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尋找知識論議題的新方向

第四節 實際分析

前一節介紹了 Solomon 以決策動因作為分析科學理論決策過程的架構之 後,接著本文嘗試提出Solomon 所分析的五個自然科學的理論變遷過程,主要 用意在於凸顯科學理論的共識確實是因為該理論具有經驗上的成功,但如果回 到科學史的脈絡,將關照的層次往上提昇,便能夠發現競爭性理論中脫穎而出 的共識理論,並非是傳統的理性科學觀或科學哲學知識論的框架所能容納與自 圓其說的。以下在第一個部分本文將簡短描述地殼板塊構造理論(Platonic structure )、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癌症病毒理論(Cancer Virus)、顱內 顱外繞道手術(EC-IC)與嗅覺理論(Smell Theory)。藉由這五個例子的理論 決策過程我們將可以清楚的發現,如果我們僅僅空談科學哲學中對知識證成在 方法論上的看法,如否證法,或者我們認為自然科學總是毫無爭議的適用或自 然而然的順著知識證成的方法得到真相,那麼只能用天真來看待這樣子的看 法。如果啟蒙時代使我們蒙昧之心被打開,那麼透過真實檢視自然科學的理論 決策過程,拋出我們在方法論上的看法被科學主義的思維所蒙昧的心靈需要再 次被啟蒙的需求。而透過這些科學史的檢視,也讓我們能發現自然科學的理論 決策過程足以說服我們,無需藉由社會科學史的討論即能點出,這些史實對社 會科學方法論看法的重要性是切實相關(relevant)且重要的(significant)。此 外,在第二部分,本文將呈現決策動因具有規範性的意義。透過經驗性與非經

驗性決策動因的分析,將可以給予受到忽視之理論的學術社群,一個使追求真 相仍然可能的建議。在此也要先行提出說明的是,以下的例子,本文旨在呈現 理論決策過程,因此對於該理論並不會給予進一步說明,以免產生失焦的效果。

壹、地殼板塊構造說案例(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地殼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共識是結合了大陸漂移理論與海底擴張理論的事 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地質學理論。該理論既成功的解釋了大陸漂移的現象也 修正海底擴張理論關於海洋無限擴大的謬誤。而上述三個理論亦可以歸類為流 動理論(mobilism)。大陸漂移理論從三零年代起便始終處於爭論的狀態,支持 流動理論與反對流動理論的地質學家分成兩派互相攻擊對方理論的錯誤。然而 到了五零至六零年代,大陸漂移理論在海洋學與古地磁學方面都獲得經驗證據 的支持,科學史家Glen、Giere 與 Thagard 咸認為這古地磁學與海洋學資料足以 摧毀反流動理論科學家意識型態的偏見,並且可以發現流動論比起恆定論

(permanentism)的地質理論對於解釋地殼變動現象更具有解釋上的連貫性,

因此最終地質學家選擇了接受流動理論(Solomon, 2001: 102)。然而,這樣的 看法與事實大相逕庭,流動理論所出示的經驗證據並未使反流動理論的地質學 家接受其理論,從學科的層次來看,反流動理論的地質學家幾乎是最後接受流 動 理 論 的 一 群 科 學 人 。 最 初 接 受 大 陸 漂 移 理 論 觀 點 的 是 海 洋 學 家

(oceanographers ), 而 後 是 地 震 學 家 ( seismologists ), 再 來 是 地 層 學 家

(stratigraphers ), 接 下 來 是 研 究 古 生 物 學 和 造 山 運 動 的 大 陸 地 質 學 家

(continental geologists),最後才是整個反對流動理論的地質學界(Solomon, 2001: 102)。而這些學科的專家接受大陸是漂移的觀點也都以實際上的經驗證 據為依據。

首先,以英國與澳洲為首的古地磁學家(paleomagnetists),如英國的

Runcorn、Blackett 與 Bullard 以及澳洲的 Irving、MaKougall 與 Tarling 從火山岩 中發現的殘餘磁力現象,以大陸漂移以及地球磁場逆轉的隨機模式最具解釋 力,在這個看法尚未得到證實前,著名的地質學家如Runcorn 便已經宣稱且支 持漂移理論的真確性。其本人更是在《科學》(Science)期刊中聲稱,不論其 漂移機制為何,漂移確實發生過。這個看法直到六零年代初期才被古地磁學家 所確認和同意。然而,古地磁學界所確認的經驗證據在反對流動理論的地質學 界看法並非揚棄自己的理論觀點,而是對該研究結果表示懷疑,甚至譏諷古地 磁學家是一群「史前魔術師」(paleomagicians),認為其研究資料不足採信,然 而這個不足採信並非是基於更新的經驗證據而來的駁斥,相反的僅僅是基於無 知與學科間的競爭。長久以來,美國人或者偏好理論推導的地質學家的傳統便 是偏好恆定論,而英國與澳洲或者偏好田野調查研究方法的學界偏好的則是漂 移論,這個學術領域各自的堅持並未被海洋學與古地磁學調查證據所撼動

(Solomon, 2001: 103-104)。

六零年代Hess 所提出的海底擴張(seafloor spreading)模型,這個模型累 積了三零年代Vene 與 Meinesz 在南半球所研究資料的基礎,然而卻因為了解到 美國學界對於流動論的反對,因此僅以”Geopoetry”自稱。這個理論相較於古地 磁學的火山岩檢測更為擴大,將海底擴張的理論直接應用在海底磁力資料中,

並且成功的解釋與預測洋脊磁力彼此平行且與地磁反轉,甚至可以測量出每年 擴張的速率(Solomon, 2001: 104)。Tuzo Wilson 便以此理論觀點發現了海島年 齡與它們與洋脊距離的相關性。然而這個驚人的研究發現仍然沒有使反對流動 理論的地質學家相信。與此同時,Gordon MacDonald 在 1964 年提出了反對漂 流理論的看法,他認為陸地的延展深度是海洋所無法帶動的,所以流動論不足 採信。此外,對這樣的地質學家看法,反流動論學界相當看重。然而,在地質 學界素有威望的 Lamont 實驗室主持人 Ewing 試驗海底擴張理論的結果發現,

沈積物的厚度與海底擴張所預測的不符合實際,他同樣再次聲明拒絕漂移理論 的正當性。

接下來,Vine、Matthews 與 Tuzo Wilson 一起研究發現了”East Pacific Rise”

與”Juan de Fuca Ridge”兩個地方的洋脊確實呈現雙邊對稱,加上”Jaramillo 事件”

使得Lamont 實驗室的 Opdyke 終於願意研究,最終從沈積岩核心發現磁紋而選 擇相信漂流理論,而該實驗室負責資料解讀的Walter Pitman 也從東太平洋隆起 的研究中,特別是Eltanin-19 的研究資料,證實了 Vine-Matthews 的海底擴張假 設為正確。然而,Pitman 的研究成果遭到實驗室同事的質疑,即使他與 Opdyke 共同解讀磁力模型的成果,仍然不被反對漂移理論傳統甚深的研究室同事所接 受。Pitman 指導教授 Heirzler 與 Worzel 認為研究成果「過分完美」令人懷疑,

而Lamont 研究室主持人 Ewing 更直言這個研究結果是「垃圾」(Solomon, 2001:

105-107)。

隨著漂移理論的發展,地震學家 Mckenzie 與 Parker 透過地震學確認嚴密 板塊運動狀態,而在1967 年接受流動理論;地質學家 Marshall Kay(Columbia)

和 John Deway(Cambridge)在同年也發表了支持漂移的研究成果,認為漂移 理論可以解釋加拿大阿帕拉契山脈與英國古蘇格蘭模型配合程度;Patrick Hurley(MIT)也用同樣方法找出巴西和奈及利亞相似程度的證據。一直到此 時,地質學家才願意開始接受漂移理論(Solomon, 2001: 108)。

從這個漂移論被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傳統科學 哲學家認為理論可以透過確證(conformation)而得到真理。這個看法後來被否 證論所(falsification)取代,但改變的僅是論證邏輯而非對知識證成本質的改 變。透過檢視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科學的實際過程並不存在一個理論包含 一切經驗成功的可能。每個理論都具有經驗上的成功,流動論和恆定論都有經 驗上的證據支持,但是從方才的敘述可以窺見,地質學家對於理論的持守或變 更並非僅止於經驗證據,更多的是非經驗性決策動因。Solomon 提出了一個認 知心理學的概念,他稱之為資料的可汲性(accessibility)與鮮明性(salience)

這兩個非經驗性決策動因。事實上,關鍵性的實驗並不存在,否證也不存在,

因為對於每一個地質學家而言,他們傾向於相信與自己經驗有關的研究資料。

舉例來說,南半球本來就比北半球擁有更多的流動論證據,因此澳洲地質學家 就近研究南半球當然會發現流動論證據。但是,澳洲地質學家同樣清楚美國地 質學界權威實驗室反對流動論,並且提出證據反駁卻不予採信;同樣地,美國 地質學界對於南半球的研究,始終質疑資料的可信性。這裡的關鍵在於,到底 哪一份資料對該研究者來說更具有鮮明性,那些資料又該予以懷疑與駁斥。從 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依附權威見解是一種,黨同伐異是另一種決策方式。前 者從 Lamont 實驗室的權威見解可以發現,許多反對流動論的學者是因為權威 單位提出反對的理論與證據而接受;後者則是只要屬於同一陣營的研究成果變 直接被重視與接受,而反對陣營的研究成果,即使是 Lamont 實驗室自己的成 員後來的研究成果亦遭到直接駁斥,其駁斥的理由可以是資料過於完美、或者 直接指斥為垃圾。然而 Gordon MacDonald 僅僅提出地殼過厚無法被海洋所推 動的理論觀點卻可以被反流動論者重視。同樣的,支持流動論的學者如Runcorn 也可以在資料未經確證與解釋前,便採取相信的立場。

從這個簡單的故事描述與分析裡面,Solomon 嘗試說明一個科學理論的共 識當然是因為經驗證據的支持,但光有經驗上的成功是不足以使科學家更易支 持的理論,有更多的是非經驗性決策動因的角色,科學家的信念模式(belief perserverance)、權威見解的依附、黨同伐異的學術本性、對新奇事物的好奇、

資料的鮮明突出性(salient presentation of data)這些決策動因均影響與延後地

資料的鮮明突出性(salient presentation of data)這些決策動因均影響與延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