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對學校負向意見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對學校負向意見之探討

近年來,我國國民素質在質和量上的大幅提升,民眾對於教育的關注,已由 早期的被動接受,轉而為主動的提供意見和參與改革。隨著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

民主意識的提升、經濟環境的改善和教育程度的普及,參與學校教育的人士不再 局限於傳統學校中的老師、學生和行政人員,家長的參與更是臺灣教育改革上一 大變革。依據學者楊巧玲(2001)針對英、美和臺灣教育改革的比較中發現,我 國家長與學校關係的發展和美國、英國有類似的趨勢,都是先由家長自負教育之 責,到由國家掌握義務教育權利,後國家將教育選擇權和參與權回歸給家長。因 此,現階段研究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意義與途徑及對學校不滿意之關係,實有一 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壹、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伴隨著全球家長選擇權和市場績效責任概念運用至教育界,學校效能和家長 參與的議題廣為討論。在《教育基本法》公佈迄今 14 年期間學者研究家長參與學 校教育活動的面向有許多,研究者依其意義和重要性、參與途徑和方式及其給予 學校產生的利弊做簡要之討論如下︰

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parent participation in schooling 或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按字面意義而言,可視為家長主動加入學校教育學童之行列,亦可擴 大解釋為家長與學校彼此存在教育其子女的合夥關係,家長盡其意願和能力參與 教育學童的一切過程。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一詞,學者雖有一些不同的見解,

但大致上都採取較廣泛的想法去定義。

林明地(1999)定義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任何足以讓家長加人教育過程的 活動型式,這種參與包括在學校內發生的,也包括於校外與家中進行的活動。」

也有學者認為其係指家長為使子女可以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健全發展,基於其本 身的意願和能力,參與學校教育並和學校用不同的方式合作(林俊瑩,2001)。

其後學者並進而將其範圍擴大為除了家長個人的參與外,亦加入了家長於社區、

團體中對於子女所有教育活動所採取的全部活動(吳璧如,2005;侯世昌,2002)。

研究者歸納學者意見,定義「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係指:家長針對所有與學生教育 有關之事務,在其能力和意願範疇內所從事的所有活動(包括在家庭中、團體中 和社區中)。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範疇和面向眾多,歸究其原因不外乎家長對於自己孩童 教育的重視。在許多家長重視教育的背景下,也突顯了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

這種重教育大業的風氣不僅在臺灣發生,在許多歐美國家和臨近的亞洲國家也有 眾多的有心人士倡議此種觀念。

最明顯的是各國在近幾年均非常重視家長參與的重要性,紛紛將家長參與納 入教育改革方案中。例如︰英國教育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DfEs)在 2005 年發佈《更高標準與更好的學校︰給家長與學生更多的選擇》( 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 all: More Choice for Parents and Pupils )白皮書中確保政 府將使家長與學生全面參與改善學生學習成就的標準,其內容包含了:家長可定期 收到小孩學習情況之報告書、家長享有暢通的申訴管道和學區內學校的資訊、家 長可組「家長委員會」影響學校之重大決策,更包含了家長可設立新的學校…等

(劉怡汝,2008)。

法國方面,前總理 Dominique de Villepin 於 2005 年提出「家長責任」為其施 政重點,進而提出家長應與學校或社工人員訂定「家長責任契約」,要求家長確 實負起監督其孩童學業的責任,以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駐法國代表處,2005)。

其愛之教育部長德羅比安亦將「家長責任」做具體的規定,其包括了給予家長積 極參與學童教育的權利、詳細訂定長代表參與學校課程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的規 定和制度化家長會功能。

而美國教育部在 2007 年 1 月,也就是《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公佈之後的第五年,公佈了「立基在成果上︰〈強化沒有任何孩子落 後法案〉藍圖」(Buinding on Results: A Bluepri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此文件中之四個核心原則的第三項即為︰提供學生家長及時的訊息和 選擇(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相較國外對於家長參與的重視並將其納入教改的重要政策中,我國的起步並 不晚,除了教育基本法給予家長參與的法源依據外,學界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的重要性也多有不同面向的討論。其大致包含下列幾點︰1.家庭教育乃是學校教育 的基石,家長參與對學校和家長而言具相輔相成的效果︰這包括了了解學生在學 校和家庭中的情形,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找到教育學生的最適方法,避免 學生問題的產生;2.家長參與可為學校帶來許多資源,並促進學校行政效能的及老 師專業度的提升;3.家長參與不但是民主化及多元化的特性,亦可藉由家長的參與 減少教育改革中的家長阻力;4.家長參與是教育上不變的趨勢,學校想於少子化的 時代永續經營,必將家長參與列為需努力經營之要項(林明地,1996;林明地,

1999;吳璧如,2003;侯世昌,2002)。

家長參與有一定之重要性及不可避免性。家長的角色可視為後加入學校教育 的合夥者,如何參與和扮演好此角色?而參與的方式和途徑又有哪些?又是另一 項值得深究的課題。

二、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類型和途徑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範圍廣大,故具體列出其類型和途徑即有其必要。國內 學者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型態之分類,由較早期參考國外學者細列家長參與的 方式,漸漸將家長參與屬性相近者,分為幾大類(參考表 2-1)。如近年楊巧玲(2005)

和林俊瑩(2008)的研究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家庭本位的家長參與」和「學 校本位的家長參與」兩大項。前者指的是家長以家庭為場域,參與和子女學習與 身心發展直接相關的活動,後者主要為家長以學校為參與的場域,配合學校校務 的運作或提供學校資源。此種分類方式,較簡明也易歸類。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很多時候的溝通方式也不再只有早期的面對面溝通、

電話溝通和用聯絡簿式的書面溝通。學校網頁的設置和訪客的留言版、討論區,

亦提供了家長抒發意見和多數人溝通的直接管道。而這部分的溝通內容,國內鮮 少有學者研究,雖然此乃數位化下,人與人溝通方式的自然轉變,看似平常,但 仍具有了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本質的價值。此外,雖然目前此項的溝通被視為少 數人的使用管道,但可知的是,電腦的普及和人民使用量的增加,未來利用電腦 管道和學校進行溝通的家長,數目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這也是未來一個研究的 不變方向。

表 2-1 國內學者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型態之分類

學者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類型

林明地(1999) 1.親職教育;2.溝通(包含面對面溝通及藉由文件而進行之 溝通);3.擔任義工;4.支持學校;5.在家教導自己小孩;6.

代表其他家長做決定

林俊瑩(2008) 依家長在學校教育扮演的角色,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

「家庭本位的家長參與」和「學校本位的家長參與」

吳璧如(1999) 1.與子女直接相關的溝通;2.傳統的家長參與類型;3.非傳統 的家長參與類型。

吳璧如(2001) 1.親職;2.溝通;3.義工;4.在家中的學習;5.作決定;6.

與社區合作。

楊巧玲(2001) 依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角色,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模式分 為三類︰

1.孩子中心模式;2.協同模式;3.決策參與模式。

楊巧玲(2005) 依家長在學校教育扮演的角色,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

「家庭本位的家長參與」和「學校本位的家長參與」

侯世昌(2007) 歸納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途徑有 7 項︰

1.在家庭中的參與;2.書面電話的聯絡參與;3.參與學校相 關會議及計劃的擬訂;4.參與學校活動;5.協助學校行政或 教學活動的進行;6.經費的捐助;參與家長團體。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利弊性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有相當的影響。故研究者依學生方面、行政方面、

教師方面等三方面來探討家長參與對學校的影響:

(一) 學生方面

陳啟榮 (2005) 的研究表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提昇學生學習效果。洪宏鳴 (2006) 的研究也顯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1.增進兒童發展。2.提高學業成就。

3.改善行為態度。4.促進學習動機。5.正常上學上課。6.降低退學逃學比例。7.對家 庭作業認真。商永齡 (2009)也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態度。

由此可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讓學生不論在學校或在家裡,學習上都有人指 導,進而在學習表現上有效的提升,在行為上家長和教師也可以一起注意,隨時 為學生做適當的修正及調整,學生也會因此提升了行為表現。

另一方面,商永齡 (2009)綜合多位學者觀點表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能會造

成:1.親師間關係的緊張ヽ不信任與衝突。2. 養成子女依賴性。3.子女擔心遭到標 籤。此負面影響可能因為家長和教師間溝通較不暢通。父母也因少子化效應對子 女過度保護,而反應過大。此負面影響會因親師間衝突,造成師生間不信任或緊 張及學生擔心被標籤化,而影響上課情緖,進而影響到學業表現。

(二) 行政方面

張宗義(2007)表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1.提高學校運作效能,協助達 成教育目標。2.增進教師和家長良性互動,成為親師間溝通橋樑。3.結合社會資源,

張宗義(2007)表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1.提高學校運作效能,協助達 成教育目標。2.增進教師和家長良性互動,成為親師間溝通橋樑。3.結合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