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家庭情緒表達、父母心理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 行為之相關及預測情形。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用以蒐集資料之工具為「國小學 童生活經驗」,其內容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外,將使用以下三種量表收集研究 資料,分別為「關係攻擊同儕提名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及「家庭情緒表達 量表」。正式問卷如附錄所示,各量表的詳細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一、關係攻擊同儕提名量表

本量表為「國小學童生活經驗問卷」的第二部分。因為關係攻擊所引發的往往 是心理上的傷害,不似肢體攻擊般的顯而易見,容易被觀察而測量到。因此除了觀 察法之外,訪談法、自我評估、同儕評估、教師評估及父母評估都是關係攻擊的測 量方法。在實徵研究上,因同儕評估具有下列兩項優點:一、測量分數是集合多位 個體的分數,可以得到較好的信度及效度;二、可以得到其他觀察者(如教師或父 母)所看不到的情形(王明傳、雷庚玲,2007),所以大部分研究者多認為同儕報 告為測量關係攻擊的較佳評估方法(Crick & Grotpeter, 1995; Lagerspetz et al., 1988;

Underwood, 2003)。再者,考量國小學童不容易覺察或坦承自己經常表現攻擊行為,

故不適合以自陳量表篩選;加上本研究的主題「關係攻擊」為較隱密、間接的攻擊 方式,不易被教師發現,或是教師較不認為這是一種攻擊行為,因此教師提名也有 其限制。綜合以上考量,本研究以「同儕提名法」來評量關係攻擊的行為傾向。以 下為本量表的介紹: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使用程景琳(2008)所編製之「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來探討研究參

40

與者之關係攻擊狀況。問卷內容共有 10 題,其中 4 題:第 1、2、9、10 題(喜歡、

不喜歡、人緣好、人緣不好)是為避免學生在提名過程中因為不斷提名關係攻擊加 害者而感到不舒服所設計,故在計算關係攻擊被提名的次數時,將不予記錄;剩下 6 題:第 3、4、5、6、7、8 題,則是針對關係攻擊行為的敘述(即:班上有哪三個 同學,當他對某人生氣時,會對他有「排擠」、「擺臉色」、「威脅」、「當陎忽視」、「小 團體」、「散播謠言」的行為),是用來評估關係攻擊行為傾向的題目,被提名的次 數愈多,表示其關係攻擊的傾向愈高。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

此量表為一份同儕提名問卷,參與者需針對量表中每一題的敍述,在答案紙上 寫出符合敘述的三位同儕座號,以學校同班級的同學為同儕對象,每一空格只能填 寫一個座號,不限性別、但不能填答自己的號碼;若符合敘述的同儕未達三人,則 在該空格處填「無」。

本量表計分依照社交計量法之計算方式,先將班級中每位學生在每項問題上被 提名的次數加總,再將每位學生在 6 題關係攻擊題目中被提名次數累加,轉換成班 級內的標準化分數,即為其關係攻擊的分數。

(三) 量表的信度及效度

本量表以 LSREL8.7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整體模式適配度檢驗建構效度,

所得整體模式適配度的結果(絕對適配度 GFI=.94>.90, SRMR=.03<.08)結果可看 出此問卷具有可接受的建構效度,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α值為.90(程景 琳,2010)。

二、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本量表是「國小學童生活經驗」之第二部分「我和媽媽的相處」的 21~35 題,

以及第三部分「我和爸爸的相處」的 21~35 題。本研究以自陳方式評估父親或母 親對其心理控制的程度,以下為本量表的介紹:

41

(一)量表內容

本量表使用程景琳(2010)依據 Barber(2002)的理論及 Barber(1996)以及 Casas 等人(2006)的研究加以編製之「父母心理控制量表」。量表內容總共 15 題,

依據 Barber 的父母心理控制的理論,測量的內容包含:父母嘗詴操控孩子的心理,

影響其自主的發展(例如:媽媽總是想要改變我對事情的看法跟感受、爸爸會一直 告訴我,我接下來應該要去做什麼);以及父母會利用引發羞愧及罪惡感等策略來 控制孩子的心理(例如:媽媽總是設法讓我知道,她為我做了很多犠牲);還有父 母利用忽視或回收愛等策略來達到對孩子的心理控制,使孩子達到父母對子女的預 期(例如:如果我不照媽媽的方式做,她尌會對我比較冷淡、如果我讓爸爸失望了,

他會不想正視我)等。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量表以 Likert 五點量表的方式進行,由研究參與者自陳其分別和媽媽及爸爸 的相處情形,作答選項為「從未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常常這樣」、「總 是這樣」,受詴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勾選與自己實際情況最相符的選項,計分方 式依序是 1、2、3、4、5 分,無反向題。受詴者總分越高,表示其遭遇父親或母親 心理控制的程度越高。

(三)量表的信度及效度

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 值為.86;在建構效度部分,以 LISERAL8.80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χ(48)2

=155.55(p<.001)達顯著水準,但是因為此卡方 值會隨施測人數而變動,因此參照其他模式適配度指標,得到 RMSEA=.052、

CFI=.98、GFI=.97、SRMR=.038,均在相關研究者所建議的 CFI 及 GFI 要大於.90

(Bebtler, 1983, 1988,引自程景琳,2010),RMSEA 介於.05~.08 之間為良好,SRMR 小於.08(Hu & Bentler, 1999,引自程景琳,2010)的理想範圍內。

42 Expressiveness Questionnaire),原量表共 40 題,題號及翻譯內容依照分量表排列如 表 3-2 所示。內容包含「正向主導(positive-dominant quadrant, PD)」、「正向非主導

(positive-nondominant quadrant, PS)」、「非正向主導(nonposistive-dominant quadrant, ND)」及「非正向非主導(nonpositive-nondominant quadrant, NS)」等四個向度。

表 3-2

43 positivity)、主導性感受程度(degree of dominance)進行評量,並且以中位數做切 點,將其結果區分為正向主導、正向非主導、非正向主導及非正向非主導四個向度。

44

確的正向或負向情緒表達為首要原則。此外,本研究為了避免作答者的誤解,也將

「有理由的負向情緒表達」和「沒有說明理由的發洩情緒」做區隔,例如原量表中 的「他會因為家人的疏忽而表現生氣」與「他會和家人爭吵」,後者很可能是一種 慣常的表現,前者才是因為某些事件而表達自身情緒,因此,本研究將未說明理由 的負向情緒表達題目予以刪除。此外,也將在臺灣家庭中較不普遍的情緒題目予以 刪除,例如:「他會大喊好棒的一天」、「寵物去世時會表現悲傷」。最後選出的量表 題項共計 20 題,其中正向情緒表達有 10 題、負向情緒表達有 10 題,在父親版及 母親版所使用的題目均相同。

(三)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量表以 Likert 五點量表的方式進行填答,由研究參與者自陳其分別和爸爸及 媽媽的相處情形,作答選項為「從未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常常這樣」、

「總是這樣」,受詴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勾選與自己實際情況最相符的選項,計 分方式依序是 1、2、3、4、5 分,無反向題。受詴者總分越高,表示父親或母親在 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其正向的情緒表達或負向的情緒表達傾向越多。

(四)預詴分析

先以臺北市兩所公立國民小學 161 位五年級學生為預詴對象(男生 83 位、女 生 78 位),進行項目分析;再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另外兩所公立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 共 229 位(其中男生 144 位、女生 85 位)為施測對象,進行量表的信、效度考驗。

首先將正、負向情緒表達的題目分數加總,得到父親之正、負向情緒表達總分,

以及母親之正、負向情緒表達總分。並將分量表總分的前、後 27%的學生,分派為 高分組與低分組,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發現,每個題目的決斷值均達到統計 顯著水準,代表各題目能區別高分組與低分組的得分表現,因此保留所有題目,進 行同質性檢定。

再以刪題後內部一致性係數是否提升,以及題目與總分的相關為標準進行考

45

46

47

48

分量表 題號 正向情緒表達

負向情緒表達

(PD):6,8,23,39;(PS):2,21,22,30,35,38 (NS):8,10,14,15;(ND):7,9,11,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