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障礙特殊教育服務

特殊教育服務即依照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學生之個別差異,提供 適性之服務措施,我國於 1997 年修訂之特殊教育法已將身心障礙學 生根據身心特質不同分為 12 類,每類各有其特質與需求,並明訂學 校應主動發掘學生特質,按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需要,以最少限制的 環境為原則,輔導學生就讀適當之特殊教育學校(班)、普通學校相 當班級或其他適當場所,且結合相關專業團隊提供評量、教學及行政 支援服務。本研究所探討之學習障礙學生,與其它障礙類別不同的 是,其為一群異質的族群,同因神經心理異常,導致認知歷程異常而 影響學習(Lerner & Johns,2009),因此同為學習障礙,得到的特殊 教育服務方式及時間等可能會有所差異。國內現階段學習障礙學生以 安置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為主,因此本章節主要探討融合教育中資 源教室方案所提供之特殊教育整體服務內容,其內容應包括課程調 整、教學調整、環境調整、相關專業服務及轉銜服務(邱上真,2002;

林素貞,2006;黃瑞珍等,2008)。本研究以上述五大向度分別探究 服務實質內容。

壹、課程調整

國內現階段資源班是為尚能學習普通教育課程的身心障礙學生 而規劃的學習環境,這些學生由於其感官、生理、認知或情緒上的障 礙限制,無法與一般學生以相似的方法學習相同課程,因此特殊教育 課程調整的概念應運而生,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習者做更有效率的學習 方式(林素貞,2006)。

特殊教育課程包含課程內容與課程調整方式,針對課程內容,研 究者根據臺北市 98 學年度各國中資源班學生服務資料表中彙整學習 障礙學生課程名稱,將課程內容分為學科(國語文、英語文、數學)、

策略指導(學習策略、閱讀理解策略、識字策略、寫作指導、學業輔

30

導)、基本能力訓練(知動訓練、注意力訓練、口語表達訓練、電腦 打字)、適應技能(生活技能、社交技巧、社會適應)、生涯規劃(職 業試探、生涯輔導)、及多元能力開發(街舞、美術、烹飪、電腦、

設計等)。

有關課程調整方式,Hoover 及 Patton(1997)認為應依據學生 需求與現行課程之間的差異性決定課程需調整的元素,邱上真(2002)

結合多位學者之看法,提出課程內容調整包含七種調整方式,分述如 下:

一、 添加式課程

指在不變動原有課程架構之下,增加課程內容的困難度或擴展 其廣泛度,適合有特殊才能之學生,可透過多種方式協助學生自我學 習。

二、 輔助性課程

指在不變動原有課程架構之下,給予一般性課程的支持系統,

依據學生不同特質與需求設計,可包含動機策略、學習策略、後設認 知策略、及其他。動機策略課程之基本原則為提供選擇策略的機會、

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分享學習理由與價值、變化學習活動、學習教材 與日常生活結合、讓孩子對成功有所期待等;學習策略課程可包含注 意力策略、記憶策略、組織策略、識字策略、閱讀理解策略、書寫策 略、寫作策略等(黃瑞珍等,2008);後設認知策略為協助學生認識 自己的認知歷程與認知資源,以及使用與調適自己的認知歷程;其他 則可包含考試策略、讀書方法與步驟、輔具使用課程等。上述之輔助 性課程可獨立開課教學,亦可融入於課程中學習。

三、 矯正性課程

指在不變動原有課程架構之下,配合其他支援系統,如增加實 例、圖片、圖表等,將教學步驟細步化,並提供充分練習的機會,適 合落後程度較少的學生。

31

四、 補救式課程

由於學生已落後一大段,矯正課程已無法合乎其需求,因此採 用補救式課程,以基礎學科的學習為主,課程設計配合學生能力以減 少教材份量、降低課程難度、或改寫內容的方式加強基本聽、說、讀、

寫、算的能力。

五、 適性式課程

依學生性向、興趣及生涯規劃調整學科課程內容,以實用為主 並結合職業興趣與需求,如:數學科以實用數學或商用數學為主、英 語科結合服務業相關詞彙與日常會話。

六、 功能性課程

強調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所需具備的技能相結合,包含社會適 應課程、生涯及職業教育課程、獨立生活技能課程等。

七、 特殊課程

特殊課程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根據學生需求提供相關訓練 或替代方案,以彌補學生之缺陷,增進其學習與生活能力。如:知覺 動作障礙學生所需之知覺動作訓練、注意力障礙學生所需之注意力訓 練等。另一部分採 Passow(1981)資優教育課程內涵理念,為根據學 生優勢能力,安排校內或校外學習活動,以增進學生學習經驗,協助 其發揮最大潛能。

貳、教學調整

教學調整包含輔助科技使用、人員協助、教材調整、學生反應方 式及評量方式(黃瑞珍等,2008),本研究參考上述分類方式分別探 討如下:

一、輔助科技使用

輔助科技最早應用於促進肢體障礙者生活品質的復健領域,近年 也被列為補償學習障礙者特殊認知缺陷的其中一種工具(MacArthur,

32

2000)。黃志雄(2008)將近年適用於學習障礙學生之輔助科技,分 為下列四項:

1、輔助書寫類:電腦文書處理系統、拼字檢查系統、文字校正軟體、

大綱/腦力激盪軟體、語音合成檢查系統、語音輸入系統、字詞 預測軟體等。

2、輔助閱讀類:圖形輔助系統、光學文字辨識/語音合成、有聲書 籍、電子書、螢幕閱讀軟體、變速語音控制錄放音機等。

3、輔助組織和記憶類:個人資料管理軟體、個人資料組織軟體、錄 放音機、行事曆軟體等

4、輔助數學學習類:有聲計算機、電腦螢幕計算機等。

二、人員協助

身心障礙學生於學習時可能需要相關人員的協助,學習障礙學生 之人員協助需求可包含代抄筆記或聯絡簿、報讀服務、提醒服務等。

三、教材調整

教師呈現教材之方式應依學生個別需求而有所差異,其呈現方式 可分為下列三種(邱上真,2002):

(一) 利用現有教材,提供輔助教材或學習策略

老師可協助學生劃重點或關鍵字、提供課文大綱或閱讀指引、

使用圖示(概念圖、圖片、圖表)、舉實例或提供具體真實物品、列 出閱讀或學習步驟、動作演示(示範、書空、戲劇)、及其他。

(二) 修改現有教材

教材改寫,多與日常生活經驗結合,罕用字以常用字取代,簡 化或減少課文份量等。

(三) 教師自編

教師配合學生年齡與程度,蒐集不同版本教科書、報章雜誌及 相關參考資料等,自編教材。

33

四、學生反應方式

教師在要求學習障礙學生表達或反應時可透過其優勢能力來表 現,以避免低估學生實際能力,其實施反應方式包含:書寫、畫圖、

口語、肢體語言、輔具、及其他。然而針對口語及語言型學習障礙學 生,雖口語為其弱勢,但教師能透過看圖說話、廣播、戲劇活動、討 論、說故事、解釋遊戲的口語及肢體之表達方式,讓口語表達困難的 學生有充分練習口語語言的機會。

五、作業與評量方式

作業與評量調整方面,研究者參考黃瑞珍等人(2008)及胡永崇

(2005a)之分類,針對各類型學習障礙學生作業與評量調整分為 1、輔具使用:電腦輸入、計算機、錄音機、拼字及文法正確性檢核 軟體等

2、作業與評量內容呈現:解釋說明、重點劃記、報讀、提醒服務、

遮住未施測之試題、視覺空間作業語言化、規劃測驗表格等 3、受試者反應方式:書寫、口語、畫圖、肢體語言、直接在題本作 答、協助答案卡畫記、電腦作答、操作等。

4、作業與評量情境:個別方式、小組方式等。

5、時間安排:分段施測、延長施測時間、考試時增加休息次數等。

6、作業與評量份量調整:如減少作業量。

三、環境調整

環境調整包含物理環境與社會心理環境,物理環境指無障礙的學 習空間與生活環境,如:座位安排遠離有干擾性的刺激、班規張貼在 教室內容易看到的地方、將交代的重點寫在黑板上或提供注意事項 單、色彩對比明顯讓學生容易分辨、學校設置重點教室之路標等;社 會心理環境則可分為特殊學生本身之心理調適以及校園師生對其特 質的了解與接納,包括班級氣氛、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學習動機、

34

學習態度等(黃瑞珍等,2008)。

四、相關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內容包含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

以及其他,學習障礙學生各類型所需之專業服務內容應不相同,如:

知覺動作有困難之學生,可能需要物理或/及職能治療的協助;語言 理解及語言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可能需要語言治療師提供建議。

五、轉銜服務

轉銜服務目的為協助特殊學生從原學習階段順利踏入並適應另 一階段,應此須考量現階段學生的能力、喜好、需求、興趣與下一階 段所需的技能、態度等,提供相關探索與訓練服務。美國個別化教育 計畫對於轉銜服務的提供,乃是針對 14 或 16 歲以上之身心障礙學生 的離校後適應預作準備,而我國則擴及不同學校教育階段的銜接(林 素貞,2007),轉銜服務內容可包含獨立生活、社區生活參與、教育 或相關服務、升學輔導、職業訓練、就業輔導等(林素貞,2007;黃 瑞珍等,2008)。教師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之轉銜服務,除了依照學生 意願與興趣外,亦可依各類型不同能力之診斷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弱 勢,並提供未來就學或就業方向之建議。

由上述可知特殊教育服務內容向度廣泛,包含課程與教學調整及 支援服務項目,如:環境調整、相關專業服務、及轉銜服務。而各項

由上述可知特殊教育服務內容向度廣泛,包含課程與教學調整及 支援服務項目,如:環境調整、相關專業服務、及轉銜服務。而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