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設施與教育成果關係之模式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校設施與教育成果關係之模式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學校設施與教育成果關係之模式探討

學校的物質環境是容納承載所有教育活動發生的場所,學校物質環境 在教育功能的發揮、教育目標的達成、師生互動的促進與學生行為的改變 上,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以下擬就學校設施與教育成果之相關模式、學校 設施與教育成果之理論模式加以說明。

壹、學校設施與教育成果之相關模式

學校建築與庭園不僅是輔助教學的必要硬體設施,其本身亦具有陶冶 學生身心、激勵學習興趣、涵養開闊胸襟、孕育豁達人生哲理的「境教」

功效(湯志民,2006a)。檢視過去文獻,專家學者們試圖提出不同的理論模 式,解析學校物質環境在教育功能的實踐上所扮演的角色。這些理論模式 可概分為教育學、環境行為論、建築學和綜合觀點等不同的觀點,擬分別 加以介紹如下:

一、教育學觀點

(一)Anderson 環境向度與學校氣候互動模式

「學校氣候」又稱為「學校組織氣候」,係指學校內部相當持久的特 質和獨特的風格,不但能為成員們所體驗和描述,並且會影響成員的行 為。大多數學者探討「學校氣候」都著重在學校成員之間彼此的互動影響。

有些學者強調學校領導者的影響力,認為學校組織氣候是學校環境中,校 長與教師交互反應所形成的一種內在環境;有些學者則擴及所有學校內部 成員的影響力,認為學校組織氣候是學校環境中,由內部成員間交互反應 所形成的內在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nderson(1982)彙整超過 200 篇有關學校氣候的研究文獻,認為「學 校氣候」是一種結構,顯示所有影響學校情境「整體環境素質」的因素。

Anderson 提出「環境向度與學校氣候互動模式」(如圖 2-4-1),將影響學 校氣候的相關因素,概分為四種彼此相關的環境向度:

1.物質環境(Ecology):物理和物質面向,如建築特性,包括屋齡、狀 況、學校規模。

(1)社會環境(Milieu):教師特質和士氣,學生特質和士氣。

(2)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行政組織、教學方案、能力分組、行政 和教師的合作、教師參與決策、良好溝通、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學生參與決策、學生參與機會、社區和學校的關係、投入教學。

(3)文化(Culture):教師承諾、同儕典範、重視合作、期望、強調學 業、酬賞和讚美、一致性、共識和明確目標。

此模式中,學校氣候是物質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系統和文化四種環 境向度互動影響的結果,學校氣候也分別影響這四種環境向度。

此模式將學校建築設施有關的物理和物質層面,列為四種學校環境向 度之一,改變長久以來教育學者忽視物質環境對教育成果的影響,肯定學 校建築設施的重要功能。再則,此模式揭示在學校系統中,物質環境與社 會環境、社會系統、文化和學校氣候四種向度之間,彼此互動影響,拓展 教育學者研究學校系統的向度,對於學校教育能有更整體性的了解。此 外,學校設施有關的物理和物質層面因素(物質環境),在學校系統中,

既是自變項,影響教師和學生團體的特質和士氣(社會環境),影響行政 組織、教學方案、行政和教師的合作、教師和學生的關係、社區和學校的 關係(社會系統),影響教師承諾、同儕典範、重視合作和學業、期望、

共識和明確目標(文化),影響學校的整體環境素質(學校氣候);同時,

學校建築設施有關的物理和物質層面因素,也是依變項,受到上述各項因 素的影響。對於學校建築研究領域而言,學校設施的研究不應侷限在學校 建築的硬體規劃、設計和建造,亦須兼顧學校設施與學校系統的社會環 境、社會系統、文化和學校氣候等向度相關因素的互動關係的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4-1 Anderson 環境向度與學校氣候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The search for school climat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405), by C. S.

Anderson, 1982,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3).

(二)Centra 和 Potter 學校和教師變項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結構模式 Centra 和 Potter(1980)提出「學校和教師變項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結構 模式」(如圖 2-4-2),強調一群變項相互結合而影響特定的學生學習成果,

這些變項包括:學校或學區狀況、學校內部狀況、教師特質、學生特質、

教師表現和學生行為。此模式顯示變項之間彼此的因果和共變關係,例 如:教師特質受到學校或學區狀況(學校規模、資源、師生比、服務、設 施、班級規模、學校區位、社經地位、種族),和學校內部狀況(行政和 教學組織、同儕團體影響、班級氛圍、學費數量)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 影響教師的表現、學生行為和學生學業成就。學生特質則會影響教師表 現、學生行為和學生學業成就。

Centra 和 Patter 認為,因為方法學上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研究,

能夠充分地將所有可能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關的影響因素加以探討。因此,

學校和教師變項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結構模式,試圖納入所有可能的影響 因素,其在方法學上運用結構分析技術(如路徑分析),具啟發性的價值。

文化

學校氣候

(成果) 物理環境

社會環境

社會系統

資料來源:School and teacher effects: An interrelational model. by J. A. Centra & D.

A. Potter, 1980,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2).

依據 Centra 和 Potter 學校和教師變項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結構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Moore 和 Lackney「中介-互動」生態模式

Moore 和 Lackney(1994)彙整過去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中介-互動」

生態模式(如圖 2-4-3),摘要地描繪教育成果相關影響因素之間的理論聯 結,企圖完整說明教育成果相關影響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並重新建構學 校物質環境對於教育成果影響的概念。此模式與教育成果相關的實證研究 相呼應,涵蓋 3 種因素的分析,包括自變因素、中介因素和依變因素(教 育成果)。

圖 2-4-3 環境因素影響教育成果的中介—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facilit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search analysis and

design patterns. (p.15), by G. T. Moore, & J. A. Lackney, 1994.

1.自變因素:物質環境因素(如教室規模、學校規模等)和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組織環境(教學實務、教室管理等)。

2.中介因素:行為(如師生互動)、態度(如教師士氣)和心理 特性(如血壓)。

3.教育成果:學業成就(如數學成就測驗分數、Stanford 成就測 驗等)和社會相關的行為成果(如增進自我概念)。

Moore 和 Lackney 以彙整過去的實證研究結果為基礎,在模式中標示 出相關因素之間彼此影響的方向,對於已獲得實證研究證實者,以實線箭 頭表示;理論假設尚未獲得證實者,以虛線箭頭表示。如物質環境因素的 班級規模和學校規模,已獲得證實直接地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另藉由中 介因素影響教學實務和社會相關成果,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 1869 年定義的 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 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自然界一定範圍或區域內,生活的一群互相依存 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起組成一個生 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具有自己的結構,可以維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使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

小到一滴湖水、一個獨立的小水塘、熱帶雨林中一棵大樹;大到一片森林、

一座山脈、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維基百科,2010)。Moore 和 Lackney 將生態系統的概念運用在學校系統之中,透過中介和互動,學 校系統內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自變因素)與教育成果產生連結,

每個因素都會發生影響力量,最後維持一個動態平衡,欲改變現況必須在 關鍵的因素上作調整,以打破現況平衡,以建構另一個新的動態平衡。

Moore 和 Lackney 的「中介-互動」生態模式假設,當學校的物質環 境改善(如降低班級規模和小校化),教師和學生行為和態度將改善,進 而增進學業成就和社會相關成果。此外,物質環境因素透過影響行為、態 度和心理特性等中介因素,間接地影響教育成果。另外,物質環境因素藉 由影響教學實務,間接地影響教育成果。同樣地,教學實務也透過影響行 為、態度和心理特性等中介因素,間接地影響教育成果影響教育成果。此 模式明確指出物質環境因素對教育成果的直接和間接/中介的因果系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聯結,拓展研究者探討學校物質環境對教育成果影響的視野,有助於釐清 物質環境對教育成果的影響關係。

(四)Cash 學校建築狀況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理論模式

學校建築狀況和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很複雜,有許多因素可能影響學 校設施品質和學生學業成就。Cash(1993)試圖擴大探討的觸角,將導致學 校建築現況的相關因素,一併地加以研究,提出「學校建築狀況與學生學 業成就的理論模式」(如圖 2-4-4)。Cash 認為,若一個理論模式,僅指陳 學校建築狀況和擇定的學生成果變項之間的關係,而未能將前導於學校建 築現況的整套環境因素呈現出來,則這個理論模式是不完整的。

圖 2-4-4 Cash 學校建築狀況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building condi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p.5), by C. Cash, 1993.

學校物質環境的初始狀態可以歸因為幾個因素,包括:教育的可用經 費額度、社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其他影響學校設施品質的外在因素等。

這些因素也影響維護教育設施的可用資源,和學校領導職位人事的選擇。

學校若不是新建,而是經歷過歲月風霜,則學校建築狀況將是維護和清潔 人力的結果。當學校逐漸建築老舊,又未能做好維護工作,將加倍需要額 外的維護;若學校建築清潔狀況不佳,則又讓維護不足的問題更行惡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圖 2-4-4 所示,學校的領導和經濟能力,影響維護人力和清潔人力,

如圖 2-4-4 所示,學校的領導和經濟能力,影響維護人力和清潔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