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寂寞感、社會支持、幸福感之現況與差異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寂寞感、社會支持、幸福感之現況與差異討論

一、大學生寂寞感、社會支持、幸福感之現況

本研究中,大學生在寂寞量表的得分狀況為中間偏低,其寂寞感受程度介於

「很少如此」到「時常如此」之間,顯示雖然大學生會面臨寂寞感的困擾情形,

但是整體而言,該情形並未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本研究的描述統計結果亦與寂 寞量表編製者 Russell(1996)以大學生樣本施測所得結果相當。

在社會支持的部分,大學生在社會支持量表上之得分狀況為中間偏高,知覺 到的整體社會支持的程度約為「時常如此」;除了師長支持的程度約介於「很少 如此」到「時常如此」外,知覺到其他來源或各類型之社會支持的程度皆接近「時 常如此」,顯示目前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有需要時能夠得到期望的支持類型,或 是能夠自重要他人處取得支持,擁有不錯之社會支持系統。

而在幸福感的部分,本研究中大學生在幸福感量表的平均表現稍低於中間值,

幸福感呈現中間稍低之程度;國內亦有其他研究者使用相同工具測量大學生之幸 福感(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本研究與其在幸福感的描述統計上有相 當之結果,同時也顯示目前大學生的幸福感仍有提升的空間。

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寂寞感的差異情形討論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寂寞感上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大學生的寂寞感在不同性別間未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假

58

設未獲得支持。過去研究在寂寞感的性別差異上並未達到完全一致的結果(Borys

& Perlman, 1985; De Jong Gierveld, 1998; Heinrich & Gullone, 2006)。不僅國外研 究無一致結果,國內針對大學生樣本所做的寂寞相關研究中,在性別差異上也呈 現不一致的情形,部分研究顯示男大生的寂寞感較女大生高(方紫薇,2008;黃 鈺婷,2010),也有研究則顯示男女大學生間的寂寞感無顯著差異(王以仁,1989;

李靜如,2006)。過去以與本研究相同之寂寞量表進行之性別差異比較,則大多 顯示男女間無顯著差異(Borys & Perlman, 1985; Russell, 1996),本研究亦有相同 結果。

Borys 與 Perlman(1985)、De Jong Gierveld(1998)等人皆曾對寂寞感的性 別差異狀況提出解釋,認為測量工具與測量方式皆有所影響。先前研究則指出寂 寞感的性別差異,較常反應在社會性寂寞的感受程度上(Nicolaisen & Thorsen, 2014),不過不同類型寂寞感的測量則須採用多向度的測量工具。所採用的量表

(Cutrona, 1982; Eshbaugh, 2008; Wei, Russell, & Zakalik, 2005)。因此本研究假設不 同年級大學生的寂寞感會有顯著差異存在,並預期一年級大學生的寂寞感會高於 其他三個年級。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寂寞感無顯著差異,先前假設 並未獲得支持。推測此研究結果可能與本研究問卷的發放時間有關。本研究的正

59

式問卷發放時間為下學期,一年級學生也已經入學半年以上,對初次離家的大學 生而言,可能已經度過離家的陣痛期,對於新的生活型態、校園環境、系上同學 及師長也較為熟悉與適應,因此大一學生的寂寞感受與二、三、四年級大學生並 未有顯著差異。Cutrona(1982)過去的研究也指出大一新生在入學後第七個月 的寂寞感,顯著低於較入學第二週、第七週時的寂寞感,施測時間可能是解釋本 研究假設未得到支持的原因。

(三)不同居住情形之大學生的寂寞感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居住情形的大學生的寂寞感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得 到支持,其中獨自在外租屋的大學生,其寂寞感顯著高於與家人同住、住在學校 宿舍、與朋友在外租屋者。本研究的結果與過去國內相關研究並未完全一致,蔡 鳳薇(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居住情形的大學生在寂寞感受上無顯著差異;

王以仁(1989)的研究則指出,在校外租屋的大學生較住在學校宿舍者不寂寞。

研究者認為研究結果並未完全一致,可能與對居住情形分類之不同,以及年代間 隔久遠有關。

本研究中,獨自在外租屋的大學生是所有組別中寂寞感最高者,也是四種居 住情形中唯一未與人同住的組別,推測可能是由於獨自在外租屋的大學生,較難 發展充分的社交網絡關係,或對群體、場所產生歸屬感。他們離開學校回到租屋 處後,獨處或獨自行動的時間較長,而當他們自覺與他人的社會連結較弱時,也 較容易有自己被孤立於所處的環境中的感受。Weiss(1987)認為未能擁有滿意 的社交網絡者,容易產生無聊、無目的,甚至是被孤立、邊緣化的感受,亦有研 究顯示,獨自居住者對人際關係的不滿意程度高於與他人共同居住者(Mellor et al., 2008),也可能會進而提高他們的寂寞感受程度。

三、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討論

(一)女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顯著高於男大學生

過去研究結果大多顯示女性得到的社會支持高於男性(Taylor et al., 2000;

60

(蘇育萱,2007;de la Iglesia et al., 2014; Dwyer & Cummings, 2001)。

Taylor(2011)曾對女性在社會支持的獲益程度高於男性提出相關解釋,認

61

(三)不同居住情形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根據差異分析結果顯示,除了師長支持外,整體社會支持及其他來源與類型 之社會支持皆會因為居住情形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大學生中與家人同住、住在 學校宿舍以及與朋友在外租屋者,在整體社會支持、朋友支持、家人支持、訊息 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上皆高於獨自在外租屋者,與過去國內以大學生為對象之研 究有類似結果(莊惠雯,2004;賴美蒨,2009)。而在情緒性支持的部份,住在 學校宿舍以及與朋友在外租屋者亦皆高於獨自在外租屋者。

本研究中,不論是與家人同住、住在學校宿舍或是與朋友在外租屋者,知覺 到的社會支持都較獨自租屋的大學生高,推測可能是由於這三組大學生,在居住 狀態上都處於「與他人同住的狀態」,需要支持或協助時,可以較快找到目標對 象,或是即時得到援助。

四、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幸福感的差異討論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幸福感在不同性別間未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假設未 獲得支持。Diener 與 Ryan(2009)認為男性和女性雖然在情緒感受的頻率與強 度上有差異,但是性別對整體幸福感的影響並不大,本研究結果與此一論點較相 符。

(二)一年級大學生的幸福感顯著高於四年級大學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其中大一學生幸福感 顯著高大四學生,推測可能是由於一年級正是對大學生活的探索階段,對於學校 的課程、活動、社團等都有較高的好奇心,也有較強的投入動機;而校園生活中,

也有許多專為一年級學生舉辦的講座與活動,他們也因此有較多的參與機會,並 透過參與活動的過程,得到較多的正向情緒感受與個人需求的滿足,也正如幸福 感的活動理論所指出的,參與活動的過程有助於提升個體的幸福感(Diener, Lucas, & Oishi, 2002)。

62

(三)不同居住情形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不同居住情形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其中與家人同住、住在學校宿舍 以及與朋友在外租屋者,幸福感皆顯著高於獨自在外租屋者,也就是說,與他人 同住的大學生,較獨自居住者有較高的幸福感。

過去研究指出,人們一天中最愉快的時刻是與他人互動時,而與他人在一起 時,表達出的正向情感也較高,顯示與他人的互動相處與幸福感有正向關係

(Diener & Ryan, 2009)。本研究中與他人同住的大學生,能夠與他人互動相處的 機會並不只侷限在校園內,比起獨自居住者,有較多的機會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得 到正向情感,可能因此而表現出較高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