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客委會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題目探析

第一節 客家研究分類方法

縱觀臺灣客家研究,一直到 1980 年代後期、解除戒嚴之後,受到 1988 年 還我母語運動刺激,具有客家主體意識之「客家學研究」才成為重要課題。1至 今,差不多三十年左右,並且尚在發展當中。因此,隨著「客家研究」之發展,

歷來學者對於如何將「客家研究」分門別類有過許多不同的討論。

2007 年行政院客委會出版《臺灣客家研究概論》,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 備主任徐正光主編。其中,由徐正光、張維安合撰之〈導論〉指出,此書成書 目的為「撰述一本具有學術規格又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並希望書中各篇章能 夠「系統地總結過去的研究成果」。2 換言之,此書的章節安排係先盤點已有 的客家研究成果,再有意識地分類分項,由各專長學者撰寫,以達到使讀者能 夠快速掌握「客家研究」之目的。於此,此論著將「客家研究」分為四大領域:

「歷史發展」、「社會文化」、「語言文學與藝術」以及「當代客家的變遷與轉型」。

「歷史發展」部分著重客家的源流與移墾,包括客家源流與原鄉的探討、

客家族群遷移至臺灣後的開墾活動以及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互動如「福佬客」

等議題;「社會與文化」部分包含了家族與宗族、婦女、客家產業經濟、飲食 文化、宗教信仰與禮俗等;「語言、文學與藝術」則聚焦語言、音樂、戲曲、

1 徐正光、張維安,〈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收入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 研究概論》(臺北市:客委會,2007 年),頁 4-5。

2 徐正光、張維安,〈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收入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 研究概論》,頁14。

文學、建築等;「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則內容較為多元,除了包括關鍵的 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之客家族群認同、文化社會運動、族群關係、政策制定,以及 2000 年左右漸次發展之客家廣播、電視等客家傳播領域,並將近年來頗受注 意的社區營造、東南亞客家等相關議題一併概括。因此,「客家社會的當代發 展」可謂本書中跨域最廣之一部。

若細細探究徐正光、張維安何以將客家研究成果分為此四大類,其分類意 識源自於其對「客家研究」源流以及研究方法之觀察,茲分析如下。徐正光、

張維安認為,若將客家研究置入臺灣本土研究的脈絡觀之,在 1980 年代開始,

在臺灣史研究的帶領下,出現若干重要的帶有客家關心之著作,重要學者包括 B. Pasternak、M. Cohen 在臺灣田野調查後所出版之研究,以及施添福《清 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3以族群比較方式比較不同祖籍漢人 遷居臺灣後的生活環境選擇、尹章義以不同祖籍墾民如從何合作走向競爭對立 之過程4、莊英章以宗族發展探討臺灣地域開發之研究等。於此可見,這段時期 的客家作為研究對象多是依附在有關臺灣史研究的課題之下展開。5正因為如 此,徐正光、張維安將「歷史發展」(源流與移墾)作為本書的第一部分,一 如客家研究在臺灣之研究成果,正是以源流、移墾的歷史相關研究做為開端。

接著,〈導論〉在探究「客家學構成要素」部分,指出從事客家為對象之 研究必須注意社會與文化部分:

「客家學」是一門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詮釋性瞭解的學科,重視一個

3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1987 年)。

4 參見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7);

《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新莊志》卷首),(臺北:新莊市公所,1981.1)等 書。

5 徐正光、張維安,〈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頁 4。

社會文化行為的意義,客家學一方面要針對社會文化的歷史意義加以 詮釋,也要對社會行動者的行為進行瞭解,這個人類行動所構成的社 會就是一個由「意義之網」所構成的社會。6

這段論述係由「客家學」的方法論切入,強調社會、文化以及歷史意義,

點出「客家學」與社會學研究之旨趣、研究對象有所類似之處。由於對社會、

文化以及「意義之網」之重視,也不難理解作者將「社會與文化」作為全書第 二個分類。

另外,「社會與文化」子類目包含之家族、宗族、婦女、飲食文化、宗教 信仰。詳查「科技部人文社會學門」中「社會學」部分,7其下包含「人口家庭 與社區」、「文化研究」、「社會變遷與發展」等次領域,若將之與此書「社會與 文化」部分之子類目相比較,得以發現兩者關心之焦點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換 言之,「客家研究」或是「客家學」在研究方法上,採用了傳統「社會學」之 方法與理論。

最後,作者點出「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對「客家學」建構之作用,其認 為客家族群所處時代的不公平、不正義以及扭曲的公共資源分配以及不合理的 族群關係,使得客家研究得以發展,並具有批判性、反思性之特質。8誠然,客 家族群在臺灣屬於少數,在歷史發展下常常為無聲的、被欺壓的一群,在現代 社會其資源、需求也常被忽視。1988 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就是肇因於此,客家 語言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甚至面臨消失的境地。因此,書中剩下兩部分別為

6 徐正光、張維安,〈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頁 12。

7 參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網站/學門領域

(https://www.most.gov.tw/hum/ch/list?menu_id=96c12199-c4e0-46a6-9fb6-7b00dba2b600&view_mode=listView)

8 徐正光、張維安,〈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頁 13。

客家族群的「語言、文學與藝術」等 1988 年以後受到重視而漸有研究成果之 領域,以及受到還我母語運動刺激後的「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綜合上述,

得以發現徐正光、張維安將現有的客家研究之分類,係依據其對「客家研究」、

「客家學」發展之歷史脈絡,以及其研究對象以及方法論內涵。

這樣的客家研究分類法也由官武德所承襲。2016 年,官武德〈客家委員 會獎助客家研究計畫書目彙編:2003-2014 年〉在分類客家研究計畫時,也承 襲了徐正光的分類方式,此外,更以各研究計畫中的研究對象之研究場域作為 分類基準,分為「北部(雙北、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中部(臺中 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南部(臺南縣、高雄市、屏東縣)」、

「東部(花蓮縣、臺東縣)」、「跨區域」、「不分區」、「中國」、「其他國家/區 域」等八個研究區。9 官武德將研究對象、主題所處之區域也當成分類的基準 之一,等同將「空間」元素納入討論,如此一來能夠使閱讀者更能快速、完整 地掌握客家研究成果。

2010 年陳定銘、吳珮菱〈行政院客委會獎補助客家學術研究之內容分析

──以獎助優良博碩士論文為例〉為分析「客委會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 文」之研究主題與領域,將獎助論文歸納出 12 種類的主題與次類目。12 種類 主題包含:文化、語文與教育、藝術、經濟、網絡、政治與政策、族群、性別、

社會、歷史、大眾傳播、其他,除此之外,各主題與其下之次類目見表 3-1-1。

表 3-1-1:陳定銘、吳珮菱整理之客家研究 12 主題及次類目 主題題目 次類目 定義

文化 文化 有關民族生活形式的研究

9 官武德,〈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研究計畫書目彙編:2003-2014 年〉,《全球客家研 究》(新竹縣: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6 年 5 月),第 6 期,頁 329-356。

文化認同 對於社會制度、之士體系、價值信念、象徵符

權力網絡 參與經濟、政治與社會活動所形成具權力本質

關領域

數位化 資料彙整作成資料庫,以保存資料及供展示應 用的研究

其他 心理 理解、探索人類的心理現象的研究

人物 對於特定人物的生平、歷程、作為所做的介紹

植物 地區植物物種的研究

資料來源:轉引自陳定銘、吳珮菱,〈行政院客委會獎補助客家學術研究之內容分析

──以獎助優良博碩士論文為例〉,《2010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 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2010 年),表 3,頁 178-179。

若將陳定銘、吳珮菱「客家研究」12 主題與徐正光、張維安的四大類客家 研究比較,明顯可以發現其分類又更加精細,就徐正光、張維安分類法中的「社 會與文化」類而言,其中包含家族與宗族、婦女、產業經濟、飲食文化、宗教 信仰、禮俗共 6 個次主題,而陳定銘、吳珮菱的「文化」主題之中,雖有禮俗、

飲食文化等次類目,但「婦女」改隸於「性別」主題,產業經濟改屬「經濟」

主題、「宗族」部分改屬「歷史」主題。究其原因,在於兩者著述目的不同。

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係屬一概論性質的客家研究著作,著作目的 在於讓讀者快速地掌握現行客家研究之全貌;陳定銘、吳珮菱則是總結一段時 間內獎助博碩士論文從事研究之主題,其分析之文本──「客家研究博碩士論 文」並非概論、通論性質論著,論文研究主題力求深入、標新,因此陳定銘、

吳珮菱將之歸納得出的客家研究主題類別也更加多元、精細。

2011 年,客委會委託江明修等進行「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

其中下轄五個子計畫:子計畫一〈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理論架構〉、子計畫二〈客 家知識體系計畫作業機制〉、子計畫三〈客家學術機構發展現況〉、子計畫四〈客 家研究社群學術成果〉以及子計畫五〈規劃前瞻客家知識體系發展計畫〉,研

究結果集結成專書《客家研究: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於 2013 年出版。10

「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之其目的在於檢視歷年來客家研究成 果,其中包括對客家學術機構運作現況、課程設計與研討活動之探究與分析,

希望達到定義我國客家研究的完整論述、構築客家知識體系的發展方向、奠定

「客家學」在臺灣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學術地位之目的。11

「客家學」在臺灣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學術地位之目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