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寂寞感、社會支持、幸福感之關係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寂寞感、社會支持、幸福感之關係討論

本節主要討論寂寞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間的關係,以下將依序就其相關情 形、預測情形與中介模式進行討論。

一、寂寞感、社會支持分別與幸福感有不同方向的顯著相關

本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寂寞感與幸福感間有顯著負相關,表示大學生 寂寞感受愈高時,幸福感會愈低;整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間為顯著正相關,不同 層面的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間亦有顯著正相關。整體而言,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愈高,

幸福感愈高。

67

二、寂寞感、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的預測情形之討論

為了更加瞭解寂寞感、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的預測力,接著將分別討論(1)

寂寞感、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的預測結果;(2)寂寞感、不同類型社會支 持對幸福感的預測結果。

(一)寂寞感、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可以有效預測幸福感

在對幸福感的預測結果上,共有三個有效變項被選入模式中,分別是寂寞感、

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其中寂寞感是預測力最高之變項,且對幸福感為負向預測,

表示大學生寂寞感愈低,幸福感愈高;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對幸福感為正向預測,

表示來自朋友、家人的支持愈多時,其幸福感也愈高。

寂寞感是預測模式中對幸福感預測力最強的變項,顯示大學生的寂寞感在幸 福感的預測上十分重要。根據寂寞感的定義,寂寞感是因為社會關係的匱乏、人 際親密需求的不滿足、或實際與期望的人際落差所引起的負向情緒感受;當人際 需未能得到滿足時,大學生感受到的寂寞感會較高;並且根據幸福感的需求與目 標理論(Diener, Lucas, & Oishi, 2002),大學生也能夠藉由這類需求與目標的滿 足提高幸福感。除此之外,陸洛(1998)認為影響個人幸福感的心理歷程可能有

「加強」與「消弱」兩種,其中幸福感的削弱歷程是經由負向情緒或事件所引起,

會負向影響幸福感。以本研究結果而言,當大學生感受到寂寞感時,這種負向情 緒感受可能會減弱他們在正向層面上的主觀感受,因此當大學生感受到的寂寞程 度愈高時,幸福感愈低。

在不同來源社會支持的部分,朋友支持與家人支持皆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的 幸福感。朋友與家人是大學生的社交網絡中,較為親密的重要他人,Thoits(2011)

認為個體與朋友、家人間的關係,比起其他社會關係而言,是更具緊密與義務性 的社會連結,由他們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內容,也與社會網絡中他人的支持內容有 所區分。比起他人較常提供之一般性的情緒性支持,例如:理解、尊重等,重要 他人更能提供愛與關懷、溫情的陪伴、實質的接納等需要親密感情或實際付出的

68

支持,當人們能夠擁有較多數量或品質良好的社會關係時,也會感受到較高的幸 福感(Diener & Ryan, 2009),因此當大學生感受到的朋友、家人支持愈高,幸福 感愈高。

(二)寂寞感、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可以有效預測幸福感

在對幸福感的預測結果上,共有三個有效變項被選入模式中,依照其預測力 依序為寂寞感、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其中寂寞感對幸福感為負向預測,情 緒性支持與訊息性支持可以正向預測幸福感,整個預測模式顯示當大學生寂寞感 愈低、情緒性支持與訊息性支持愈高時,其幸福感會愈高。與不同來源社會支持 中的預測模式一樣,寂寞感在此預測模式中亦是對幸福感預測力最強的變項,不 僅顯示寂寞感對預測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也顯示負向因子對幸福感的影響可 能大於正向因子,與陸洛(1998)對正負向事件對幸福感的影響歷程之看法一致。

在不同類型社會支持中,情緒性、訊息性支持皆可以有效正向預測大學生的 幸福感,表示大學生的情感、訊息支持需求的滿足,有助於提升他們正向、愉快 的感受,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Thoits(2011)認為情緒性支持中,重要他人提 供的愛與關懷、同理心、陪伴與安慰等情感層面的慰藉,會透過確信自己對他人 的重要性、維持自我價值、提供歸屬感等三個心理機制的運作,來達到對個體心 理健康的保護作用。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當大學生有較充分的情緒性支持時,幸 福感愈高。

本模式中另一個預測變項為訊息性支持。過去研究指出,得到與目標相關的 資源可以預測幸福感,因為這些資源可以協助達成個人目標。而達成個人追求的 目標,也是提升幸福感的因素之一(Diener, 2000)。當大學生有愈充分的訊息 性支持時,表示他們愈容易從他人處得到需要的資訊,掌握較多訊息也有利於解 決問題或達成目標,得到成就感與提升個人幸福感受。

三、社會支持可以部分中介寂寞感與幸福感

在前述的預測模式中,寂寞感是幸福感的重要預測變項,顯示大學生的寂寞

69

感與幸福感間的關係密切,當寂寞感受程度愈高,幸福感愈低,二者間的負向關 係與過去研究有一致結果(Kong & You, 2013; Fiori & Consedine, 2013);本研究 另外進一步指出社會支持在二者間的中介效果。

根據社會支持的緩衝效果假說(buffer effect hypothesis)與相關研究結果,

社會支持具有壓力緩衝的特性,可以幫助個體緩衝或降低壓力帶來的負向影響與 不適,也能夠減少其中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而改善個體的心理健康(邱文彬,2001;

黃寶園、林世華,2008;Cohen & Syme, 1985; Thoits, 2011)。近年來研究顯示社 會支持對負向情緒亦具有緩衝特性(王齡竟、陳毓文,2010;Kapikiran, 2013;

Stroebe et al., 1996),本研究亦有一致結果。在中介模式中,當寂寞感透過社會 支持間接影響幸福感時,寂寞感的解釋力降低,可能是因為其對幸福感的負向影 響會受到社會支持的緩衝而降低。

除此之外,社會支持亦被視為個人的外在資源,可以帶來正向的人際互動訊 息,使支持的接收者感到自己是有價值且受喜愛的個體,這類正向訊息對緩衝負 向情緒,或降低負向情緒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傷害皆有所助益(Segrin &

Passalacqua, 2010; Thoits, 2011)。大學生若能與社會網絡中的重要他人保持良好 互動關係,鞏固個人的社會關係網絡與社會支持系統,在有需要的時候,即能夠

70

個人認知評價方式的影響,當個人習慣以較正向的認知方式評估整體生活時,會 呈現較高的幸福感,反之亦然(Compton & Hoffman, 2013; Sirgy, 2012)。個人可 能會因為負向情緒而對生活有較負向的主觀評價,透過前述之社會支持的緩衝歷 程,個人對生活的認知評價也會有所改變。簡言之,本研究結果中,雖然寂寞感 對大學生的幸福感有較強的預測力,不過社會支持則可以在其中有部分中介之效 果,降低寂寞感對個人幸福感的負向預測力。

四、小結

本節討論寂寞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三者間的關係,雖然幸福感是個人的主 觀經驗感受,但是不只是個人的情緒感受會對心理健康有所影響,個人與他人及 與社會環境間的互動,都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陳李綢,2012)。以本研究結果 而言,是否能夠營造正向互動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與支持系統以滿足 個人需求,減少負向感受並促進正向情緒與經驗,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 關鍵。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