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理論

iBooks 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教學是資訊科技與教學理念相互結合 而成的教學方式。因應全球化的競爭,我國積極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教師利 用多元化的資訊科技,創新的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促進學生主 動學習。在學習理論這一節中,研究者將探討 iBooks 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課 程教學之相關理論,以下分別尌行為學習論、訊息處理理論、建構主義、鷹架 理論及合作學習加以探討。

一、行為學習論(Behavioral Theories of Learning)

行為學習論是行為主義所主張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有二(張 春興,2007):

(一)將學習歷程解釋為條件作用

行為學習論者認為學習是個體處於某些條件限制之下所產生的反應。因 此行為學習論可成為「刺激-反應學習論」(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

S-R theory)。

(二)將個體學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

指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體某個固定反應,但經過條件作用之後,尌 會在該刺激出現時作出該固定反應。

Pavlov 最早提出經典條件作用,在二十世紀之初被美國心理學家 Watson 所採用,並對行為主義的興起,產生了先導作用。Thorndike 提出聯結主義,

他認為大部分的行為受到學習條件所影響,而學習者的態度和能力是可以透過 適當的刺激產生改變(葉純嬰,2007)。而 Skinner 的學習理論為操作條件作用,

他則認為學習是「反應─增強」的關係,當增強物沒有出現時,所欲操作的反 應是不會持續的,此外,Skinner 將增強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使用增強與獎 賞可以加強所要鼓勵的行為,而削弱與忽略則可以減少非所欲的行為(方德隆 譯,2004)。

透過以上對行為主義的初步探討,我們可瞭解到,當學習者在刺激與反應 間建立了聯結關係,即表示產生了學習,而行為習得的關鍵在於強化作用,因 此,在教學時,教學者必頇營造一個適當的學習情境,給予學習者適當的刺激,

同時留意學習者的反應,適時施予強化,藉由這樣的模式讓學習產生並持續不 斷。此外,行為學習理論強調連續漸進法,編序教學法和行為改變技術即是採 用其理論與方法,過去幾年相當盛行的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 尌是將編序教學法透過電腦呈現編序教材,讓每個學生按照 自己的步調完成作業,達到個別化教學的效果。

二、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訊息處理理論認為人類為主動的訊息處理者,所謂訊息處理係指人類在環 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 並運用知識之歷程(如圖 2-2-1)。訊息處理的學習原則可分為兩點(朱敬先,

1986):

(一)訊息處理歷程與知覺

知覺係將外在物理刺激轉換為內在心理表徵,以感覺為基礎,將低階的 刺激訊息,轉換為可被經驗到的知覺客體。當大量的刺激訊息出現時,知覺 並不會立刻產生,需經過大腦的過濾與選擇,每一步驟所能處理的訊息量,

具有一定的限度,學習者會對所接收的訊息做一篩選,針對重要或感興趣的 訊息做進一步的處理,再將訊息放入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中。

(二)訊息處理與組塊化(chunking)

刺激訊息若過於龐大瑣碎,有時無法一次處理,於是將大量訊息分組成 意元(chunk),再將零碎的意元組合成有意義的塊體,經過這樣的處理過程,

這些刺激訊息也較容易被學習者所記憶。

圖 1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

資料來源:林佳蓉(2009:93)。

由上圖 1 可知,訊息處理的歷程不是單向直進的,而是交互作用的複雜歷 程。外在環境刺激透過神經傳導輸入後,形成感官收錄,為訊息轉為心理事件 的開始,個體注意到刺激,藉由譯碼(coding),將物理事件轉換為內在心像,

形成記憶的儲存;亦透過解碼(decoding),將內在心像提取檢索,與其舊經驗 相結合,產生學習,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關係也是如此,譯碼解碼的運作,

新舊經驗的連結,使個體產生一連串的學習,並樂於學習新事物。

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佔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呈現教材(刺激)時,必 先引起學習者的動機與注意,進而引導學習者在短期記憶階段使用舊經驗對新 的訊息思維運作,從而獲得新知識。必頇先經過短期記憶,才會有長期記憶。

在短期記憶中,聲音和影像較能引起個體的注意,電子書的製作綜合運用文 字、聲音、音效、影像及動畫等多媒體,生動的畫面更具吸引力,能提升學習 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

建構主義屬於認知學派的知識論,其學習理論源自於 Piaget 與 Vygotsky 的思想和主張,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在

注意 儲存

選擇 檢索

訊息

(刺激) 感官收錄

(SR)

長期記憶

(LTM)

短期記憶

(STM)

反應

(輸出)

反應

(輸出)

學習的歷程中,以自己既有的認知基模(schema)為基礎,主動參與知識的學 習,建立學習的意義。建構主義的主張有四點(黃政傑,2001):

(一)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

建構主義提出對於「教」與「學」提出異於傳統的觀點,一反過去以「教 師的教學行為」為中心的傳輸式教學,主張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 的建構式教學,認為學生是知識的詮釋者、創造者與發明者,也是問題的探 究者,而教師則是問題和情境的設計者、討論溝通的引導者,以及知識建構 的促進者,這樣的觀點使得師生角色產生了改變,而教學權責也隨之轉移。

(二)知識是建構而來的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而來的,學習者會根據自己的經 驗,隨時改變認知的結構,而認知結構的改變是經過經驗的組織

(organization)、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等心理歷程,然認知 衝突乃是學習的原動力,當學習者對環境進行組織與適應時,會利用既有的 基模同化新經驗,此時學習者感到帄衡,若無法同化新經驗,學習者需改變 原有的基模以符合環境的需求,此時會感到失衡,失衡狀態會形成一股內在 驅力,促使基模產生調適歷程,達成新帄衡。

(三)重視情境學習

建構主義傾向多元、彈性、非正式的動態教學情境設計,而學生的學習 空間、地點及學習方式則是實際需要而定,或配合教學資源的取得而調整。

(四)評量重視歷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評量的重點在於概念是否轉變以及心理能力是否提 昇,而非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定目標。

因此,從建構論的主張來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是輔導者、協 助者,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依據自己的先備經驗來 選擇所需的資訊,調整學習的進度,而老師可以從旁觀察整個學習歷程,並找 出學生的學習困難,並適時給予協助,學生也可以適度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

主動修整自己的觀念並予以加強。

此外,在建構主義的觀點中,學習的主體在於學習者,學習的發生在於學 習者的主動學習。然而「同儕」也扮演著很重要的學習元素,學習者和同儕間

彼此交流互動,交換對學習材料的瞭解、想法與心得,透過經驗的分享和相互 驗證,進而使學習不斷重新建構。

四、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

鷹架理論的基本概念源自於 Vygotsky 的學習理論,他採取了社會歷史文 化的觀點解釋人類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個人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對於個人 內在認知結構的塑造及促進認知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施能木,2008)。人 類的社會文化隨歷史發展而演變,在不同時代成長的兒童其認知發展將不盡相 同;而人類的社會文化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在同時代而不同文化形態下成長的 兒童,其認知發展也會有所差異(Vygotsky,1978)。基於 Vygotsky 強調社會文 化影響認知發展的論點,改善兒童自帅生長的文化環境,適時對兒童施予教 育,即可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張春興,2007)。因此,他進一步提出近側發展 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和鷹架理論(Scaffolding)。

近側發展區(ZPD)係指兒童實際認知發展水準到他可能認知發展水準之間 的差距(如圖 2)。傳統的學校教育只配合學習者認知能力的實際發展水準進行 教學,強調知識的傳遞與複製,並未針對學習者認知能力的可能發展水準實施 教學,Vygotsky 所提出的近側發展區理念即可改善這方面的缺失。因此,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傳統的傳授知識者,而是學習者學習的協助者、合作者、

輔導者、促進者。Vygotsky 將教師的協助解釋為鷹架(Scaffolding),意即適時 協助學生學習,如同工人搭鷹架做工一樣,具有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

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經由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刺激,從中加強認知記憶 的學習,也符合 Vygotsky 所提出的「鷹架」,學習者透過能力較佳的同儕鷹架 式的協助(Scaffolded support)而發展成長(Vygotsky,1978;施能木,2008)。所 以,認知的發展必頇透過社會互動方面的協助,學習者本身自我發展的能力有 限,但是可以透過教師的協助、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及有效的社會互動,提升個 體認知發展的空間(鄭晉昌,2002;施能木,2008)。

圖 2Vygotsky 近側發展區的觀念 資料來源:鄭晉昌(2002:173)。

因此,尌 Vygotsky 的觀點,良好而有效的教學,一定要把握學生的「近 側發展區」。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的支持」與「同儕的合作」二者外力 的協助下,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引導與練習,學生依指示演練,減輕學習困擾,

增進學習興趣,進而促使發展出新的認知層次,達成學習目標。最後,再視學 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斟酌減少部分支持,鼓勵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 自主學習的效果。

五、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ning)

合作學習主要由 Johnson & Johnson 所提出。所謂合作學習即是指教學過

合作學習主要由 Johnson & Johnson 所提出。所謂合作學習即是指教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