝通可以激勵部屬工作士氣、 強化其工作行為,使其致力於組織目標達成。. 政 治 大 在組織中,成員各有其工作的任務和責任,如果遇到成員對自己職責 立 (四)任務控制. ‧ 國. 學. 混淆不清,則須靠溝通來澄清與確認,唯有任務清楚才能達成組織所賦予 的任務。另外可以對組織的結構,重新規劃或設計,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 才能增強對部屬的任務控制。. sit. y. Nat. 綜合上述,組織溝通具有的表達情感、激勵士氣、資訊傳遞及任務控 制等功能,組織成員為完成組織所賦予的責任時,必須適時發揮,即使採. er. io. n. 用的模式或型態有所不同,此四種功能仍是最終達成的目標。 a v. 肆、組織溝通的類型. i l C n U hengchi. 一、組織溝通的類型 組織溝通的類型可依不同的取向來加以分類。依溝通的形式可分正 式、非正式,依溝通的方向可分為垂直與平行溝通。垂直溝通多發生於組 織的不同層級間,有上對下(down-the-line)與下對上(up-the-line)兩種 型式,水平溝通多在層級的同僚間流動,而斜行溝通則發生在不同層級單 位或人員。現茲分述如下: (一)、溝通的形式 1.正式溝通:「正式溝通」(formal communication)係指組織正式編制 21.

(33) 中的溝通管道方式,依循組織的層級節制或組織的權力路線,作為溝通的 管道。所以在正式溝通時,不可越級報告或越級下達命令,否則會產生衝 突。 (吳清基,2004)如學校單位間的公文、會議、通知等。換言之,它是 正式組織中經由授權與職責分配,進行計畫性的訊息傳遞過程。 在組織的正式溝通中,其溝通方向可分垂直(vertical communication) 溝通與平行(horizontal communication)溝通、斜行溝通等,而垂直溝通又 可分為上行(upward communication)溝通、下行(downward communication) 溝通。. 政 治 大 將意見向上級人員表達的過程稱為上行溝通,是自下而上的溝通,也是組 立. (1)上行溝通:組織層級體系中的下級人員,透過組織的層級體制,. ‧ 國. 學. 織垂直溝通的重要部分。但其功能多限於報告與回饋。其優缺點如下:. 優點:○ 1 有助於組織領導人員掌握組織實際運作狀況,瞭解政策是否. ‧. 被曲解,同時也可讓決策者做出較佳的決定。○ 2 提供部屬參與的機會,提. sit. y. Nat. 高成員工作滿足感及提振成員士氣(梁瑞安,1990) 。○ 3 可獲得部屬的看法、. io. 2002)。. er. 批評,甚至抱怨、不滿等,因而能及時化解組織中的潛在危機(李春蘭,. al. n. iv n C hengchi U 缺點:○ 1 下級人員可能為了討好或擔心受到指責,將訊息加以過濾、. 檢選、隱瞞或扭曲,以致下情無法上達。○ 2 層級眾多時,則溝通費時、費 力。○ 3 部分主管不重視部屬表達的意見,導致效果不彰。○ 4 容易招致拍馬 屁或打小報告的誤解。 (2)下行溝通:上級人員透過組織層級體系,將訊息傳遞給下級人員 的過程稱為下行溝通,其目的在於命令發佈與責任分配。在行政管理上, 這種溝通方式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常被使用。一般而言,包含 命令、指示或通知等。其優缺點如下: 優點:○ 1 給予部屬明確的目標。○ 2 提示部屬其對於工作及其他任務的. 22.

(34) 瞭解。○ 3 提供部屬關於程式與實務的相關訊息。○ 4 回饋部屬對工作的績效 表現。 缺點:○ 1 可能造成訊息的失落與扭曲,正確訊息傳至最低層約減少 25% (俞依秀,1990) 。○ 2 可能影響其他溝通管道的利用,造成成員不關心,進 而影響士氣(鄭進丁,1990) 。○ 3 容易形成一種權威氣氛,影響士氣(李春 蘭,2002) 。 (3)平行溝通:組織中同一層級的人員或部門間的橫向聯繫,如校內 處室或教師間橫向的協調或意見的交換。平行溝通具有類似橋樑的功能,. 政 治 大. 可以縮短組織中同階層的溝通路線,因此又稱為橋型(brige)溝通。其優 缺點如下:. 立. ‧ 國. 學. 優點:○ 1 縮短溝通路線,提高工作效率。○ 2 可協調處室之間的工作, 輔助垂直溝通的不足。○ 3 促進單位之間的瞭解,消除組織中的本位主義。○ 4. ‧. 培養組織成員的友誼,滿足成員的需求(梁瑞安,1990) 。. sit. y. Nat. 缺點:○ 1 平行溝通若未經主管充分授權,不易獲得有效結論。○ 2 權責 不容易劃分。○ 3 因無隸屬關係,較不容易形成共識,影響力有限。. er. io. n. 各處室的服務對象以學生為主,因此在擬定計畫及辦理各項活動時, a v. i l C n U hengchi 處室間的平行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4)斜行溝通:係指組織體系中,不同層級單位或人員之間的溝通, 尤其是指不同單位且職位不相當的人員之間的溝通(鄭彩鳳,1999)。 綜言之,垂直溝通主要是在上位者傳達命令與在下位者獲得回饋,平 行溝通則多在交換資訊與驗證其正確性。與垂直溝通相較,由於地位平等, 平行溝通所傳遞之資訊較少被扭曲,且其傳遞速度較快。學校組織的科層 體制較不明顯,在溝通方面較具彈性,校長和教師的溝通不必受制於垂直 溝通,因此多數的研究在組織溝通上的表現通常都屬中等程度(李嘉奇, 2001;柯志平,2003;秦夢群,2004;許川濠,1998) 。但是校長與教師溝. 23.

(35) 通時應尊重主任、組長的職權,不可直接給予承諾,以免導致主任、組長 有責無權,影響行政工作的推動。 2.非正式溝通:非正式溝通(informal communication)是泛指在正式溝 通之外,所進行的訊息傳遞與交流。如學校成員私下的交談、傳聞、協商 等。其中葡萄藤式溝通( grapevine )既非垂直也非平行溝通,而是穿梭於組 織中非正式消息的流動與傳遞,又稱為小道溝通(秦夢群,2005) 。任何一 個組織皆無法避免小道溝通,小道消息雖非正統,但做為教育行政者絕不 可忽視。有些聰明的主管會先將部分計畫事先拋出,經由小道傳播,測試. 政 治 大 非正式溝通的優點如下:(吳清山,2004) 立. 教師的接受度,然後再做修正。. ‧ 國. 學. (1)溝通方便且速度快。. (2)可提供一些正式溝通中難以獲得的訊息。. ‧. (3)容易傳播新訊息。. y er. io. sit. 缺點:. Nat. (4)疏導員工不滿情緒反應。. (1)易造成謠言、混淆視聽。 a. n. iv l C n hengchi U (2)運用不當,會降低正式溝通功能。 (3)有時會造成人身攻擊,影響成員向心力。. 一般而言,組織中有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行為。垂直溝通多半較為正 式,平行溝通則傾向非正式,小道溝通則幾乎皆為非正式的私下傳遞訊息。 非正式溝通是在工作環境中自然產生的,沒有一定的傳送過程與內容,其 途徑包括交換或者傳遞資訊,這些訊息的交流常常可以滿足個人的某些需 求,不僅訊息的流通速度快,影響也非常大。 (二) 溝通訊息的反應 溝通訊息的反應包括單向溝通、雙向溝通和對話。單向溝通容易形成. 24.

(36) 發訊者對訊息沒有追蹤的行動,而收訊者亦沒有任何回饋;雙向溝通是發 訊者送出訊息後,能得到收訊者傳達回來的回饋,有利於雙方訊息的認知 一致;對話則是溝通者立場可以相互轉化,是一種循環互動的誠實溝通(王 如哲,1999)。 (三)組織溝通的網路型式 秦夢群(2005)指出組織如何能有效完成溝通行為,端賴其所設定的 網路型式。基於資訊與組織結構之差異,不同溝通網路各有其功能與傳導 效應。一般而言,組織中溝通網路有以下五種型式:(如圖 2-1) 1、鏈型網路:溝通方向只能向上或向下,不能平行或越級進行。. 政 治 大 2、輪型網路:溝通之進行必須完全依賴居於輪軸中心之人,周邊成員 立. ‧ 國. 學. 彼此無管道聯繫。. 3、Y 型網路:溝通方式如英文字母 Y 之寫法,最上之兩個部屬分別獨. ‧. 立報告給其主管,然後再層層向上。. sit. y. Nat. 4、圈型網路:溝通之運作為向其鄰近之人傳遞訊息,其他人彼此間則 無聯繫管道。. er. io. n. 5、星型網路:又稱全方位型網路,允許每個成員彼此溝通傳遞訊息, a v. i l C n U hengchi 無任何禁忌。. 鏈型. 輪型. ㄚ型. 圈型. 圖 2-6 各種溝通網路 資料來源: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五南。. 25. 星型.

(37) 以學校正式組織而言,溝通愈好,傳達效率愈高。非正式組織經常以 情感為導向,溝通愈真誠,其力量愈是堅實,學校行政人員對於非正式組 織實不可等閒視之。就組織系統而言,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各有優點和 缺點,其本質並無好壞,溝通的方向須交互運用才能順暢,溝通訊息反應、 影響程度及組織管理方式則視實際的運作來做調整,至於網路效果則需視 任務工作的性質而決定。因此學校各級人員,應瞭解溝通類型並善加運用, 取其長處而去其短處,組織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成效。. 伍、組織溝通的意涵. 政 治 大. 國內外研究者在組織溝通研究之評量層面及使用工具,是依據研究對. 立. 象及範圍訂定指標名稱及內容。研究者因不同需求,其研究對象與範疇也. ‧ 國. 學. 會有所不同,研究層面與定義也會隨之不同。經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為 配合本研究需求,將相近性質者歸納為同一個構面,整理如表 2-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Un. v. 。.

(38) 表 2-5 組織溝通研究構面彙整表 訊息構面 上 行 溝 通 ◎ ◎ ◎ ◎ ◎. ◎ ◎ ◎. ◎ ◎ ◎ ◎. ◎. ◎ ◎. ◎ ◎ ◎. ◎. ‧ 國. ◎ ◎. ◎. ◎ ◎ ◎. ◎ ◎ ◎. io. al. n.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政 ◎治 大 ◎. Nat. ◎ ◎ ◎. 立◎. ◎ ◎ ◎ ◎ ◎ ◎ ◎. ◎. ◎ ◎ ◎. n engchi U. 16. 3. 20. 20.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支 持 鼓 勵. ◎ ◎ ◎ ◎. ◎. ◎ ◎. ◎. ◎. Ch. ◎ ◎ ◎ ◎. ◎. y. ◎. 個 人 回 饋. ◎. ◎. ◎. ◎. ◎. 組 織 氣 氛. ◎. sit. ◎. 訊 息 傳 遞. ◎. er. 謝文豪(1987) 梁瑞安(1990) 舒緒緯(1990) 歐源榮(1995) 蔡金田(1996) 許川濠(1998) 萬新知(1998) 杜秋香(1999) 李嘉奇(2001) 何子平(2001) 吳慶隆(2002) 李春蘭(2002) 王文峰(2003) 蕭 育(2003) 柯志平(2003) 楊宜哲(2003) 謝忠憲(2005) 林文科(2005) 江雪珍(2005) 黃大煒(2005) 陳柏敦(2006) 鄭莉伶(2006) 劉光華(2007) Robert & O’Reilly OCQ 量表(1974) Downs & Hazen CSQ 量表(1977) ICA美國國際溝通 學會CAS量表 (1977) 總計. 媒 介 品 質. ‧. 組 織 統 整. 訊息與關係構面 非 正 式 溝 通 ◎. 學. 研究者 (年代). 關係構面 正式溝通 下 平 斜 行 行 行 溝 溝 溝 通 通 通 ◎ ◎ ◎ ◎ ◎ ◎ ◎ ◎ ◎. 1. iv. ◎. ◎ ◎. ◎. ◎ 11. 21. 10. 2. 從上表各層面統計結果發現,組織溝通構面較重視組織氣氛 21 次、上 行溝通 20 次、平行溝通 20 次、下行溝通 18 次、媒介品質 16 次、組織統 整 14 次、非正式溝通 11 次、個人回饋 10 次、訊息傳遞 3 次、支持鼓勵 2 次及斜行溝通 1 次。 根據上述研究層面之彙整,對於本研究組織溝通評量層面之選擇,主 要是探究學校組織內部個人與學校的溝通環境感受程度及有關各種溝通的 行為、品質。本研究以「組織氣氛」、 「上行溝通」、「下行溝通」、「平行溝 通」、「非正式溝通」 、「媒體品質」、「個人回饋」及「組織統整」為研究層 27.

(39) 面。定義如下: (一)組織氣氛:是指個人與組織的溝通環境健全及氣氛融洽的程度。 (二)媒介品質:組織在進行溝通時,所使用的媒介、管道與方式的 程度。 (三)上行溝通:指教師向學校主管提出報告或建議,進行溝通以反 應事實或意見。 (四)下行溝通:指學校主管對教師的政策宣導或意見表達,目的在 使學校決策往下傳達,以達學校教育目標。. 政 治 大 正確性的溝通順暢程度。 立. (五)平行溝通:學校組織內相同層級之間相互交換訊息與驗證訊息. ‧ 國. 學. (六)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以外訊息流暢與活絡的程度。 (七)個人回饋:獲得個人工作績效如何被他人或組織評估的訊息回. ‧. 饋程度。. sit. y. Nat. (八)組織統整:指組織經由成員間的溝通,進而提升組織的凝聚力. io. n. al. er. 並建立共識的程度。. Ch. engchi. 28. i Un. v.

(40) 第二節 教師工作投入 學校效能是否能提昇,目標是否能達成,教師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教 師功能的發揮與否,與教師的工作投入息息相關(Cassar & Debono , 2000) 。對工作較為投入的教師,會積極的參與學校各項工作;反之,較無 心於工作的教師,對於工作會產生疏離與漠不關心。因此教師工作投入的 高低與否,會影響到學校效能,也是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 壹、教師工作投入的定義. 政 治 大. 投入是指對工作的積極狀態,疏離則指對工作情境的脫離,投入與疏. 立. 離是二種完全相反的狀態(Brown , 1996;Mauno , 2000) 。當個人察覺一種特. ‧ 國. 學. 定的活動或情境可能滿足其顯著的心理需求(psychological needs)時會較 投入(Kanungo , 1982) 。因此,學校若能營造出滿足教師心理需求的環境,. ‧. 則將有助於教師工作投入。. y. Nat. io. sit. 一、工作投入的定義. n. al. er. 根據 Webers 大辭典(1975)的解釋, 「投入」 (involve)是一種注意力. iv. n 的集中或是個人情感性的承諾。其概念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組合。 C hengchi U. 如組織理論學者強調的是工作投入、組織投入,而社會學家強調的是社會 投入、家庭投入、工會投入等(郭正忠,2005;賴秋江,2006) 。工作投入 是一種個人的工作態度,它能解釋一個人的工作行為,因而受到許多組織 行為學者與行政管理者的重視。Kanungo(1979)認為投入和一般社會學家 所注意的疏離現象是屬於相同的態度構面上的兩個極端。其概念會因對象 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組合。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一詞是由 Lodahl 和 Mathilde(1965)根據 Allport(1947)所提的「自我投入」 (ego-involvement) 與 Dubin(1956)的主要生活興趣(central life interest)二種概念,以及 Lodahl(1964)的相關研究而提出的。 29.

(41) 綜合上述可知工作投入係指個體對其從事的工作的認知,受到個人因 素和情境因素的影響,及工作本身之價值判斷和態度。. 二、工作投入的理論模式 (一)Vroom 的期望理論模式 Vroom(1964)假設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欲望、需求與目標,隨著自身 的經驗增長與環境改變而改變。在遭遇不同抉擇時,會理性的以過去經驗 來做為選擇的參考。也就是如果這樣做,達成目標的機率有多少,在依據 機率的大小來做選擇。Vroom 認為個體覺知到工作的績效可使其在自我尊. 政 治 大. 嚴需求上獲得滿足,且認知工作的績效是可以經由個人的努力而獲得時,. 立. . 組織的酬償. n. er. io. al. ‧. Nat. 努力與績效的關聯性 績效與酬償的關聯性 酬償與個人目標的關聯性. 個體的目標. y. . 個體的績效. sit. . 學. 個體的努力. ‧ 國. 則個體就會在工作上產生投入。. 圖 2-7 Vroom 動機模式. i Un. v. 資料來源:Robbins, S. P. (2006)。組織行為學(11版)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 。台北. Ch. engchi. 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04年,11版) 。. 在圖 2-7 中期望理論指出人之所以想採取某種行動的意願高低,取決於 他認為行為後能得到某種結果的期望強度,及該結果對他的吸引力。 (二)Kanungo 的動機性投入模式 Kanungo(1979)認為工作投入是一種心理認同的信念狀態,而此狀態 則根源於個人過去社會化的歷程,以及工作環境滿足各體需求的潛力而 定。在 1982 年整合了心理學和社會學對工作投入和工作疏離的看法,提出 「動機性模式」 ,其要點為當工作能滿足個體的需求與期望時,則產生工作 投入;反之,當工作本質不能滿足各體需求與期望時,個體產生疏離感(陳. 30.

(42) 東星,2004;郭騰淵,1991;賴秋江,2006)。 Corn 和 Kanungo(1980)以此一模式驗證出重視外在需求的管理人 員,在特定工作上的工作投入顯著高於那些重視內在需求的人,而在一般 工作上的工作投入,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這表示一般職場上組織所提供 的激勵或酬賞措施,較能滿足那些重視外在需求的人(周惠民,1999)。 Kanungo(1979)的動機性工作投入理論模式,可用圖2-5來表示: 社會文化歷程:文化、組織和團體規範. 需求顯著性. 立. 政 治 大 工具性行為與態度. ‧ 國. 學 工作以內之活動. ‧. 工作以外之活動: 家庭、社區活動等. n. engchi. er. io. Ch. sit. y. Nat. al. 需求之滿足. i Un. v. 知覺工作滿足. 知覺家庭滿足. 知覺社區滿足. 工作投入. 家庭投入. 社區投入. 或疏離. 或疏離. 或疏離. 工作相關之. 家庭相關之. 社區相關之. 行為和態度. 行為和態度. 行為和態度. 圖 2-8 Kanungo 之「動機性工作投入模式」 資料來源: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341-349. 31.

(43) (三)Rabinowitz 與 Hall 的綜合理論模式 Robinowitz 和 Hall(1977)綜合以往學者對工作投入研究的文獻,整 合工作投入的定義及研究模式,歸納為三種: 1、工作投入是個人特質的變數: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 狀態、服務年資、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高層次需求強度等。 2、工作投入是情境的函數:領導行為、決策的參與、職務角色、組 織大小等。 3、工作投入是個人與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工作投入受個人價值. 政 治 大 肯定自我價值、成就、個人成長、工作意義、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等。 立. 導向影響,受工作情境影響也受交互作用的結果影響;例如滿足心理需求、. ‧ 國. 學 工作投入結果. ‧. 個人特徵. Nat. y. sit. n. al. er. io. 工作情境. 工作投入. 工作滿意 工作績效 離 職 率 曠 職 率 成 就. Ch. engchi. i Un. v. 圖 2-9 Rabinowitz 與 Hall 之綜合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Ra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2), p.284.. (四)Brown 的工作投入理論架構 Brown(1996)提出了工作投入的理論架構如圖 2-10,包括工作投入的 前因、相關因素及後果之研究結果。影響工作投入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 特質、工作特性與督導行為會經由尋求需要的滿足和知覺到工作情境能滿 足其需求而形成對工作的投入,這與 Rabinowitz、Hall 和 Kanungo 的理論 有相同之處,他還進一步描述了經由動機和需要滿足實現的潛力,最後會 影響工作態度及可能會影響到工作努力程度,並與工作投入之間有著相互 32.

數據

圖 2-1 Aristotle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Models of Communication",(n.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