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實務建議

一、鼓勵申請永續認證,對企業皆有正面助益

若企業能力與資源許可,本研究建議企業積極申請永續認證(涵蓋 B 型企業 認證與表2-6 之各類認證),在行銷銷售、營運管理、社會影響、國際競爭力、成 本控管等面向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幫助,尤其是在於行銷銷售與營運管理方面 會有較顯著的助益。本研究認為申請永續認證的過程與結果能幫助企業再次審視 自身與經濟、環境、社會以及多方利害關係人間的關係,強化企業善盡其社會責 任的基礎。

二、新創企業可參照商業模式五大共同點去發展或調整商業模式

無論是 B 型企業或非 B 型企業皆以內容強化的網路行銷與個人化服務的 方式進行顧客關係的拓展與維護;通路開發尤其重視電商蓬勃時代下的網路門市 經營與合作店家的支持,最重要的關鍵資源是人力資源,也投入很多資源進行多 元化人才培育與訓練;最重要的關鍵活動是行銷,此活動緊密結合其價值主張與 顧客關係維護;關鍵合作夥伴主要有上游及各種外部團體,重視與供應商之間的 穩定關係,以及非競爭者間的策略聯盟與互利發展。

三、成熟企業可嘗試填寫BIA 商業影響力問卷

B 型企業認證之商業影響力問卷架構包含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 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五大面向,各面向會有細項內容的填答要求,而且 此部分的認證程序為免費填答,根據Y 公司受訪者的說法:「填答過程讓我發 現原來我還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都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填寫商業影響力 問卷可以幫助企業審視內部整體運作、找到改進的方向與空間,也發現可以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加強的優點,進一步轉變成未來發展永續商業模式的重點。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總結

一、研究限制

(一) 外部效度受限

由於本研究之個案企業皆有其不同的背景條件,每家個案公司的商業模式 也不盡相同,再加上本研究在文獻蒐集、訪談紀錄與內容理解不免參雜個人主 觀判斷,此份質性研究之結果無法類推到其他個案企業之組合。

(二) 研究個案企業選定受限

由於台灣現有 B 型企業僅 26 家,不僅產業多元,且相似產業之企業數 量不多,再因與企業之邀約訪談配合不易,故此研究之個案企業較難有公司 規模、產業、產品業務、營運理念皆相似之比較組合。最初的個案研究組合 為 B 型企業「綠藤生機」、「茶籽堂」與非 B 型企業「歐萊德」,可惜因多 項因素無法成功促成訪談。

(三) 資料蒐集完整度有限

本研究蒐集資料包含企業近三年的營業額數據,恐使企業有所顧慮,導致 X 公司不便透漏任何與財務有關之資料,因此本研究無法進行三家個案企業完 整的人均產出比較,僅進行 B 型企業 Y 公司與非 B 型企業 Z 公司之人均產 出比較。

(四) 訪談題目問項尚有修正空間

深度訪談問題之設計尚須更精確,以期提升本研究的完整性與實務性。例 如:商業模式畫布架構訪綱中第九項成本結構部分,問題為「貴公司的商業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執行中,哪種成本最高?」,僅能瞭解到是哪種成本,若能修正問題為「貴公 司的商業模式執行中,成本結構組成為何?各項成本比例為何?」,不僅能瞭解 到最重要的成本為何,還能瞭解到該公司的完整成本架構與精確的比例數字。

可探究相似產業不同企業間營運重心與資源配置之差異。

二、總結

本研究之貢獻主要在於實務上的貢獻,本研究之個案企業在商業模式構成 要素有五大共同點:顧客關係、通路、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

運作模式相近或類似產業的企業若欲調整商業模式,可參考個案企業在這五個 構成要素的What(什麼)、How(方法)、Why(原因)去著重發展。 B 型企業認證 為商業趨勢並結合完整的永續經營思維,根據研究結果可知,申請 B 型企業 認證與否,端看企業其商業模式運作所需資源、面臨現況,以及其未來發展目 標而定,並無申請之必要性。 B 型企業認證對企業的影響幾乎都是正面影 響,主要體現在營運管理、人才發展與行銷銷售方面,且申請過程不需投入太 多資源與成本,雖然 B 型企業認證無申請之必要性,但獲得 B 型企業認證對 公司有不同面向的好處,因此本研究建議企業申請,可以從申請過程中去發現 企業之優勢與劣勢,進而改善其商業模式,至於 B 型企業認證本身之公允性 與可信度之疑慮,則需要企業自行拿捏,本研究僅提供參考論點。

針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考量本研究面臨之限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嘗試 進行量化分析,擬定更精確的商業模式問項及績效衡量指標對台灣所有 B 型企 業發放問卷,歸納出台灣 B 型企業之共同點與績效表現,作為欲兼顧商業獲利 與社會公益之企業未來調整商業模式或申請 B 型企業等永續認證的參考,研究 結果也會比較具有代表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104 人力銀行(無日期)。公司介紹。2020 年 4 月 23 日檢自

https://www.104.com.tw/jobs/main/

1111 人力銀行(無日期)。找公司。2020 年 4 月 23 日檢自

https://www.1111.com.tw/#tab2

B 型企業協會 (無日期)。B CORP 認證費用對照表。B 型企業協會。2019 年 7 月 28 日取自

http://blab.tw/b-corp-fee

CSR@天下 (2018 年 8 月 16 日)。MIT 畢業生不捧金飯碗改捧綠飯碗 薪水更低 更開心。CSR@天下。取自

https://csr.cw.com.tw/article/40485

NPOst 編輯室 (2017 年 3 月 26 日)。透視 B 型企業:究竟是共益企業,還是 行銷手段?公益交流站。取自

https://npost.tw/archives/33222

尤傳莉 (譯) (2012)。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原作者: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台北:早安財經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王映惠 (2010)。公司治理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行政院 (2014 年 9 月)。社會企業行動方案,頁 9。

林以涵 (2012 年 6 月 4 日)。公益是門好生意。社企流。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columnist/573

林珮萱 (2017 年 9 月 29 日)。台灣 20 家 B 型企業獲認證 榮登亞洲第一。遠見 雜誌。2017 年 10 月號。取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40287

吳易翰 (2019 年 4 月 2 日)。企業與社企「大手牽小手」 從買產品變供應鏈伙 伴。遠見雜誌。取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602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駿臻 (2018 年 4 月 14 日)。商業模式架構介紹。諾懷策略行銷管理顧問。取 自

https://know-why.com.tw/%E5%95%86%E6%A5%AD%E6%A8%A1%E5%BC%8F/

李振勇 (2006)。商業模式︰企業競爭的最高型態,新華出版社。

社會創新平台(無日期)。社會創新資料庫。2020 年 4 月 23 日檢自

https://si.taiwan.gov.tw/Home/org_list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聯盟 (無日期)。社會企業的定義。2019 年 7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sedatw.org/qa/se_def

社團法人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無日期)。社企 Q&A。2019 年 7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seietw.org/1285623103820225qa.html

胡哲生、羅偉、張詠晴 (2016 年 12 月 8 日)。改變城市力量 解析社企發展趨 勢。台北產經。取自

https://www.taipeiecon.taipei/article_cont.aspx?MmmID=1201&MSid=7121345 70744775147

孫保忠 (2017 月 5 月 10 日)。不改變,就掰掰:用樂高打造商業模式,迎接下 一個企業盛世。Xilienz.com。取自

http://www.xilienz.com/archives/73084

陳怡如 (2018 年 7 月 2 日)。商業新浪潮!既賺錢又對世界好,B 型企業翻轉成

功定義。社企流。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68/5560

甯向東、吳曉亮 (2006)。企業社會責任及其承擔。Working Paper No. 200606。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楊衡 (2014 年 5 月 9 日)。社會企業方興未艾之地-英國。社企流。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story/1266/795/2120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8 年 10 月)。提要。2018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頁 15-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濟部商業司(無日期)。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2020 年 4 月 23 日檢自

https://findbiz.nat.gov.tw/fts/query/QueryBar/queryInit.do

綠藤生機 (2016 年 3 月 31 日)。B 型企業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綠藤生機。取 自

https://blog.greenvines.com.tw/greenvines-stories/bcorp-asiaforum-2016-2/

鄭勝分 (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第八期,頁 65-108。

英文參考文獻

Arrow, K. J. (1973).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Public Policy, 21, 303.

Borzaga, C., Nogales R., Galera, G. (2008). Social Enterprise: A new model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employment generation. EMES, 31-32.

Bowen, H. R. (1953).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NY:

Harper.

Carroll, A. B. (1979). A Three-Dimension Conceptual Model of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497-505.

Certified B Corporation (2019).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bcorporation.net/certification/meet-the-requirements

Davis, K. (1960).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3), 70-76

Dees, J. G. (1998,January–February).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98. Retrieved from

https://hbr.org/1998/01/enterprising-nonprofits

Dottore, F. A. (1977). Data base provides business model. Computerworld, 11(44).

Drucker, P. (1984). 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6, 53-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rucker, P. (2004). The Daily Drucker.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DTI. (2002). Social Enterprise: A Strategy for Success. London

Epstein, E. M. (1973). 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9, 99-114.

Ferrell, O. C. & Fraedrich J. (1997). Business Ethics: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Cases(3rd ed.).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Friedman, M.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 (1970, September 13).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Johnson, M.W. (2010). Seizing the White Spa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Growth and Renewal.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ISBN 1422124819

Konczal, E. F. (1975).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26(1): 12-14.

Malpani, A. (2019, January 23). The Outlook for Social Enterprises in 2019 and Beyond. Retrieved from Triple Pundit website

https://www.triplepundit.com/story/2019/outlook-social-enterprises-2019-and-beyond/81931

McGuire J. W.(1963).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McGraw Hill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orter, E.M., & Kramer, R.M.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11. Retrieved from

https://hbr.org/2011/01/the-big-idea-creating-shared-value

Reiser, Dana B. (2013). Theorizing Forms for Social Enterprise. Emory Law Journal, 62(4), 681-739

Shiller, R. (2018, March). The Value of B Corps: What Investors Need to Know.

Retrieved from

https://cbey.yale.edu/our-stories/the-value-of-b-corps-what-investors-need-to-know

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 (n. d.). Social Enterprise. Retrieved from

https://socialenterprise.us/about/social-enterprise/

TED (2013, October 3). Michael Porter: Why business can be good at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731&v=0iIh5YYDR2o&feature

=emb_logo

Van der Meer, J (2015, July). The Day the Business Model was Born–A Personal History. Retrieved from Reason Street website

https://reasonstreet.co/2015/07/24/what-is-a-business-model-a-personal-history/

WBCSD (200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Meeting Changing Expectations.

Geneva: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kipedia (2019). Triple bottom line.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ple_bottom_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