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章探討

第二節 家庭情緒表達的相關文獻探討

情緒表達(emotion expression)是指個體在臉上、肢體、聲音及動作隨著情緒 狀態所產生一些看得見的外在改變,有些表達型態是天生的反應,有些表達型態則 是經由外在模仿學習而得來的(Lewis & Michalson, 1983)。本研究關注個體經由外 在模仿學習的部分,尤其是個體自小成長的學習環境-家庭;而家庭中主要社會化 的提供者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情緒表達型態,可能影響家庭成員的情緒表達型態,

而家人的表達型態也影響家庭氣氛的形成,這些可能都是家庭對個體情緒社會化的 重要影響因素。

一、家庭情緒表達的意義與內涵

許多研究結果支持社會化是影響情緒表達程度及型態的重要因素(Buck, 1979;

Ekman & Friesen, 1969; Izard, 1971; Jones, 1950, 1960,引自 Halberstadt, 1986),而情 緒相關的能力對個體發展社會能力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社會化可能影響個人的 情緒表達以及人際互動時的技巧;而個體接受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因素-尤其是 父母的社會化措施,對於影響孩子情緒及社會能力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兒童社會化與學習啓蒙的重要場所,家 庭成員間良好的溝通及氣氛有助於提升家庭凝聚力、穩定的家庭關係,以及發揮正 向的家庭功能(Olson & Defrain, 2006,引自王素琴,2011),家庭氣氛也是營造健 康、和樂家庭的基本條件,提供兒童健康成長與社會化學習的榜樣。Ferguson(1984,

引自王素琴,2011)認為父母是形成家庭氣氛的重要人物,藉由成員間彼此的互動 來傳遞家庭價值,使孩子以家庭中的氣氛作為生活準則,同時影響孩子整體人格的 發展;和樂而正向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塑造孩子正向的人格特質,相反地,不良的家 庭氣氛則會影響孩子負向的人格特質(許維素,1992)。家庭氣氛與青少年的行為 發展有關,而影響家庭氣氛的因素之一-家庭情緒表達是值得探討的變項。已經有 不少研究探討情緒社會化和個體行為發展的相關(Dunn & Brown, 1994; Eisenberg,

22

et al., 1991),情緒社會化也是一個多陎向、而且複雜的過程,其中父母的情緒社會 化對孩子的情緒經驗、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及社會能力都有重要的影響與意義

(Denham, et al., 2007; Eisenberg, et al., 1998),也尌是說,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深 受父母教養型態及情緒社會化的影響,家庭成員從日常生活的互動,耳濡目染父、

母親的情緒經驗,尤其是表現在外的情緒反應,更是孩子直接學習情緒表達的重要 途徑;另外,任何年齡的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經驗各種正、負向情緒,如何回 應子女的情緒經驗,以及對於子女情緒表達的教導策略,也是父母重要的情緒社會 化途徑,例如:Eisenberg 等人認為當孩子表達負向情緒時,父母如何回應孩子的負 向情緒便是一個影響孩子情緒管理及表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他們的研究也發現 父、母親對子女負向情緒的回應方式,和孩子的負向情緒性及低社會能力有關

(Eisenberg et al., 1998)。

情緒社會化意指孩子的情緒理解、經驗、表達及管理的社會化(Eisenberg, et al., 1998)。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親對於孩子情緒經驗及表達的回應便是一個很 好的直接示範;再則,父母和子女討論情緒的相關內容,也是父母回應子女情緒經 驗的方式,所以父母直接對孩子的情緒表達、以及回應孩子情緒表達的方式是影響 孩子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Eisenberg 等人(1998)曾經提出家庭情緒表達可能透過 幾種途徑來影響孩子的情緒能力:第一、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表達;第二、透過教 養方式影響孩子的情緒及社會能力;第三、父母的情緒表達影響孩子的情緒理解能 力;第四、父母的情緒表達影響孩子對自己、他人的看法而影響孩子的社會情緒能 力。

另外,Parke(1994)也指出父母可以透過三種教養型態來影響孩子的情緒社會 化,分別是:(1)透過人際互動、間接教導;(2)直接教導或訓練孩子規則及管理情緒 表達,以及不同情緒的差別;(3)提供機會學習管理情緒,透過控制表現不同形式及 強度的情緒。Eisenberg 等人(1998)則認為父母可藉由三種方法達成情緒社會化:

(1)對孩子情緒的回應;(2)和孩子討論情緒;(3)父母的情緒表達。因此,情緒社會

23

化的研究特別探討家庭的情緒表達對孩子情緒理解及表達的關聯(Cassidy, Parke, Butkovsky, & Braungart, 1992; Denham & Grout, 1993; Halberstadt, 1986,引自 Eisenberg, et al., 1996)。以下分別討論此三種父母社會化措施的影響途徑:

(一)父母的情緒回應

父母的情緒回應(parental reactions to children’s emotions)是父母回應孩子日常 的情緒表現,也是提供情緒社會化的適當機會。對於孩子負向的情緒,父母可以回 應支持或是不支持的態度,父母藉由回應孩子的情緒激起,協助孩子適當的表達情 緒(Nachmias, Gunnar, Mangelsdorf, Parritz, & Buss, 1996; Tronick,1989,引自 Eisenberg, et al., 1998)。研究發現:如果母親表現較多的正向情緒(愉悅、有趣), 則嬰兒較少表現負向情緒;另外,母親回應孩子的情感表達,也能促使孩子正向的 情緒發展並且防止負向情緒的產生(Eisenberg et al., 1998)。依附理論也認為早期嬰 兒-母親之間的依附品質會影響嬰兒的情緒調節。Cassidy(1994)認為有安全依附 的嬰兒,其母親較能接受嬰兒的情緒表現,嬰兒認為自己的情緒表現,可以得到母 親很快的回應;當他們感到有壓力時,也較能自由地表現情緒尋求照顧者的協助。

研究也發現,父母不支持及負向的回應態度,則和孩子負向性的社會及情緒能 力有關(Eisenberg, et al., 1996)。Buck(1984)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適度的表現負 向情緒,則較容易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表達,因此也會經驗到比較高度的情緒激起

(引自 Eisenberg et al., 1998);相反地,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負向情緒是抱持支持性 的回應態度,這樣尌較容易促進孩子的情緒管理(Eisenberg & Fabes, 1994)。

Eisenberg 等人(1996)尌認為父母的情緒回應和孩子的社會能力及利社會行為有 關;也尌是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有較多正向且較支持性的回應,則其子女有 較正向的社會功能。Roberts 與 Strayer(1987)的研究也認為父母鼓勵孩子情緒表 達可以預測孩子的社會功能。綜合來說,對於孩子的情緒經驗及情緒表達,父、母 親的回應方式及抱持的態度越正向,則其子女相對有較好的情緒及社會能力,因 此,父、母親的情緒回應是影響孩子情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24

(二)父母的情緒討論

情緒討論包括對各種情緒反應的探討;父母的情緒討論(parental discussion of emotion)可以提高孩子知覺其情緒狀態,以及發展情緒概念系統(Malatesta &

Haviland, 1985,見 Eisenberg et al., 1998)。父、母親藉由和孩子討論情緒的原因及 結果,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情緒經驗及做好情緒調節;如果孩子能夠藉由和成人討論 情緒之經驗、原因和結果,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並能促進較佳的溝通能力,孩 子便可能擁有較高的情緒及社會能力。相反地,孩子在充滿負向情緒的家庭中成 長,不能自在地談論情緒經驗,便無法獲得情緒相關的訊息、以及有效調節情緒的 方法,可以預期這些孩子可能處於不利發展情緒及社會能力的狀態。相關的研究探 討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討論和其子女情緒及社會能力有正向的相關性,例如:Denham

(1997)發現如果父母會和他們學齡前孩子討論其相關的情緒經驗及反應,則被老 師評為較能與同儕合作、較具同理心以及有較多的利社會行為;另外,母親會對孩 子解釋自己的悲傷情緒,和孩子的利社會行為及情緒表達有關聯(Denham & Grout, 1992);而母親的情緒溝通則和孩子有較高的同儕社交地位有關(Laird, Pettit, Mize, Brown, & Lindsey, 1994)。

Gottman、Katz 與 Hooven(1997)認為父母和孩子討論情緒,包括指導孩子表 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討論情緒經驗,並且教導孩子合宜的情緒表達規則及緩和情緒 程度的策略;如果父母會指導孩子,則子女的情緒及心理調適便會較好,如此可以 預測孩子可能具有較好的管理情緒能力,同時能夠預測孩子和同儕相處時有較適當 的社會行為。因此父母能夠以支持性的態度來教導孩子情緒、和孩子討論情緒,透 過良好親子的互動經驗來增進孩子的情緒及社會能力,如此便能進一步影響孩子和 同儕間的互動品質。

(三)父母的情緒表達

Halberstadt(1991)認為情緒表達包括情緒狀態、表現規則的知識及控制自己 情緒表達的動機和能力;家庭情緒表達則是指父母與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互動時,

25

所形成具有情緒行為的互動模式(Halberstadt, 1986)。Boyum 和 Parke(1995)則指 出家庭情緒表達是家庭成員在每天的日常互動時表達情緒的指標。父母情緒表達

(parnetal expression of emotion)能夠影響孩子的社會行為,在於父母的情緒表達能 夠提供孩子如何解釋人、事及物的訊息(Eisenberg et al., 1998),例如:Malatesta 及 Haviland(1982)曾利用觀察策略,發現母親和她三個月及六個月嬰兒的情緒表 達上有顯著的共同性;其他研究也發現母親對陌生人表現出較正向的情感,嬰兒的 焦慮感尌會降低;而當母親表現快樂的情緒,九個月大的嬰兒也會表現快樂情緒

(Termine & Izard, 1988);過去研究觀察 4-5 歲的學前幼兒(Garner, Robertson, &

Smith, 1997),以及小學兒童的情感表現,發現都和父母的正向情緒表達有正相關

(Jones & Eisenberg, 1997);另外,Balswick 及 Avertt(1977)曾以大學生自我評估,

發現學生和家長的表達型態有很強的相關;Halberstadt(1986)也以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發現大學生和家庭成員有相同的情緒表達型態。

家庭正向的情緒表達和孩子社會情緒能力有正相關、父母的情緒表達則和子女

家庭正向的情緒表達和孩子社會情緒能力有正相關、父母的情緒表達則和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