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投入

壹、學習投入的定義

學習投入 (student engagement) 的研究自 Astin (1984) 發表《高等教 育學生學習參與的發展理論》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開始出現,並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被注意。將投入 (engagement) 用於學習者上的是 Pascarella & Terenzini (1991) ,Kuh (2001) 則是將學習投入的概念正式導入高等教育研究之中。

至今的研究成果中,各家學者對於學習投入的定義皆不盡相同。Kuh (2003) 指出學習投入係指學習者個人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感覺與思考的 過程,其重要指標為個體在此學習活動中所花費之時間與精力,特別是需 要與他人進行互動的教學活動才會具有意義。Kearsley & Shneiderman (1999) 則認為學習投入包含學習者須具備主動認知的歷程活動及學習者 必須在有意義的環境及活動中主動進行學習。Kuh、Kinzie、Buckley、Bridges

& Hayek (2006) 則定義學習投入關鍵的因素為學習者為獲取成功結果所需

付出的時間及努力及學校能提供學習者參予並獲益之活動。 Appleton, Christenson 與 Furlong (2008) 所整理之學習投入概念整理如下表。

表2-4

學習投入概念

名稱 研究者 定義

投入

(Engagement)

Audas & Willms (2001)

學習者在學術及非學術活動的投入程 度,並肯定教育目標的價值。

Connell & Wellborn (1991)

在個人背景中心靈需求被滿足後,學 習投入有情感、認知、行為三個面向。

Russell, Ainley, &

Frydenberg (2005)

投 入 是 連 結 學 習 者 與 教 學 活 動 的 動 力,包含情感、認知及行為三種模式。

Skinner & Belmont (1993)

Skinner, Wellborn,

& Connell (1990)

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任務的行動、

努力、堅持以及其情感狀態。

參與認同感 (Participation Identification)

Finn (1989, 1993);

Finn & Rock (1997)

參與與認同學習環境(與學校的歸屬 感及對學習環境成果的評價)。

(續下頁)

名稱 研究者 定義 學校活動投入

(Engagement in schoolwork)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4)

其包含能力控制 (I can)、價值和目標

Libby (2004)

刺激學生在學校中學習表現良好的程

engagement in academic work)

Mosher & Mac Gowan (1985)

對中學課程的態度(內心狀態)與行為

(行為模式)。 Klem & Connell

(2004)

不斷的投入(認知、行為及情感)與面 對挑戰的反應(積極的投入)。

Christenson &

Anderson (2002)

認知(自我調整)、心理(歸屬)、行為

(參與)及學術(花在作業上之時間)

的投入。

資 料 來 源 :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school: Crit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the construct,” by J. J. Appleton, S. L. Christenson, &

M. J. Furlong, 2008,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5), p. 371.

貳、學習投入的面向

學習投入理論發展初期各家學者對學習投入較沒有統一的定義,直至 近數十年來學習投入的面向在不斷的研究之下有逐漸統整收斂的結果。

Kuh (2001) 指出學習投入可以用於大學生在個人發展的教育實務參與情

形,也是指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以獲得高品質學習的過程。接著,Fredricks、

Blumenfeld & Paris (2004) 將 學 習 投 入 分 為 行 為 投 入 (behavioral engagement) 、情緒投入 (emotional engagement) 及認知投入 (cognitive engagement)三種向度。Chapman (2003) 則將其分為認知指標 (cognitive criteria)、 行為指標 (behavioural criteria) 及情緒指標 (affective criteria) , 其細節定義及指標由以下分述:

一、行為投入及指標

行為投入是指學習者參與各式校內外教學活動,及學生對學習任 務的反應積極程度。其中包括課程中的主動詢問課程相關問題、參與 課堂討論,與課程後的學習行為以及非學業性的活動如社團活動、人 際活動等皆包含在行為投入的範疇當中。行為投入由高到低的程度可 以從最基本的完成課堂作業、遵守教室秩序至擔任班級幹部、參與社 團活動等。行為投入重點在於學習者在學校中與他人的互動,因此也 稱作「學校生活投入」 (Yazzie-Mintz, 2010)。

二、認知投入及指標

認知投入指的是學習者課程要求的熟練度、學習策略的應用與學 習成效的要求及學生在學習任務所花費的時間及努力程度,其中包含 了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做了什麼以及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Fredricks et al., 2004),認知投入由高到低可以從簡單的記憶到自我調整學習策略 的使用。認知投入的重點在於學習者在教師教學以及教學活動進行時 所投入之程度,因此又稱為「心智投入」 (Yazzie-Mintz, 2010)。

三、情緒投入及指標

情緒投入指的是學習者對學習任務、學習環境及學校成員所投注 的情緒反應程度,例如:高度興趣或是積極心態。情緒投入由高到低可 以從單純喜歡課程內容設計的最愛,或是更進一步將自身視為學校的 一份子。此投入指標較多反映學習者內心狀態,較少外顯行為,因此

被稱為「內心投入」 (Yazzie-Mintz, 2010)。

參、學習投入的相關因素

過去到現在學習投入的相關研究相當多,影響其相關因素也不勝枚舉,

Appleton 等人 (2008) 的研究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模型解釋影響學習者學習 投入之因素及學習投入所影響之變項,如下圖所示。以影響學習投入的背 景變項來說,性別、社經地位、種族、就讀科系、年齡、學校環境(公私 立別、類別、所在地點、規模大小等)都是有研究顯示對學習投入具有影 響的類別變項 (Carini, Kuh, & Klein, 2006 ; Uekawa, Borman, & Lee, 2007)。

以學生的背景變項來看的話,Pike 與 Kuh (2005) 的研究顯示在性別 上女性的學習投入顯著要高於男性;升高學意願之學生以及住校生也有學 習投入較高的現象。也有其他類似的研究顯示男性、在職生與轉學生對於 學習活動的的參與程度較低 (Zhao & Kuh, 2004)。除此之外,Porter (2006) 也發現女性、接受獎學金、全職學生、住校生以及社會人文學科相關科系 的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投入程度。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成就低落,都是學習者的學習投入程 度不足所致,然而也有研究提出,學習投入程度低落不只是學生的責任。

有 國 外 學 者 分 析 全 美 學 生 學 習 投 入 調 查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 發現,私立學校的學生學習投入程度高於公立學校學 生,進一步分析後歸納出因為私立學校學生較多出身於高社經地位的家庭 背景,而公立學校則較少有家庭背景富裕的學生,因此造成公私立學校學 習投入程度差異的情形 (Pike、Smart、Kuh & Hayek, 2006)。

除了背景變項對學習投入的影響之外,學習投入也會對其他變項造成 影響。國外學者有許多研究顯示學習投入對學習成就表現、學習滿意度、

學校認同以及未來發展有顯著相關 (Hu, Kuh, & Li, 2008; Zhao & Kuh, 2004)。Carini、Kuh 與 Klein (2006) 的研究則表示,學習投入對 RAND、

GRE 等學習成就測驗成績有正相關影響。 Hu、Kuh 與 Li (2008) 以及 Pike、

Kuh、Smart 與 Hayek (2006) 的研究則發現了學習投入與自我學習評估、

學習持續以及學生測驗成績有正向相關關係。除了與學習表現相關的因素 外,學習投入對其他面向也產生很多影響如智力發展、道德倫理發展、多 元文化的認同及校園適應等等皆會受到學習投入的影響 (Quaye, Harper &

Pendakur, 2019)。

圖2-13 影響學習投入之因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