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客委會獎補助政策研究

2001 年客委會成立,被賦予發展客家學術研究之任務。於此,客委會於 2003 年開始陸續透過「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獎助客家學 術研究計畫」、「獎助優良客家研究博碩士論文計畫」以及「補助購藏客家相關 圖書資料計畫」以達到健全客家知識體系之目的。8

2010 年,陳定銘、吳珮菱〈行政院客委會獎補助客家學術研究之內容分

7 以全國第一個客家學院──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為例,其中有多位教師之碩士、博士 論文曾受獎助,如系主任陳秀琪(97 年度博士論文)、副教授江俊龍(現借調至臺中 市政府擔任客家委員會主委,其博士論文於92 年度獲得獎助)、王保鍵助理教授

(100 年度博士論文)、副教授羅烈師(96 年度博士論文)、兼任助理教授賴文英

(98 年度博士論文)等等。

8 陳定銘、劉小蘭,〈客家獎補助政策之作業機制〉,收入江明修主編《客家研究:社 群省思與政策對話》(臺北市:智勝出版社,2013 年),頁 40。

析──以獎助優良博碩士論文為例〉9為分析「客委會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 士論文」之研究主題與領域,將獎助論文歸納出 12 種類的主題與次類目,並 分析各年度獎助論文的學門變化。

至 2011 年,以上各獎助計畫已累積一定成果,於是客委會委託江明修等 進行「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研究結果集結成專書,並於 2013 年 出版。其目的在於檢視歷年來客家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對客家學術機構運作現 況、課程設計與研討活動之探究與分析,希望達到定義我國客家研究的完整論 述、構築客家知識體系的發展方向、奠定「客家學」在臺灣人文社會科學中的 學術地位之目的。10

孫煒、韓保中〈客家知識體系的分析架構〉清楚建構了「客家知識體系」

的全貌,將「客家知識體系」下分「客家經驗體系」、「客家理論體系」,前者 為「大量在民間的客家文屬工作者、客與薪傳人員為了保留,甚至發揚光大在 臺灣社會逐漸式微的重要『客家』元素」,這些元素包括歷史記憶、語言腔調、

信仰儀式、社群互動等;後者則為臺灣學術界近幾十年來以學術方法與途徑針 對各種客家現象進行之客家研究。除此之外,「客家經驗體系」與「客家理論 體系」皆會受到「客家行動體系」──即發軔於 1980 年代的臺灣客家社會運 動所刺激,三者互為表裡、環環相扣。11清楚定義客家知識體系的架構後,此 研究參考我國現階段正式(formal)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分類,將廣義的客家研 究分為三大類型共十二類,作為各學門客家研究的判準。

9 陳定銘、吳珮菱,〈行政院客委會獎補助客家學術研究之內容分析──以獎助優良博 碩士論文為例〉,收入2010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臺北縣政府客家 事務局、國立臺北大學通識中心,2010 年),頁 163-189。

10 江明修主編,《客家研究: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臺北市:智勝出版社,2013 年),頁3。

11 孫煒、韓保中,〈客家知識體系的分析架構〉,收入江明修主編《客家研究:社群 省思與政策對話》,頁21-25。

陳定銘、劉小蘭〈客家獎補助政策之作業機制〉12則分析客委會客家獎補 助政策之背景、作業機制與內容,並透過焦點座談、深度訪談獎補助制度有關 之學者、受獎者,了解其對政策之滿意度,以提出建議與展望。對於客委會獎 助政策一環的「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則是略述歷年(民國 92 年度 -民國 99 年度)獎助總金額、總件數之變化,再將受獎助博碩士論文以子計畫 一之客家學門基準分類,探討此十二類客家研究數量的變化。

綜合上述,獎助政策自 2003 年迄今已 16 年,除「補助購藏客家相關圖書 資料計畫」已於 2007 年結束之外,「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

「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獎助優良客家研究博碩士論文計畫」三計畫仍在 進行,因此學界對其研究多為初步盤點其成果,對於受獎助之論文呈現之客家 研究特色也尚未有較為深入的討論。

二、「客家研究」與「客家學」

當代客家研究是從何開始發展?目前學界多是以羅香林 1933 年《客家研 究概論》為客家研究之起點。吳澤〈建立客家學芻議〉將羅香林視作客家研究 奠基者、拓荒者,標誌著客家問題研究已由草創階段進入發展時期;13謝劍除 了也認為羅氏為現代客家研究的開拓者外,尚提到羅氏首先使用了「客家學

(Hakkaology)」一詞;14莊英章〈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 究的發展脈絡〉認為客家研究應以羅香林 1933 出版《客家研究導論》為起點,

隨後 1950 年羅氏之《客家源流考》根據大量的族譜作為材料,以考據客家族

12 陳定銘、劉小蘭,〈客家獎補助政策之作業機制〉,收入江明修主編《客家研究:

社群省思與政策對話》。

13 吳澤,〈建立客家學芻議〉,收入吳澤主編《客家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0),頁 2。

14 謝劍,〈香港地區的客家研究及其影響〉,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第四 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年 11 月),頁 52。

群的歷史源流,如此則進一步奠定了客家歷史研究之基礎。15

1950 年代以降,學界客家研究多為對羅氏學說作補充、修正,並無太大 突破。直到 1980、1990 年代,中國大陸適逢改革開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 授吳澤於 1991 年發起舉行「客家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出〈建立客家學芻 議〉,對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客家學定義、內涵、外延,乃至於方法論、發 展方向都有所闡述。吳澤認為,繼羅香林以降,學界對客家問題的探討多集中 於客家民系的形成與遷徙,對客家族群生活方式等實證研究較少;相關研究也 未觸及海外客家族群,也多流於現象表面而未以深究,深度、廣度皆有所不足。

於此,其倡議建立「客家學(Hakkaology)」學科概念,透過充實「客家學」

的理論基礎,使其研究能夠更加深入。16

繼吳澤之後,1992 年 9 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謝劍與法國國家研究中心 合作,舉行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會後出版該會議之論文集,促進了國際間對 客家研究的興趣以及熱度。17其後,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東《客家學導 論》承繼了羅香林以民系作為客家研究主軸的觀點,並指出客家學為一門「採 用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方法,但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範疇」之學科;18房 學嘉《客家文化導論》亦指出:「真正成熟的『客家學』還沒建立起來。但這 並不影響我們的學習和探討,因為『客家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族群,

即客家人與其文化」。19

在臺灣,1988 年客家「還我母語運動」引起大眾關心客家語之存續,客家 意識隨之凝聚、興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注意到作為一特別學術領域之「客

15 莊英章,〈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 刊》,201 期(臺北:2004 年 10 月),頁 31-32。

16 吳澤,〈建立客家學芻議〉,頁 2。

17 王東,《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1998),頁 xiv。

18 王東,《客家學導論》,頁 22-23。

19 房學嘉、宋德劍等編著,《客家文化導論》(廣州市:花城出版社,2002 年)。

家研究」,並相繼投入。2001 年客家事務主管機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

其投入資源於客家學術研究,對客家研究之發展有所裨益。隨著研究成果的累 積,學者開始對「建構客家學(Hakkaology)」有一定數量的討論。

莊英章點出了「客家學」一詞出現的三個意義,以及其背後方法論的意涵:

其一,客家研究開始反思以往「漢人中心觀」視角解釋少數族群,進而以 較為平等的族群互動視角看社會歷史的變遷;

其二,此時的「客家學」承繼了自羅香林開始之移民社會研究,而客家族 群的分界也從原本的語言、生活區域,轉為以自我認同為族群劃分的依歸;

其三,凸顯了「人文社會科學」分野的武斷,也因此客家學應是一門從實 踐論典範出發,進行跨學科、跨區域整合的研究。20

2005 年發行的第 43 卷第 2 期之《思與言》期刊為客家研究專號,所載論 文皆屬客家研究範疇,並由張維安撰寫導論至於首篇。《思與言》客家研究專 號的出現也顯示了客家研究在當時為學術討論的熱點。

張維安〈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對於「客家學」的建構,

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對於客家研究本質的問題:它是一門「具有個別特質的學 科」,還是「僅僅只是跨學科的、綜合的,以客家族群為對象、以客家族群為 題材的研究」?換句話說,即為「獨立學科(客家學)」vs.「特定研究領域(客 家研究)」之辨識。張維安認為,「客家學」,仍在吸收各學科養分之階段,這 些學科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語言學等等。換言之,張 維安認為這樣的階段應以「客家研究」名之,但隨著學術研究持續發展,出現 一兩個客家研究的典範後,「客家學」才算誕生。21

20 莊英章,〈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語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頁 39-40。

21 張維安,〈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思與言》,43(2),(臺北:2015

由楊國鑫發表在同期《思與言》的〈現階段客家學的定位:從方法論的角 度探討〉認為要回答「現階段有沒有客家學」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客家學」

有沒有清晰且獨立的方法論。就現階段而言,楊國鑫認為雖有「客家學」之稱,

但實質上並無清晰獨立之方法論與理論,因此客家研究呈現的特色較傾向於

「各種學科對客家進行研究的叢集(cluster)」22,與前文張維安之觀點互相 呼應。

蕭新煌〈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除了提出其對近十年來臺灣客家研究 的四個典範移轉外,更點出 2000 年左右,學者多以客家學稱呼客家研究,凸

蕭新煌〈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除了提出其對近十年來臺灣客家研究 的四個典範移轉外,更點出 2000 年左右,學者多以客家學稱呼客家研究,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