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主題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和研 究範圍及限制加以闡述。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論述研究主題中的重要名詞;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界定研究範圍,包括地區、對象與內容,並說明研究時所受的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主要闡述研究背景及動機。研究者從教育改革談起,了解家長參與學校 教育的重要性,並配合目前社會及教育現況,藉以說明本研究之動機。

壹、研究背景

我國近年於國民教育上重大的改革可追溯至民國 57 年政府公布之〈九年國民 教育實施條例〉,該條例中將國民教育延長為 9 年,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普及國民 教育,並且降低遷台後國民小學生要升上初級中學(現今國中)之升學壓力。而 教育發展的重點主要為增班設校、提升學童就學率和培養足夠的師資教育國家的 兒童(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0)。民初國民教育水準實無法與今 日相提並論,國民教育的實施主要倚賴政府的政策,民間的參與很少。這或可歸 因於時代的背景和限制,固定的課程設計、同樣的師資培育政策和制式的學校組 織和規定,確有其經濟性和便利性。但隨著世界民智大開,我國國民素質在質和 量上的大幅提升,民眾對於教育的關注,已由早期的被動接受,轉而為主動的提 供意見和參與改革。

這股醞釀於民間的教改需求,終於 1995 年 4 月 10 日集結為 2 萬多名教育界 人士、教改人員、家長和學生的大遊行。其訴求「增設高中大學」、「小班小校」、

「教育現代化」和「設置教育基本法」的口號,充分顯示了關心教育人士的心聲。

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了《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以回應民 間這股改革的渴望,書中明確表示,教育改革的理念為教育鬆綁、學生學習權的

保障、父母教育權的維護和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維護。1999 年在民眾的殷殷期盼下,

總統公布施行〈教育基本法〉,此法中再次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權和家長選擇學校和 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其後,我國於 2001 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2007 年 為因應少子化的趨勢制定「國民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調降方案」並宣布將於同年起 逐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0)。

隨著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民主意識的提升、經濟環境的改善和教育程度的 普及,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發展趨向多元化。多元化的內容不僅包含政治的參 與層面,在教育上亦強調人員參與的多樣性。加上教育法規的保障和民主國家尊 重彼此的觀念萌生,所有與教育相關的人士都歡迎加入貢獻心力的行列。參與學 校教育的人士不在局限於傳統學校中授課的老師、上課的學生和行政人員外,家 長的參與更是台灣教育改革上一大變革。

近年來,臺灣的生育率屢創新低。公立國小入學學生數日益減少,使公立國 小各校班級數變少。許多學校面臨減班,甚至於廢校的困境,讓公立國小面臨招 生的壓力。少子化雖然加重了學校招生的壓力,但是相對的也提供了更多的學校 讓家長選擇。

臺灣地區的公立國小雖為學區制,但為了讓學生就讀明星學校、贏在起跑點 上,家長採取暫寄戶口、租屋甚至購屋等方式,讓學生越區就讀明星學校的情形 屢見不鮮。也有偏遠地區學校的家長,認為學校教學品質和師資比不上市區學校,

將孩子轉學至市區學校就讀的狀況。另一方面,部份家長捨棄市區學校讓小孩到 花費更高的私立小學或森林小學就讀。何英奇(2009)的研究表示,家長選校時 會以校友及家長對學校的評價、親身觀察經驗、孩子的喜好等個人資訊來源為主 要參考依據;且重視五個因素,依重視程度排序為:均衡發展、關懷、生活便利、

課外活動及能力表現。另外,有高達71.1%家長會推荐他人就讀偏遠地區特色小 學。由此可知,學區並非家長選擇學校的主要依據。學校若無法滿足家長的需求 及期望,家長有能力時,便會為學生更換合適的學校。此也呼應了張鈿富(2004)

之研究,在臺灣逐漸走向市場的績效責任的同時,家長就似市場中的顧客,學校 的生存在於是否能吸引顧客選擇將學生送至該校就讀。

此外,少子化讓家庭成員變少,家長對子女更加關注,對於子女教育也更為 重視。當家長的期望及需求不被滿足,會進而產生不滿的情緖,最嚴重有可能將 其弟子轉校以表達不滿情緒。對學校而言,就容易造成學生的流失。所以學校經 營上,提升教育品質,增加家長的滿意度,就成為最重要的工作。而家長對於學 校滿意意見或是負向意見的內容更有進一步探索的必要。

貳、研究動機

目前臺灣地區針對學校意見方面的相關研究大多鎖定在家長滿意度、學生滿 意度及教師滿意度。相關的研究只有少數對於單一學校負向意見的探索,但並無 針對臺灣地區國小家長負向意見的調查。故本研究針對國小網頁留言版資料進行 普查,蒐集臺灣地區國小家長在網頁留言版給予學校的負向意見加以分類,再利 用統計軟體分析,以求可以了解臺灣地區國小家長對學校負向意見的現況。此為 研究者的動機之一。

網際網路普及後,讓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方式又多了新的選擇。相較於其他溝 通的方式,利用學校的家長留言版對學校提出建言及表達不滿,不但可以避免學 生被標籤化也可以暢所欲言真實的表達感受。另一方面,又可以引起學校的關注,

快速得到回應,必要時也可從留言版回應中取得其他家長產生共鳴。故本研究蒐 集學校的網路留言版上公開的意見進行分析,以期確切了解國小家長對於學校負 向意見的面向、類別、分佈及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曾經在臺北縣的大型小學、花蓮市的市區小學及臺東縣的偏遠小學等 三種類型的國小擔任教職。依研究者的實務經驗發現不同背景的小學,其家長對 學生的要求及對學校的負向意見各有不同。故本研究針對不同學校分區、不同學 校類型、不同學校規模及不同學生人數,分析其家長對學校負向意見的面向、類 別、分佈及差異。期待發現不同背景的學校,其家長對學校負向意見之面向、類 別與差異,並依此提出建議供學校參考。以增加學校的滿意度,減少負向意見,

提升學校的服務品質,爭取家長的肯定,吸引學生就讀。此為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