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班級氣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二、 班級氣氛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受重視的班級氣氛,其概念來自於社會心理學,而社會心理學中的團體 動力學(group dynamics)與社會計量學技術(sociometry technique)的發展,促 成現今對於班級氣氛的廣泛研究(吳武典,民 68)。茲將相關的班級氣氛理論分 述如下:
(一) 場地論(Field theory)
心理學家 Lewin 在心理氣氛的研究,首先提出場地論。在任何時間下,由 人與環境所組成的,會形成一種心理場地(psychological field)。人所表現的一 切行為是個人與環境兩方面交互作用的結果,提出定義公式:B=f(P*E),
B=behavior、P=person、E=environment(張春興,民 80)。若將個人擴及到班級的 行為模式,則形成班級成員和班級環境的函數組成關係(許基祥,民 96)。
Lewin 依據場地論的概念,提出團體動力學理論(group dynamics),指出團 體是處於動態,各個成員、次團體間都會相互發生影響,動力源源不絕。團體 行為是團體內部結構與成員互動所產生,此為班級氣氛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也促使班級氣氛研究者重視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李彥儀,民 79)。
(二) 需求-壓力論(Need-Press)
由於 Lewin 在場地論中較少提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心理狀態,Murray 便提 出需求-壓力論加以修正(Stern,1970)。Murray 從個人的需求與環境的壓力來 說明個人的行為。個體的行為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的是個體的需 求(need),其給予主體一致的行為方向;而外在因素則是環境的壓力(press),
是環境客體的屬性,可以促進或阻礙個體為達成目標所作的努力。
Murray 又將壓力分為 α 壓力(alpha press)與 β 壓力(beta press)。α 壓 力指的是真實存在,客觀科學方法能夠測量到的,而 β 壓力卻是個體對現象場 的獨特知覺。人類受到 β 壓力的影響相當大,而每個人的 β 壓力都不相同,
因此我們可以從個體對環境(社會群體或機構)所知覺的 β 壓力來瞭解環境的
氣氛與各種存在的關係(引自洪鳳美,民 93;許基祥,民 96)。當需求與壓力 達到平衡時,個人會產生滿足感或實現感;反之當不一致時,則會有壓迫、不 舒服的感受(Stern,1970)。
從上述可知,需求-壓力論強調人的行為是個體需求與環境壓力所交互作用 的結果。因此從個體的外在環境壓力與主觀的知覺感受來看,可以幫助我們瞭 解班級環境、互動情形、班級組織及個人內在需求。可見「需求-壓力」是班級 氣氛的重要因素,瞭解班級成員互動的狀況就可以得知班級的獨特氣氛。
(三)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social system)
班級由教師、學生所組成,其彼此的關係可視為一種社會團體。Getzels &
Thelen(1972)提出班級是社會體系的觀點,認為班級中個人與制度間存在團體 因素,所以班級應該是結合文化、制度、團體、個人、有機體所形成獨特的「班 級社會體系」,見圖 2-1。
圖 2-1Getzels & Thelen 的班級社會體系模式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具以下三特點:
1. 個體有獨特的人格需求,但可以認同制度上的目標,因此亦會將制度目標當 作個人的需求。
2. 制度上的角色期望具有合理性,才能被個體所接受,那麼目標才會被執行。
3. 在良好的氣氛下,個體的情感與班級的制度期望一致,便會認同團體而產生 文化思潮 習俗 價值
制度 角色 期望 理性
團體 氣氛 意向 歸屬感 目標行為
班級為一個 社會體系
個人 人格 需要傾向 認同
有機體 氣質 潛能
強烈的歸屬感,願意為團體目標做努力。
由此上述可知,班級團體中的個人行為是個人與班級因素互動的結果,在 互動的過程中又會產生團體氣氛。因此如果要瞭解班級的整體組織氣氛,應該 要從班級社會體系的相關因素開始,掌握班級制度角色、文化思潮、價值及個 人的人格需求、氣質、潛能,再加上對於班級互動所反映制度角色與個人需求 的一致性所產生的歸屬感、凝聚力,便可一探究竟。此一班級社會體系模式實 為探討班級氣氛的重要理論基礎。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班級氣氛的相關理論,無論 Lewin 的場地論強調班級 行為是班級成員與環境互動的結果;Murray 的需求-壓力論強調個人行為來自個 體的心理需求與環境壓力的交互作用而成;或是 Getzels & Thelen 的班級社會體 系模式所強調經由文化、制度、團體、個人、有機體等因素交互影響所形成獨 特的氣氛、目標行為;都顯示班級氣氛為班級團體互動的重要基礎。各家學者 的理論都在班級氣氛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亦根據上述理論發展相關測量 工具,進一步從量化的觀點來瞭解成員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探討班級氣氛的狀 況。以下便簡要介紹相關的測量工具。
三、 班級氣氛的研究工具
班級氣氛的評量以學生知覺為主,班級氣氛的研究層面依各研究目的決 定。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研發有關班級氣氛的測量工具,其中國內較常使用或改 編的包括:學習環境量表(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簡稱 LEI)、我的班 級量表(My Class Inventory,簡稱 MCI)、班級環境量表(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簡稱 CES)、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
簡稱 BCCI)。另外,國內學者呂麗珠(民 92)針對國小四至六年級的學生編訂
「學生班級氣氛」調查問卷;李國勝(民 94)也參考班級環境量表(CES)、學習 環境量表(LEI)編製國中學生使用的「班級氣氛量表」。以下將各量表內容簡單摘 要如下,詳見表 2-3-2:
(一) 學習環境量表(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簡稱 LEI)
Walberg(1968)採用 Getzels & Thelen 的班級社會體系理論,認為班級氣氛 分為「制度、角色、期望」的結構層面與「個人、人格、需要」的情意層面。
結構與情意層面的交互作用形成班級氣氛,影響班級學生的認知、情意與行為。
量表的內涵有十五項,其中人際關係層面裡,學生本身的團結、衝突、派系、
滿意、冷漠、及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個人發展層面中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困 難、競爭;和系統維持與改變層面的多樣性、班規、物質環境、目標導向、組 織混亂、民主。
(二) 我的班級量表(My Class Inventory,簡稱 MCI)
Anderson, Walberg & Fraser 等學者於 1969 年簡化 LEI 編製成適用於國小學生 的 MCI,此量表的內涵包括:學生人際互動間的團結、衝突、滿意及學生本身 學習上的困難、競爭(引自吳福源,民 88)。
(三) 班級環境量表(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簡稱 CES)
Moos 歸納出三個基本社會環境氣氛的共通性:1.人際關係層面:指學生、
師生的相互支持與協助的程度,包含投入、親和、教師支持。2.個人成長與目 標導向發展:指環境內個人發展與自我提昇的機會,包含工作導向、競爭。3.
系統維持與改變:指預期情境的條理性與明確性,保持控制與對變革的反應性,
包括秩序與組織、規則澄清、教師控制、革新。之後關於教室的班級氣氛量表 幾乎都從這三個層面發展(引自蘇佳純,民 96)。
(四) 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簡稱 BCCI)
1972 年 Barclay 編製的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是利用多重互動模式來測量班 級氣氛工具。此一量表適用於國小二至六年級,研究的評量資料源自於自我覺 察、友伴印象及教師評量三部份,其內容在學生自我評量方面有:自我能力、
學習態度、增強取向、職業興趣,瞭解學生自覺生活能力、對班級滿意狀況及 興趣等。在友伴評選部份,則有友評生活能力及友評退縮、搗亂的行為。而在
教師評定方面,包含教師正、負向的評價與內、外向氣質的評定(呂麗珠,民 92;李國勝,民 94;許基祥,民 96)。
(五) 「學生班級氣氛」調查問卷
國內學者呂麗珠(民 92)在進行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 研究時,兼重理論與實務,以班規秩序、教師領導、創新、親和、競爭五個向 度為架構,針對國小學生編製「學生班級氣氛」調查問卷。其中班規秩序、親 和、競爭與教師領導向度與我的班級量表(MCI)、班級環境量表(CES)中所提到 的內涵相似,較為特別的是創新則加入教師創意教學與鼓勵學生創意思考的部 份。顯示創新也會影響班級氣氛,蘇佳純(民 96)在進行學習動機、班級氣氛 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也援用此調查問 卷。
(六) 班級氣氛量表
學者李國勝(民 94)在進行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 關係之研究時,編製班級氣氛量表,其中含有團結:同學彼此幫助及友善的程 度、滿意:喜歡班級的情形、競爭:同學相互競爭的程度、秩序:遵守紀律的 程度、及民主:教師讓同學參與決定班級事務的情形等五層面。這五層面的意 涵與學習環境量表(LEI)中所提到的概念頗為相似,可見在國中階段中,此五層 面的意義對於班級氣氛仍具有相當影響力。
從上述的班級氣氛研究工具可得知教育情境廣泛,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不 同的研究目的,所適用的評量工具也不盡相同。雖然學習環境量表(LEI)、班級 環境量表(CES)、班級氣氛量表皆適用於國中學生,也各具優點與特色;但是其 測量的概念並未符合本研究所欲瞭解之班級氣氛,因此綜合其測量內容作為參 考。研究者考量瞭解學生在知覺導師的幽默感與管教方式後,如何影響班級氣 氛,也更著重社會體系模式裡所提出的互動、歸屬感,因此參考上述重要理論,
作為本研究的編擬國中生班級氣氛量表之向度參考。
表 2-3-2 國內班級氣氛測量工具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