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審美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為探討審美教學實施之方法,本節分為:一、審美教學的策略;二、審美教 學之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三、審美教材之編選方法。

一、審美教學的策略

「策略」是指用來完成目標的計畫與方法(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2),當我們面對視覺藝術作品時應該如何著手呢?視覺藝術作品 本身是極為複雜的,在實施審美教學,教師需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將複雜的構造 分解為組織要素,讓學生徹底了解藝術品的意義與功能。在很多文獻中,學者們 提出不同的論點,而每個理論都有它的哲學觀,包含美術批評、美術史及美學等 領域不同的教學策略模式,使得審美教學具有多樣化、多元化的參考,在此分為 審美教學的步驟、審美教學的模式、審美教學之評量方法來作探討。

(一)審美教學的步驟

為落實教學成效,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時應妥善安排教學工作,以修正改 進,鄭明憲(1997)提出審美教學應有以下之活動建議:

(1)充分瞭解學生審美的經驗與能力。

(2)有系統地規劃和設計教學架構。

(3)安排與編寫所欲探索的審美領域和範圍。

(4)尋找明確可資利用的視覺媒材等資源。

(5)瞭解單元審美教學內容在課程組織中的前後關連與脈絡。

(6)預先寫下主要的問題及評估可能的反應。

(7)檢視教學過程將用到的視聽設備與環境。

黃壬來(1993)將自發性理論、審美理論與創作理論,加以擷取統整,而推 究在審美教學時,運用創造性的方法,鼓勵兒童自我表現,實施審美教學,也就 是在每一個單元,包含「啟發活動」、「創作活動」、「鑑賞與獎勵活動」。

「啟發活動」係以創造性方法為主題,旨在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及人格發展。

「創作活動」係以兒童自我表現為主題,且包含美勞知能的提示或示範,以啟發 兒童的自發性、美術創作及人格發展。「鑑賞與獎勵活動」係以美術鑑賞為主題,

且包含獎勵兒童作品中自發性、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表現,則在啟發兒童審美 能力與人格發展。關於啟發活動黃壬來提出了十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如:討論策 略、創造性動作策略(creative movement)、創造性戲劇策略(creative drama)、音樂 與意象引導策略(music and guided imagery exercise) 、再定義策略(redefinition)、

合成策略(synthesis)、創意寫生策略、複式策略、統合美術四領域策略、統合美 術三領域策略等。其中的統合美術四領域策略,係採DBAE 的理念修訂而成,就 是透過美術史、美術鑑賞及美學的教學,讓學生發掘可資創作的主題及造型要素 與原理,再根據單元引導兒童發現創作觀念,以便進行創作。其實施程序為:

1.展示藝術家代表作品的複製品、圖片或幻燈片 2.簡述藝術家的生平與主要風格

3.進行美術鑑賞的教學程序-描述、分析、解釋、評價

4.就主題單元引用前述任一種啟發活動(如討論策略等)

藝術教育家溫斯樓(Winslow, 1986)將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的過程分為兩 個步驟:1.初期為情感的移入,即為快樂經驗的獲得。2.後期為智力的經驗,即 為原則與技巧的瞭解。所以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可以說是包含情感的與認知的 兩大主題。在情感的部分,著重審美態度、心理歷程的涵養;在認知的部分,著 重美術史、美術批評理論的學習(王文純,1986);Addison(2000)則提出經 驗分析(empirical analysis)、機能分析(funcional analysis)、情境脈絡分析

(contextual analysis)的問題,引導觀者理解藝術品的內涵。

根據以上學者之描述,審美教學與其他的教學程序一樣需有計畫來進行、設 計,以誘發學習者動機為起點,讓學生先有興趣投入,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從知 識層面進而進入批評的角度,教學後也必須再做省思及檢討,以利之後教學的改 進。

(二)審美教學的模式

1.呂燕卿(1994:40-46)建議審美育教學可行的策略有四,可參酌教學設計彈 性運用:

(1)「高原式」與「尖峰式」教學策略

所謂「高原式」策略,係指教師提出一個視覺審美領域上的問題,由多 數學生輪流回答之後,再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待學生充分回答之後,又再 提出更深入問題,循序至預定目標為止。而「尖峰式」策略,係指教師提出 一個視覺審美問題,指定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由淺而深,均由一位同學連續 回答。

(2)由「視覺歸納」到「視覺類推」教學策略

教師先提供各種視覺美感經驗,在教導學生由各種視覺美感、概念、原 則中,進行分類與連貫,最後結合「美術批評」的方法和程序。

(3)「獨立性」與「依賴性」學習策略

所謂「獨立性學習策略」,指教導學生自由選擇獨立學習的範圍,師生 在固定的時間個別討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個別角色的處理。相對的,「依賴 性學習策略」,指學生不能自由選擇範圍,而以教師為中心,教授相同的內 容,交談也只允許在教室正常上課時進行。

2.馬迪亞及赫維斯(Madeja & Hurwize, 1977)的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林明助,

1998) :

(1)現象的鑑賞教學活動

教學重點在針對現象的吸引力和想像力。培養兒童常常有感受、有豐富 的感性的,有情感的表達是每一位兒童在觀察事物的態度,老師多給予機會,

多重視他們的看法和想法,尤其老師在討論兒童作品時,更要以兒童的心去 感受兒童自己的世界和生活現象,也用他們的心去描述、分析現象。

(2)聯想的鑑賞教學活動

教學採用傳記、軼事為主,這是以教導式聯想來進行鑑賞教學。老師教 學時最常犯的錯誤,便是誤以為自己講過一個觀念,就等於已經教會學生這 個觀念了。忽略了學生解讀老師的語言,存有個別差異。老師重視學生反應 的訊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最適當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要重視聯想的感性 功能。

(3)多感官的鑑賞教學活動

充分利用感官的反應,如聞、聽、視、摸等,來進入感情移入的形式,

而非口頭言語的反應,這種教學活動,必須有前面兩種層次的基礎。

3.高實珩(2003:18-19)舉出審美教育的課程安排非一蹴可及,需循序漸進,以 下有幾項建議:

(1)在創作課程內要求兒童共同評鑑,透過描述、說明、比較、評論的方式欣 賞他人的作品。

(2)配合低、中、高年級的學習進度規劃相當份量的鑑賞課程,專門介紹欣賞 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以增進兒童美術知識與國際視野。

(3)至少每學年安排一次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戶外教學,包含:參觀古蹟、傳統 建築、美術館或博物館、盡量依課程計畫配合課前預習、專業導覽、課後 討論的方式,提供兒童面對真實藝術作品的機會。

(4)戶外教學的學習單設計必須活潑、有效率而不失嚴謹,否則流於形式,無 法真正從活動中汲取知識獲得應有的成效。

(5)每年舉辦各班級、全年級或全校性的美展,甚至與其他地區(國、內外)

學校交換作品展出,更可以鼓勵創作發表,並實際參與交流,鑑賞的活動。

(6)實現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育理念。藝術欣賞課程除視覺藝術之外,應融入 音樂與表演藝術,例如:網路藝術、電影、兒童歌舞劇、音樂劇、卡通片、

兒童劇場等,擴充欣賞的範疇作為綜合性的討論與欣賞。

4.瓦可威阿克(Wachowiak, 1985)曾分析有關實證研究文獻,指出:兒童視覺藝 術鑑賞盡可能要用原作,或者色彩豐富之複製品、幻燈片和書本插圖;教師要 具備藝術史與藝術要素的一般知識;鑑賞教學通常採用藝術批評的方法,指導 觀看、討論、欣賞或評價,如:識別主題與內容、認識媒材與技法,識別構圖 或設計要素並了解其重要性,認識藝術家的特殊風格,以及探討表現意義或藝 術家的表現意向,但須尊重學生的觀點。

5.審美與理解之教學模式,應視教材性質與兒童經驗靈活運用,有下列幾種教學 模式(陳朝平、黃壬來,1995):

(1)整體分析法:先作整體欣賞,然後分析描述,綜合分析結果再觀賞全幅,

看看印象是否改變。進而考慮或猜想作者的創作動機或表現理念,但不必 有確定答案。

(2)提示法:初學者或一般觀眾,對一件藝術品即使反覆觀看數次,未必能發 現重點。故在欣賞過程中由教師提出問題或提示觀賞重點,協助感受體會。

(3)自評法:自評法是由學生自己進行欣賞,然後報告欣賞結果的欣賞活動。

自評法不易深入,但可培養獨立欣賞的信心與能力。其過程含:提示、各 自觀賞、口頭發表感想、討論、比較最先印象與分析評論後的觀感、由教 師綜合討論結果作成結論,或由兒童是作結論,教師給予講評。

(4)討論法: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相互瞭解對事物的看法,接受合乎己意或 覺得合理的意見,探詢不合己見的理由。欣賞活動的討論,目的在加廣加 深欣賞層面,因此不必事先準備所有題目,只要先提一個重點然後由學生 反應引出問題,相互比較,再討論其理由。

(5)比較法:如作品和自然景物或實物比較、同風格作品的比較、同題材不同 風格作品的比較等。比較法的運用對視覺品質的知覺能力,以及對藝術品 的內涵之瞭解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6.陳朝平(2002)於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一文中提出審美與理解教學原則實施宜把 握下列原則:

(1)以具體的視覺事物為對象,兼採直觀的體驗與分析、批評的方法,以發展 審美知覺,涵育審美情意,發展審美能力,增進藝術知識。

(2)藝術品的鑑賞盡可能要用原作。視覺藝術品的鑑賞是直觀的,發展視覺品 質知覺能力的活動。故要時常帶領學生參觀展覽、社區藝術文物、公共藝 術空間,訪問藝術家或欣賞教師作品。如使用複製品或視聽材料,則需考 慮作品大小、學生人數、場所燈光等問題。

(3)鑑賞教學不宜給予先入為主的觀點。教師要具備藝術史與藝術相關的一般

(3)鑑賞教學不宜給予先入為主的觀點。教師要具備藝術史與藝術相關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