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作者 題名 研究法 研究主要發現

社區內議題、建立公民責任感及服務價值觀,能培養服務及規畫服務的能力。

服務學習能提升學生對於社會的關懷意識與責任感,進而觸發行動。胡淑華

(2007)也指出服務學習能提升公民資質發展,在進行課程之後於公民德行和 公民參與面向的增進更顯著。然而胡淑華(2007)在研究中也提到,在服務學 習進行的同時,要注意增進服務相關知能、反思回饋的設計要加強連結,以及 年該研究也提到自主服務難度高,因此在服務前相關的知能與引導是研究要考 量的問題。

陳秀英(2006)是以學校周邊的社區四個機構作為服務的對象,參與人數 眾多共 731 人,充分運用學校的周圍資源與學校綜合活動課結合,成為學校的特 色課程。林靜嫻(2007)的服務學習研究也是在社區開始開展,不同的是有六 個學校進行不同的方案,運用相同議題─生態服務的服務學習計劃。各校依據社 區需求設計不同的課程與議題,結合社區資源必須多方溝通和協調是計劃成功 的關鍵之一。

貳、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相關研究

作者

作者

作者

(2011)均選擇颱風作為議題,臺灣位於颱風盛行的西太平洋地區,此自然災 害對於每個臺灣人而言都有共同記憶,屬於較具體的主題。

而校本位課程與公民取向的品格教育對學生而言是最貼近的議題,能解決 或增進與自身貼近的議題的課程主題也能引起學生共鳴。飢餓貧窮議題運用國 外與臺灣的對比,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珍惜之情與對他國的關懷之心,能引發同 理他人的關懷。全球觀教育以斯里蘭卡地區做為學習主題,同樣以關懷的理念 將關懷對像延伸至斯里蘭卡的孩子;主題中以人作為主軸的議題以關心在台外 勞作為深刻,將對象直接定位,並透過引導將議題突顯平權的概念。以上研究 結果多顯示公民行動取向能增進學生的公民意識與關懷,學生多有正向評價。

參、相關研究對本研究啟示

一、關於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

林至善主張(2002),服務學習應與課程結合,有系統的規劃,運用學校附 近資源為原則,亦可藉此提供社區與學校連結的機會,容易建立學校與社區生 命共同體的意識。在劉雨家(2013)的研究中,就發現服務學習的課程與行動 能增進學生的社區意識,且能透過服務學習覺知社區的議題,並建立服務價值 觀。

在陳秀英(2006)的研究中,也顯示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能投入對社區的關 懷行動,此也是林昭儀(2012)研究中所主張的利社會行為。而本研究希冀將

「關懷社區」的概念帶進「服務學習」中,並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的行動,培養 學生成為擁有社區意識、積極能動的公民。劉正鳴(2002)認為若要使服務學 習落實紮根,應從教育著手才能深化教育效果,將服務學習跟課程結合,融入 課程的實施中,透過課程的良好規劃,引導學生追求個人發展與社區參與,學 習承擔作為良好公民的責任與情操。

因此本研究選擇「公民行動取向課程」,將「服務學習」於社區紮根,在議 題的選擇上希望透過探究學校鄰里、社區、鄰近服務機構中,找出可設計服務 方案的議題,並從中找出可著力的服務機會,藉此作為學生學習服務學習與紮 實進行服務行動的有效推手。

二、關於服務學習的學習成效

(一)服務學習能增進自我成長

研究中顯示學生於服務學習課程實施後,能增進對自我的成長,與肯 定自我的價值,陳秀英(2006)的研究即發現,學生能肯定自我並擁有自 己行動的能力;在黃姿滿(2005)的研究中,更明確指出,服務學習課程 能增進學生在自我概念部分提升,學生能自我進行反思,並增進對自身的 了解及增加對自己自信心,也更提升自我肯定感。

(二)服務學習增進服務學習知能

陳秀英(2006)、黃姿滿(2005)、劉雨家(2013)研究結果皆指出,

服務學習能增進學生對服務學習概念的認知、劉雨家(2013)更發現,學 生透過課程對服務學習有新的詮釋、對服務學習提升敏感度且能將服務學 習價值遷移至日常生活經驗,因此服務學習課程能使學生對於服務學習的 定義有充分的認識。黃姿滿(2005)的研究中也顯示透過服務學習課程,

能使學生學習到反思的觀念與能力,在服務行動中也能達成互惠。

(三)服務學習增進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與溝通

林昭儀(2012)在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研究中發現,服務學習能有效增 進國中生的「合群」、「關懷」、「幫助」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此即團隊合作 的能力,也與陳秀英(2006)、黃姿滿(2005)所主張服務學習能增加同學 服務合作互動與互助、增進彼此情誼也有同樣的研究結果。

的表現,例如能增進口語溝通與表達能力、也能與同儕對活動進行反思檢 討,此外陳秀英(2006)也主張服務學習能提升表達與分享的能力。

(四)社區參與可提升公民資質

於胡淑華(2007)的研究中,發現服務學習融入課程能促進公民資質 發展,尤其在「公民德行」和「公民參與」兩部份更具顯著。劉雨家的研 究也呈現,學生在社區進行服務學習後,於社區關懷方面建立起公民責任 感。

Cone & Harris(1996)認為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可以成為教室和社區的 橋樑,因為他們經歷重新建構的意義(引自劉若蘭,2013),因此透過關懷 社區、探究社區,進而實作的服務學習,對學生而言意義遠比一般的服務 學習還要更大,因為已經有情感的融入在行動中,對學生而言的影響程度 是加成的,承諾是持續的。

服務學習能提高社會發展,尤其是公民責任(馮莉雅,2004b),研究 者將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以三階段方式,逐步設計課程,並須思考符 合國中階段與心智能力的設計,使國中生在課程中能感受到社區的情感與 關懷,並持續關心社區議題,以培養具行動實踐力的公民。

三、關於國中生公民行動的能力

(一)課程引導的成效

在研究者所搜尋的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的所有研究中,其研究參與者均 是國小的學生,年齡比國中生還小、心智發展普遍也比不上國中生成熟,

但是在課程的引導中,可以從課程中,逐步從關心、關懷,到發現議題,

深入探察探究、為這個議題思考解決方案去改善,進而產生公民行動。若 是年齡較小心智發展未全的國小生可以有「公民行動」的能力,那麼可以 推測國中階段的孩子,在公民行動能力、議題掌握上以及設計執行上,是

足以有能力透過課程做到培養公民意識與行動。

(二)因研究參與者年齡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由於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不同之處在於,學生需要自己規劃與實施各類 服務行動,與文獻中由師長規劃好的行動參與較為不同,因此本研究可能 會因為國中階段的學生尚在身心發展階段,生理、心智發育未臻成熟,個 人成長發育的幅度亦不同,因此如何讓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與執行的行動順 利是需要克服的困難之一。

而在法律上國中階段學生為限制行為能力者,且國中生的社會歷練不 足,因此有許多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實施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的服務學習方 案時,在自行規劃、設計服務學習方案時,可能會因能力不足而產生種種 限制,牽涉執行層面時必須要有安全考量。舉例而言,因國中學生為限制 行為能力者,許多事情還須法定代理人同意,除此之外,部分行為也沒有 法律上獨立行為之能力。而當小組在進行規劃時,擁有足夠的團隊溝通能 力、人際技巧的成熟才能使團隊順利討論邁向目標;當衝突發生時,國中 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情緒管理態度和成熟的道德發展能力使之選擇較好的反 應與決策也是教學的焦點之一。此外進行反思時,國中學生的批判思考能 力足不足夠思索反思議題的關鍵點而使學習深化,也有待研究者觀察。

三、關於服務場域

(一)關於社區服務機構

在林靜嫻(2007)研究中發現,社區與學校需求搭配及溝通協調不易,

需考量社區機構的意願與配合,且陳秀英(2006)也指出服務學習需與社 區機構充份溝通、服務內容變化應提前備案與彈性應變,須考量服務行動

劉雨家(2013)均認為,服務學習需與學校行政尋求支援、整合多方資源,

以利服務學習於社區推展。

因此與機構溝通時,需要相互確認與隨時協調,溝通的橋梁要搭建好,

並且在實施時,能尋求支持與資源、以及保持課程的彈性,以順利與服務 機構合作。

(二)關於本研究的服務場域與可能遭遇困難

本研究規劃讓學生自主設計、自行找服務機構的課程安排,因此會有 服務地點、對象、內容的不確定性的挑戰要面對。

因此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在規劃與執行行動方案時,服務機構不一定能 提供服務機會,服務對象與機構人員不一定是有接受過教育專業訓練者懂 得國中生的需求,且服務學習的內容、服務學習的對象非於一開始就能全 然掌握,因此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

例如國中學生的反應能力、溝通能力尚未成熟,服務機構是否有耐心 接洽國中學生,並給予機會服務;國中學生的表現未達標準時,機構是否 能給予正向引導;又如當超出其心智年齡所能處理的工作該如何因應等。

種種問題都有可能在研究時發生,因此當問題發生時,該以何種策略因應 與引導也極具挑戰。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 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