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具有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過程、結果的重要 因素。本節將說明學習動機的意義、內涵,及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一、 學習動機的意義

動機是外顯行為的原動力,也是激勵個體的內在因素。在心理學、教育研 究的範疇中,「動機」一直是個被廣泛研究的主題,也因此有不少學者對「動機」

下過定義。賈馥茗(民 80)認為動機是外在行為與學習的內在動力。張春興(民 83)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以引起的活動而導向某目標的內在歷程。

溫世頌(民 86)指出動機是引發個體內在狀況,包含感覺需求、促進行為與朝 向目的,以獲得滿足。上述學者對於動機的定義頗為類似,可將動機視為引發 並維持自發性活動的內在動力。

而在學習動機方面,張春興(民 83)提出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

維持學習活動,並趨向教師設定目標之內在心理歷程。Brophy(1988)認為學 習動機乃是學生發現學業的意義與價值,並促使自己主動追求學術的成長。劉 靜宜、黃德祥(民 92)指學習動機為努力、奮力追求進步,以達成渴望目標之內 在動力。陳淑娟(民 92)在研究中提出學習動機為一種學習驅力,它會引發、維 持與達成預定學習目標的心理歷程。曾美華(民 93)認為學習動機是個體在學習 活動中投入心力,維持學習的內在動力。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民 94)將學習動機界定為引起並維持學生自發從事課業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本研究歸納以上學者看法,認為學習動機包含引發學習的意念、維持學習 的持續力,且為一種主動追求進步渴望達到目標的內在驅動力之概念。因此,

本研究將學習動機界定為引發並維持主動自發學習活動的一種內在驅力。

二、 學習動機的內涵

學習行為與學習動機的關聯性毋庸置疑,然而對於學習動機的來源、理論,

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提出解釋。Maslow(1970)的需求層次論將人 的動機視為一種內在需求。學者 Atkinson(1964)提出學生主觀認知因素對於動 機的重要性,認為個人的成就動機受到其成就需求、對成功的預期、外在誘因 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希望成功與恐懼失敗交互作用後形成成就動機。成就動機 高者傾向於選擇困難度高的工作;成就動機低者傾向於選擇困難度低的工作。

成就動機高的學生,通常是所懷成功的希望大於失敗的恐懼,因此較容易接受 具有挑戰的工作,已獲得成功的樂趣;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失敗的恐懼大於成 功的希望,因此較容易選擇容易的工作,以避免失敗的痛苦(陳克強,民 90)。

同樣提出認知歸因、評估或信念的動機理論還有:Weiner(1972)的自我歸因 論(self-attribution theory),將個體的成敗歸因努力、能力、難度、運氣、身心 狀況與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又從來源、穩定性、控制性來進一步討論動機的來 源。學習的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方式,影響內在動機的高低。Dweck & Elliott (1983)

所提出的習得無助理論(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也是著重個體將失敗的因素 認知評斷為無法改變的狀態而導致失去動機的狀態。

而 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指出動機來源有二:一 是思考與行為結果的估算結果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另一是個體主動設定目標會 變為評估行為表現的標準,自我效能也會影響目標。個體會因為期望達到目標 的正向效果、避免失敗的負向結果而持續朝著目標努力,因此維持動機讓行為 發生。由此可知,個體會依據經驗(無論是自身或替代)評估自我效能,而自 我效能的高低正是關乎行為是否持續發生的重要因素。

以上學者對於學習動機的研究多以特定角度進行,近年來也有學者用整合 的角度來研究學習動機所包含多方面的概念。以下就多元整合的概念,將理論 分述如下:

(一) 價值—期望模式(expectancy-value model)

Pintrich, Smith & Mckeachie 提出動機「價值—期望」模式,將課業學習動機 的內涵主要分為三個成份,分別是價值、期望與情感(引自程炳林、林清山,

民 90;劉素倫、林清文,民 96)。

1. 價值(value):

指學生從事特定學習活動的理由,包含目標導向及工作價值。在目標導向 方面,區分為內在目標與外在目標導向。具內在目標導向的學習者會因好奇、

挑戰、興趣等因素促進學習;而具外在目標的學習者則是會因為外在的獎賞、

報酬、讚美或外在他人正面評價等因素。學習者可能偏向某一種目標導向或者 同時擁有兩種。而在工作價值部份,學習者會對學習任務有價值評估,針對工 作的重要性、學習對個人的效用及對於工作喜好程度,而決定學習動機的引發

(Pintrich,1989),也就是說若學習者評估學習內容是重要的、有用且有趣的,

那麼學習者就會認定其有價值,更有意願去學習。

2. 期望(expectancy):

期望是指學習者對於學習工作是否成功的預期。而期望的內涵包含有自我 效能與期望成功信念。在自我效能方面,Bandura(1982)提出學習者對於自己完 成工作的能力評估,也就是個人認定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高者,對 於學習有較高的投入,願意為工作付出努力;自我效能較低者,則對於學習較 消極、逃避、缺乏努力;如此可見自我效能為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 期望成功部份,則是學習者對學習成果期望成功或失敗的機率。高期望成功者 有較高的自信,對結果有正向預期,也對學業的目標設定、努力堅持有影響。

3. 情感(effect)

情感的內涵指的是學習者對於學習工作、結果與自身能力的情感反應。

Pintrich 等人(1989)以考試焦慮作為代表,而程炳林、林清山(民 90)則加入 正、負向情感的重要向度。考試焦慮包含憂慮(worry)以及情緒化(emotionality), 前者指在考試期間所表現各方面的擔心,而後者則是在考試期間所產生生理反 應,如心跳加快、頻尿、冒冷汗、腸胃不舒服等。正向情感指學習者喜歡自己 的學習內容、滿意自己的學習表現,也因此產生提高設定學習目標的正向循環;

負向情感則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表現不如人、對自己的學習感到失望,傾向 降低學習目標,漸漸落入焦慮、失望、害怕等情緒。

劉政宏等人(民 94)在進行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份之分析及其對其學習行 為之影響時,學習動機也是以價值、期望與情感作為動機成份的區分,不過在 意義的界定上卻有所不同。價值方面,因為萃取核心一致的意義,便不納入工 作喜好程度,單純保留工作的重要性與效用;在期望方面也避免概念的混淆,

直接以學習者對學業成功與否的預期作為定義;而在情感方面,僅使用正負向 情感的界定,將考試焦慮直接納入其中。顯然價值、期望與情感是學習動機的 重要成份,而這些成份都和學習表現都有密切關係(Pintrich,1989)。

(二) 成就動機之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igfield & Eccles(2000)整合許多學習動機的觀點提出成就動機之預期價值 論,認為學習動機包括成功預期(expectancies for sucess)、作業價值(task values)

與能力信念(ability-related beliefs)。其中成功預期(expectancies for sucess)指的 是個人對於及將來臨工作的成功表現預期,包括長遠與立即的預期。成功預期 高的人相信自己未來將發生的事件會有好表現,亦即對事件結果抱持正向預 期。在作業價值(task values)方面,一個工作、任務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滿 足個人的需求,使個人得到一些附加價值(Rotter,1982),個人會因為自己的 價值而對行為選擇造成影響。作業價值的高低會受內外在因素影響,其價值概 念會反應在「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任務?」上,能力信念(ability-related beliefs)

是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活動上能力的知覺信念。

成功預期和個人如何進行不同活動與任務之信念有關,而作業價值是與從 事該作業、活動的動機或理由有關聯,能力信念則是與個體自我能力的評估有 關(Eccles & Wigfield,2002)。個體的自我瞭解能力對於學習動機有相當的關係,

欲提昇個人的內在學習動機就要培養個人的自我瞭解能力(McKeachie,1986;

謝宗諭,民 93)。成就動機之預期價值論著重學習對於個人的價值,甚至區分 為成就價值、內隱價值、效用性及成本代價(謝宗諭,民 93)。

由上述理論可知價值的概念在學習動機的因素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每個人對於工作任務的價值觀念都會因其生活背景、信念而有所不同。在學習 上也因為價值的差異決定學生選擇進行學習動機與持續學習的意願。另外影響 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則是成功預期,過去的成功所得到的高峰經驗也是自 身成功預期的判斷參考條件,過去獲得的成就感也是學習動機的誘因之一。學 生會從自身經驗中評估自我能力,評估後越有成功的可能性越能激發學習動 機,也越有意願用更大的心力進行學習。因此本研究參考上述的理論、內涵,

納入學習價值、意願、成就感及自我效能等向度,編擬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進 行測量。

三、 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整體的學習動機而言,劉素倫(民 96)指出國中生具有中高程度的學習動 機,擁有正向良好的內在目標、課業任務價值、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及正向情 感;但是另一方面其負向情感和考試焦慮也較高,擔心自己能力不好、表現不 如人、考不好的後果等。也有研究指出在知覺特定科目學習動機之現況有類似 中高程度的的結果(張馨文,民 96),也有在雲林縣針對英語學習科目研究而

整體的學習動機而言,劉素倫(民 96)指出國中生具有中高程度的學習動 機,擁有正向良好的內在目標、課業任務價值、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及正向情 感;但是另一方面其負向情感和考試焦慮也較高,擔心自己能力不好、表現不 如人、考不好的後果等。也有研究指出在知覺特定科目學習動機之現況有類似 中高程度的的結果(張馨文,民 96),也有在雲林縣針對英語學習科目研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