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中國茶藝華語課程教學模式

第三節 中國茶藝華語課程範例

3.4 學習評量表

教師製作評量表來觀察學生上課中的表現。教師用優、可、待加強來評

量。

表五- 7: 第一課評量表

語言範圍 中國茶藝範圍

句型練習 學習各類茶的特徵

學生積極參與句型練習 能了解中國茶兩種分類法

能運用專有詞彙 能了解茶葉特徵

能運用句型

泡茶演練活動

能聽懂教師的指示 了解基本泡茶法順序

討論的時候能積極用中文表 達

動作乾淨俐落、優雅

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3.5 學生之學習紀錄表(茶譜)

教師下課後,讓學生寫茶譜。茶譜內容包括今天喝的茶的特徵跟感想。

教師也指導學生儘量以中文做記錄,可是若學生程度不足的話,用日文記 錄也可。

表五-8: 茶譜(課程記錄表)

中國茶藝華語課 第一課 茶譜

例子 記錄

茶葉 龍井茶

茶種 綠茶

發酵度 不發酵

外形 劍片型

細かく、つぶれた感じ

感想 有蔬菜香、豆香、微甜

かすかに甘い

豆のにおい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論文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實際課程分析,考慮以 CBI 教學法做為主要 課程之設計原則,進而以此教學法設計出結合中國茶藝之華語課程。

本章回顧上述研究過程中,先在第一節中,確認 CBI 教學法在中文教學 上的運用與針對本研究進行總結;第二節提出研究進行時所可能遭到的困難 及限制;最後在第三節陳述此研究仍可進一步研究探討的部份,做為將來可 再加強之處。

第一節 研究結論

透過本論文研究達到的結論有三點:第一是探討 CBI 教學法中的〝文化〞, 第二是 CBI 教學法在語言課程上運用之要點,第三是發展型文化課的應用可 能性。按照這三個要點來整理本論文研究導出的結論:

1.1 探討 CBI 教學法中的“文化"

透過文獻探討,可知“語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語言"與“文 化"彼此依附,是不可分離的關係,因此“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需 要同步進行的。其中,有很多學者以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大文化與小文化,

這些區分來討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定義。可是以 CBI 教學法的理論來考 慮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時,還需探討下面兩個層面:

第一是學生的需求:因為Stryker and Leaver(1993)66提到「當教導專注於 學生的需求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時機」67。把學生的需求直接反映在課程內容 安排是很好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當學生想學中國茶藝,就把它當做是主題 文化的切入點是正確的。尤其是日籍學生產生學習中文的動機為先對中國文 化產生興趣為多,因此把他們的興趣結合文化主題的課程設計方法,切合需 要。

第二是語言教學的策略:雖然所有的文化可以當做 CBI 教學法的“主題

66 Stryker and Leaver(1993)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67 原文: Students learn best when instruction addresses students’ needs.

內容",可是將文化作為語言教學的範圍的話,教師一定需要由語言教學的

CBI 教學法的模式分為:Theme based model、The Sheltered model、Adjunct model的三種,但也有些學者把Immersion model加入它的模式裡。此種教學 法能把那麼多樣的教學模式都綜合運用在語言教學的所有的條件。

NS69提到的第二語言學習中重要的五個要素,也就是 5C(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 Comparison、 Community)導入日文教學的內容。其中 聖田(199970)根據這個理論導出日本教學中5C 運用表。

筆者認為若以後 CBI 教學法普遍運用在中文教學時,5C 的理論,對教 師在擬定教學策略時應該有所幫助。因此在這裡,按照聖田的日本教學中 5C 運用表,譯出Standards5C (中文版)當做今後中文教學的參考:

表六- 1: Standards5C(中文教學版) 姿壽賀譯、改(2009) Standards 5C(中文教學版)

目標一. Communication

透過對話方式,可跟別人溝通

目標三. Connections 用中文學習學科內容。

透過中文、中國文化來得知其他知識、了解特有的觀點。

目標四. Comparisons

把中文與自己的母語比較,針對語言做進一步的理解。

把中國文化與自己國家的文化比較,針對文化深入了解,並且能夠發 現其蘊涵的美學。

目標五. Communities

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69 NS 是National Standards 的省略,美國連邦省支援的機關提出的第二語言教學中重要的 5 個要素。可參考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70 聖田的Standards 5C(日本版)載於牛田英子(2007)ナショナルスタンダーズの日本語教 育への応用。世界の日本語教育, 17,187-205.

從學習中文,進而豐富自己的生活,提高心靈層面的享受。

1.3 發展型文化課的可能性

在第一章提過,目前在日本的中文教學市場有其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再 加上沒有固定的學分限制,所以在教學內容可以較具有趣味性。根據此種分 析可知日本的中文市場對中國文化教學之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依此看法及 大環境的需求下,筆者相信本論文所導出的發展型文化課之原則以後在日本 的中文教學層面可以廣泛的運用或者參考使用。但是發展型文化課的推廣有 個大前提,就是中文師資素質的養成,需要再加強。舉例說:如果像中國茶 藝華語課,若只有一位教師進行教學的話,這位教師一定需要具備指導中文 的能力與一定的中國茶藝相關知識。學生對學習文化的需求、目標越高,對 於教師條件的要求也會越嚴苛。以後可能會發生中文師資跟不上發展型文化 課的多樣化與專業化的現象。

另外,針對這些問題,從 CBI 教學法的運用方式也可以加以探討。CBI 教學法本來具有彈性大的教學特性,它的一種教學模式Adjunct model推薦以 語言與文化兩位教師來進行教學。一位中文教師所具備的中國文化知識一定 有限,中文教師跟其文化的專業者協助設計的課程一定內容更豐富,會吸引 很多學生。

因此發展型文化課的推廣,需同步建構授課教師的條件系統,及跟其他 中國文化專業領域的合作。“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離的關係,所以加 強中文教學一定需要和中國文化相輔相成。

第二節 研究發展之限制

筆者在進行研究時,遇到的困境與限制有:

1. 因為本研究鎖定在課程設計,所以重視以 CBI 教學法為主的課程模式,

而較忽略課本、教材的深入探討。如果可以把研究再進一步的拓展至課本、

教材,研究內容可能會更豐富。

2. 文獻方面在探討 CBI 教學法的實際運用情況並不多見,尤其是華語教學 模式更是付之闕如。因此探討 CBI 教學法的運用方式時,都需要從其他外語 的觀點來切入研究,適切性方面有待斟酌。

3. 雖然研究對象確定是初級者,可是教學策略中除了導入「情境式學習」

的策略以外,不能特別導出針對初級學習者的教學策略,這部分筆者深感遺 憾,可以當做後續研究的重點。

4. 由於時間的限制,再加上研究環境的限定,雖然按照發展型文化課教學 設計之原則來設計“中國茶藝華語課程",可是並沒有運用於實際教學中,

目前還屬紙上談兵階段。

第三節 建議

設計“中國茶藝華語課程"的時候,曾針對七位日籍學習者以訪談方式 做需求的分析,當時筆者驚訝每個學習者都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有自己的 意見與要求,而且他們最後都異同口聲的表示說:「如果真的有這種課程,

我一定想參加!」。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習者有可能被認為是被動者。他們只需要參與教 師設計的課程,按照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來學習。可是學習者他們其實針對 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有自己的看法與意見。而且其針對學習內容的要求就是 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聆聽他們的意見,並把學生的需求完 全反映在課程上,這原則是除了發展性文化課設計以外,在將來的中文教學 上都必要的教學設計之要點。

其次,看見在英文與日文教學上運用頗多的 CBI 教學法,在這種趨勢主 導下,相信不久的將來,中文教學也會發展出文化課之類的教學模式。這種 情況下,雖然本論文研究上導出發展型文化課設計之原則,可是,教師、學 生條件的不合、教學環境的限制、教材、學習活動方面的各別問題一定會慢 慢浮現擡面。學生的語言程度是初級、中級還是高級?人數有多少?教學地 點哪裡?每一個課程都有它特殊的教學條件。一定有跟原則不太符合的部 份。

目前,中文教學上發展型文化課還在暖身的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不斷

的嘗試,進行上課,回顧學習內容,來累積教學經驗,這些過程都會當做以 後教師的判斷材料。結果一定能應用到中文學習的各個層面。

最後,筆者想提到發展型文化課的另一個的角色功能。它特別重視學生 的需求反映在課程內容,所以很適合當做中文推廣的角色。如果學習者只對 中國文化有興趣,而對中文沒有興趣,可是他為了進一步的了解文化還是有 可能會參與發展型文化課。還有,有些人認為學習新的語言是重大考驗,可 是發展型文化課的教學模式,可以從文化方面導入語言教學的領域,所以不 論年齡,每個人都較易接觸中文。

透過本論文研究的過程中,看到很多人對發展型文化課有所期待,筆者 相信不久的將來,發展型文化課無論在日本市民大學語言課程、高等學校的 中文教學上、及在日本國內外的語言中心的文化教學上一定會開始大幅度的 被接受並廣為採納運用。自己也要為了中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一步發展,

繼續研究,相信一定會達到成果的。

參考書目

英文的部分:

Brinton, D.M., et al.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e.

Donna M.Brinton, Marguerite Ann Snow, Marjorie Bingham Wesche

(1989).Conte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Haley, M. H. & Austin, T. Y. (2004).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Herbert W Seliger,Elana Shohamy(19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usen, Alex, Pierrard, M(2005) .Investigations in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edited by Alex Housen, Michel Pierrard.Berlin ;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Richards,J.C.&Rodgers,T.S(199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J.C.&Rodgers,T.S(199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