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人面對不確定的情境下,會依循何種資訊做出決策,定錨即是一 種判斷的啟發(Mussweiler and Strack 2000)。Tversky 和 Kahneman 在 1974 年做了個實驗,讓受測者估計「聯合國中,非洲國家佔多少百分比」。 受測者會先被要求旋轉一個輪盤,上頭列有 0 到 100 的數字,轉到一個 數字後,再請受測者估計非洲國家的佔有比例。當時聯合國會員國為 192 個,其中非洲國家有 53 個,所佔比率約為 28%。輪盤被設計只會停在 10 或 65 兩個數字上,但受測者並不知道這個情況。研究發現,輪盤若轉 出 10,受測者回答的估計值平均為 25%;若轉出 65,則受測者平均回答 的數值是 45%,顯示受測者估計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佔的比例會依在輪 盤上得到的數字的大小而做些微調整。

此外,另一個定錨的實驗是請受測者回答兩組數學連乘問題,此兩 組問題所包含的數字相同,僅排列次序不同(Tversky and Kahneman 1974)。結果發現,受測者的估計值會根據所看到的題目開頭數字大小所

影響,數字越大估計出來的值也就越高,由此可看出人們在做推測或判 斷時會受到最初的數字所影響。換句話說,人們在進行推測時會選擇一 開始所接觸的起始值作為調整標準,這個起始值稱之定錨點(anchoring point),即使它有可能跟被估計變數的實際答案是不相關的,人們都會 以這個數值作為調整基礎,故 1974 年 Tversky 和 Kahneman 首次提出了 定錨和調整效果(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effect)的概念,他們指 出人們在判斷決策的過程會受到最初參考的資訊所影響。典型的定錨研 究包含了兩個連續的動作,相對判斷(comparative judgment)和絕對 判斷(absolute judgment),前者是指在估計前先給予一個參考數值(轉 輪盤轉出一個數字),後者則是請受測者估計出指定任務的真實數值(非 洲國家佔聯合國之比例)(Mussweiler and Strack 2000),從中推論定 錨效果的存在。

在一般的購買環境中,定錨效果常隱含於商家的銷售行為中。

Wansink, Kent, and Hoch(1998)研究中指出,商家在販售商品時,若 對消費者的購買數量加以限制,會有助於提升銷售數量,若每人限定的 購買數量越高,則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就越大。商家限制消費者的購買數 量,以提高銷售額的情況即是一個定錨運用的例子,商家促使消費者把

這個限制的數值做為他們購買數量的起始點,換句話說,商家促使消費 者依此點作為購買數量的調整依據。

就消費者日常的購買情境而言,消費者對商品做出購買數量的決定 時,購買情境是夾雜著多元且複雜的訊息,在資訊不完全的情況下,人 們在購買時會找一個參考點。也就是說商品的訂價、數量標示方式都可 提供消費者一個在購買時的參考點,若消費者沒有預設立場,對於想要 刺激消費者提高銷售量的商家是有利的。

賣場常見的商品多件數量標示有 3 件 100 元、限購 5 件、第二件八 折、買一送一等,Wansink, Kent, and Hoch(1998)將這些日常生活中 常見的數量標示歸為外部定錨,他認為這些是外界給予消費者的刺激;

而內部定錨則是消費者已有預設的購買立場。將這些現象以個別實驗探 討後,其發現 3 件 100 元、6 件 50 元等以多件數量包裝(Multiple unit pricing)呈現的方式或限制消費者最高購買數量的商品標示方式

(Quantity limit)消費者的購買數量明顯高於單一價格(Single unit price),但他們並無做多件數量標示與限制購買數量的比較。

此外,上述所提之研究是以定錨的使用是否會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