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

由上節的敘述已釐清學校行銷的意涵,更將學校行銷區分為三個層 面,本節試以這三個層面為基礎結合國內學者研究,探討其對應之行銷策 略。本節將從學校行銷策略的意涵及學校行銷的策略組合,歸納出學校行 銷各層面之具體策略,茲分述如后:

一、學校行銷策略的意涵

策略是進行某些規劃,讓組織達成某些目標。目標指出事業努力的方 向,而策略則說明達成目標的計畫。各事業都要擬訂達成目標的一套策 略,並依據策略方向擬訂與執行計畫方案(Kotler,1994)。而行銷策略是一整 體市場經營的方針,是企業的經營的核心,攸關企業經營成敗。

行銷策略的本質乃是在於指引企業如何善用自己的資源,藉由各種行 銷策略整合在一起,真正達到行銷策略所追求的功效,使企業降低管銷與 通路成本,讓消費者願意購買,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優勢,比競爭者更有效 地滿足目標市場顧客的需求,進而達成企業的行銷目標。

學校行銷策略亦同於營利事業行銷,了解學校經營的核心目標,擬定 行銷策略達成核心目標,主要內容包括選擇目標市場策略、定價策略和行

銷組合策略。

謝水乾(2003)亦指出學校行銷的策略必須涵蓋的內容:

1.就行銷的整體性而言:

必須兼顧內部行銷與外部行銷,並重視行銷研究,且強調組織行為與 態度。

2.訂定行銷策略必須考慮:

SWOT分析與4P決策,選定目標市場、市場區隔及產品定位。

3.發展行銷策略過程:

需包括行銷分析、行銷研究、行銷規劃、行銷計畫執行、行銷控制。

4.學校行銷組合:

包括產品、促銷、配銷通路、人員、廣告和公共報導等策略。

5.學校行銷效益分析:

重塑組織文化、改變學校形象,進行行銷控制,達成目標使命。

黃俊英(2000)認為組織的策略規劃必須使組織的目標、專長和資源 能在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與競爭情勢有良好的配合,這種市場導向的策 略規劃才能協助組織因應變局,達成組織目標。所以在擬定學校的行銷策 略前,下列重點是需以檢視和評估:

1.檢視學校所處的內外環境:

任何策略的制定都不能忽視其所處的環境,而必須對學校所處的內外 環境做一徹底地瞭解與分析,黃建銘(2000)認為檢視組織所處的內外環 境可以說是制定行銷策略的首要步驟。

就學校外部環境而言,學校所要檢視的是有關政治、法律、經濟、社 會以及文化等環境的變化;就內部環境而言,則必須要檢視學校的目標或 使命是否明確可行,是否已受到成員的高度認同,和學校成員間的互動溝 通是否能夠充分交流。

2.審查各個策略參與主體的互動關聯性:

基於前述內外部環境的相互一體性,使得學校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

其所有參與策略有關的主體彼此有著密切地互動關聯性,所以在考量各主 體的問題時,必須是以一種整體與宏觀的觀點來加以審視,因為不論是有 利或不利的主體都是彼此相互影響而且互為一體的。

3.充分發揮行銷核心機能:

Chapman(1998)曾指出組織行銷策略的制定與是否能充分掌握三項 機會有關,這三項機會分別是:

(1)市場洞察力:尋求增加組織的市場佔有率。

(2)市場發展:為既有產品尋求新的市場。

(3)產品發展:追求產品的改進與創新。

彭建彰(1996)則將行銷策略性規劃步驟,分析如下:

1.行銷構想:

你選擇的產品是什麼?與過去的產品有何不同?

2.假設下的環境:

該行銷產品與競爭品牌的假設是什麼?

3.行銷目標策略:

競爭方式及設立目標確定。

4.行銷管理策略:

行銷組合運用與組織運作之協調流程和評估方式。

5.行銷執行策略:

實際狀況與目標間之差距,並運用經驗法則機動處理、記錄,供爾後 追蹤、評估之用。

6.危機措施:

執行中之風險假設與對策步驟之計劃。

綜合上述,學校行銷策略乃是:「學校考量內部教育人員與外部顧客 的需求,透過SWOT分析自己的特色及優勢,找出學校的定位,選定有效

的行銷組合去執行、評估與控制整個學校行銷計劃,進而調整與修訂學校 行銷策略,以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強化學校品牌形象,達成學校預期的目 標與願景。」

二、學校行銷策略組合

行銷組合一般皆以McCarthy(1981)提出的4P`s理念作為模本,即產 品、價格、推廣和通路。而後Booms & Bitner(1981)將4P修正成7P擴充 性行銷組合,增加人員(participants)、實體設施(physical evidence)及服 務流程(process of service delivery)三項來滿足教育人員的需要;不過Gary

(1991)則認為最適合教育行銷的組合應該是5P,因為7P中的實體設備已 包含在教育行銷組合的通路策略當中;另外流程管理則可視為內部行銷的 一部分。故行銷策略大至可分為4P、5P及7P等三學派。

依據第一節所定義學校行銷內涵,從內部行銷、外部行銷及互動行銷 三個層面,結合行銷策略三學派來探討學校行銷策略指標。

(一)外部行銷

內部行銷及互動行銷觀念尚未萌起之前,行銷幾乎與外部行銷畫上等 號。惟前述行銷策略有4P、5P、7P等不同組合,故本研究試依據國內學者 研究學校行銷策略,探討歸結出最適合學校之行銷組合。針對行銷策略組 合之相關研究整理於表2-2。

表2-2 國內行銷組合彙整表

研究者/日期 行銷組合內容

蘇莉倩(1998) 包含產品價格、推廣、通路、人員、硬體設備及程序 管理等 7P 策略。

彭曉瑩(2000) 探究學校行銷組合為 5P,包括產品、價格、通路、人 員與推廣等策略。

表 2-2(續)

研究者/日期 行銷組合內容

林水順、莊英慎

(2000)

以行銷 4P 組合進行策略設計:產品、價值、通路和 推廣,且須視市場需求進行設計。

湯 堯(2001a) 學校外部行銷指組織對服務加以準備、定價、設計通 路、推廣等4P 策略。

林慶川(2002) 以7P 做為行銷組合:產品、價格、推廣、通路、人 員、硬體設備及程序管理等策略。

鄭禎佩(2002) 認為師範院校的學校行銷組合應含產品、價格、通路 與推廣等4P 策略。

許詩旺(2002) 以方案、產品、人員、推廣、形象與通路等六項行銷 策略作為重點組合。

謝水乾(2003) 以方案、產品、人員、推廣、形象與通路等六項行銷 策略作為重點組合。

林建志(2003) 採7P 策略:方案策略、產品策略、人員策略、推廣 策略、價格策略、形象策略與通路策略。

黃種世(2003) 以產品、人員、推廣、形象與通路等五項策略為重點 行銷組合。

黃金地(2004) 以 5P:產品、價格、促銷、通路與人員策略,做為行 銷組合。

黃義良(2004) 將行銷組合分為學校外部行銷組合、學校內部行銷組 合與學校互動行銷組合。外部行銷組合以傳統的 4P 為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行銷組合主要包含有產品、價格、通路、人員與推廣 等5P策略。其餘如方案策略、形象策略、硬體設備策略及程序管理策略則

較少研究引用之。各學者提出的行銷組合仍脫離不了McCarthy(1981)提 出的4P`s概念,故本研究之外部行銷指標僅以4P為基礎架構,各層面策略 詳述如下:

1.產品策略(product strategic)

產品依據Kotler(1994)認為是指能引起注意、購買、使用或消費,

且滿足消費者慾望或需求的東西。而Gelatt(1992)認為,組織為生存所提 供的商品如:進修教育、醫療照顧、會員服務或是出版品,都必須滿足組 織成員的願望與需求。

Brooker & Nobel(1985)指出學校組織的產出反映於學生的能力、態 度或情感等方面之改變,明顯是以無形的輸出為主,因而教育的產品比商 業上的產品來得複雜。

Beder(1986)認為在教育領域中,產品包括「有形產品」與「核心產 品」。有形產品乃指能夠具體呈現的實物,教師、行政人員、學校地點與 教材採用等。而核心產品則是期望藉由參與所能獲得的實質利益,其分為

「工具性」和「表現性」兩種。「工具性利益」是指達到其他目的的直接 手段,如參與研習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研習時數、升學是為了取得更 高一級的畢業證書,進而找到更好的工作。「表現性利益」是指藉由參與 過程所獲得的快樂滿足感。

彭曉瑩(2000)則提出產品提供給予市場的商品與服務,包括物品、

勞務、創意、理念及構想等。

呂惠美(2000)認為學校產品策略包括課程、師資、教學、設備、資 源、結盟夥伴、發展出路等層面。

許詩旺(2002)、林建志(2003)將產品策略依國小實務層面,歸納 為三層面:核心產品、有形產品、延伸產品。核心產品包括學生學業或其 他才藝成就、生活表現;有形產品包括學校提供的課程設計、活動安排、

教學實施及行政服務;延伸產品包括學校及學生對社區的「示範作用」引

導社會進步所展現的附加價值。

黃金地(2004)進一步將這三個層面提出具體產品策略,包括課程、

師資、教學設備、資源、結盟夥伴、發展出路等層面。並培養學生學習興 趣,提升其生活能力,提供社區、家長休憩、運動、資訊服務等。

呂惠美(2001)指稱形象策略,就是吸引學習者前往就學的有利條件,

以「獎助學金」、「校友傑出表現」、「校友升學的表現」、「學校的形 象特色」、「學校結盟夥伴」等代表「形象策略」的內涵。許詩旺(2002)

亦提出,國民小學「形象策略」意指透過行銷策略與途徑,將學校所建立 的優良文化、學校風格、特色、學生成就表現、及辦學成效等,傳達給家 長、社會大眾,以滿足其屬性與需求,獲得支持或瞭解。

本研究依據學校產品特性輔以上述學者觀點,將產品策略定義為學校 提供給學校顧客的教育產品及服務。包含學校經營理念、學生能力表現、

課程、教學師資、教職員行政服務品質等以及臺中市的都會型特性。並歸

課程、教學師資、教職員行政服務品質等以及臺中市的都會型特性。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