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章節安排

第一章 方法論於臺灣政治學界之檢視

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章節安排

第三節、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章節安排

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主要文獻的討論係根據本文欲達

       

19 以歷史的角度反省方法論的問題在政治學界曾國祥教授在「有現代歷史理論的自然主義假設 一個批判性的回顧」一文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不過他是以純哲學的角度切入。 

到的目的,以 Hacking、Solomon、與 Butterfield 之文獻為主。透過這幾位可以 歸類為「歷史學派的科學哲學」的討論脈絡,其主要透過科學史的個案研究或 多種學門的科學研究作為知識論討論範圍與討論此問題的切入途徑。這種研究 途徑所必須回答的問題是關於「歷史與哲學」間的關係,因為在哲學的主流討 論領域中,歷史一向被忽視甚至被認為是應該切割的議題,因為哲學傳統上關 注的是真理與理性的問題。一個絕對客觀的知識作為真理必然具有永恆性

(eternality),而理性則被認為是使知識成為可能的一種必要的條件。孔恩《結 構》一書之所以引發哲學界的批判,可以說是對科學哲學在知識論預設上的一 大挑戰所致,如果知識的成長與進步毫無理性可言,那麼對於建構其上的知識 論體系亦將陷於毫無所繫之險境。傳統哲學過於關注在永恆、普遍、確定性的 研究,作為一種自我封閉的體系尚且不足以為其理論上的爭議尋求普遍的共 識。從前兩節的討論中即可得知,知識論的學派爭論兩千年來始終不斷;自我 封閉的哲學命題在科學史的仔細檢視下,除非我們仍然堅持無視於科學史的事 實,否則往往無法自圓其說。這也是歷史學派說服力之所在。然而如果僅僅是 從科學史的脈絡下抽絲剝繭而以破壞科學哲學傳統預設為要務,結果便如同前 面所述的變成打稻草人,最終誰也無法說服誰。除非我們能夠合理化歷史與哲 學之間的關係。

Hacking(2002)在 Historical Ontology 一書中嘗試使用 Michel Foucault 歷史 本體論的觀點。Foucault 在研究道德主體、權力主體的建構時,把康德(Kant)

歷史化(historicized),強調歷史優先原則(historical a prioi)。因為任何主體的 構成都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之中,透過某種特定物(materials)所建構具有 特定歷史特質的有機體。故此,我們無法建構一種普遍適用於所有理性存在

(rational beings)的律則。Hacking 據此基礎提出呼籲,認為我們已經沈醉在 康德的哲學世界太久,該是回到經驗泉源之時了;並且透過Popper 的立場進一 步強烈的表明我們應該要捨棄經常阻礙哲學家視野(vision)的終極(ultimate)

知識論架構(framework)迷思(myth),進而採取結合歷史與哲學的研究途徑

(2002: 3-7)。當然歷史學派的科學哲學理論問題與適用的恰當性仍然值得深入 討論,縱然強調科學史的科學哲學家對於歷史的定位、詮釋與理性、實存的關 係立場各有不同,而歷史學派可能存在若干必須處理的問題,如Larry Laudan

(2001) 在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一書中指出歷史學派有著向相對主義傾 斜的危機,因此必須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重新為理性尋求另一種科學進步的視 角。

然而,本文限於研究目的所示並無法處理上述關於歷史與哲學之間關係的 問題,本文在此是以Hacking 的立場做為全文的核心起點,以其《科學哲學與 實驗》(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一書作為告別八零年代的墊腳石。由此進 一步挑選同樣以科學史個案研究為主的學者 Solomon,另佐以費耶本德共同作 為本文主要的分析讀本。前者專長於醫學史、自然科學史(地球科學),在 Social Empiricism 一書中便以生物、醫學史作為論述的基礎;後者在《反對方法》

(Against Method)一書則專注於哥白尼與伽利略的「日心說」理論接受過程的 微觀觀察。透過諸位的作品可以觀察到科學史的重新檢視賦予科學哲學新的知 識論立場,不過他們對於科學史的使用以及重新建構的過程往往點到為止,並 未指出歷史的寫作問題。因此歷史學家 Butterfield(1968)所著 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便提供了歷史描述、建構與詮釋的觀點,他明白點出 了歷史的「輝格」問題,這觀點是隱藏在前述三位科學哲學家的理論架構之中,

但 Butterfield 則直指問題的核心。因此本文嘗試透過 Butterfield 歷史詮釋的反 省重新檢視關鍵的科學史,以此作為基礎展開科學哲學的討論。

本文在第一章的部分已經對於臺灣學界在方法論問題上的失焦與停滯,並 可能導致的問題做出概略性的描繪。在第二章將呈現歷史本身的特性,描述歷 史對於我們產生的作用,之後便會接到科學史的部份,呈現最為人所熟知的科 學形象的過程。接著,在第三章,透過科學研究本身的實驗過程、理論接受的 動態過程對整個架構在科學主義上的科學形象進行反思,最後,在前兩章的基 礎上,將回到研究方法論的討論,於反思科學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反省科學哲學

的封閉性問題,並嘗試以Solomon 提出的 ” whig realism ” 作為一種思考的嘗 試。讓方法論的哲學立場如同Hacking 所強調的,回到經驗的泉源中去找尋知 識論的規範性基礎與哲學立場。

值得強調的是,本文並不打算冗長的介紹實證主義的發展歷程、行為主義、

後行為主義和實存論,這些文獻的回顧是構成此類論文最常的處理方式,大多 數的相關作品均是如此。例如張珍立的《批判實存論對當代政治學研究之啟發》

一文便是透過批判實存論的觀點與實證主義、非實證主義對話,提出批判實存 論作為另一種社會科學哲學出路的想法(2005)。這樣的討論型態優點在於能夠 清楚的點出科學哲學不同理論之間的問題,並且嘗試解決這些理論的缺陷,但 可能的問題在於它也僅止於解決科學哲學理論之爭,而與實際科學研究的問題 產生隔絕。這樣的方法正是本文試圖避免的,如此將可能落入無謂的哲學爭論 中,又未揭開問題的癥結。本文的態度是採取務實主義,僅在與本文點出有關 的問題上去討論哲學問題,並且整個討論都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實際的科學研 究為基礎,希望能夠彌補對於科學研究案例討論不足的缺憾。

第二章 以今論古之科學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