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自我效能

壹、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的定義

自我效能理論係指認為自己能否做到某些事的信念。自我效能的 概念源自於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其認 為內在因素、行為因素及環境因素三種因子是相互影響,稱為「三元 學習論」(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其機制如圖2-11所示。在此機制 中 Bandura 更為強調人的自我系統之影響,因此發展出「自我效能」

理論(林美芳,2009;簡瑋成,2012)。自我效能將會影響個體對於任 務的選擇、堅持性以及努力程度,也影響了過程中的思維及情感。簡

而言之,有較高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在任務進行中遇到困難時會有較高 的自信心,容易受到鼓舞取得較佳的表現 (Bandura, 1997) 。

圖2-11 三元學習論模型

除此之外,自我效能也具有較長期的效應,若是自我效能較高的 個體會較偏好具挑戰性的任務,即使任務失敗也會轉化為督促自我努 力的動力,而自我效能較小的個體則偏好挑戰性較低的目標,在執行 任務時容易將焦點聚集在自身的缺點上,造成無法正常的發揮,也較 容易阻礙個人發展。綜上所述,由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 的行為不只受到結果影響,也會同時被對結果的期望而影響。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的期望有結果預期 (outcome expectancy) 與效能預期 (efficacy expectancy) 兩個部分,其關係如圖2-12。

圖2-12 效能期望與結果期望

兩種預期模式的意義是不同的,效能預期是對於個體本身自我能 力的判斷,結果預期則是對於行動後的結果所得到的信念,有可能個

內部因素

行為 環境

結果期望 (outcome expectation)

個人 (person) 行為(behavior) 結果(outcome)

效能期望 (efficacy expectation)

體只具備其中一種預期模式,所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舉例來說,練 習汽車修護檢定的學生認為只要認真操作練習就一定能通過檢定,但 對於自己的操作能力卻又缺乏信心,上述例子就是很典型具有結果預 期卻缺乏效能預期的狀況(王日宏,2008)。

二、自我效能的來源

Bandura 認為相同能力的個體決定其表現結果的關線因素就是自 我效能。自我效能不只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也影響了其情緒反應(吳 國清,2005)。自我效能透過認知及情感選擇機制將動機轉化成實質的 行動力 (Stajkovic & Sommer, 2000) 。以此為基礎,Bandura (1986, 1997) 提出了自我效能的四項來源,其分述如下:

(一)成功經驗 (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

指個體的親身經驗,對自我效能的影響最直接也最大。過去 的成功經驗將會有效的提高個體自我效能,使其充滿信心;反之,

若是過去不段有失敗的經驗,就會大幅降低自我效能,使個體喪 失信心。

(二)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指個體的間接經驗,包含觀察他人行為及結果。透過觀察與 自身能力相近的人成功後便會促進自我效能的提升,增進個體的 自信心;反之,若觀察的對象得到失敗經驗,則會降低個體本身的 自我效能。

(三)言語勸說 (verbal persuasion)

他人的建議、評價、勸說及社會環境與媒體的鼓吹會影響個 體的思維,包含對任務的態度以及對自我能力的信心,產生支持 性的心理作用。正面的言語勸說可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但此種 自我效能來源方式效果卻是最為薄弱的,若個體受到言語勸說付 出行動卻得到失敗經驗,往後將無法受到言語勸說的說服而行動。

(四)生理與情緒狀態 (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s)

個體的身心靈狀態將會影響其判斷思考及行為,在面對壓力 的狀態下,緊張、焦慮、不安等負面因素往往會降低個體對自我能 力的判斷,進而影響其表現及對結果的預期。自我效能不同的個 體,面對生理與情緒狀態因素有會有不同的變化,自我效能較高 的個體,面對負面情緒因素會將其轉化為激勵作用,進而增強個 體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較低的個體在負面情緒因素中會轉化為 焦慮,進而讓自我效能更為下降。

貳、學習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對行為的選擇、投入的程度及付出努 力的堅持度(Bandura, 1986) ,Gist (1987) 進一步指出,自我效能可用以預 期個體執行的堅持度、努力程度、達到目標的難易度及興趣表示程度,進 而影響個體行為表現。以此類推,在學習行為中,學習者的自我效能將影 響其投入於學習活動的努力程度、堅持度及對學習活動所展現的興趣程度,

以及選擇學習目標的難易程度,進而影響了學習的成果,因此自我效能也 被用於預測學習者的表現行為 (Schunk, 1991) 。

學習者自我效能,會對自身是否能夠達成學習目標作出認知評估 (Bandura, 1993) ,任務本身的價值則會影響學習者投入學習任務的原因 (Eccles & Wigfield, 1995),此價值分成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成就價 值 (attainment value) 及效用價值 (utility) 三類,內在價值指的是執行任務 所獲得之愉悅感;成就價值指的是任務的重要性;效用價值則是學習任務 的效益。國內學者的研究則也指出,學習自我效能係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 中對達成目標與自我學習能力的主觀評估極為學習自我效能(蘇玲慧,

2013)。在探討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中,許多學者指出學習 自我效能與同儕互動有關 (Corkett, Benevides & Hatt, 2011;Polychroni,

Anagnostou & Koukoura, 2006),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高自我效能的學生面對 學習為題時較能夠尋找解決方法或是外界的幫助 (Ryan & Pintrich, 1997) 貳、學習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對於自我效能在學習方面國內外學者皆有相關研究。提出自我效能理 論的Bandura (1997) 表示學習者的自我效能可能會受到別、年級、家庭社 經地位、先前學習成就、重要他人期待或是學習型態等背景變項影響。

Zhang, Li, Duan & Wu (2001) 也發現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有較高學習 自我效能且高年級的學生男性學習自我效能較女性高。然而也有學者的研 究持反對意見,Zimmerman 及 Martinez-Pons (1990) 的研究顯示數學的學 習者自我效能不因性別而有顯著的差異。

在學習自我效能相關因素研究的部分,王聖葶(2013)的研究指出使 用網路學習的自我效能與網路學習投入呈現正相關,阮姿綾(2014)也表 示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數學之自我效能與學習投入呈現正相關關係。然而 Sun & Rueda (2012) 的研究則表示自我效能與學習投入並無顯著相關。學 習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也有相關的研究,國外學者Yukselturk & Bulut (2009) 的研究中指出學習者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有顯著相關。

綜上所述,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投入、任務價值(包含實用性價值)

皆有相關因素,關於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如下表所示。

表2-2

學習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學者/年代 研究結果

Zimmerman, &

Martinez-Pons, (1990)

數學自我效能不因性別有顯著差異。

(續下頁)

學者/年代 研究結果

Bandura (1997)

學習自有效能可能會受到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

Yukselturk, & Bulut

(2009) 學習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有顯著正相關。

Sweller, Van Merrienboner, & Pass(1998)定義認知負荷 (cognitive load) 是指某一工作施加在學生的認知系統時所生成的負荷。主要受到教材難度、

教材呈現方式以及學習者所需的行動三個因素所影響,其中教材難度為內 在認知負荷;教材呈現方式以及學習者所需的行動為額外認知負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