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輔導工作中的跨專業合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學校輔導工作中的跨專業合作

在學校系統中,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通常不只是個人因素,時常牽涉至家庭 與社會,國內學者王麗斐與杜淑芬(2009)將國外學者 Bronfenbrenner 所提出之 生態理論的概念應用至兒童問題,認為兒童的問題受到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小系 統、中介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會受到家庭、同儕團體、

班級學校等「小系統」的直接影響,也會受到各個小系統間聯繫和相關的「中介 系統」影響,而非正式的社會結構與社會政策等「外系統」也會對小系統產生變 化,甚至國家、文化或社會文化等「大系統」,也會對兒童身心健康有直接或間 接的全面影響,因此互動過程不只在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是多層環境系統中交 互形成的,且個體行為會受到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的層面會 產生交互作用並彼此互相影響,青少年階段處於正處於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

屬於未成年人,因此其所處環境與兒童並無太大差異,皆會受到個體的生態系統 所影響,因此生態理論的觀點同樣也適用於青少年。

以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看青少年所面對的問題,可跳脫原本學校輔導工作的框 架,認為學生問題來自於不同的社會系統互動的結果,藉由不同層級的社會系統 介入達到問題解決,並營造適合青少年發展的環境(刑志彬,2009;王麗斐等人,

2008),且現今校園問題太過複雜,需要不同的專業與各個層面共同合作,才能 使問題有效解決(林萬億、黃韻如,2010),由此可以發現生態系統理論在學校 輔導中逐漸被採納與重視。

由生態理論的觀點,小至家庭,大至社會環境,各系統彼此之間關係緊密互 相影響,雖然有些系統青少年並非直接接觸,但各部分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 少年的生活與發展,因此在學校輔導工作中各個系統都是輔導人員需要注意與瞭 解,才能夠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讓輔導工作可以進行得更順利,因此輔導人員與 青少年系統中的各部份有效的聯繫可以促進中介系統的作用,與不同單位與機構 有效的配合也有助於各系統間的連結與成功合作(王麗斐等人,2008)。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增,學校輔導的重要性逐漸被看 見,在美國的輔導工作為解決學生的問題,社工領域在 1906 年開始以學校訪問 員的方式進入校園服務,1920 年代心理衛生運動蓬勃發展,學校社會工作人數 增加,工作重點轉向以個案為主,提供有情緒困擾的學童臨床服務,也提供家長 與學校老師了解學童的學校生活與各種心理發展及情緒困難的原因。1990 年代 開始進入全面介入期,「障礙者教育法案」、「安全校園法案」等相關法案的制定,

推動社工師進入校園提供服務(林萬億,2012);心理諮商於 1950 年代開始推動

「以學校為基地的心理健康服務」,越來越多學校聘請社區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進 入學校輔助學校輔導工作,在 1960 年代時開始面觀察到社會的變遷、法制的改 變與教育的改變,便逐漸重視專業間的合作,到了 1970 年代跨專業合作已經成 為主要的發展取向(Mostert, 1996)。

在臺灣也相繼出現類似的規劃,政府開始制定相關政策,學校輔導工作的推 動與發展朝向以學校輔導團隊為主體,將輔導處室的行政系統和專業人力納入團 隊當中,希望提供青少年所需之協助。各專業透過自身專長提供有需要的學生、

家長及老師,協力發展學校輔導工作,提供更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因為有此需 求,各專業的助人者,如: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警察等合作的機會便 提升了,跨專業合作也成為目前學校輔導工作的新趨勢。

壹、 跨專業合作的意涵

受到生態系統觀以及社會變遷之影響,助人工作也嘗試因應個體不同之需求 發展出相對應的服務型態,而跨專業合作即是臺灣目前助人工作之趨勢。

Andrews(1990)認為跨專業合作是當不同的專業以協調問題解決方式達到共同 的目標。Bruner(1991)也指出,跨專業合作是一種有效的人際歷程,是為了促 進無法由單一專業完成的目標。Gardner(1994)定義「跨專業合作」為各機構 間在共同目標以及整合資源的前提下,連結專業及非專業之相關系統一起進行工

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以提供更多元的協助。Walsh、Brabeck 和 Howard(1999)認為跨專業合是 作在互動的過程中,相互的掌握並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找出共同的目標和價值 觀,共享責任和成果。周容瑜(2010)定義跨專業合作為不同專業間為了達成共 同目的而彼此合作的過程。

綜合上述對於跨專業合作的定義,跨專業合作包含以下幾點內涵:

1. 跨專業合作是一個歷程,而非一種結果 2. 跨專業合作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領域或學科 3. 跨專業合作是為了達成某一個共同的目標或結果

4. 跨專業合作是需要藉由彼此互相合作以完成其共同目標

Bronstein(2002)整理過去文獻歸納出跨專業合作的五個要素:互相信賴、

創造專業間合作活動、彈性、共同目標與反省,要素說明如下:

1. 互相信賴(Interdependence):在專業互動過程中,各專業可依賴其他人來完 成他們的目標與任務,為達互相信賴,專業人員必須清楚了解各自的角色,

並且適當使用其角色。

2. 創造專業間合作活動(Newly created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意指創造能夠 達到更大效益的合作、方案和組織,此效益不只是大於單一專業進行時可獲 得的,而是能透過合作達到極大值。

3. 彈性(Flexibility):當遇到不同的意見和角色更動時,專業人員能夠達成有 效的協調。

4. 共同目標(Collective ownership of goals):參與跨專業合作的專業人員能夠 分享共同的責任,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專業人員會為了自己的部分負責。

5. 歷程反省(Reflection on process):在合作的過程中,各專業會注意他們一 起工作的過程,包含思考和討論他們的工作關係與過程,以增強他們的合作 關係與效益。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跨專業合作的意涵來看輔導教師與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在學校的互動情形,

在面對現今日趨複雜的學生問題,以單一專業已無法負荷目前的需求,因此需要 各專業透過跨專業合作的方式,一起協助學生。可將輔導教師與專任專業輔導人 員的合作視為一種動態的歷程,歷程中的各專業來自於不同的學科背景,各個專 業都是為了協助學生獲得最佳福祉的目的而一起工作。

貳、 跨專業合作的發展 一、 國外跨專業合作發展

在美國諮商與社工領域的發展比臺灣早,也比臺灣成熟,因此扮演著先鋒的 角色。學校社會工作於 1906 年起源於對弱勢學生的關心,開始催化訪問教師的 誕生,主要工作為增進學生在校適應,關心學生的福祉(Allen-Meares, 1999),

教育體系開始注意到社會工作對適應不良學生的幫助,也漸漸了解學校、家庭、

社區三者間的聯繫是相當重要的,此時期的社工以訪問教師的角色,透過學校與 家庭的合作增進學生的適應。1930 年代開始進入專業化的時期,隨著戰後美國 的經濟復甦,學校體系中的社會工作者與諮商人員逐漸增加,並在此時期建立專 業組織,並受到主流社會工作的認同,將學校社會工作建構成一門專業的技術,

開始持續發展。到了 1970 年代,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服務受到重視,相關法案 的制定更加奠定了學校社會工作穩定的基礎,也讓學校社會工作開始意識到與其 他專業人員的跨專業合作。1990 年代開始的教育改革時期使學校社工與學校輔 導有更多的接觸機會。美國在社會、政治與經濟等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促使 社工進入校園,與學校輔導教師共同合作,為學校社會工作開啟了一個新的局 面。

在諮商領域中,1960 年代美國隨著社會變遷,發現需要跨專業合作來因應 越來越複雜的教育服務及解決身心障礙學生在校園中遇到的困境(Mostert, 1996),因此跨專業合作從特教領域中開始發展。在心理諮商領域中發現兒童的

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理健康問題出現日趨嚴重與低齡化的現象,在學校輔導體系中的輔導人員為解 決此現象,將學生轉介到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在這類處理方式的後續評估研究中 發現,這些因為罹患心理問題,被轉介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接受協助的兒童或青 少年中,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提早終止服務,或參與一兩次後就中斷。阻礙他們使 用此服務的因素包括交通上的問題、財務困難、家人不便陪同、兒童心理健康專 業人員的缺乏、等待時間過長、對心理疾病的汙名化等,因為上述原因中斷服務 甚是可惜,為了減少這些障礙,提升服務偏差行為與適應不良的學生的效能,「擴 大學校心理健康(Expanded School Mental Health)」或「以學校為基地的心理健 康服務方案(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 務方案因運而生(Brown, 2006; Rones & Hoagwood, 2000; Weist, Ambrose, &

Lewis, 2006; Weist, Myers, Hastings, Ghuman, & Han ,1999)。

透過以學校為基地的方式,聘請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包括心理學家、社工師、

心理師或其他人員)進入學校提供服務,如協助學校補強二、三級輔導的不足與 協助學校輔導人員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並提供適當的社區、

政府資源,使心理健康服務可以有效被利用與推廣。以美國實際執行方案的學校 為例的研究發現,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引進學校,建立了服務的追蹤系統,能有 效協助具有情緒和心理適應的兒童及青少年解決問題,跨專業的合作進駐校園也

政府資源,使心理健康服務可以有效被利用與推廣。以美國實際執行方案的學校 為例的研究發現,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引進學校,建立了服務的追蹤系統,能有 效協助具有情緒和心理適應的兒童及青少年解決問題,跨專業的合作進駐校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