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障礙學生休閒參與及自我決策能力的關係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學習障礙學生休閒參與及自我決策能力的關係研究

本節分別探討學習障礙的定義、特徵與一般生差異性以及休閒參與和自我決 策相關研究。

一、學習障礙

(一)學習障礙定義

我國依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第十條規定,學 習障礙是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 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算等 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 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其鑑定標準如下:

1.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者。

2.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者。

3.注意、記憶、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基本閱讀技巧、閱讀理解、書寫、

數學運算、推理或知覺動作協調等任一能力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評估 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顯著成效者。

NJCLD 於 1988 年提出最完整的定義,「學習障礙是一個通稱不同學習異 常的名詞,其包括在聽、說、讀、寫、推理、數學方面的獲得和使用上出現 明顯困難者。這種異常是個人內在因素所引起的,一般認為是由中樞神經系 統的功能失常所致;這個學習障礙可能跨任何年齡。有些人有自律行為、社 會知覺、人際互動的問題,同時和學習障礙出現,但這些問題本身並不能單 獨構成學習障礙。雖然學習障礙可能和其它障礙同時出現,例如感官缺陷、

智能不足、嚴重情緒困擾等,或有外在因素介入,例如文化差異、不當教學 等,但這些障礙或外在因素並非導致學習異常的主要原因。」

由國內外法規的定義可以了解,在學生時期的學習障礙者,可能會出現 較多學習問題,這部份已然受到特殊教育法的保障。然而出社會後的學習障 礙者,則可能會遇到較多就業與社會適應問題(蔡明富,2001)。目前國內對 學習障礙者的照顧僅止於教育階段,當學習障礙者離開學校之後,因身心障 礙者保護法並未將學習障礙者納入保障,他們所可能遭遇的困難未受重視,

顯示在教育階段,針對學習障礙者生涯發展輔導的重要性,以為離開學校之 後的生活做準備。

(二)學習障礙特徵

學習障礙者起因於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呈現出的困難是多樣化且伴隨一 生的障礙,學習障礙的異質性極高,每位學習障礙者有著不盡相同的特徵,

綜合各家學者的相關研究,將學習障礙者的學習特徵整理如下:

1.學業問題

學習障礙的主要特徵在於學科上的學習,在讀、寫、算三方面產生 困難,如閱讀、書寫、數學,閱讀是最常見的障礙 (Lerner, 2003) 。Smith, Polloway, and Dowdy 在 2001 年曾指出,學障生在能力與成就間的差距,

會 隨 著 學 習 時 間 越 久 越 有 差 距 , 導 致 「 累 積 性 的 缺 陷 (cumulative deficit)」,到國中階段學業將產生停滯,難有進步的空間(周台傑,2000;

黃秋霞譯,2006)。

2.認知問題

認 知 是 指 推 理 或 思 考 方 面 的 能 力 (Hallahan, Kauffman, & Lloyd, 1999),包含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及後設認知能力。

視知覺障礙在認字、閱讀及形象記憶刺激能力較為薄弱。聽知覺障礙在 聲音的分析、構音及聽覺記憶表現較差,常不注意他人說話、答非所問,

表達上產生困難。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學習容易受到干擾不專心,行為表

現也比一般同齡學生顯得衝動。記憶力缺陷表現在長、短期記憶能力方 面有困難,對於聽過或看過的訊息不易記住且缺乏組織及應變能力。後 設認知缺陷易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無法發展且應用認知策略進行學 習,導致學習效能不佳,也會影響社會應對能力、自我瞭解及自我調整 的能力(周台傑,2006)。

3.語言溝通問題

表達與聽覺理解是學障學生常見的語言問題。口語表達方面會有接 收、處理及表達的問題產生,如詞彙使用不當,表達缺乏主題多為簡單 句型,無法把事件因果關係清楚描述。學障生在語言的使用、理解及訊 息處理方面較多低於一般同齡同學(劉福鎔、鄭淑君、陳玉菁、施錚懿、

蔡楓霖, 2004;錡寶香,2001;洪儷瑜,1995)。

4.社會情緒問題

學習障礙學生常伴隨有社會與情緒方面的問題,例如同儕接納度 低、分心、自我控制力低、自信心不足、自我概念較低、語言及非語言 溝通理解能力低、挫折容忍度低等。(呂建達,2010;劉福鎔、鄭淑君、

陳玉菁、施錚懿、蔡楓霖, 2004)

綜合上述發現,學障生由於學習、認知、表達及社會人際功能等缺 陷,造成人際關係不佳、學業低成就、缺乏自我認同,厭惡自己而批判 社會,將自己侷限於頹廢放棄的念頭中,凡事缺乏主見、不敢輕易嘗試、

擔心錯誤,種種負面心態,不斷的惡性循環,影響學障生對社會未來感 到無助恐慌,喪失自我獨立能力,也失去自我調整能力,故提升學障生 的自我決策能力是目前重要且急迫的課題。

(三)學習障礙生與普通生差異之相關研究

Sitlington (1996)認為由於學習障礙者貧乏的人際技巧、低自尊、人際關係

及同儕互動的限制,學習障礙青少年較難以被同儕認同,較難歸屬於特定的 同儕團體。

鄭世昌(2005)研究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差異 情形,並比較學障生與普通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上的差異及關係。研 究結果發現國中學障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與普通學生相較之下,均呈現 偏低的現象,表示國中學障生在自我概念的發展上有落後的現象,且在各方 面生活適應上都比普通學生有困難;在生活適應方面,家庭適應最好,人際 適應最差,可見國中學障生生活上的主要困擾來自於學校、個人及人際互動 因素。研究也發現國中學障生的自我概念能預測生活適應,此結果反應出自 我概念愈佳者,生活適應愈好;自我概念愈差者,生活適應愈差。

曾瓊禛與徐享良(2006)針對學習障礙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 的相關研究顯示學障生對學校生活方面的事件感到較多的壓力,也相當擔憂 未來升學或找工作的問題。研究在憂鬱情緒方面,發現學習障礙青少年出現 高憂鬱情緒的比例高於普通學生,可知學障生之情緒波動較大,心情較難以 平靜;學障生的學業性自尊較低,顯示學業性的支持與輔助的重要。

由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學習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成就自尊、社會互動能 力、情緒穩定狀況都較普通學生低落,這樣的情況必然影響其生活品質,且 彼此之間形成負面因果循環,也容易導致學習障礙學生生活適應不良的情形。

二、休閒參與和自我決策相關研究

本節根據所收集研讀的文獻資料,針對與本研究主題變項相關的研究結果,

進一步來探討休閒參與及自我決策之間的關係,作為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基礎。本 研究休閒參與分為五種類型,自我決策分為四個向度「自我調整」、「自我瞭解」、

「心理賦權」、「獨立自主」,以下為相關之研究。

林國順(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滿意

度之探討,研究發現整體身體自我概念與假日休閒「體能性」、「知識性」及「娛 樂性」活動類型呈現正相關達顯著水準;而與「藝文性」活動類型呈現負相關並 達顯著水準。

呂有仁(2005)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研究結果 發現休閒整體參與、體能性、知識性、戶外性、社交性、服務性以及藝術性六個 類別之休閒參與和情緒智力之間皆顯著之正相關,且除了「娛樂性休閒」類別呈 現微弱相關之外,其他都呈現出相關強度,表示嘉義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頻率越 高,情緒智力越高。將受試者休閒參與度分為「高」、「中」、「低」,在情緒智力或 是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整與情緒運用等四個向度之表現,大致顯示「高」

休閒參與程度組表現優於「中」休閒參與程度組,又「中」休閒參與程度組表現 優於「低」休閒參與程度組。證實了休閒參與和情緒智力之間的關連性,青少年 休閒參與越高其情緒智力表現也越好。

謝倫煌(2005)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 關研究,以高雄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休閒類型分為康樂(遊憩)類、社交類、

知識(技藝)類、體育(運動)類,休閒類型參與和休閒自我調整全量表及各層 面皆達顯著水準,表示學童休閒類型參與頻率越高,休閒自我調整整體層面的表 現越好。國小學童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最常使用休閒自我調整的類型是康樂(遊憩)

類和社交類,其次是知識(技藝)類,最後是體育(運動)類。且整體而言,學 生在四類休閒活動的休閒自我調整情形皆屬良好,學生的休閒參與越多,其休閒 自我調整的情形就越佳。休閒自我調整越好,休閒效益體驗越好。

陳國濱(2006)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影響,

採「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後測調查實驗設計」。研究結果得知園藝活動輔導方案 對實驗組成員在「自我概念」和「休閒效益」的提昇上有立即影響。

馬嘉敏(2007)創造性舞蹈教學方案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

影響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舞蹈教學方案對「自我表露」、「人際知覺」、「自我 肯定行為」、「同理反應」及「全量表」有立即提升的效果。

張瑞芬(2008)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者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研究發現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在某些程度上對改善身體意象(外表評價、體能評價及健康評

張瑞芬(2008)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者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研究發現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在某些程度上對改善身體意象(外表評價、體能評價及健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