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行銷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行銷的意涵

建構學校行銷指標前,必須了解學校行銷意涵,故本節先闡述行銷的 概念,進而探討非營利組織的行銷,透過非營利組織行銷釐清學校行銷的 意涵及架構。

一、行銷的意涵

「行銷」一詞最早來自經濟學,乃自英文 marketing 語譯而來,其定 義隨著時間發展而有不同的解釋。行銷學大師 Kotler(1991)認為:「行 銷是一種交易的過程,個人與群體可經由此過程,透過彼此創造、提供及 自由交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以滿足其需要與慾望。」他指出行銷的核 心活動為產品研究開發、溝通、分配及服務。

另外,Drucker(1976)亦指出:「行銷的目的是要使銷售成為多餘。

行銷的目的是要充分認識和了解顧客,俾使產品能適合顧客,並自行銷售 自己。」其意義仍然強調銷售和廣告只是行銷的一小部分,真正的行銷,

是指透過交換(exchange)的過程,以滿足需要的活動。

美國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將行銷定義 為:「將理念、產品及服務透過概念化、定價、促銷、通路等的規劃,並 付諸執行,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滿足個人與組織目標的交換歷程。」

隨著行銷概念的發展,國內學者也陸續對行銷提出界定,經研究者歸

納彙整後略述如表2-1-1:

表2-1-1國內行銷涵義歸納表

研究者/日期 行銷涵義

許士軍(1986) 在動態環境因素下,人們及機構為了促成及加速交易行 為所採取之活動

余朝權(1998) 行銷是種整體性之企業活動系統,用於定價、計劃、推 廣和分配產品,其以比競爭對手更能滿足顧客之欲求,

同時達成組織之目標

呂惠美(2000) 1.行銷以組織的心理資源、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及時 間資源作為基礎。

2.行銷以運用整體策略性的規劃、分析、執行與控制為 過程。

3.行銷以研究、預測、產品發展、訂價、推廣、促銷、

交易、宣傳及實體配銷技術為方法。

4.學校行銷以達成組織的效能,滿足成員的預期理想與 需求,並對目標市場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服務, 進而開 拓發展市場,創造最佳的組織利益為目的。

彭曉瑩(2000) 所謂行銷是在動態的環境系統中,將理念、服務和產 品,透過需求管理與價值交換關係,以完成個人與組織 使命。

許詩旺(2002) 在動態的環境中,引導商品及服務的流動,為滿足目標 市場需要與慾望。並透過方案、產品、人員、推廣、形 象和通路等策略,以達成個人及組織使命的歷程。

表2-1-1(續)

研究者/日期 行銷涵義

謝水乾(2003) 在動態的環境中,營造一個適當的情境,以引導商品及 服務的流動,來滿足目標市場需要與欲望。並透過方 案、產品、人員、推廣、形象、價格和通路等策略,以 達成個人及組織使命的歷程。

王奕婷(2004) 將組織的產品、服務和理念藉由精心的管理設計和規 劃,讓消費者瞭解和接受,以加速彼此間的互動,達到 雙方的滿意,進而創造更多的利潤及提高組織績效和競 爭力的一連串過程 。

江語姍(2004) 依照分析、規劃、執行、控制的管理程式,來進行產品、

定價、通路、推廣等策略,以滿足個人需求,或達成組 織目標的一種自願性交換過程。

黃俊英(2004)

指透過交換過程,以滿足需要的一種人類活動。

郭喜謀(2005) 在提供者與雙方者互動的過程中,提供消費者需要或需 求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與服務,以擬定的行銷策略來分 析、規劃、執行與控制,目的在符合個人的滿意與組織 目標達成雙贏互惠的歷程。

李春玲(2006) 考量消費者之需求,將商品或服務透過形象塑造、價格 定位、通路鋪設、產品推廣等一系列整體性規劃,經由 交換過程以滿足其需求,並同時共創組織與社會利益的 一種管理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於行銷涵義的看法,「行銷」應包含下列五個重要 的概念:

(一)行銷的目標:區隔市場或確立目標市場,依不同的顧客群行銷。

(二)行銷的目的:在滿足顧客的需求及完成組織的使命。

(三)行銷的過程:行銷的管理過程包括行銷分析、規劃、執行與控制。

(四)行銷的意願: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買賣雙方都能依自己的意願從 事對等的價值交換。

(五)行銷的策略:透過產品、人員、推廣、價格、形象和通路等策略,

以達成個人及組織使命的歷程」。

故本研究將行銷定義為:「個人或組織經由策略管理將有形或無形的 產品、服務或理念,透過一系列策略規劃與整合性策略組合進行價值交換 的歷程,以達到個人或組織的目標使命。」

二、非營利組織的行銷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常被簡稱為NPO),是相對於政 府機關(第一部門,公部門public sector)及企業機構(第二部門,私部門 private sector)的第三部門,又稱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指的是不以營 利為目的之組織(林瓊惠,2004)。

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法的規定:「非營利機構是指各種教育文化、公 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且合於民法總則公益社團及財團組織,公益社團以人 之集合為特點,財團組織則以財產之集合為特點,兩者皆為謀求全體社員 非經濟的公共利益或社會大眾之公共利益之組織。」

傳統的行銷觀念多運用於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1970年代初期,行銷 逐漸擴大運用於非營利性組織中。到了1980年代後期,非營利組織的概念 已經普遍被相關人員所接受,根據 Kotler 和Andreasen 於1991的研究指 出,非營利組織行銷的興起主要因素如下:

1.要求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2.社會需要藉由非營利組織的行銷,鼓勵更多人加入義務性質的社會服務。

3.國際性的社會運動需要藉由行銷策略來推廣,例如兒童健康與福利、愛 滋病預防等。

4.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的主要財源,例如政府補助、企業及私人捐贈等都有 被裁減的趨勢,使非營利組織更加體認藉由行銷策略來維持生存的重要 性。

經過P. Kotler;A. Andreasen;C. Lovelock;P. Bloom等行銷學者的推 廣,行銷的理念與策略逐漸被醫療、保健、教育、圖書館、社會服務、慈 善等非營利機構所採用(引自戴曉霞,2000)。

Kotler(1982)認為非營利組織具有以下四大特性,即非營利組織要 面對多重群眾、多重目標、產品是無形的服務且受大眾監督,說明如下:

1.面對多重群眾:

非營利組織需要和他們的服務對象及財務的捐助者接觸,除此之外,

還被許多不同的群眾環繞著。

2.多重的目標:

非營利組織通常追求多重目標,有時候目標會發生衝突,所以很難制 定一套能滿足所有目標的策略。

3.產品是無形:

大部分非營利組織所生產的產品是無形的勞務而非有形的財貨。具下 列四點特性:無形性(intangibility)、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不穩定性(variability)、易消逝性

(perishability)。

4.受大眾監督:

非營利組織的行為必須接受政府、社會大眾的嚴密監督。

從上述的特質定義,可以看出:非營利組織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 織,強調公共服務的精神,並以社會、大眾的利益為依歸。學校是以教育 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重視學生受教的權利,並以社會大眾的教育利

益為優先,因此,學校也應屬於非營利組織的一種。

除此之外,非營利組織(NPO)的行銷概念由一般企業行銷轉化而來,

「非營利組織」是為了完成有別於一般商業目標(利潤與投資回收等)以 外,達成其它目標的一種組織(Lamb, Hair & McDaniel,1997)。故區別營 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最佳的關鍵即是「非營利」以提供服務為主,是以探 討非營利組織行銷就必須針對服務行銷詳加探討,以下分別就服務行銷的 特徵及理念結合學校組織加以說明:

1.服務行銷的特徵

服務是一個無形的過程,服務的過程直接由買賣雙方來完成,一項產 品的好壞,端視服務過程中、結束後,消費者之主觀滿意度而定。而「服 務」與「商品」的性質差異頗大,重點在於前者具有「無形性」、「不可 分割性」、「可變性」與「易逝性」等四項特徵(黃俊英,2000)。以下 分析學校組織中的服務特性。

(1)無形性:

服務是無形的。學校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學生與家長的需求。然而,

學校教育所賦予的教育是一種價值意識,是無法看到、品嘗、感覺、聽到 或聞到的。因此,學校單位在執行服務行銷時,面臨著將具體事實附加在 其抽象無形服務上的挑戰。

(2)不可分割性:

服務之生產與消費通常是同時進行的。學校組織中無論是師生關係、

親師關係,亦或是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模式皆在傳遞與接受之間產生 的,這與實體產品必須經過製造、儲存、配送、銷售,最後才得以消費的 程序並不相同。因此,良好的互動關係能進一步提昇學校的服務效能。

(3)可變性:

服務具有高度的可變性,隨著服務者的不同、或提供的項目或時間不 同,都會導致服務的效果不同。學校組織的相關決策或行事不僅必須反映

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的變遷,更要滿足教師、學生、家長或社區的需求與期 望,因此須保有相當程度的調適彈性。

(4)易逝性:

服務是無法儲藏的。服務一旦被生產出來,沒有被消費即會立刻消 逝。當需求呈穩定的情況時,服務的易逝性並不是問題,但當需求變動很 大時,服務的組織便遭遇難題。植基於服務的易逝性,學校組織所提供的 教學活動應隨著學生的需求與學習成效調整並改進;學校的行政人員也必 須根據教師或學生的需要來提供及時與適切的服務。

2.服務行銷的理念

C. Gronroos(1984)對服務業行銷活動提出整合性的歸納。他認為傳 統的「外部行銷」(external marketing)並不足以應付行銷活動,尚須兼

C. Gronroos(1984)對服務業行銷活動提出整合性的歸納。他認為傳 統的「外部行銷」(external marketing)並不足以應付行銷活動,尚須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