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數位學習平台及數位資源,來輔助採取分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數 學課程教學。本章節共分四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及動機,第二節條列出研究的目的 與問題陳述,第三節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四節再針對研究中出現的重要名詞加以 釋義。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的教育現場,無論是教師或學生總是感到學習的環境充斥著不愉快的衝突與壓 力。對學生而言,課堂上的學習總是又快又急,對於不明白的地方,又不好意思發問,

功課練習又特別多,每位同學程度不一,同儕之間的壓力也隨之而來。而對教師來說,

教學的備課、課堂的演示及作業評量的批改,總是花許多時間構思及經營,但往往在學 生的回饋裡,總是得到不理想的結果。於是伴隨的是作業訂正及補救教學的時間延長,

教師和同學的不滿、衝突日與俱增。最後學習的環境消耗著師生彼此學習的熱情和動 機 ,換來的卻是對學習的自私冷漠和理所當然。

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從民國 100 年啟動,由民國 103 年實施,是個改變教育現況的 契機。人力資源是臺灣經濟成長的關鍵。臺灣的國民需要什麼樣的素養?特別是二十年 後的國民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由於全球化、科技日新月異以及知識快速變化,擁有新能 力,掌握新訊息,已然是國際間競爭力的指標。

英國新堡大學(Newcasltle University)教育科技學系教授-蘇伽塔‧米拉特(Sugata Mitra)曾指出:有哪一位教師敢說:他們的教育能讓孩子在 25 年後,在一個未知的世界 中生存?並提出,在未來教育中,該設計教授給孩子具備以下三種的技能的課程,其內 涵有:(1) 閱讀理解 (2) 訊息索檢 (3) 如何建立信念 how to believe。

而在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單位-新竹市某國民中學,配合教育部於 101 年起,實施 分組合作學習試辦計劃,申請為試辦學校,並且於該校數學領域先行實施分組合作學

習。便想藉此機會,研究如何改變課室的學習生態,活化教師教學,讓學生學習更有意 願及成效。

現今社會資源比起過去資訊瘠乏的年代,資訊科技可以說是蓬勃發展。過去也許因 為許多條件的先天不足,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學者沒有辦法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但如 今的教育環境不僅上課人數名額寬鬆,資源充沛,科技發達又便利,無論是對於分組合 作學習、數位學習或其他創新教學都更可以有作為。現今學校教育也因為科技帶來的便 利性,硬體的有利環境,更適合學生學習新的方法,從做中學回歸生活經驗,讓學生得 以更有效的學習。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探究運用數位學習平台(本研究主要透過 Moodle 架設數位學習平台) 及數位資源,來輔助採取分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數學課程教學,以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焦慮程度及學習成就作為學習成效的依據,觀察課室間學生學習之成效。並將此實驗之 教學流程做一紀錄,讓後屆想要實行分組合作學習及數位資源-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師及 研究者,能夠有一個參考依據。最後,在探討分組合作學習在結合數位資源後,如何活 化教學,是否提升「學生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學引導者之間」的互動性與即時性,

並應用於補救教學,改善因學生學習差異性所造成的教學落差,讓學生可以自主掌控自 我的學習步調,進而達成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以下就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分別敘述說 明如下:

1. 研究目的

(1)想了解透過「分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國中數學課程,對國中學生在學習成效上是 否有正面的影響。

(2)想了解透過「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國中數學課程,是否有助 於提升國中學生的學習成效。

(3)想了解透過「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國中數學課程,是否對於 國中學生的補救教學有正面的影響。

2.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待答問題如下:

(1)觀察受試學生從「傳統教學方式」到接受「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實驗後,

就「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個人自我效能」、「群體自我效能」方面是否有顯 著差異?

(2)觀察受試學生從「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到接受「數位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教 學 實驗後,就「學習認知負荷」方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3)觀察受試學生在教學實驗後對分組合作學習方式是否滿意且有顯著差異?對數 位科技資源是否接受度且有顯著差異?

(4)觀察受試學生在接受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和數位分組合作學習方式之教學實驗 後,相較於接受傳統教學方式,數學成就能力是否有增強且達顯著差異?

(5)觀察受試學生在接受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下,對於補救教學在學 習成效上是否有顯著的改善?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共分為二部份,一為研究範圍,二為研究限制,茲說明如下:

1. 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針對新竹市某一國中七年級學生(共 26 名)為研究對象。

2.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的時間、研究教材、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等方面有其限制,

下面就各項限制分述如下:

(1)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的起迄時間由 102 年 9 月起至 102 年 5 月止,進行為期九個月的實驗並 加以觀察及記錄,時間有其一定的限制,解釋上不宜過度的推論。

(2)研究教材的限制

本研究教材採用 97 年教育部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為課程目

標所自編之教材、課本及公開使用的數位資源(如附錄 A)。至於出版社所出版不 同版本之教材,及同一出版社不同冊數之教材則未探討。

(3)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為配合教育現場及環境之相關考量,僅針對願參與此教學研究之學校之 七年級一個班級為實驗對象,因此外在效度有其一定的限制,解釋上不宜過度 推論,若與本實驗結果相似的情況條件下,可供參考使用。

(4)研究方法的限制

基於教育情境的限制,受試者無法採取「隨機取樣」與「隨機分派」的方式,

及無法嚴密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干擾變項,研究者僅能採用行動研究法。

(5)研究結果的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以真實的教學過程及結果為主,故研 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有其一定的限制,解釋上不宜過度推論,若與本實驗結果相 似的情況條件下,可供參考使用。

1.4 名詞解釋

1. 分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指的就是透過兩個以上的人,彼此互動互助及責任分擔,達成共同學習的 目標。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學生主動思考、討論或小組練習的機會,為了讓 學生有更多、更密切互動及參與的機會,需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來進行教學,所 以稱為「分組合作學習」(教育部,2013)。

2. Moodle 教學平台

Moodle 是一個免費的學習內容管理系統(LCMS)與課程管理系統(CMS),由澳洲 Martin Dougiamas 所創, Moodle 的縮寫源於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組化物件導向動態學習環境)。全球數千位開發者貢獻心 力發展 Moodle,成就了全世界最受歡迎、免費的、優異的線上學習系統。

3. YouTube 教學影片

YouTube 是設立在美國的一個影片分享網站,在 2005 年註冊,讓使用者上傳、觀 看及分享影片或短片。由華裔美國人陳士駿等人創立,網站的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網站的標誌意念來自早期電視顯示器(陰極射線管)。網 站藉由 Flash Video 或 HTML5 技術來播放各式各樣由上傳者製成的影片內容(包括 電影剪輯、電視短片、音樂錄影帶等),以及其他上傳者自製的業餘影片。有註冊 Google 帳號用戶,可以無限數量上傳影片。其次,無 Google 帳號的使用者,雖無 法上傳影片,但同樣可以直接觀看 Youtube 中的影片。至今 YouTube 已經成為同類 型網站的翹楚,並造就許多網上名人且激發網上創作 (維基百科,2014a) 。 4. GGB 幾何繪圖軟體

GeoGebra 是由 Markus Hohenwarter 所設計的數學繪圖軟體,曾榮獲歐洲多項軟體 大獎,一開始是他在 2001 年於奧地利 Salzburg 大學寫有關數學教育博士論文的程 式計畫,現在已發展成多國語言(30 多種),跨平台(Window、Mac、Linux)的 數學繪圖軟體,並有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繪圖功能持續加強中。

GeoGebra 這軟體的名稱拆開來是 Geo+Gebra,顧名思義是結合了幾何(Geometry)與 代數(Algebra)的教育軟體,若在繪圖區畫出圓或直線,代數視窗就會出現對應的方 程式,反過來若是輸入代數方程式,繪圖區便出現其圖形。GeoGebra 把幾何圖形 和 代 數 方 程 式 的 關 係 緊 密 的 結 合 在 一 起 (GeoGebra,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Gebra) 。

5. PASW 統計分析軟體

SPSS 原名社會科學統計包(英語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由於用 戶早已不限於社會科學界,2000 年根據縮寫改為「SPSS」。

最早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 3 位研究生於 1968 年所開發, 1975 年,芝加哥成立了 SPSS 公司。除了 DOS 版本之外,相繼推出了 Windows 和 Mac OS X 等版本,並持 續擴展軟體的功能及相關服務。

2008 年 SPSS 17.0 for Windows 版發佈。2009 年該 SPSS 公司被 IBM 收購,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