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改變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分析

第一節 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改變

壹、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融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的學習經 驗

一、學生普遍對總體課程有正向的評價

研究者於課程最後安排反思、慶賀活動,發下回饋表以了解學生對課程評 價及在課堂中所思所想。全班共 34 人,以下為學生對課程評價的統計表。

表 5-1-1

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一覽表

問卷題目 選項

非常喜歡 喜歡 普通可接受 不喜歡 非常不喜歡

1 服務學習意涵 3 (8.82%) 15 (44.12%) 14 (41.18%) 2 (5.88%) 0 (0.00%)

2 團體動力概論 3 (8.82%) 12 (35.29%) 16 (47.06%) 3 (8.82%) 0 (0.00%)

3 小隊服務學習目標設定 2 (5.88%) 12 (35.29%) 16 (47.06%) 4 (11.76%) 0 (0.00%)

4 在地史地文化介紹 1 (2.94%) 15 (44.12%) 14 (41.18%) 3 (8.82%) 1 (2.94%)

5 服務學習楷模 7 (20.59%) 13 (38.24%) 13 (38.24%) 1 (2.94%) 0 (0.00%)

6 服務學習種類與服務對象需求 4 (11.76%) 12 (35.29%) 15 (44.12%) 3 (8.82%) 0 (0.00%)

7 搜查社區服務學習機構、擬定服

務學習構想 4 (11.76%) 15 (44.12%) 14 (41.18%) 1 (2.94%) 0 (0.00%)

8 植物辨識 1 (2.94%) 10 (29.41%) 17 (50.00%) 6 (17.65%) 0 (0.00%)

9 在地海岸環境議題探究 4 (11.76%) 15 (44.12%) 14 (41.18%) 1 (2.94%) 0 (0.00%)

10 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探究 3 (8.82%) 9 (26.47%) 18 (52.94%) 3 (8.82%) 1 (2.94%)

11 反思策略介紹與探索活動 3 (8.82%) 12 (35.29%) 14 (41.18%) 5 (14.71%) 0 (0.00%)

12 校園服務學習計畫與答辯 3 (8.82%) 8 (23.53%) 20 (58.82%) 1 (2.94%) 2 (5.88%)

13 校園服務學習互惠行動:採訪

師長 4 (11.76%) 2 (35.29%) 15 (44.12%) 3 (8.82%) 0 (0.00%)

佔約 30%~60%的學生對課程看法呈現趨中現象,選擇對課程「普通還可以」 得很充實。(饋-0623-S18)」以及學生所獲得的收穫:「透過服務學習的課程後,

我知道了服務的意義,幫助別人時,也能讓自己體會到許多事。(饋-0623-S45)」。

也有人寫到:「第一次和老師說這麼多話。(饋-0623-S44)」因此感到很新鮮。

並且這個單元是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勾選,可見得學生們其實都喜歡動手做,

也喜歡跟他人接觸,這應證了杜威的「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此外次高的是「服務學習楷模、服務學習種類與服務對象需求」有 20%給 予正面評價,沈芯菱的故事非常能引起同學共鳴。

因為沈芯菱幫助了很多人(感動)。(饋-0623-S12)

沈芯菱的熱心幫助,也有溫暖的關愛,是大家眼中的天使。(饋-0623-S41)

在同學的文字中,能夠感受到沈芯菱帶給他們一份溫暖的記憶,也觸動學 生們心底敏感的角落,除此之外,影片雖然只有 12 分鐘,但在這短短時間裡確 實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感動。

再來也有「社區服務學習構想」55.88%、「在地海岸環境議題探究」55.88%

及「服務學習定義」52.94%也是評價不錯。

研究者訝異的是「社區服務學習構想」其實當時沒有完成去社區服務的行 動,尚在尋找機構階段,但在學生的心裡一直感覺很棒,或許學生對於構想呈 現在美夢狀態,雖然仍舊有同學認為:「我很喜歡小孩子,尤其是小 baby,很可 愛。只是聽到不能去還滿失望的(饋-0428-S42)」或是「很可惜,沒辦法達成目 的。(饋-0428-S14)」失望和可惜還是小於當初同學討論和規劃未來的美好。

「在地海岸環境議題探究」也運用到電影預告片影片去提升同學興趣,且 與同學的生活環境切身相關,曾經因此海岸議題登上新聞畫面,對同學而言,

環境保育與污染的議題就在周遭生活場域發生是非常震撼的事情,因而學生對 課程評價很高。

而至於「服務學習定義」一般來說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研究者有兩個課程 設計關鍵,除了泰國廣告影片奏效之外,將同學的答案互相公開對比、分析,

也讓同學印象深刻感到有趣。

「反思策略與探索活動」在回饋中,呈現評價兩極的現象,研究者推測是 小隊的因素造成極端現象。在第一、二、三小隊的回饋表中,都有人給予正面 評語。

要團結才有辦法完成。(饋-0623-S32)

用這個活動來引申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大家同心、團結,我覺得很有趣,

也引起我的共鳴。(饋-0623-S33)

這個活動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來完成。(饋-0623-S34)

要透過有默契的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目標。(饋-0623-S45)

可以增加團隊合作。(饋-0623-S46)

因為很好玩,對團隊合作很好。(饋-0623-S47)

但是第四小隊因為團隊中,有 1/3 的同學不願意配合,因此小隊的互動不 一致、不願意彼此配合,造成對活動的印象也有折扣。例如在訪談時,就有同 學提到:「我覺得杯子……那個遊戲,因為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去動啊,然後有些 人就很勤奮地想要去用,然後那些人就一直僵持在那邊不動,然後那些人就在 那邊搞來搞去,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收穫。(訪-0624-S35)」而研究這設計這個 探索的活動正是在激發團隊清神,但是也會浮現團隊問題,因此造成學生在回 饋單表示:「很難操作。(饋-0623-S39)」或是「杯子 101 的活動有點困難。(饋 -0623-S31)」的反應。

至於最負面評價最多的是「植物辨識」單元,有 6 人選擇不喜歡,佔了 17.65%。

有些同學可能不怎麼感興趣。

S:就是有些主題吧,可能學生會比較沒有這麼有興趣。

T:可以舉例那些嗎?

S:就是上那個植物的,就是比較不感興趣。(訪-0623-S33)

研究者當時也是實驗性的思考運用這個單元,讓學生學習到跟服務有關的 知識,給予正面評價的,多為去過社區服務學習中拔草服務的同學,例如這位 去過兩次拔草服務的同學:「認識新的知識,又可以馬上體驗。(饋-0623-S6)」

或是在訪談去過社區服務學生時,學生舉出課堂知識印證在現實生活中的例 子。

T:那你們在社區服務學習的時候,有什麼跟老師上課有相關的?

S4、S40:植物!

S31:我認得銅錢草!

S4:我也認得那個啊。你是不是有把那個拿起來吃?

S31:對阿,蛇莓!那可以吃耶。

S4:對阿,那誰問我要不要吃。

S31:那紅紅的一顆。

T:還有嗎?你們還看到什麼呢?

S31:大花咸豐草。

S40:鬼針草(丟的手勢)。(訪-0623-S4&S31&S40)

研究者省思,可能這個課程原先就是針對去過社區服務學習的同學設計的,

對因此全體同學,也會有少數不喜歡、對此沒有興趣同學。至於有親身經歷過 而且看到實物的同學,經驗的累積和對知識的感受是不同的。

從學生的回饋中,可以發現學生普遍對於本課程有正向的評價,而不同的 小隊因隊員組合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團隊動力模式,而使不同的小隊歷經課程 後,而對課程產生不同的印象與看法。

學生對媒體融入的課程,有許多正向的回饋,可以發現影片融入課程在教 學中,往往成為激發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的重要推手。此外,學生對親身體驗、

切身相關、能動手實作操作等課程類型的課程評價顯示高度滿意,而在所有的 課程中,學生給予校園服務學習設計與執行的課程回饋最多且評價最高。

二、學生從規劃社區服務學習方案的學習經驗中,學習如何探究資 源與理性溝通

學生在關懷覺察且對社區的有一定程度認識後,已增進服務學習的知能,

開始要尋找未來要服務的社區機構以設計服務計畫,研究者讓同學以小隊為單 位搜尋服務機構。小隊在搜尋時,大多從網路上尋找,以及曾經去過的服務機 構為主而討論出來。

我並無上網找資料,只用以前去過的地方來提供討論。31.35.4 不僅上網 查詢,討論時也非常熱烈。(饋-0428-S3)

全部人上網查。(饋-0428-S43)

有一半以上是我上網找的,另一半是在課堂上討論出來的。(饋-0428-S46)

而有一個小隊因為回家沒有任何同學找資料,所以研究者讓同學直接用曾 經去過的機構來討論。

想附近有哪些國小。(饋-0428-S41)

幫忙想了幾個地點,我、○○○、○○○想的。(饋-0428-S44)

各小隊在進行搜尋資料和內部分工時,會看到小隊自動產生領導人的角色,

會進行大部分的工作。

我沒什麼貢獻,頂多給建議而已,33.9 貢獻最大,她們其實成績非常好,

所以回家會看書,但是是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查可以服務的機構。(饋 -0428-S42)

貢獻最大的是 33.34 號,她們幫小隊找了許多服務機構,連聯絡電話都寫 好了。(饋-0428-S18)

這些有尋找資料的同學,除了回家找資料之外,在課堂討論也很熱烈,且 對於資料的查詢很重視細節,研究者觀察到小隊不僅資料多,且地址、電話都 寫得很清楚,也會在找資料的同時將區域劃分做分工:「我找了○○區內的服務 機構。貢獻最大的是組長和副組長吧!她們找了○○市內的。(饋-0428-S9)」。

各小隊中,也會出現搜尋資料能力分別,有能力有的同學幫忙找幾項資料:

「我找到幾個可以服務的地方,小隊中有 3 個人找到很多服務機構(饋-0428-S7)」

也有同學想要幫忙找,但是找不到資料:「幫忙尋找機構,但都沒找到。○○

○、○○○、○○○她們有找到很多機構。(饋-0428-S40)」更有小隊集中幾 位同學在做全小隊的事:「4.35.31 做全部的事。(饋-0428-S15)」。可見小隊 自己形成不同的分工模式,按照各種能力強弱、主動學習的意願而有不同表現。

小隊分工合作時,研究者發現小隊員對自己團隊的角色和大家負責的事情 形成分工的模式:「我可以給團隊想法和意見;隊長或是副隊長,他可以整併 資料和找資料給隊員。(饋-0428-S17)」各個同學依據自己的專長項目而行動 成為一種小隊默契、小隊合作模式。

當各小隊接下來討論對服務學習簡單的構想,並要討論服務機構聯絡優先 順序、各小隊共同服務的時間時,也產生一些狀況。有的小隊成員配合度不高:

有些人不討論一直玩,或討論中一直玩之後又跑回來討論(饋-0428-S47)

意見不合,有人不參加討論。(饋-0428-S3)

有一部分的同學沒有參與。(饋-0428-S39)

有些同學是不願意討論,或是討論時分心了,或因為意見不合而拒絕溝通,

造成討論時有困難,無法順利討論,除此之外,在討論時,也會對討論議題沒 有共識的狀況,在選擇優先去哪裡服務、優先聯絡哪一家機構時,就有小隊無 法產生共識:「有,一直找不到要先去哪裡,這樣就選不出來。(饋-0428-S7)」

或是在假日時間安排上會有共識上的困難:「有,可能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

而且有時候假日又會有別的事情。(饋-0428-S32)」在同學的時間排上,同學 們假日有很多家裡的事、補習或才藝等外務,都造成同學無法順利找出共同時 間服務:

不會,因為平常很忙沒有時間,而且有時候假日又有別的事。(饋-0428-S32)

可能不會,因為要照顧弟妹和幫忙家務沒有時間。(饋-0428-S38)

平日應該是不會,因為還要練舞加讀書又加補習,會很忙;不過寒暑假 有時間的話有可能去。(饋-0428-S42)

而這些問題同學們嘗試著運用各種方式來解決,通常同學們會利用的方式 是:「如意見太多,容易分歧,但是會經過投票篩選的方式把意見整合。(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