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B 型企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2013 年開始挹注資源,2014 年由行政院頒布了《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並訂立該年為「社企元年」。當時歸納出社會企業面臨之六大問題:社會 企業認知與技能應強化;資金取得管道有限;社會企業行銷通路不易拓 展;社會企業發展法規須調;輔導資源需整合;人培、研發等外部性議 題待處理。雖然社會企業發展至今依舊有些問題尚待解決,但也有可展 望的方向,Start With Something 網站共同創辦人 Abha Malpani 認為:

社會企業如同普遍新創企業同樣面臨難以規模化的問題,以 商業手段支持公益目的的社會企業也面臨市場競爭、利潤下 滑的困難。但是隨著產業環境壓力加劇,將有更多企業願意 發揮社會影響力。因此,除了補助金與捐款,社會企業將開 始看到更多能協助其擴大規模的影響力投資(Malpani, 2019)。

社會企業未來將以融合的形式尋求壯大,開發多元接觸管道,以期新的 合作形式能繼續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

第三節 B 型企業

B 型企業源自美國,是一種新型國際企業認證,世界各國都有許多 B 型 企業的實際作法,而台灣是目前 B 型企業發展最為快速的國家之一。因此,本 研究對於 B 型企業的文獻研究重點將放在美國與台灣兩地區。本章節除探討 B 型企業之定義、起源與發展、認證流程外,也將對社會企業與 B 型企業此兩種 商業模式做比較。

一、 B 型企業之定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 B 型企業(B Corporations / B Corps.)美國官網所述, B 型企業的「B」

指的是「benefit」,強調企業除了股東(shareholder)以外,也須為全體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創造利益,用商業力量發揮正向影響。 B 型實驗室(B Lab)針對企業 的五大面向: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進行一系 列的嚴格評估與審核,將公益、永續、福利、友善、企業社會責任等抽象觀念量 化,企業若欲獲得 B 型企業認證,則需通過一定的標準。

除了官方定義,部分學者與業界人士都對 B 型企業有獨到見解。智榮基金 會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曾於 2016 年的 B 型企業年會發表看法呼應 B 型企業的 核心價值,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盲點就是只重視顯性、短期可見的價值,只爭一 時,不爭千秋,企業應重視顯性、隱性價值的平衡,同時以形象、專業能力、資 金回饋社會(引自綠藤生機, 2016)。」。澳洲上市公司 Silver Chef 執行長 Damien Guivarra 也在年會中提到「 B 型企業和傳統的慈善事業不一樣,它不只是捐錢,

它還要建立起永續又對社會友善的商業模式(引自綠藤生機, 2016)。」。

綜上所述,本研究暫歸結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B 型企 業更具全面性與永續性,將於後續文獻探討做更完整的比較與結論。

二、B 型企業之起源與發展

B 型實驗室的三位共同創辦人 Jay Coen Gilbert、Bart Houlahan 和 Andrew Kassoy 都對運用市場力量來應對社會中最大的挑戰充滿熱情,他們相信商業需 要為每個人服務,為所有人創造更加共享和持久的繁榮。一如現今普遍的企業社 會責任的觀念,企業的責任應主動擴及廣泛的範圍,同時關注多方利害關係人。

為了改變世界商業慣例和資本主義制度,三人於2006 年 7 月 5 日共同創立非營 利組織「 B 型實驗室」,發展出 B 型企業認證制度,其總部設立於美國賓夕法 尼亞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目前全球共有逾 3000 家 B 型企業,本研究統計至 2019 年 12 月,臺灣已 有26 家企業獲得認證,成長速度居亞洲各國之冠。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 Robert Shiller 認為「 B 型企業將比其他類型的企業獲得更多利潤(Shiller, 2018)。」。

三、 B 型企業在台現況

B 型企業早已形成一股全球浪潮,通過認證的企業遍及各大洲,其中屬中 小企業、新創企業數量最多,也越來越多跨國大型企業加入推廣 B 型企業認證 的運動。在2014 年世界環境日 6 月 5 日當天,綠然能源 DOMI 正式成為台灣第 一家獲得 B 型企業國際認證的企業,自此開始推廣 B 型企業在台灣生根發芽,

也在 2016 年初與其他組織共同創辦了亞太 B 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為 B 型實驗室第一個授權的亞洲據點,這也是 B 型實驗室在全球第 7 個據點(陳怡 如, 2018) 。同年,開始舉辦 B 型企業亞洲年會,邀請各國 B 型企業運動代表 與橫跨企業、政府、學校、媒體等領域的支持者參與,透過跨業交流,擴大影響 力。目前台灣共有 26 家 B 型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產業種類多元,數量 持續穩定成長中。本研究將台灣現有的 B 型企業整理如下表 2-5 所示。

2-5 台灣 B 型企業名單整理

企業名稱 獲得認

證時間 產業 產品/服務 員工

人數

是否為 中小企業 綠然能源 2014/06 綠色能源業 節電產品、能源

規劃、環境教育 45 是 綠藤生機 2015/06

化妝品及清 潔用品零售

保養用品、有機

芽菜 85 是 嘉威聯合會計 2015/09 會計服務業 財務處理、輔導 250 否

IMPACT HUB

TAIPEI 2018/04 工商服務業 影響力創造 13 是

協會& Certified B Corporation, 2019)。

(一) 填寫企業影響力全面評估表(B Impact Assessment, BIA):申請帳號後 於線上免費填答問卷,企業可透過初步填答分數了解自身通過 B 型 企業認證的潛在機會。

(二) 安排審查和提交證明文件: B 型實驗室收到企業的 BIA 資料後,將 隨機安排全球各地審查員,進行電話審查並再次調整BIA 分數。實際 電話審查前須準備公司業務相關的詳細訊息,此階段可能因資料量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而花費1 至 6 個月才能進行電話驗證。

(三) 完成審查:若有必要,將進行電話複查,複查評估平均需通話 1 至 1.5 小時。

(四) 提交補充證明文件:若最新審查分數高於 80 分,則須繳交相關證明 文件以進行正式認證,文件內容須以英文完整呈現。平均需要1 至 3 週的時間來解決任何佐證文件的相關疑慮和問題。

(五) 完成公開揭露問卷調查:公開揭露問卷是受審企業在認證過程要回答 的最後一系列問題。此項調查目的是了解受審公司或其合作夥伴是否 有任何敏感的商業手段、罰款或制裁。問卷結果不會影響前階段之審 查分數,若有重大事件則可能影響其認證資格。

(六) 背景調查:調查受審企業的公開紀錄、網路資料、新聞報導等,以了 解其負面消息是否正確揭露。

(七) 正式獲得 B 型企業認證:企業簽署協議,承諾必須滿足 B 型企業法 律要求並繳交年費,即可登記獲得正式認證。

2-6 B 型企業認證價格表

(單位:新台幣)

年營業額 年認證費

0 - 450 萬元 1 萬 5 千元 450 萬元 - 6 千萬元 3 萬元 6 千萬元 - 1 億 5 千萬元 4 萬 5 千元

1 億 5 千萬元 - 3 億元 7 萬 5 千元 3 億元 - 6 億元 15 萬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億元 - 15 億元 30 萬元 15 億元 - 22.5 億元 45 萬元 22.5 億元 - 30 億元 60 萬元 30 億元 - 75 億元 75 萬元 75 億元 - 150 億元 90 萬元 150 億元 - 225 億元 115 萬元 225 億元 - 300 億元 135 萬元

300 億元 - 以上 150 萬元 - 依據公司的架構而訂 參考來源: B 型企業協會, 無日期

五、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之比較

綜合此章第二節歸納之社會企業定義與此章節對 B 型企業之定義整理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之定義比較如下表2-7 所示。

2-7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之定義比較

B 型企業

社會企業

目的

透過商業力量建立一個更包 容、更永續的經濟環境

解決社會問題,使社區或特定 族群受益

營利程度 必為營利性企業 可為營利性企業或非營利組織

獲利來源 提供產品/服務 捐款、補助或提供產品/服務 重視獲利

的程度

需有穩定獲利的基礎 可維持組織營運的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盈餘用途 所得盈餘主要分配給股東 所得盈餘主要用於公益投資 參考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認為,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之作為基本上都是從公益性的角度出發,

此兩種商業模式最主要的差異除前述提及的全面性與永續性之外,還有使命感與 利益性的程度:

(一) 全面性: B 型企業會從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 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對企業進行全面性的檢視與發展;社會企業多 針對其特定目的與範圍發展事業與活動。

(二) 永續性: B 型企業透過認證持續檢視自身作為,改善營運方式達到永 續經營的目的;社會企業常受限於缺乏資金、市場規模太小、受眾認知 不足等問題,較難以投注資源強化永續經營。

(三) 使命感: B 型企業多是將其永續目標建立在自身營運上,獲利回饋範 圍及延伸方式較廣泛;社會企業的特定目的或使命感較強烈,公益回饋 範圍及對象較狹隘。

(四) 利益性: B 型企業以追求利潤的企業為主體而形成,商業手段為整體 活動之必要方式;而社會企業以達成公益目的而形成,商業手段只是其 達成目標的方式之一。

2-8 B 型企業與社會企業之特性比較

特性

B 型企業 vs 社會企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全面性 B 型企業 > 社會企業 永續性 B 型企業 > 社會企業 使命感 B 型企業 < 社會企業 利益性 B 型企業 > 社會企業

參考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