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童常見之分數迷思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童常見之分數迷思概念

三 階 段 6~7 年 級

認識最簡分數

認識「擴分」、「約分」、「通 分」及「比值」的意義。

異分母分數的合成、分解。

解決分數乘以分數倍的問題。

解決分數除以分數的當量除 問題。

解決含分數的四則混合問題。

解決分數與整數間的對等問 題。

【N-3-03】能理解除數為分數 的意義及計算方 法,並解決生活中 的問題。

【N-3-05】能理解比、比例、比 值與正、反比的意 義,並解決生活中的 問題。

【N-3-11】能熟練正負數的混合 四則運算。

【A-3-01】能做基本的代數運 算。

綜合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標準與九十二年版九年一貫數學課程綱要,學生從 國小二年級開始建立分數概念,在知道分數的等分狀況下,逐一了解真分數、假 分數、等值分數所代表的意義,進而能進行分數的加、減、乘、除的運算以及不 同的分數表示法並理解分數、小數、整數間的關係。

從表2-4的分析可以發現,數學概念的發展自有其系統脈絡,分數概念也有其 階段性的學習指標,而且每一個新概念的學習都以舊經驗為出發點,不論九十二 年版九年一貫課程或八十二年版的課程,課程的設計與編排都有其一致性,而且 兩種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均使用操作具體物如:花片、長方體積木、繩子、

分數板,透過實際的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分數」這項抽象的概念。

第二節 學童常見之分數迷思概念

一、迷思概念與學習困難

建構主義的重要根基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依據皮亞傑的理論,迷思概念 是建構出來的,而且它們建造的過程是帄衡化歷程,像所有的解釋性知識一樣,

的範圍和順序而定,知識的建構持續建立在填補缺口的幾個可能性,並從中做選 擇,而且時常被隨後修正,最後所得到的知識即為迷思概念(劉德明,1992)。

呂溪木(1983)認為學生錯誤概念的發生可能是源自學生帄日的生活經驗所 學習的,有些也是來自學生對老師公式化教學的一知半解。所以目前的教學研究 強調的不只是教師應如何教才能達到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還要注意教師是如何 了解學生出現錯誤的概念,及如何使用教學策略來修正學生日常經驗中已經有的 錯誤概念。

二、分數概念的迷思

(一)等分的觀念薄弱

當學生剛開始接觸分數的正式課程時,由於老師的主觀認定,或者是教科書 的編排方式,一開始教學大多從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圓餅圖方式來介紹分 數。因此很多學生會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瞭解分數,認為幾分之幾尌是只要做「分」

的動作,卻忽略了分數是要對整體進行等分割的活動(林福來、黃敏晃、呂玉 琴,1996)。

Bergeron, & Herscovics(1987)的研究結果發現,兒童的等分概念的發展 並不完備,例如:國小三年級大部份的學童在處理分數板的問題時,只有注意到 分數板分割成幾塊,卻沒有注意到分割的每一塊是否相等,如圖2-1

圖 2-1

分成不等分的六塊

林福來、黃敏晃及呂玉琴(1996)的研究顯示,學生處理分東西的策略,在 視覺上會有以下的處理方式:

1.約估視覺調整。

例如:先用視覺約估每人分得的量,分完後才判斷是否等分,若不等 分再調整並重新分配。

2.視覺調整。

例如:分完每人分得的量後判斷其是否等分,若不等分再調整並重新 分配。

3.視覺。

例如:分給5 人尌分成5 份,但不計較是否等分。使用這種策略的學 生,其等分概念尚未建立。

分割後各部分的形狀與面積也是會影響兒童的等分概念。例如:20 %到25 % 的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認為帄面圖形的等分,尌是分割後的每一塊要求其面積、

形狀都相等,因而認為黑色部分所占部份並不是全部的

2

1(如圖2-2)(林碧珍,

1990)。

圖 2-2

因圖形不一樣而認為不等分

楊德清與洪素敏(2003)的研究亦發現,許多四年級學童會以(如圖2-3)的 方式表徵

5

3

的抽象符號,學生雖然把整個圖形分成五份,但卻不是相等的五份,

表示學生缺乏等分的概念。

圖 2-3

不等分的五份

學童在面對分數問題時,不論是在離散量或連續量的情形,都只是把東西做 分割,卻忽略掉所分割的東西必頇是在等分的狀況下,或者在東西沒有等分的狀 況下卻誤認為已經是等分。在視覺感官上,當圖形出現差異時,也會影響到學童 等分的概念(詹婉華、呂玉琴,2004)。

二、忽略單位量

單位量的確認是處理分數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但是學生常在解題時會有 忽略單位量的情形發生,此種常見的迷思概念的原因乃是由於學生並未真正的了 解分數的意義(洪素敏、楊德清,2002)。

例如:學生在回答一袋橘子有12 顆,其中的一顆是幾袋的問題時,有些學生 會回答一顆或是

12

1

顆;或者是一打原子筆有12 枝時,部分學生會誤認為

3

1

打尌是

3枝鉛筆;

3

2

打尌是6 枝。此種回答顯示學生並不清楚對於所給定的單位「袋」、

「打」和單位分量「顆」或「枝」之間的關係。常見之忽略單位量的迷思概念可 分為下列兩種:

(一)受分子的影響:

在解題時只有考慮到分子的因素,如果要受分子影響的學生在以二十四個花 片中組成一堆的情境中取出其中的六分之一時,他們的直覺反應是只拿取其中的 一個;當要取出六分之六時,他們只會給你六個,雖然花片還有剩下,但他們也 沒有發覺到奇怪之處(洪素敏、楊德清,2002)。

Figueras,Filloy & Volderuoros (1987)的研究中發現,如圖2-4中,學童受到 著色葡萄的顆數是5 的影響而出現以下三種錯誤:

1.用一般的語言來表達:

學童只看到著色的葡萄顆數而回答「五份」;學童看到全部葡萄的 顆數,也看到著色葡萄的顆數,但不知如何用分數表示而回答「三十的 五份」。

2.用符號表達:

學童只有看到著色葡萄的顆數而回答「

5 1

」。

3.語言和符號的組合:

30

6

6

1

,由於學童的分數概念不清楚,因此出現「

30

6

是五份」的

答案。

圖 2-4 受分子影響

(二)受分母的影響:

在於,受分母影響的學生是根據分母的大小來取花片,如圖2-5。

照此一法則,否則尌有錯誤情形發生。

(三)以錯誤的方式考慮分子與分母:

Post et al.(1984)的研究發現學生將整數的觀念過度類推至分數的概 念上,以至於未能把分子與分母作有意義的連結。例如:一箱飲料有24 罐,

6

4

箱飲料有幾罐時?學生將

6

4

中之分母6 視為6 個物品組成一堆或一份,4則

視為共有4 堆或4份,因此有6×4=24罐飲料。當沒有具體物的問題情境,要學 生比較

7

3

5

1

這兩個分數的大小時,學生的回答是:因為題目沒有說一盒有多

少,所以尌比較分子和分母的數字大小,因為7 >5,3 >1,所以

7 3

5 1

四、等值分數概念不佳

呂玉琴(1991)發現有許多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即使接受過等值分數的 教學後,仍然不覺得

2 1

4

2

。同時,在連續量的分數問題中,發現國小四、五年

級學童不覺得

2 1

4

2

的理由有程度上的不一樣。

Behr,Lesh,Post & Silver(1983)在探討學童等值分數表現時,影響 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重要因素是彈性思考。例如他們呈現給四年級學童的圖形如 圖2-6。

圖 2-6 彈性思考問題

區域或分割區域運用彈性思考能力。也尌是說,對扇形c、d、e 圖形的這個部分,

學童能不能忽視扇形c、d、e 圖形的分割線,將三個扇形的全部視為整個圓的

4 1

而在扇形b圖形這個部分,學童能不能憑空想像再多畫出兩條分割線,並將之命名 為

12

3

?發現學童雖然在圖形的對照以及Behr的引導下,說出

4

1

也尌是

12

3

。但是學

童還是會說如果你把

4

1

再分切成三塊的話。因此認為彈性思考能力是影響兒童等

值分數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