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長參與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天堂,父母是孩子的搖籃,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必 須與家庭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功效;否則,學校教育是很難發揮 預期的功能。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可說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家長參與是近 年來學校教育改革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並且其與學校家長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為學校家長會是家長參與的形式之一,而家長會長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扮演 舉足輕重角色。所以,針對家長參與的相關概念加以了解。

壹、家長參與的意義

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或 parent participation)為「家長參與學 校教育」的簡稱,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家長參與的意義:

Thorne(1993)認為家長參即是「一個親密家庭的教育環境;學校與家庭的雙 向溝通;家長、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合作及公共關係。」

Grolnick(1994)定義家長參與為「家長在一特定領域中,對子女提供的資源 貢獻。」

Guthrie(2003)定義家長參與為「父母的管教與親師互動的歷程。」

Gallcway(2006)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藉親師良性互動,採用多元管道,促 進家長意見交流,可以提升教育視野。

歐陽誾(1992)認為家長參與兒童的學習是指「凡家長提供子女在校所需用品;

學校邀請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學習活動;接受親職教育課程或參與學校決策等均屬 之。其目的為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師的合作關係,或鼓勵父母關懷子女,藉以改 善親子關係並協助子女發展。」

林明地(1994)參考中外文獻後,認為所謂的家長參與即是「係指任何足以讓 家長加入教育過程的活動型式,這種參與包括在學校內發生的,也包括於校外與家 中進行的活動。」

陳良益(1996)則認為家長參與是指「家長透過各種方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 員合作,參與子女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活動,以求提升學校效能,促進兒童的學習與 發展。」

林天祐(1997),認為:家長參與的意義是指學生家長的與學校良性互動的過 程,包括家長到學校參與教育活動,以及在家配合子女就讀學校的活動要求。

郭明科(1998)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義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係指在孩子 教育的歷程中,,家長在家或是在學校教育的相關活動稱之。

張明侃(19998)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基於為促進學童的學習發展與學習成 效,在學習的各個歷程中,主動而樂意貢獻自己的心力,並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與學 校教師或行政人員進行合作,以達成上述目的,此作為我們稱之為家長參與。

洪麗玲(1997)根據研究需要,將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定義為:基於對教育的關 心,家長於校內或校外參與的所有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希望教師與家長彼此密切合 作,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配合,使兒童各方面的學習效果更為優秀。

賴怡蓉(1999)將家長參與界定為:家長參與任何與孩子教育有關的活動,從最 基本的提供有利的學習環境、親師溝通,到參與家中的教育活動、參與學校的教育

活動,乃止於參與決定和倡導活動等皆屬之。

楊惠琴(2000)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為提升學校效能,促進兒童學習與發 展,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所從事與子女教育有關的一切活動。

簡安妮(2001)認為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定義為:基於對子女教育事項的關心,家 長於校內或校外參與的所有的教育活動: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內容分成教學工作、

訓導與輔導、總務工作、人事決定、社區關係等五方面。

林俊瑩(2001)在本研究中所指稱的家長參與界定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係指家 長在塑造子女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子女有健全發展的前提下,基於本身能力與意 願,以不同的方式與學校合作,在整個子女的學校教育歷程中共同參與。

吳烈洲(2001)將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定義為:學生的父母、祖父母、養父母或法 定監護人對學校提供意見、貢獻心力、分擔責任之態度與行動,其目的在使學生有 更好的學習成果。

侯世昌(2002)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定義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係指家長基於 對教育事務的關心,以個人方式或結合社區、團體、於學校或家庭中參與所有與自 我成長或學生學習有關的教育活動,亦即只要是家長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所採取的 一切活動,都屬於家長參與。

王一道(2003)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在家庭或學校參與子女相關教育活動。

透過良性互動與溝通,促進親師合作,改善親子關係,共同塑造良好教育環境,以 提昇班及經營效能和教師教學效果,其目的是協助兒童學習發展。

王木榮(2007)將家長參與意義為:家長透過各種方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合 作,參與子女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活動,以求提昇學校效能,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看法,研究者歸納家長參與的意義,玆分下列五項分別加以 敘述如下:

一、家長參與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學校的教育效能與促進學童身心發展,增進家長

與學校、教師良性互動,協助教師班級經營,達成家長教育期望,促進兒童的 學習與發展,創造全是贏家。

二、家長參與人員:包括學生父母親、養父母親、法定監護人。

三、家長參與的場所:包括在家庭、學校、及社區、校外等師生活動場所。

四、家長參與的內容:參與的方式相當多元化,例如:在家指導兒童課業;參加親 職教育;到校參與學校行政決策;擔任志工等。

五、家長參與的角色:、提供者、參與者、協助者、支持者、決策者。

因此為結合本研究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所規範的內容之需要,研究者將 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為協助其子女成長,透過家長會組織、社區組織、班親會 組織等方式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歷程,除了在學校扮演協助、支持、告知者的角色 以外,與學校教育人員一同合作,實際參與共同擬定校務發展計畫、課程計畫等重 大決策。或者實際參與如協助鄉土教育、擔任學校志工、參與家長會、班親會幹部 等,藉以營造一個較佳的學習環境,使其子女的學習成效能夠提昇。」

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是一種鬆散組織,其組成分子有校長、教師、兼辦學校行政人員、職員、

學童、家長等。教師的專業應受肯定。在教學方面,教師在「尊師重道」、「專業自 主」的理念下,認為做好班級經營即可,無須顧及他人,有些校長不願意隨意干涉,

現代的家長不是太信任老師就是現代的「直昇機父母」,老是盤旋在孩子上空,給 予高度關切,讓孩子覺得考一百分才能給父母交代,此種雙峰現象,以扭曲了學校 教育的本質,失去追求知識的樂趣,若能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瞭解教育的本質,

透過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更能對學校、對學童以及對自己的教育知覺才能有所幫助。

郭明科(1997)認為在社會急劇變遷中,教育潮流顯示以下幾個趨勢:

一.社會的多元化,以往家庭與學校壁壘分明的關係受到揚棄。

二.教育危機狀況的出現,開始思考學校如何與其他機構共同分擔教育的責任,尤 其是家庭。

三.全面品質管理風潮興起,重視學校教育的顧客(家長與學生)。

四.科層集權的教育行政體制缺乏改革的能量,學校本位管理較能適應當前的需要。

五.關起門來辦教育已落伍,學校公共關係受到重視。

綜合以上趨勢,研究者認為:為了培養未來的人才,各國都積極推動教育改革,

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然而推動ㄧ波波教育改革運動之後,學效本位管理時代來臨,

科層官僚不足以解決教育危機,隨著世界的教育思潮與多元化教育,教育服務概念 與公共關係的重視,教育工作者發現社區與家長參與的重要性。我國在 1995 年所 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也多次強調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重要性。家庭 與學校就像一個同心圓ㄧ樣,彼此的交互作用,更進一步來說,家庭與學校教育的 影響力是重疊的,藉著家長參與以達成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共識,將家長對學子的 影響力,轉化為重要的學習資源,使得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張春興(1983)指出:青少年的問題「病根種在家庭,學校使病象顯現,社會使 病情加重。這句話旨在從反面警愓吾人,若是家庭不注重子弟的品格教育,即是形 成青少年問題的溫床」。;已經形成問題的青少年,不良的行為和習慣早己經養成,

雖然學校的教師與同儕仍有機會能教化輔導之,但是畢竟不容易。

家庭教育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第一線,俗諺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雖然有點嚴重,但是確實有部分的道理。此中的的涵義是:家庭為個人成長過程中 最早接觸的環境,個人的品格教育是先在家庭接受啟蒙;家庭教育是爾後品格教育 的張本。因此,如果家庭的品格教育能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社會的品 格教育即可事半功倍,由以下國內外教育學者的研究顯示,更能凸顯家長參與學校 教育事務對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師以身作則:每位教師皆應以「言行楷模」(model)、「關懷者」(caregiver) 和「輔導者」(mentor,或譯良師)的角色自期,以誠與愛、尊重與負責等原則 對待學生,以身作則,建立良好模範,支持與鼓勵、擁護與溝通及良好的行為 表現,並且改正損人且不利己的言行(Licknona, 1991 與 Michae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