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2.3 學習成效與動機

在天下雜誌出版的《翻轉教育》(2013)一書中提到,缺乏動機、被動、受創的學習 經驗,早已是國中生普遍的痛。二○一二年根據《親子天下》針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 調查」顯示,五成五的國中生認為自我學習動機不強烈。年紀愈大,學習慾望愈低落。

而教師問卷更顯示,八成老師認為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動機。甚至在文中描述著:「在 課堂裡,老師認真寫著板書,台下孩子沒有發言、沒有表情…」、「身體坐在教室內,靈 魂卻不在」、「愈學愈失去熱情」、「上學,加速學生逃離學習」、…等,指出台灣教育現 場正在迎接「無動力世代」的來臨。

所謂學習動機(mov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使該 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張春興,2004) 。以下則是分別以人本 主義和學派的觀點,介紹及歸納學習動機的概念:

1.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之一康布斯(Combs,1962)所著〈動機與自我成長〉一文中提及:

人是永遠有動機的;事實上,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會沒有動機。所以如何使所有學生 的學習動機,專注於我們為他所設定的學科上,顯然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2.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哈姆柴克(Hamachek,1987)指出:

教學生認識自己先於教他讀書求知。只有學生認為學習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所學 習之事物才正符合他們成長的需求。如果學生覺得有能力學習,有能力學到教師對 他期望的程度;他們就會自然地努力向學,不須其他外力控制,就可以維持強烈的 學習動機。因此哈姆柴克 (Hamachek,1987) 特別指出: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培 養和諧的教室氣氛,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條件。

3.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義-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七個層次: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隸屬與愛的需求 (4)自尊需求 (5)知的需求 (6)美的需 求 (7)自我現現的需求。其中前四項合稱為基本需求;後三項合稱為成長需求。如

圖 3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4

「基本需求」有共同的特徵,就是一旦獲得滿足則需求強度就會降低;「成長需求」

則不同,屬於較高層次,需求強度不但不會隨其滿足而減弱,反而因獲得滿足而增強;

二者的交互作用的關係為:「基本需求」作為「成長需求」的基礎,而「成長需求」是 對「基本需求」具有引導的作用。

其中「學習動機」便是屬於成長需求類別中的「求知的需求」。因此,學習動 機的產生,應該決定於基本需求類別中「生理」、「安全」、「隸屬與愛」及「自尊」等需 求是否滿足;進而,由「學習動機」引導至追求對「美」及「自我實現」等需求的高峰 經驗。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新世代需要新的學習方式。面對新學習世代,我們需要釐清 某些教育目標方向或變革,在《翻轉教育》(2013)一書中摘錄以下教育的核心有四大方 向:

1. 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

2. 從「要求學生背答案」培養到「鼓勵學生想問題」

3. 從「計較考試分數」提升到「激發內在動機」

4. 從「孤立式學習」協助到「團隊合作學習」

說明學習成效的評估面向應該從:是否讓學習者從孤立的學習環境中,經教師協助

轉型到積極參與團隊互助合作的學習裡,享有「要做什麼」及「該怎麼做」的自主權,

發揮「想要做到最好」的態度及人格特質,藉由「個人探索」或「團隊討論」來進行發 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達成追求超越自我的目的,

並感覺勝任。

學者張春興(2004)指出:教學效果良否並非單方面決定於教師的教,而是決定於教 師與學生雙方交感互動中學生的學。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師者除了必須了解 學習原理並熟諳教學方法之外,更須了解學生本身的兩個主觀條件-學習能力與學習動 機。

因此,在本研究的學習成效的展現,不僅包含學生的「學習成就」,更考量了學生 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個人效能」、「團體效能」及「焦慮程度(認知負荷)」等 面向,來做為評估學習成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