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推演

第三節 實習後企業選擇的雇主品牌偏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親和性

Judge et al.(1999)研究中發現具親和性特質的人在團隊導向及客戶導向的 企業中是較容易適應及成功的,因為他們擅長使團隊間的氛圍變和諧。此特質的 人傾向選擇擁有高歸屬感且重視團隊合作的組織,能利用其合作、令人感到信任 的特質在團隊中擔任協調、潤滑的角色,他們期望擁有被接納且被需要的感覺以 滿足心理性利益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設:

H2-6:實習求職者親和性與心理性利益偏好有正向關係。

第三節 實習後企業選擇的雇主品牌偏好

根據 Anson & Forsberg(1990)指出,截至目前大部分在實習上的研究都著重 在學生的「學習」結果,實習計畫雖然為期不長,導師(或主管)卻扮演著不可或 缺的角色;同時,Rothman(2003)也發現學生對於實習期間的學習成效及滿意度 會受到工作內容特性所影響。因此,本研究之實習計畫衡量面向將包含實習內容之 工作特性、導師制度及學習機會,共三個面向以評估實習計畫之有效性,詳述如下。

一、 實習內容

(一) 工作特性

Hackman & Lawler(1971)的研究指出工作的特性會直接影響員工在工作時 的態度與行為,並且認為應該讓員工對於工作特性中的「核心面向」持續保持正 向態度,依據稍早 Turner & Lawrence(1965)所發展出的幾個核心面向,其中包 含技能多樣性(variety)、工作完整性(task identity)、自主性(autonomy)及回 饋性(feedback)…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去也有不少學者皆提出與工作特性相關的模型及衡量面向,本研究參考由 Hackman & Oldham(1976)所建立最廣為人知的工作特性模型(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簡稱 JCM)之面向,如圖 2-3-1,詳述如下。

1. 技能多樣性(skills variety)

主要為衡量工作所需用到不同技能的程度。不論工作本身對組織的重要性程 度為何,過程中若運用較複雜的技術及專業能力,會使得員工感受到工作本身的 意義性及自己的價值所在。

2. 工作完整性(task identity)

主要為衡量完整負責一項任務的程度並且能清楚了解產出的結果。對於員工 來說,比起僅負責整項任務中的單一環節,全程參與會讓員工感受到更多的意義 性。

3. 工作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

主要衡量工作本身對於生活、組織或其他人是否有重大影響性,包含組織內、

外部環境。當員工意識到工作結果會對其他人的生活或工作造成重大影響時,通 常在工作的意義認知上會提升。

4. 自主性(autonomy)

主要衡量工作上給予獨立自由空間及決策權的程度,以自行安排工作時程或 決定運用何種方式來完成工作。高自主性的工作成果大多取決於員工本身的努力、

主動及決定,而非主管的指示或制式的工作流程,在此狀況下,員工較能強烈感 受到自己負有成功失敗與否的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回饋性(feedback)

主要為衡量能否清楚且直接了解到自己工作成果的程度。若員工有效地了解 自己工作結果,較能理解自己所投入時間及努力是否與結果呈現一致,也可以從 中找出問題並做出改善。

圖 2-3-1 工作特性模型圖

資料來源:Hackman & Oldham(1976)

依據 Hackman & Oldham(1976)的 JCM 模型,評估此項工作是否能增加員 工內在工作動機之潛力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情況:1. 技能多樣性、工作完整性及工 作重要性三個面向中,至少一個面向是高分的;2. 自主性高;3. 回饋性高。分 數的計算則利用其整合五個工作特性面向所發展出的預測性指標─「激勵潛力分 數」(motivating potential score,簡稱 MPS)。計算方式如下:

MPS=〔

(技能多樣性+工作完整性+工作重要性)

𝟑 〕*自主性*回饋性

Knemeyer & Murphy(2002)提出實習對企業與學生雙方而言是「雙贏」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略,學生能應用所學並且藉此縮短與實務界的距離,企業也同時能從中挑選適 合的人才。Taylor(1988)表示,若學生在實習期間在工作上擁有較大的自主性,

在往後求職上也會有較好的工作機會。除此之外,Molseed et al.(2003)也說明 企業在設計實習計畫時會著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增加其未來就業力

(employability)。

本研究認為當企業給予學生一項完整的任務並給予足夠的自主權時,學生在 執行過程中能將所學應用於實務上,企業也可以從中全面性評估其邏輯性及解決 問題能力。綜合以上敘述,在衡量實習工作特性上,感受到工作意義的三個面向

(技能多樣性、工作完整性、工作重要性)中將著重在工作完整性上,並加上自 主性及回饋性兩大重要面向。

(二) 導師制度(mentoring)

Dreher & Ash(1990)將導師(mentor)定義為指派任務給實習生並給予適 當協助,藉由增強其在組織內與垂直或橫向關係間的連結,以建立實習生對組織 的 正 面 印 象 , 表 示 導 師 制 度 其 實 是 有 助 於 潛 在 人 才 對 於 組 織 價 值 的 識 別

(Scandura &Viator, 1994)。Russell & Adams(1997)也描述導師制度為一資深有 經驗的同事(即導師)與一經驗不足的同事(即實習生)緊密的互動交流,以提 供在職涯計畫或個人發展上的方向與回饋。導師制度在實習計畫上為一個核心角 色,實習生透過導師的協助,不僅能快速瞭解組織上的運作,也可以透過導師的 任務指派接觸到其他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或是與主管職交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

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對於未來職涯發展上有所助益;同時,導師也能從中尋找有潛 力的人才,對於組織的人才招募發展上及雇主形象的建立也有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學習機會

在Rothman’s(2007)實習生調查中發現,學生非常重視企業提供的學習機 會,而大部分的學生期望在實習期間中提升技能外,也能更進一步接觸實務操作。

除此之外,能增進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於未來求職時更順利(Gault et al., 2000)。 除了提升相關技巧外,實習生不論從任務中或導師主管的回饋中皆能更加清楚自 己的優劣勢,也對於未來職涯發展更有想法(Pedro, 1984)。因此,是否提供適當 的學習機會應被視為衡量一份實習計畫內容有效性的指標。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以工作完整性、自主性、回饋性、導師制度及學習機會,

共五個面向來衡量實習計畫的有效性。

二、 實習計畫與雇主品牌

(一)工作特性

依據前述,當實習生能參與負責一項任務且給予足夠的決策權時,代表導師

(或主管)願意提供機會讓實習生發揮,並信任其能力,提升其未來在職場上的 就業力,而實習生在責任感驅使下會督促自己將工作做好,同時用盡所學來完成 任務,以不辜負導師的期望。對於企業信任人才及發展訓練上之功能性利益也會 持有正向觀感。因此,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設:

H3-1:實習工作完整性與功能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H3-2:實習工作自主性與功能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Lawler(1969)指出回饋性有助於員工內在激勵(intrinsic motivation)的提 升,除了能得知自己的能力程度外,也能透過正負向回饋了解下一步該如何做,

並再一次確認對達成目標的渴望。不論是導師或是主管提供的回饋,實習生能立 即理解目前自己付出的努力及價值,並且感受到自己是備受重視且關心的,此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理性利益的滿足。因此,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設:

H3-3:實習工作回饋性與心理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二)導師制度

Liu, Xu, & Weitz(2011)指出在實習期間,導師制度正向加強了導師與實習

生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在職涯或能力發展等功能性利益上給予建議,也增進了實 習生與組織的連結性。同時,可以讓他們在企業中感受到「我有一個訴苦且能尋 求幫助的對象」。此時,導師的鼓勵及支持成為一種激勵作用,並於企業或所屬 團隊中找到自我定位及歸屬感,滿足其心理性利益。因此,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 設:

H3-4:實習中導師制度與功能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H3-5:實習中導師制度與心理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三)學習機會

Rothman(2007)在實習生調查中,多數學生強調在專案內容設計、組織或 溝通的學習機會上,此時導師也是一個創造更多機會的角色,就他們而言,學習 不僅僅是達成一次專案績效好,而是長期性的投資在職涯發展上。因此,若實習 計畫中提供大量的學習機會,能滿足實習生功能性利益,對其是具有吸引力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設:

H3-6:實習中提供學習機會與功能性利益認知有正向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雇主品牌與組織吸引力

Berthon et al.(2005)解釋組織吸引力一詞為企業是否提供潛在的應徵者所 期望得到的利益。許多過去的研究皆指出組織吸引力會受應徵者對於職位的認知 及組織特色所影響,例如:薪資高低、地理位置、組織結構或職涯規劃…等(Cable

& Graham, 2000;Highhouse et al., 1999)。而 Bondarouk et al.(2012)將組織吸引 力定義為個人對於特定組織特徵或認知並將其視為「潛在雇主」,可見組織吸引 力取決於個體對於組織的看法且有想以進入此間公司為目標。

依據前述相關文獻探討,雇主品牌為潛在求職者對於組織「雇主身分」的態 度及認知的特色,代表組織努力與潛在求職者或內部員工溝通「我們與別人的不 同,以及為何我們是大家嚮往的企業」 (Jenner & Taylor, 2009),Ewing et al.(2002)

也認為雇主品牌主要為企業在潛在勞動市場中深植「我們是好的工作地方」之形 象。依據學者們的觀點,本研究認為雇主品牌為吸引潛在外部求職者及內部員工 的所有利益之綜合,也是組織吸引力的關鍵所在,若擁有好的雇主品牌,會較容 易吸引到認同組織核心價值的人。因此,本研究推導出下列假設:

H4-1:功能性利益認知與組織吸引力有正向關係。

H4-2:經濟性利益認知與組織吸引力有正向關係。

H4-3:心理性利益認知與組織吸引力有正向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實習計畫、雇主品牌與組織吸引力

Rothman(2007)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於實習計畫的滿意度相關的因素,包 含任務具挑戰性、及時的工作回饋以及擁有跨部門接觸的機會…等。Narayanan, OIk, & Fukami(2006)也指出若給予實習生任務上的選擇權及自主性,會進而提 高實習生對企業的滿意度,可以說組織的吸引力上升。因此,有效的實習計畫除 了實務上的任務挑戰外,應定期透過回饋機制讓實習生了解工作的成效並適時給 予鼓勵及建議,此能滿足實習生的功能性利益、經濟性利益及心理性利益。

Breaugh(2013)認為,在僅有片面資訊的情況下,對潛在求職者來說組織的

Breaugh(2013)認為,在僅有片面資訊的情況下,對潛在求職者來說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