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在方法上主要採用文獻資料分析和問卷調查。根據本研究目的 與研究問題,進行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分析,並編製「學校設施品質與師生 態度問卷」和「教師異動情形、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學生紀律行為調查表」

作為測量和調查工具,以臺灣區公立高級中學為研究範圍,運用分層抽樣 方法,依比例配置原則抽取樣本學校進行調查。以下擬針對本研究的研究 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以及資料處理分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由於受限於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等因素,本研究將重點放在學校設施 品質、教師態度和行為、學生態度和行為、學生學業成就等變項之間的關 係探討上,提出研究架構如圖3-1-1。學校設施品質以直接和間接方式影響 教育成果。在直接影響方面,學校設施品質影響教師態度、教師行為、學 生態度、學生行為和學生學業成就。在間接影響方面,學校設施品質透過 對教師態度的影響,影響教師行為;透過對學生態度的影響,影響學生行 為學生行為;透過對教師態度、教師行為、學生態度和學生行為的影響,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擬分別就背景變項、自變項、依變項和控制變項,一 一說明如下。

壹、背景變項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包括:學校類型、學校轄屬、學校所在區域、學 生性別偏向、設立年代﹙學校現址設立年代﹚、校地面積、學校規模、學 校密度﹙每生所佔校地面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學校類型:分為純高中和完全中學二類。

二、學校轄屬:分為國立、市立﹙指直轄市立﹚和縣立﹙指省轄市立和 縣立﹚三類。

三、學校所在區域:分為都會區和非都會區二類。

四、學生性別偏向:分為男生為主、女生為主和男女混收三類。

五、設立年代:依學校原址設立迄今之時間,將樣本學校分為50年以上、

30~50年、10~30年和10年以內四類。

六、校地面積:依校地面積大小,將樣本學校分為50,000㎡以上、

40,000~50,000㎡和40,000㎡以下三類。

七、學校規模:依學校班級數多寡,將樣本學校分為72班以上、60~72 班、48~60班和48班以下四類。

八、學校密度:以每生所佔校地面積代表,依每生所佔校地面積,將樣 本學校分為15㎡以下、15~30㎡、30~45㎡和45㎡以上四類。

圖3-1-1 研究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

貳、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學校設施品質」,是指臺灣區公立普通高中教師 對該校的學校設施品質狀況的評估。學校設施品質,係指學校內校舍、校 園、運動場和附屬設施所組構而成的「點、線、面、體」環境,能夠符應 或超越使用者的教育、生活和學習的需求,呈現優良的整體特質;學校設 施品質愈佳,愈能符應使用者的教育、生活和學習的需求。

「學校設施品質」分為「舒適的教室環境」、「良好的設施維護」、

「充足的E化設備」、「多元的學習空間」和「完善的建築功能」五個向 度:

(1)舒適的教室環境:係指學校教室有適宜的採光、照明、溫度、音響、

室內空氣品質與家具規格,讓師生感覺身心舒適。

(2)良好的設施維護:係指學校環境能保持整潔,校舍建築牆面和教室 課桌椅等維護良好,沒有污損頹敝的情形,可滿足視覺上的美感需 求。

(3)充足的E化設備:係指學校的電腦、單槍、網路等教學相關設備充 足完備,可滿足各項教學活動之需要。

(4)多元的學習空間:係指學校有足夠的的專科教室和實驗室,以及普 通教室以外的大小集會空間等,可充分符應多元的學習需求。

(5)完善建築機能:係指學校各區域規劃適宜,距離和動線適當,利於 行政聯繫和師生溝通,校園安全無障礙,合作社、餐廳、圖書館、

禮堂和體育場(館)等附屬設施均能展現場所精神,使校園成為完 整的有機體。

學校設施品質狀況,以研究者自編的「學校設施品質與師生態度問卷」

中「學校設施品質」分量表評估的分數為代表。分數愈高,學校設施品質 愈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依變項

教育成果是本研究的依變項,係教育的投入經過學校教育的歷程,獲 得的教育產出,在本研究專指學校教育歷程對於教師和學生產生的影響,

包括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學生的態度與行為、以及學生的學業成就等變 項。其中教師態度、教師行為、學生態度和學生行為四個變項為中介變項,

相對於學校設施品質變項時,屬於依變項,相對於學生學業成就變項時,

則屬於自變項。

一、教師態度變項

教師態度,是指臺灣區公立普通高中教師對己校的「組織承諾」。教 師的組織承諾是指教師對學校的認同與投入態度傾向的相對強度,包括

「忠誠認同」和「努力意願」兩個層面:

(1)「忠誠認同」:強烈的信仰、接受組織之目標與價值,並希望繼續 留在組織中。

(2)「努力意願」:個人願意為組織的利益付出更多的心力。

教師態度狀況,以研究者自編的「學校設施品質與師生態度問卷」中

「教師態度」分量表的分數為代表,分數愈高者,教師態度愈佳。

二、教師行為變項

教師行為係指教師異動率(teacher turnover rate)。本研究的教師異動 係指教師離開原來任職的學校,包含離開本校調到其他學校續任教職,以 及轉業至其他職業領域者,不包含因屆齡而退休之教師。

本研究以「當學年度在校、翌年不在校的正式教師人數」(不含屆齡 退休者),除以「當年度正式教師總人數」,作為「當學年度的教師異動 率」。而本研究的「教師異動率」係以96~98(即96-97、97-98、98-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三個學年度的平均教師異動率代表。

三、學生態度變項

學生態度,是指臺灣區公立普通高中教師對己校學生的「學習態度」

的看法。「學習態度」是學生對於學習活動和學習環境所持有的一種心理 的預備狀態,包括認知、情感和和行為傾向三種因素,具有持久性、一致 性和統整性,能指引學習行為的方向。

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學校認同」和「學習熱忱」兩個層面:

(1)「學校認同」:學生以學校為榮,樂意介紹自己的學校並願意積極 爭取校譽等。

(2)「學習熱忱」:學生重視學業成績,上課認真、少請假,經常討論 課業並用心完成作業等。

學生態度狀況,以研究者自編的「學校設施品質與師生態度問卷」中

「學生態度」分量表的分數為代表。分數愈高者,學生態度愈佳。

四、學生行為變項

學生行為係指學生偏差行為,以學生嚴重行為失序率為限。以「當學 年度高中學生受到記過(含)以上懲處的人次」,除以「當年度高中學生 總人數」,作為「當學年度的學生嚴重行為失序率」。而本研究的「學生 偏差行為」係以96~98三個學年度的平均學生嚴重行為失序率代表。

五、學生學業成就變項

學生學業成就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代表。「大學學科能力測 驗」係高中學生以推甄或申請方式進入大學必備的測驗成績。雖屬於大學 擇才的測驗,但以高中課程內容為測驗範圍,因此性質上也屬於學科成就 測驗。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分為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5科,各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均以15級的量尺分數表示,最高分為15級分,五科滿分為75級分。本研究 的學生學業成就,係以各校高中三年級學生參加100學年度「大學學科能 力測驗」的成績為指標。學校的平均學測成績愈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愈高。

肆、控制變項

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變項不一而足,除了學校設施品質、教師態度和 行為、學生態度和行為等因素可能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之外,學生的智 力、課程內涵、基礎學力和社經地位、學生的時間管理、學習策略、生理 狀況、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父母管教方式等等均可能影響學生的學業 成就。本研究試圖在課程內涵、學生基礎學力和社經地位等潛在干擾變項 加以控制。

一、課程內涵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屬於學習成就測驗,與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課程內 涵有關,因此課程內涵必須加以控制。我國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分為高中、

高職和五專前三年,雖有核心課程,但各依據不同的課程綱要制定課程內 容,因此,本研究範疇限於公立普通高中,剔除設置綜合高中普通科和職 業類科的學校,及特殊班級(如資優班、雙語班、原住民班)佔高中班級 數達1/3比例者,以確保學生受業之課程內涵大致相同。

二、基礎學力

學生的基礎學力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我國高中階段不屬於國民 義務教育,學生須經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篩選進入高中就讀,而每所高 中的錄取標準各異,因此本研究將各所高中登記分發入學的最低錄取分數 作為控制變項。基礎學力係以各校99學年度畢業學生三年前(97學年度)

登記分發入學的最低錄取分數為指標。學校最低錄取分數愈高,學生基礎 學力愈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三、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是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影響因素。過去類似的研究大多以學 生的社經地位作為控制變項,以排除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的影響(黃玉英,

2004;Al-Enezi, 2002; Bullock, 2007; Cash,1993; Crook, 2006; Earthman et.al.,1995; Hines,1996; Lanham, 1999 ; O`Neill,2000; Uline &

Tschannen-Moran, 2008)。Lanham (1999)甚至發現,解釋學生英文、數學和 科學成績最大變異量的變項是學校學生的社經地位。美國的研究,社經地 位變項多以學校參與免費午餐或優惠午餐計畫的學生比率為代表,而我國 的國情不同,沒有這類計畫,因此擬參考黃玉英(2004)的研究,以學校 低收入戶學生比率代表學生社經地位並加以控制。本研究以各校96-98學年 度高中學生屬低收入戶家庭人數比率,作為該校學生社經地位的指標。學 校低收入戶家庭人數比率愈低,社經地位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