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支持、寂寞感之相關與預測結果之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社會支持、寂寞感之相關與預測結果之討論

本節將討論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社會支持與寂 寞感有顯著負相關,即大學生社會支持愈高,寂寞愈低;反之,當大學生的社會 支持愈低,寂寞感愈高,這個結果也與過去研究一致(Kong & You, 2013)。誠 如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所言,有些研究著重於瞭解社會支持來源與寂寞感間的關係,

有些則是探討社會支持功能與寂寞感的關係。本研究對二種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以下將分別討論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社會支持與寂寞感的相關程度及預測情形。

一、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寂寞感的相關情形與預測結果之討論

(一)不同來源社會支持與寂寞感間皆為負向相關

本研究中,大學生的朋友支持、師長支持、家人支持皆與寂寞感有顯著負相 關,過去研究也在不同來源社會支持與寂寞感間發現負相關(Cavanaugh &

Buehler, 2015; Eshbaugh, 2008; Green et al., 2001; Segrin & Passalacqua, 2010),顯 示不同來源社會支持與寂寞感間有穩定的負向關係,其中又以朋友支持與寂寞感

63 對大學生寂寞感有最大的預測效果(Eldeleklioglu, 2008; Eshbaugh, 2008)。

Weiss(1982, 1987)認為人們從不同的社會關係中會得到不同需求的滿足,

64

學生亦同處於校園脈絡中,因此除了前面討論的朋友支持外,由師長所提供的支 持與協助也和大學生在校園中的需求較一致。Larose 與 Bernier(2001)以剛入 學的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指出大一新生在適應大學生活的過渡期中,或多或少 會經驗到寂寞感受,會希望得到來自同儕與師長的支持與協助。另一方面,Taylor

(2011)認為當支持者所提供的社會支持,符合接收者的需求時,社會支持才會 發揮最大效益;而師長所提供的支持,主要與學生在課業與校園適應上的需求有 關(李金治、陳政友,2004;Malecki & Demaray, 2003),亦與學生的期待與需 求相符。由朋友與師長組成的校園支持系統,不僅可以即時提供所需要的資源與 協助,解決問題與滿足個人需求,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與學校、班級的連結,

提升個人對校園的歸屬感,從而減低寂寞感的發生(Chipuer, 2001; Nicpon et al., 2006)。因此,當大學生有較完善的校園關係網絡,知覺到的朋友、師長社會支 持較充分時,較不會覺得在所處的環境中孤立無助,寂寞感較低。

本研究中家人支持雖然也可以有效預測寂寞感,不過預測力偏低。家人支持 在過去研究中被發現是社會支持中最能夠預測青少年寂寞感的因子,但是在以大 學生為主的研究中,家人支持則非最主要之預測變項(Cavanaugh & Buehler, 2015;

Eldeleklioglu, 2008; Eshbaugh, 2008),顯示與家人的互動可能已非滿足大學生關 係需求的最主要來源,推測這樣的轉變可能與大學生社會需求的改變及所處環境 有關。進入大學後,校園成為他們平日活動與生活的重心,大學生逐漸自家庭環 境中獨立,也會有與其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需求與渴望,如:同儕、戀愛交往對 象等,可以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滿足社會關係的需求(王以仁,2007)。雖然家人 支持非最主要之預測因子,不過仍可以負向預測大學生的寂寞感,即知覺到較高 家人支持之大學生,寂寞感受程度仍較低。

二、不同類型社會支持、寂寞感的相關情形與預測結果之討論

(一)不同類型社會支持與寂寞感間皆屬於負向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支持量表中的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

65

性支持等三個層面皆與寂寞感有顯著負相關,其中情緒性支持與寂寞感的負相關 最高,與過去研究結果一致(Larose, Guay, & Boivin, 2002; Sherbourne & Stewart, 1991)。

66

會對自己所擁有的社會關係較有信心;當個人較滿意於自己的社會關係時,寂寞 程度較低。在三種類型的社會支持中,僅有訊息性支持對寂寞感之預測力未達顯 著,推測可能是由於訊息性支持提供的協助,主要與資訊的指導與分享有關,雖 然能夠促進大學生對情境問題的認知,但是並不一定能夠幫助大學生直接解決問 題,或直接得到行動或物質上的支援,因此未能如其他二者般有效預測與解釋寂 寞感。

本節討論了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社會支持與寂寞感的關係。總結來說,當大 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從不同對象處得到不同功能的社會支持時,充分的支持能夠使 他們對自己的社會關係抱持正面的看法與信心;不同來源與類型的社會支持愈多,

寂寞感愈低;反之,如果不能從重要他人處取得社會支持,無法透過社會關係滿 足特定種類的個人需求時,會對自己所擁有的社會關係數量、品質較不具信心,

也可能因此發現實際擁有的社會關係與內心期待的不符合,這類認知上的落差以 及人際關係功能的缺失,可以解釋較高的寂寞感。綜合而論,大學生的社會支持 系統與大學生之寂寞感受有密切關係,當個人能夠自社會關係網絡得到充分支持,

滿足個人需求時,寂寞感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