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Copied!
1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仁傑 教授.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for Aesthetic Teaching. 研究生:翁蓉旋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2) 謝. 誌. 終於完成了這本論文,回想三年前考上碩士班的雀躍,因為身兼班 級導師,在一邊工作一邊唸書的過程,很幸運地,一路上有許多人的協 助幫忙,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很感謝指導老師林仁傑教授,總給予親切、細心的指導及協助,還 有本校衛教系的王國川教授及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的郭榮瑞副 教授,在百忙中擔任口試委員,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更臻 完備。 另外在本論文問卷的進行上,感謝研究所的學長姐、同學及學妹: 仰賢主任、姵綺學姐、美慧學姐、晶瑩學姐、家琳、姿吟、巧娟、淑萍; 同事及大學同學:美萍、逸玫、靜慧、勝冠、心怡、芬芳、倩雅、聖惠、 秉儒、宜純、舒屏、津欣、佩萱等多位現職的教師予以協助。 在忙碌的學術生活中,同學妃雅、姿吟、家琳、凱琳的相互切磋, 同事及好友美萍、靜慧、秀苓、歆民、芬芳等給予的鼓勵及扶持,讓我 有動力可以持續下去。還有在學校一群可愛、活潑的小天使(我的學 生) ,是我轉移煩悶學業時,另一個重心及身心調劑喔! 最後感謝我最大的精神支柱-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大姊、弟 弟、姊夫,可以讓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所有曾幫助、鼓勵及陪伴我走過這三年研究所歲月的人。在 此,誠心表達我心中的謝意!. 翁蓉旋.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i.

(3)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摘. 要. 審美教學為視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面向之一,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 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以臺北市國民小學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為對象,採問卷調 查法、晤談的方式,了解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實務與內容、目的、困難及在審美教 學的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媒體、教材以生活周邊素材為主;編選考 量以學生主體出發,而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策略方式、評量較貧乏;實施審美教 學的目的以提升學生對視覺的敏感度為主;外在環境、教材是教師實施審美教學感 到困難的主因。而在審美教學自我充實與省思多傾向自我檢討,少與同儕教師有互 動交流。 而不同背景的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上有所差異,專業背景的教師較有信心勝 任也具有較高的使命感;其次在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差異上,視覺藝術專任教師投 入課程工作較完整、有系統,而導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上的實踐情形較力不 從心,因此在解說能力、關注當前社會文化議題等較感困難也易疏忽。 以上述研究結果,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 機構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 關鍵詞:視覺藝術、審美教學. ii.

(4) A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for Aesthetic Teaching Abstract Aesthet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domain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e status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by visua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This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realize the status of the content, purpos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and the self-accomp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 visual art teachers.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Most teachers choosed teaching media and lay stress on students and lack of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was to arise visual sensitivity of the students. External stimulation and teaching materails we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teachers felt difficult to handle with. Additionally, there are les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Teachers took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aesthetic teaching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First of all,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d much more confident to adequate and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full-time visual art teachers were much more concentrative and systematic than home-room teachers who often felt difficult on explanation art works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e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ccelerate the on-the-job teachers to reflect themeselve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planning course association and further course. Key words: visual art, aesthetic teaching. iii.

(5)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一、研究目的 ............................................... 4 二、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一、研究範圍 ............................................... 5 二、研究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一、視覺藝術 ............................................... 6 二、審美教學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審美教學的理念與內涵 .................................... 7 一、審美教育的意涵 ......................................... 7 二、審美教育的目的 ......................................... 8 三、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 .................................... 10 第二節 審美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 15 一、審美教學的策略 ........................................ 15 二、審美教學的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 .......................... 23 三、審美教材的編選方法 .................................... 27 第三節 國內視覺藝術教育之審美教學相關探討 ..................... 31 一、國內視覺藝術教育理念之發展 ............................ 31 iv.

(6) 二、國內藝術教學實施現況之探討 ............................ 40 第四節 審美教學相關研究之探討 ................................. 43 一、不同教學課程、教學法在審美教學運用之研究 .............. 43 二、不同媒材、題材在審美教學運用之研究 .................... 45 三、教師實施審美教學之研究 ................................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4. 一、研究母群體 ............................................ 54 二、正式施測之樣本 ........................................ 54 三、正式晤談之樣本 ........................................ 5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6 一、準備階段 .............................................. 58 二、實施階段 .............................................. 58 三、報告撰寫階段 ..........................................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8. 一、問卷調查 .............................................. 58 二、晤談大綱 .............................................. 7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分析 .................................... 71. 一、資料蒐集 .............................................. 71 二、資料分析 .............................................. 7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73 第一節 教師基本資料彙整 ....................................... 73 一、統計結果 .............................................. 73 二、結果討論 .............................................. 75 第二節、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現況 ................................ 76 v.

(7) 一、探討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媒體與教材內容 .................. 76 二、探討實施審美教學時,編選教材考量之使用頻率 ............ 78 三、探討實施審美教學時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 .................. 79 四、探討進行審美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策略的頻率 .......... 79 五、探討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使用頻率 ........................ 81 六、探討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認同程度 ...................... 82 七、探討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程度 ............................ 83 八、探討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 85 九、結果討論 .............................................. 86 第三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差異 ............... 89 一、探討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媒體與教材內容之差異 ............ 89 二、探討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因素之差異 ................ 99 三、探討實施審美教學時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之差異 ........... 105 四、探討進行審美教學時運用教學方法、策略之差異 ........... 107 五、以何種方式進行審美教學之評量 ......................... 114 六、探討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為何 ........................... 118 七、探討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 ............................... 123 八、在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 129 九、結果討論 .............................................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3 第一節 結論 .................................................. 143 一、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媒體、教材以生活周邊素材為主 ......... 143 二、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內容編選考量以學生主體為主 ........... 143 三、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策略與評量方法較貧乏 ............. 143 四、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以提升學生對視覺美感的敏感度為主144 五、教師實施審美教學感到困難的主因以外在環境、教材為主 ... 144 vi.

(8) 六、教師實施審美教學自我充實與省思多傾向自我檢討 ......... 144 七、不同背景的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上有所差異 ............. 144 第二節 建 議 ................................................. 145 一、對視覺藝術教師的建議 ................................. 145 二、對教育相關單位的建議 ................................. 145 三、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 146 參考書目 ..................................................... 147 一、中文部分 ............................................. 147 二、英文部分 ............................................. 151 三、網路部分 ............................................. 152 附錄一 問卷內容與研究問題對照表 .............................. 153 附錄二 問卷 .................................................. 159. vii.

(9)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53 圖 3-3-1 研究程序圖 ……………………………………………………………57 圖 4-2-1 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頻率長條圖 ………………76 圖 4-2-2 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頻率長條圖 …………………………77 圖 4-2-3 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之使用頻率長條圖 ……………………78 圖 4-2-4 實施審美教學時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長條圖 ………………………79 圖 4-2-5 進行審美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策略的頻率長條圖 ……………80 圖 4-2-6 進行審美教學中,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 藝文中心進行校外教學,一學年的次數長條圖 ……………………81 圖 4-2-7 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使用頻率長條圖 ………………………………82 圖 4-2-8 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認同程度長條圖 ……………………………83 圖 4-2-9 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程度長條圖 ……………………………………84 圖 4-2-10 教師對藝術專業知能中最感困難項目長條圖………………………85 圖 4-2-11 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頻率長條圖…………………………86. viii.

(10) 表. 次. 表 2-2-1 審美教學評量表…………………………………………………………21 表 2-2-2 不同年段審美教材編選分析表…………………………………………29 表 2-3-1 民國三十七年小學課程第二次修訂之美術科課程目標………………32 表 2-3-2 民國五十七年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之美術科課程目標……………33 表 2-3-3 民國六十四年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目標……………………………34 表 2-3-4 民國八十二年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目標……………………………35 表 2-3-5 民國八十九年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 視覺藝術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目標主軸二-「審美與思辯」 (第一、二、三階段)…………………………………………………36 表 2-3-6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審美與理解」之分段能力指標………………38 表 2-3-7 臺灣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課程內容概要………………………………39 表 2-4-1 不同媒材、題材在審美教學運用之研究表……………………………44 表 2-4-2 不同教學課程、教學法在審美教學運用之研究表……………………47 表 2-4-3 教師實施審美教學之研究………………………………………………50 表 3-2-1 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班級數暨抽樣校數一覽表……………………55 表 3-4-1 專家背景資料表…………………………………………………………59 表 3-4-2 專家建議文字一覽表……………………………………………………60 表 3-4-3 問卷信度分析表…………………………………………………………66 表 3-4-4 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69 表 3-4-5 晤談教師個人基本資料…………………………………………………71 表 4-1-1 教師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74 表 4-2-1 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頻率摘要表…………………76 表 4-2-2 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頻率摘要表……………………………77 表 4-2-3 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之使用頻率摘要表………………………78 表 4-2-4 實施審美教學時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摘要表…………………………79 表 4-2-5 進行審美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策略的頻率摘要表………………80 表 4-2-6 進行審美教學中,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藝文中心進行 校外教學,一學年的次數摘要表………………………………………81 表 4-2-7 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使用頻率摘要表…………………………………81 表 4-2-8 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認同程度摘要表………………………………82. ix.

(11) 表 4-2-9 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程度摘要表…………………………………………84 表 4-2-10 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頻率摘要表 ……………………………85 表 4-3-1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 …………………………………………………………89 表 4-3-2.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 … ………………………………………………………90. 表 4-3-3. 不同科系背景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 … ………………………………………………………92. 表 4-3-4.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媒體(教學資源)的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 … …………………………………………………………92. 表 4-3-5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94 表 4-3-6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95 表 4-3-7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差異分析比較 摘要表………………………………………………………………………97 表 4-3-8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使用教材內容的差異分析比較 摘要表………………………………………………………………………98 表 4-3-9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因素的差異分析比較 摘要表………………………………………………………………………100 表 4-3-10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因素的差異分析比較 摘要表 ……………………………………………………………………100 表 4-3-11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因素的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表 ………………………………………………………………103 表 4-3-12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編選教材考量因素的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表 ………………………………………………………………104 表 4-3-13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之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 …………………………………………………………………105 表 4-3-14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之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表 ………………………………………………………………106 表 4-3-15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之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表. ………………………………………………………………106. x.

(12) 表 4-3-16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在教材上的編選情形之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107 表 4-3-17 不同性別教師在在進行審美教學時,運用教學方法、策略之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108 表 4-3-18 不同年齡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時運用教學方法、策略之差異分析 比較摘要表…………………………………………………………………108 表 4-3-19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時運用教學方法、策略之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110 表 4-3-20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時運用教學方法、策略之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111 表 4-3-21 不同性別教師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藝文中心進行 校外教學的次數及差異分析摘要表………………………………………112 表 4-3-22 不同年齡教師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藝文中心進行 校外教學的次數及差異分析摘要表………………………………………113 表 4-3-23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藝文中心 進行校外教學的次數及差異分析摘要表…………………………………113 表 4-3-24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帶領學生至美術館、博物館或相關藝文中心 進行校外教學的次數及差異分析摘要表…………………………………114 表 4-3-25 不同性別教師在在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14 表 4-3-26 不同年齡教師在在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15 表 4-3-27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在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17 表 4-3-28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評量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17 表 4-3-29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19 表 4-3-30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0 表 4-3-31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2 表 4-3-32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2 表 4-3-33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4 表 4-3-34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5 表 4-3-35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6 表 4-3-36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困難之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6. xi.

(13) 表 4-3-37 不同性別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之 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29 表 4-3-38 不同年齡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之 差異分析比較摘要…………………………………………………………130 表 4-3-39 不同科系背景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之 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32 表 4-3-40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之 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133.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審美教學是各國美術教育著重的面向,我國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公佈國民 中小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將課程歸類為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的藝 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 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的(教育部, 2003)。藝術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的三大要點 : 探索與創 作、審美與理解、實踐與運用,審美能力在藝術教育中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 目標。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茲針對本研究之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重要名詞釋義, 於后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從古代至十九世紀近代學校制度確立之前,「美術」成為普通教育中的一門 學科,當時是技術主義的美術教育,一九五0年代重視兒童創造力、以兒童為中 心的美術教育思潮到一九八四年美國的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發表的美術教育課程的領域,包括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和美學四大領域,後 三者則為欣賞、審美、鑑賞教育之範疇,DBAE的觀念由完全強調自我表現擴展 到經由統整學習四個藝術領域達到完整的學習目標,除了提升學生藝術方面的素 養,並能培養對事物的批判力,由功利主義到走向人文的美感教育,美術教育的 功能及內涵越來越廣(林曼麗,2000)。二十一世紀在高科技與資訊化的環境中, 藝術逐漸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而美術教育著重的面向,是我們值得深思的 問題。 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先生提倡美感教育,民國二十一年(1932)所訂定 之美術教育課程標準重點在於培養美的欣賞和發表能力,並求生活之美化,民國 六十四年(1975)分三類教材中之「欣賞與觀察」,目的在推動全民的、落實生 活的教育,民國八十二年(1993)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更具體提示審美認知及 欣賞、鑑賞的教學內容。(陳朝平,2002;林曼麗,2000). 1.

(15) 而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目標之一-「審 美與理解」,意在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 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教育部, 2003) 。普通教育中的美術教育,不以培養藝術家為主旨(王秀雄,1998:87), 改革以動手操作為主的美術課,審美與創作並重,教導學生欣賞、體驗生活、藝 術品中的美,提升審美能力,是目前美術教育所著重發展的目標。審美教育的重 視,目的為了讓藝術能落實於生活中並根植每個人的心中,以提升生活的美感品 質及人民素養。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認為美感需求(aesthetic need)是人類成長需求 之高層動機,追求結構、追求系統、追求對稱、追求完備以獲得滿足感的經驗 (Maslow, 1970) 。藝術不僅可撫慰心靈、成為生活中的調劑更能激發每個人內在 的潛能,但若不能持有藝術欣賞的能力、美感的態度,被動地接收生活周遭的事 物,即使觀賞了名畫、一場生動的展演、一部高潮迭起的電影,仍是索然無味。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在教學資源中也逐漸多元、豐富。社 會教育機構、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藝術資源、館校合作計畫,各類教學網站、 數位媒體的開發,校園空間美化、公共藝術的興盛,在審美教學的取材與運用越 來越廣泛。教育部為強化美育教育,希望將藝術教育生活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鼓勵國民小學生在校期間能親自參與、欣賞、聆聽一至三場有關視覺藝術、音樂、 表演藝術等方面之演出或相關活動,並在二00五年藝術教育白皮書中揭示以 「培育具美感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及「涵養具美感品質與宏觀視野的現代國民」 為目標(王麗雁,2005)。 民國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教改後,強調各校教師可配合學校本 位、文化特色、學生能力興趣等,自主編寫教材及規劃教學(教育部,2003), 這代表身為第一線之教師是落實專業教學之重要角色,課程內容也不再是由上而 下統一的模式,教師本著自我專業素養、個人教學經驗及體察學校特色、學生背 景,在實施教學中是主宰教學成效的最重要關鍵者。. 2.

(16) 二、研究動機 審美教育的價值在於激發情感活動,超越實用、利害關係的目的,增加生活 情趣、提升文化陶冶。欣見大眾生活品質提升後,增進對美感的要求,在藝術教 育中注入人文的素養,擴展藝術領域的視野及層次,欣賞、審美、鑑賞之議題雖 廣為討論也漸獲重視,但實際成效卻有待商榷。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 後,在第一線教學的問題仍須再做深入的探討,尤其實際負責教學的教師對藝術 教育的專業、認知、課程規劃等面向,在藝術教育所重視的審美教學落實的情形 為何? 研究者從小學到高中的美術班教育至大學選擇美勞教育的師資培育,求學階 段可說是臺灣美術教育體系下的受益者,在沈浸藝術的殿堂中,深感美術教師的 引導及啟發能予人深刻體驗到藝術的魅力並感動其中,有幸成為國小教師,接續 這份感動並傳承,而在教學的第一現場卻體會到視覺藝術教學的一些問題。 第一:國小視覺藝術教學,長久以來因升學主義的影響一直是邊緣科目, 視覺藝術教師也常由不同專業背景之教師所擔任,教師的專業知能可否確實掌握 審美的引導方式、適當的實施策略? 第二:目前小學之視覺藝術課程普遍仍以表現及製作為主要活動,由於課 程節數原本就不多,學生在課堂中總急欲以操作、完成作品為目的,教師在引發 學生對審美活動的興趣亦是一大考驗,擔任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師究竟如何有效引 導並落實審美教育? 第三:即便以師資培育體系為主之所謂專業教師,在學校學習過程仍偏重 創作,現今與日遽增的多樣媒體及藝術表現,教師如何轉化以讓學生感興趣?在 審美教學之專業素養實有加強的空間。 以上所述,引發研究者對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現況產生好奇,根據研究結果 提出具體建議,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機構 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 3.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將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陳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在審美教學中實施的現況,其目的有下列幾點: (一)瞭解審美教學在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所落實之情形。 (二)瞭解教師在課堂中教學媒體的運用、課程之編選、實行審美教學的能力。 (三)瞭解教師對審美教學感到困難之所在、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四)歸結研究結果,提供視覺藝術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在教學檢討或制訂政策 作參考。. 二、研究問題 (一)在審美教學的歷程中,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實務與內容為何? 1.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時,使用的媒體與教材內容及其頻率為何? 2.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時,編選教材之考量因素為何? 3.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時,教材上的編選情形為何? 4.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方法、策略及其頻率為何? 5.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過程,以何種評量方式來進行? (二)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為何? (三)實施審美教學的歷程中,教師面臨的困難為何? (四)教師在審美教學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為何? (五)不同背景變項下,臺北市視覺藝術教師對審美教學實施現況有何差異?. 4.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臺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作問卷調查研究。研究對象以臺 北市公私立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母群,包括目前擔任中、高年級視覺藝術 課程之專任教師、兼任教師、行政兼任教師、級任教師等,其中不含代課代理 教師、實習教師及任教低年級生活課程教師。因國民小學屬於包班制,多數視 覺藝術課程由導師任教比例甚高,亦不強調專才專用,於本研究中則一併將不 同專業背景教師採取審美教學實施情況做探討。從回收之問卷調查,以立意抽 樣進行個案研究,進而深入瞭解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審美教學實施現況為何。. (二)研究內容 問卷調查以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審美教學實施現況為主,包括教師運用媒 體的情形、編選教材的情形、審美教學實施的困難為何?提供學生的練習及評 量活動…等,再由問卷內容中作深入訪談。.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如下:. (一)研究主題限制 國內在審美教學方面之研究多以教師個人在教學場域實行之教學方式作 深入探討,對於普遍教師落實審美教學的情形之研究有限,審美教學的領域廣 泛,解讀不同,因此,本研究審美教學意涵之歸納與定義,可能無法涵蓋研究 主題所代表的真正涵意,對於研究的解釋與推論會產生侷限。.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難以考量受測者作答時之情境,因此可能無法呈現 其真實反應。採「個案訪談」方式,可能受個人觀念及判斷之影響,無法普遍 代表所有藝術教師實施審美教學之情形。. 5.

(19) (三)研究推論限制 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本研究以臺北市國小三到六年級有任教視覺藝術 課程教師為主要探討範圍,進行樣本抽樣。因此,若為此研究結果,推論至其 他縣市或全國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之實施情形,需再作另外的評估 及考量。.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的名詞解釋如下:. 一、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visual arts)是一種藝術的形式,意旨這些藝術形式著重於視覺的 觀賞,而較少運用聽覺或觸覺等其他感官經驗(謝東山,2001)。本質上是以視 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例如: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版畫、設計、影像、 建築……等。本研究所指的視覺教育是國小教師實施與視覺藝術相關之課程,國 小視覺藝術在目前教育體制下,在中高年級方面隸屬藝術與人文領域,並未分科 獨立,其中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藝術及表演藝術等課程的學習。低年級則將視覺 藝術融於生活課程領域範圍內(教育部,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在民國八十 七年以前稱之美勞教育課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稱為視覺藝術教 育。. 二、審美教學 最早提出審美教育的是德國文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他主張人類在 感覺、領悟性與意志三種官能外,還有一種美感官能,針對此官能的教育就稱為 審美教育(梁福鎮,2001)。藝術教育偏重認知與情意的表達,創作是表達作者 的經驗想法,而審美教育偏重的則是情意及心理層面。 本研究使所指的「審美教學」,是使受教者在不同類別的藝術領域裡,透過 不同藝術材料、內容、表現形式、創作、欣賞、批評等方式,而能對自然與人文 世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在本研究中探究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實施審美教學之現 況,以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審美與理解」為宗旨,瞭解教師如何使每位學生能 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 作品。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四節,第一節為審美教學的理念與內涵,闡述審美教學的意涵及目 的、審美發展理論;第二節為審美教學的策略及方法,對審美教學的策略、教材 內容與教學媒體及編選方法作相關探討;第三節為國內視覺藝術教育之探討,以 了解國內視覺藝術教育的演變情形及實施現況問題;第四節則為審美教學之相關 研究,瞭解過去研究者對相關內容探究之情形,以便研究者選擇合適的研究內容 及方式再作深入探討。. 第一節 審美教學的理念與內涵 本節之重點在探討審美教學的理念與內涵,內容包含:一、審美教育的意涵, 二、審美教育的目的,三、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 一、審美教育的意涵 (一)審美、欣賞與鑑賞之區別 「審美」常和「欣賞」、「鑑賞」互通為用,依據大英百科全書(1988:152) 指出:審美(aesthetics)是對美作理論上的研究,為哲學的一部份,此一名詞源 自希臘文 aesthesis,意為「感覺」 。陳朝平,黃壬來(1995:114),認為「審美」 一詞,「審」是細察、知曉之意,「美」是美好之意,而「審美」是覺察事物所 具特性(美的質素),而心生滿足、滿意或愉悅感的過程。 王秀雄(1998)說明「欣賞」二字:欣,歡喜、喜悅;賞,品評、觀玩與讚 美,欣賞是主觀地、任性地帶有感情去覺知對象美感價值。而「鑑」是鏡,當作 動詞是照、明察、識別之意,「鑑賞」二字合成一詞則有鑑別、品味而讚美之涵 意。史密斯(Othanel Smith)解釋鑑賞(appreciation):鑑賞要求邏輯思考,如: 界定、解釋(interpretation)與評價(Valuing)等。所以藝術鑑賞包括知覺 (perception)、感情(affection)、認知(cognition)與判斷(judgment)之四 大心智活動。(轉引自王秀雄,1998:87) 為探討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施與運用,因國小教師在藝術教學 7.

(21) 的實施會因個人不同專業背景、教學理念、著重內容而有差異,在審美教學的層 次亦會因學生成長階段給予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欣賞」偏向個人主觀的感覺, 而「鑑賞」涉及藝術評價、批評等較高層次。再者,九年一貫課程目標提出「審 美與理解」之課程目標,審美亦包含欣賞與鑑賞兩者(陳朝平、黃壬來,1995)。 在探討國小視覺藝術教師進行美感教育的課程,於本研究中以「審美教學」作為 標題,但也涵蓋欣賞、鑑賞的層面。. (二)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是施教者以各種材料、應用教育的方法,對受教者進行陶冶,以開 展美感相關的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心境,形成健全人格的活動。最早來自於德 國文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倡導。席勒主張人類在感覺、悟性和意志外, 還有一種美感官能,針對這種官能的教育稱為審美教育(梁福鎮,2001:4)。 依據傳統美學的觀點,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是「感情移入」。但是欣賞藝術 品僅憑「靜觀」而不具備審美的基本知識恐無法達到此一境界。因為從現代美學 看審美活動始於知覺,達於瞭解,成於情意,包含知識、技能與情意。審美活動 並非只是單純的主觀感覺或感情活動,而是兼具情意與認知的活動。欣賞藝術品, 不但在享受美感經驗的樂趣,也在瞭解藝術,認識及傳承人類文化(吳碧燕, 2003)。藝術家將生活中的片段淬取精煉,再藉著某種技法與形式將淬取之物轉 化成為美術作品,而此項作品使觀賞者能突破文化的藩籬及語言隔閡,並透過美 術鑑賞的活動,與原本陌生的創作者產生心靈的某種契合(趙惠玲,1995)。 因此,創作者、藝術品、觀賞者,因鑑賞藝術品而產生共鳴,審美教育對個 人、社會、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審美教育的目的 艾斯納(Esiner)以兒童美術教育觀點強調藝術對兒童經驗的體認與文化的 瞭解,藝術不只是「由內而外的」更是「由外而內的」,所以藝術教育應在有計 畫、有目標、有意義的安排下,發現藝術之美,追求藝術的美與學習體驗藝術的 美(劉豐榮,1992)。而審美教學的目的便是藉由藝術品,幫助觀賞者瞭解美的 8.

(22) 原則、風格,進一步能對欣賞的對象物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審美教育的目的何 在?以下舉出專家學者的看法: 呂燕卿(1991)認為審美教學包括美術的價值判斷與美感經驗,並說明有四 項功能:1.提升學生視覺感受力;2.增進學生對作品內涵與意義的正確瞭解;3. 協助學生對作品形式與結構媒材、美的原理原則的分析與解釋;4.學習運用美感 認知及正確美術批評程序作價值判斷。 王秀雄(1998)曾指出,審美教學活動的目的,有助於學生擁有視覺美感素 養及批評的觀念,了解作品的意義內涵,能體驗作品的優美表現,並提升個人的 美學價值與美感判斷,能使學生學習到:1.增強美感刺激,讓學生能看見以往沒 注意到的東西,增進視覺對美的感受力;2.對視覺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與風格能 做適當的說明,並能合理的分析結構,進而能了解美的原理原則,以增進視覺藝 術表現能力;3.對視覺藝術作品豐富的內涵和象徵的意義,作適當的推測與了解 並能解釋其意涵;4.了解視覺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與意義後,能喜愛作品而加以 讚美,並在潛移默化中對作品移入感情;5.學習簡易的藝術批評知識,以及使用 正確的藝術批評術語,提升語辭能力;6.運用藝術批評的方法,適當的解釋、說 明作品,並作美感價值判斷。7.培養良好的批評方式與批評態度,有助於情感的 表達。 張淑美(1996)提出審美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不停的欣賞 藝術作品,運用感性、理性與之互動,產生交集,可達到下列七項的能力的意義: 1.認識美術史各時期各種藝術風格,瞭解多元文化,拓展視野;2.培養學生理解 美的原理原則,並具有藝術本質理論的認知能力;3.學習對藝術品批評術語及技 巧,增進語彙表達能力;4.瞭解美感特質及創作要素的意義,增進視覺藝術的知 識;5.培養能對藝術品的認識,學習藝術價值判斷的能力;6.培養創造思考能力、 增進創作能力。7.增進對藝術品審美之鑑賞能力,提升美感品味。 莊連東(1998)說明身處於充滿視覺形象訊息的環境,審美教學目的在培養 兒童四種層面的能力:即敏銳視覺美的感受力;豐富感情與想像力;培養美術認 知與其表達的術語;對作品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綜合以上學者觀點,將審美教學的目的概括如下: 1.提升學生對視覺感受的敏銳度。 9.

(23) 2.使學生瞭解藝術品知識及美的原理原則。 3.培養學生學習運用正確的美術批評方式作有意義的評價及思考。 4.培養學生創造思考及理解能力。 5.增進對學生自我創作的能力。 6.增進學生人格及美感素養,陶冶高尚情操。. 三、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 (一) 兒童審美發展理論 審美教學所面對的是具獨創性與複雜性的藝術世界,所參與的對象包含極 度複雜的個體發展與認知學習,所追求的也是尊重個別性審美價值與普遍性審美 學理(鄭明憲,1999)。美術的學習並非一種單純的形式,審美發展與兒童在欣 賞、鑑賞藝術作品及投入創作活動會有重要的關係,本研究以國外研究者高德納 (Gardner, 1981)與帕森斯(Parsons, 1987)之觀點及國內研究者崔光宙(1992) 與陳瓊花(1999)的研究作說明如下: 1.高德納(Gardner)的理論 高德納以開放性晤談的方式進行審美發展的研究,配合受訪者的年齡特徵, 以美感判斷為主要分析,歸納出五個審美發展階段(Gardner, 1981)。 第一階段:嬰兒知覺(the infant perception),出生到兩歲,此階段嬰兒對「客 觀對象」和「人」的認識,是他日後發展藝術創作活動的重要資本,可說是對未 來審美發展預作準備的階段。 第二階段:符號認知(the cognition of symbols),兩歲到七歲。此階段兒童以不 同的符號系統來解讀外在世界,而且會以自己的偏好來解釋畫中的事物。 第三階段:高度拘泥寫實(the heights of literalism),七歲到九歲。此階段的兒 童對於不同的符號系統已能清楚辨識,也較能精確運用。其認知結構是以「服膺 規則導向」為特色,認為繪畫是真實世界的模仿,符合寫實與美的規則才是美。 第四階段:打破拘泥,出現美感(the breakdown of literalism and the 10.

(24)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九到十三歲。經過注重寫實的階段,兒童對 於語言規則與其文化中其他符號系統的規則更為熟悉。不再強調作品與真實世界 的關連,而是強調圖畫、音樂、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風格因素」與獨特的藝術 特徵。有能力欣賞不同風格的作品,明顯出現自己的特殊品味。 第五階段:美感投入的轉機(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十三到二十歲。 此階段青少年對美的感受性增強,自我批判與自我意識也增強,並且在意別人的 批評。逐漸能面對藝術本質與藝術評論的相對性問題,發現判斷作品時並無絕對 與單一的規準。 2.帕森斯(Parsons)的理論 帕森斯(M.J.Parsons, 1987)的審美發展研究是以認知結構的改變來說明審 美發展。他採用半結構式的晤談方式進行研究,分析晤談的結果,發現不同年齡 和程度的受試者,會以不同的項目為主要的反應方式,而歸納出五個階段: (崔光宙,1992;黃壬來,1993) 第一階段:偏愛(favoritism)。此階段兒童對藝術作品是完全主觀的直覺反 應,而不管作品的主題與風格,具有三個特徵: (1)對自己所欣賞的畫具有直覺性的愉悅。 (2)會被色彩強烈的吸引,喜歡豐富的色彩。 (3)對繪畫主題產生自由聯想。 第二階段: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此階段兒童認為吸引人的繪畫,主 題以寫實的表現就是好畫,具有下列特徵: (1)開始區分「與繪畫有關的美感經驗」以及「與繪畫無關的經驗」以客觀觀 察取代主觀偏好。 (2)認為繪畫的題材可表現實在的事物。 (3)特別尊崇那些需要細心與耐心的繪畫技巧。 (4)關注主題的內容,很少注意到所使用的媒材(如線條、組織、形式等)。. 11.

(25) 第三階段:表現(expressiveness)。此階段兒童認為越能深刻表現情感,就越是 好作品。欣賞者能透過作品領會創作者所欲表達的經驗,具有下列特徵: (1)作品的表現性重於題材上的美。 (2)風格和技巧上的寫實本身並不是目的,能表達深刻的涵義才是目的。 (3)創新性、原創性、和「感情的深度」是判斷作品優劣的主要依據。 (4)注重以個人主觀的感情來欣賞藝術,因此對客觀判斷持懷疑的態度。 (5)以整體的繪畫形式來發現情感表達的深度,關注主題與色彩的細部關係。 第四階段:風格與形式(style and form)。此階段視藝術為社會文化的產物,經 由歷史脈絡來衡量作品的價值,並經由形式、風格的分析來詮釋繪畫作品的意 義。具有下列特徵: (1)減低主觀感情的作用,欣賞時注意作品本身的客觀因素,例如:配色、結 構、形式、空間、關係等 。 (2)由歷史傳統去瞭解藝術作品的社會與文化層面,視藝術為文化的產物。 (3)進行形式和結構的分析,用客觀和理性的角度進行美感判斷。 第五階段:自律(autonomy)。此階段綜合上述三、四兩個階段,而同時重視個 人和社會兩方面的判斷標準,但仍以個人的藝術觀為最後的依歸。具有下列特徵: (1)欣賞者以開放的心態,採取相對觀點的判斷規準。 (2)能分別欣賞各行各業各種藝術的特徵並肯定其價值。 (3)欣賞者能建立個人的美感判斷規準,而同時透過理性的思辨加以修正。 (4)對美術作品的鑑賞無所偏執,能兼顧各個方向,涵融各種要素。 3.崔光宙(1992)的審美發展研究 崔光宙以北區之幼稚園、國小、國中學生為對象,以中、西名畫十幅為工 具,研究學生的審美判斷發展,將結果分為五個階段,國小學童的表現特徵主要 分布於前兩個階段: 12.

(26) 第一階段:主觀偏好階段特徵為: (1)自由聯想:無中生有的童話式幻想。 (2)陳述零碎:缺乏概念,只專注其中感興趣的部份。 (3)以顏色下判斷:將色彩視為孤立要素,作為美醜判斷依據。 第二階段:美與寫實階段特徵為: (1)寫實主義:以繪畫內容與真實事時符合程度,衡量其優劣。 (2)精細的技巧:崇拜有耐心與細心完成的作品。 (3)拘泥規則:生硬運用美感規則判斷。 (4)明瞭藝術的特性:但須以不同的立場來理解非寫實的作品,並且無法完整 詮釋。 (5)陳述情感:套用生活經驗或學習結果,陳述繪畫所蘊含的情感。. 4.陳瓊花(1999)的審美描述研究 對臺灣地區青少的審美觀念以寫實、表現、抽象三種類型繪畫作品,作關於 描述、喜好與判斷的研究,有關於國小學童部分結果顯示: (1)描述作品時的觀念傾向: a.多數學生以題材描述寫實性與表現性的作品,而以視覺要素來描述抽象性的作 品。 b.國小一年級學生在面對表現性作品時,有較多「寫實」與美的想法。 c.面對抽象作品時,學生較傾向於描述有關認知上的瞭解與否。 (2)喜好作品的觀念傾向: a.大體而言,多數一、三年級的學生選擇喜好的寫實性與表現性作品時,認為題 材是最重要的;面對抽象性作品時,則認為寫實與美是首要因素。. 13.

(27) b.國小五年級學生選擇喜好的寫實性作品時,認為表現性最為重要;面對抽象性 作品時,則會考慮瞭解與否等認知上的問題。 (3)判斷作品的觀念傾向: a.多數學生認為寫實與表現的作品是好的,而國小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中,不喜 歡抽象作品的人數高於喜歡者。 b.面對寫實性與表現性作品時,年級越小的學生越重視以題材來判斷作品的優 劣;面對抽象作品時,國小中、低年級學生主要以視覺要素、寫實與美為考量; 年級越大越以表現性來判斷寫實與表現的作品。 根據以上學者的觀點,注重學生身心發展,循序漸進,並顧及學生興趣與能 力之個別差異,逐步提高學生審美層次,了解兒童的審美發展過程,方能提供最 適合不同階段兒童之審美教學。. (二) 審美認知歷程理論 Du Terroil(1975,引自郭武雄,1996)認為個體的審美行為乃由知覺、認 知和修正三項連續發展的心裡活動所構成。知覺階段的運作,包含主動觀照作 品,探析作品本質元素,獲得美感訊息,反應其所感受的情感等,為個體是否繼 續觀賞的重要心理階段。 馬雪克(Marschalek,1983)則將審美認知理論分為初級認知歷程與高級認 知歷程(引自劉豐榮,1992): 1.初級認知歷程:包括「知覺」、「注意」、「編碼」、「譯解」、「記憶」、 與「提取」等,是高級認知歷程的建構基礎。所謂知覺是透過抽象之過程,亦 即由對象的刺激中抽取某些特徵,其中某些訊息會被判定為相關而獲得「注 意」,經過「編碼」、「譯解」的過程而進入「記憶」。兒童的視覺訊息較易 從「記憶」中喪失,缺乏有效與邏輯的手段去處理並維持視覺訊息,而處理的 速度與訊息之保留恰為審美判斷所亟需。因此,練習與訓練注意物體的關鍵性 特徵與層次,有助於兒童提昇審美能力,化為背景的知識。 2.高級認知歷程:包括「推理」、「抉擇」、「判斷」與「評價」等。蘇若索(Solos, 14.

(28) 1988)在認知心理學論題之分類上指出這些較高層認知歷程是包含於「思考」 之領域中,思考是形成「新的心理表徵(mentalrepresentation)」之過程,其 所涉及之認知課題「概念形成」,在審美判斷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爲 增進審美判斷中的適切思考,觀賞者應發展一些關於藝術品特性的概念,並學 得藝術品文化背景的知識。 而根據兒童審美認知歷程研究,兒童有偏向自我主觀之喜好、注意力較短 暫、對訊息處理與維持缺乏有效與邏輯手段、美感判斷與生活經驗有關聯等(劉 豐榮,1992),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考量兒童的認知歷程特性,以落 實審美教學成效,讓學生真正體悟並產生共鳴。. 第二節 審美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為探討審美教學實施之方法,本節分為:一、審美教學的策略;二、審美教 學之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三、審美教材之編選方法。. 一、審美教學的策略 「策略」是指用來完成目標的計畫與方法(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2),當我們面對視覺藝術作品時應該如何著手呢?視覺藝術作品 本身是極為複雜的,在實施審美教學,教師需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將複雜的構造 分解為組織要素,讓學生徹底了解藝術品的意義與功能。在很多文獻中,學者們 提出不同的論點,而每個理論都有它的哲學觀,包含美術批評、美術史及美學等 領域不同的教學策略模式,使得審美教學具有多樣化、多元化的參考,在此分為 審美教學的步驟、審美教學的模式、審美教學之評量方法來作探討。. (一)審美教學的步驟 為落實教學成效,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時應妥善安排教學工作,以修正改 進,鄭明憲(1997)提出審美教學應有以下之活動建議: 15.

(29) (1)充分瞭解學生審美的經驗與能力。 (2)有系統地規劃和設計教學架構。 (3)安排與編寫所欲探索的審美領域和範圍。 (4)尋找明確可資利用的視覺媒材等資源。 (5)瞭解單元審美教學內容在課程組織中的前後關連與脈絡。 (6)預先寫下主要的問題及評估可能的反應。 (7)檢視教學過程將用到的視聽設備與環境。 黃壬來(1993)將自發性理論、審美理論與創作理論,加以擷取統整,而推 究在審美教學時,運用創造性的方法,鼓勵兒童自我表現,實施審美教學,也就 是在每一個單元,包含「啟發活動」、「創作活動」、「鑑賞與獎勵活動」。 「啟發活動」係以創造性方法為主題,旨在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及人格發展。 「創作活動」係以兒童自我表現為主題,且包含美勞知能的提示或示範,以啟發 兒童的自發性、美術創作及人格發展。「鑑賞與獎勵活動」係以美術鑑賞為主題, 且包含獎勵兒童作品中自發性、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表現,則在啟發兒童審美 能力與人格發展。關於啟發活動黃壬來提出了十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如:討論策 略、創造性動作策略(creative movement)、創造性戲劇策略(creative drama)、音樂 與意象引導策略(music and guided imagery exercise) 、再定義策略(redefinition)、 合成策略(synthesis)、創意寫生策略、複式策略、統合美術四領域策略、統合美 術三領域策略等。其中的統合美術四領域策略,係採DBAE 的理念修訂而成,就 是透過美術史、美術鑑賞及美學的教學,讓學生發掘可資創作的主題及造型要素 與原理,再根據單元引導兒童發現創作觀念,以便進行創作。其實施程序為: 1.展示藝術家代表作品的複製品、圖片或幻燈片 2.簡述藝術家的生平與主要風格 3.進行美術鑑賞的教學程序-描述、分析、解釋、評價. 16.

(30) 4.就主題單元引用前述任一種啟發活動(如討論策略等) 藝術教育家溫斯樓(Winslow, 1986)將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的過程分為兩 個步驟:1.初期為情感的移入,即為快樂經驗的獲得。2.後期為智力的經驗,即 為原則與技巧的瞭解。所以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可以說是包含情感的與認知的 兩大主題。在情感的部分,著重審美態度、心理歷程的涵養;在認知的部分,著 重美術史、美術批評理論的學習(王文純,1986);Addison(2000)則提出經 驗分析(empirical analysis)、機能分析(funcional analysis)、情境脈絡分析 (contextual analysis)的問題,引導觀者理解藝術品的內涵。 根據以上學者之描述,審美教學與其他的教學程序一樣需有計畫來進行、設 計,以誘發學習者動機為起點,讓學生先有興趣投入,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從知 識層面進而進入批評的角度,教學後也必須再做省思及檢討,以利之後教學的改 進。. (二)審美教學的模式 1.呂燕卿(1994:40-46)建議審美育教學可行的策略有四,可參酌教學設計彈 性運用: (1)「高原式」與「尖峰式」教學策略 所謂「高原式」策略,係指教師提出一個視覺審美領域上的問題,由多 數學生輪流回答之後,再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待學生充分回答之後,又再 提出更深入問題,循序至預定目標為止。而「尖峰式」策略,係指教師提出 一個視覺審美問題,指定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由淺而深,均由一位同學連續 回答。 (2)由「視覺歸納」到「視覺類推」教學策略 教師先提供各種視覺美感經驗,在教導學生由各種視覺美感、概念、原 則中,進行分類與連貫,最後結合「美術批評」的方法和程序。. 17.

(31) (3)「獨立性」與「依賴性」學習策略 所謂「獨立性學習策略」,指教導學生自由選擇獨立學習的範圍,師生 在固定的時間個別討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個別角色的處理。相對的,「依賴 性學習策略」,指學生不能自由選擇範圍,而以教師為中心,教授相同的內 容,交談也只允許在教室正常上課時進行。 2.馬迪亞及赫維斯(Madeja & Hurwize, 1977)的視覺藝術審美教學活動(林明助, 1998) : (1)現象的鑑賞教學活動 教學重點在針對現象的吸引力和想像力。培養兒童常常有感受、有豐富 的感性的,有情感的表達是每一位兒童在觀察事物的態度,老師多給予機會, 多重視他們的看法和想法,尤其老師在討論兒童作品時,更要以兒童的心去 感受兒童自己的世界和生活現象,也用他們的心去描述、分析現象。 (2)聯想的鑑賞教學活動 教學採用傳記、軼事為主,這是以教導式聯想來進行鑑賞教學。老師教 學時最常犯的錯誤,便是誤以為自己講過一個觀念,就等於已經教會學生這 個觀念了。忽略了學生解讀老師的語言,存有個別差異。老師重視學生反應 的訊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最適當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要重視聯想的感性 功能。 (3)多感官的鑑賞教學活動 充分利用感官的反應,如聞、聽、視、摸等,來進入感情移入的形式, 而非口頭言語的反應,這種教學活動,必須有前面兩種層次的基礎。 3.高實珩(2003:18-19)舉出審美教育的課程安排非一蹴可及,需循序漸進,以 下有幾項建議: (1)在創作課程內要求兒童共同評鑑,透過描述、說明、比較、評論的方式欣 賞他人的作品。 (2)配合低、中、高年級的學習進度規劃相當份量的鑑賞課程,專門介紹欣賞 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以增進兒童美術知識與國際視野。 18.

(32) (3)至少每學年安排一次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戶外教學,包含:參觀古蹟、傳統 建築、美術館或博物館、盡量依課程計畫配合課前預習、專業導覽、課後 討論的方式,提供兒童面對真實藝術作品的機會。 (4)戶外教學的學習單設計必須活潑、有效率而不失嚴謹,否則流於形式,無 法真正從活動中汲取知識獲得應有的成效。 (5)每年舉辦各班級、全年級或全校性的美展,甚至與其他地區(國、內外) 學校交換作品展出,更可以鼓勵創作發表,並實際參與交流,鑑賞的活動。 (6)實現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育理念。藝術欣賞課程除視覺藝術之外,應融入 音樂與表演藝術,例如:網路藝術、電影、兒童歌舞劇、音樂劇、卡通片、 兒童劇場等,擴充欣賞的範疇作為綜合性的討論與欣賞。 4.瓦可威阿克(Wachowiak, 1985)曾分析有關實證研究文獻,指出:兒童視覺藝 術鑑賞盡可能要用原作,或者色彩豐富之複製品、幻燈片和書本插圖;教師要 具備藝術史與藝術要素的一般知識;鑑賞教學通常採用藝術批評的方法,指導 觀看、討論、欣賞或評價,如:識別主題與內容、認識媒材與技法,識別構圖 或設計要素並了解其重要性,認識藝術家的特殊風格,以及探討表現意義或藝 術家的表現意向,但須尊重學生的觀點。 5.審美與理解之教學模式,應視教材性質與兒童經驗靈活運用,有下列幾種教學 模式(陳朝平、黃壬來,1995): (1)整體分析法:先作整體欣賞,然後分析描述,綜合分析結果再觀賞全幅, 看看印象是否改變。進而考慮或猜想作者的創作動機或表現理念,但不必 有確定答案。 (2)提示法:初學者或一般觀眾,對一件藝術品即使反覆觀看數次,未必能發 現重點。故在欣賞過程中由教師提出問題或提示觀賞重點,協助感受體會。 (3)自評法:自評法是由學生自己進行欣賞,然後報告欣賞結果的欣賞活動。 自評法不易深入,但可培養獨立欣賞的信心與能力。其過程含:提示、各 自觀賞、口頭發表感想、討論、比較最先印象與分析評論後的觀感、由教 師綜合討論結果作成結論,或由兒童是作結論,教師給予講評。. 19.

(33) (4)討論法: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相互瞭解對事物的看法,接受合乎己意或 覺得合理的意見,探詢不合己見的理由。欣賞活動的討論,目的在加廣加 深欣賞層面,因此不必事先準備所有題目,只要先提一個重點然後由學生 反應引出問題,相互比較,再討論其理由。 (5)比較法:如作品和自然景物或實物比較、同風格作品的比較、同題材不同 風格作品的比較等。比較法的運用對視覺品質的知覺能力,以及對藝術品 的內涵之瞭解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6.陳朝平(2002)於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一文中提出審美與理解教學原則實施宜把 握下列原則: (1)以具體的視覺事物為對象,兼採直觀的體驗與分析、批評的方法,以發展 審美知覺,涵育審美情意,發展審美能力,增進藝術知識。 (2)藝術品的鑑賞盡可能要用原作。視覺藝術品的鑑賞是直觀的,發展視覺品 質知覺能力的活動。故要時常帶領學生參觀展覽、社區藝術文物、公共藝 術空間,訪問藝術家或欣賞教師作品。如使用複製品或視聽材料,則需考 慮作品大小、學生人數、場所燈光等問題。 (3)鑑賞教學不宜給予先入為主的觀點。教師要具備藝術史與藝術相關的一般 知識,善於引導學生、描述、討論,適時提供必要訊息與不同的概念或觀 點,幫助思辯與判斷。 (4)了解藝術文化,就像鑑賞藝術品一般,不但要認識藝術活動或藝術品形貌, 也要深一層的瞭解內涵,同時要重新建構概念與思維方式。因此,以藝術 文化題材作為獨立研究主題,指導參觀、訪問、蒐集資料、分析、整理、 撰寫報告,不但可以培養審美能力與獨立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更可作為實 踐與應用的指導與評量的方法。 由以上各學者提出諸多的審美教學模式,教師除了需具備基本的藝術相關知 識及審美教學的技巧,更應靈活運用不同的課程設計及引導策略,配合教學場域 中學生的年段、特性,給予多感官、多元的刺激,以落實審美教學。. 20.

(34) (三)審美教學的評量方法 藝術學習的實證有多種形式,在審美教學的歷程中為探討是否達到教學目 標,審美教學的評量是多元的,以下舉出幾種教學之評量方法,綜合整理在下表 中(呂燕卿,1992;楊馥如,1998;Armstrong, 1994): 表 2-2-1 審美教學評量方法 評量方法. 審美教學評量要點. 觀察法. 瞭解兒童是否對審美作品、內容是否有興趣,能全神貫注,如 不得要領,則再引導正確觀察。. 測驗法. 利用測驗方式,測驗對美感認知的部分。. 討論法. 要求兒童之間討論參觀心得或針對一件美術品進行討論。. 報告法. 可以是小組或個人的方式,引導學生以蒐集資料、藝術批評等 方式從事撰寫報告。. 比較法. 1.並立比較法:兒童能把兩件作品列為一組,比較其優點、特 質及異同處。 2.順位比較法:兒童能把三件以上作品,依據某種評價條件加 以比較後,排列其順序。 3.類別比較法:兒童能由多數作品中,選出相同或類似樣式的 作品,如:同時代、同民族、同風格樣式,由歸納列別中作 評量。. 問答法 學習歷程檔 案評量. 如將作品排列出來,兒童能一邊欣賞,一邊回答問題。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依資料的質、量、整理分析、學習態度評 分。. 21.

(35) 日誌記錄. 學生的日誌或素描本可以洞察出學生的反應、靈感、連結與美 感培養。. 學生在學習某些美術理論時,可根據特殊的美感觀點來評量他們對於美術品 感應的討論(Clark, Day & Creer, 1987)關於美學領域上之美感經驗的評量,可 以分為三類型來加以評量: 1.知覺過程的評量方法:知覺的學習過程為:觀察、描述、視覺關係、選擇、歸 納形成。可以根據這個過程之進行來評量學生對作品知覺能力。 2.審美態度的評量方法:審美態度的評量是基於學生對美術品積極態度之改變。 故可以依據情意目標的五個層次來評量:(1)接受;(2)反應;(3)價值 評定;(4)價值的組織;(5)依價值或價值體系以形成個人之品格。 3.價值判斷的評量方法: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在於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這 種 內心的價值體系不易評量,但可以透過其解說獨立判斷之理由,來瞭解個人反 應的不同之處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 陳朝平(2002:458)提出審美與理解教學之評量,可分為兩部分: 1.學習活動的評量:使用評量表或檢核表,在創作成果的自評或互評以及藝術品 的鑑賞過程中,觀察評量學生的描述、分析、解釋與判斷等學習行為與態度。 2.學習結果的評量:採用藝術鑑賞過程或審美知能測驗,評量審美能力與知識。 (1)審美能力:包含視覺要素的知覺、形式分析、主題與內容的結合、作品意 涵的詮釋、表現方式的獨特性與風格特徵的辨認等。 (2)審美知識:包括藝術品、藝術家、藝術風格、藝術鑑賞方法等的基本認識。 根據以上敘述之審美評量方式要點,在不同的教學情境,可選擇合適的評 量方式,審美教學尤其注重質的評量,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審美態度皆是評 量的範圍。. 22.

(36) 二、審美教學的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 兒童的學習是由具體材料的學習到抽象符號的思考(Efland, 1995),當兒童 從事對藝術的思考時,他們必須在內心形成該作品的心象,而在進行審美教學, 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選擇與運用在教學上對教師與學生皆有正面的作用,除了 增進教師在教學上的基本能力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審美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師除了有優異的教學策略及方法外,選擇適當的審 美教材及媒體的運用亦是重要的關鍵,鄭明憲(1995)提出兒童的學習是由具體 材料的學習到抽象符號的思考以及由基礎的瞭解到複雜的綜合,當兒童從事思考 和談論藝術時,他們必須在內心形成該作品的心象。藝術之價值在體察日常生活 中一切關於美的事物,因此審美教育也不應侷限在藝術學科、課程之中,能將兒 童實際生活經驗帶入教學中,才能引起更多共鳴。 審美教材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列舉各學者提出審美教學編選及運用之教 材、媒體:. (一)審美教學的教材內容 兒童透過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活動,並不只是一種機械式的美感經驗反應,而 是一連串與過去所學習的審美經驗,反覆的切商、印證的過程。事實上審美的行 為是對視覺刺激物產生解析,並與過去整體美感經驗間做整合視覺對話。因此, 美感經驗的累積是不斷的與各式、各類藝術風格交互作用的結果,儲存在兒童審 美價值的經驗中,再從經驗中體認各類藝術文化的脈絡與發展(郭武雄,2001)。 因此教材多樣化的設計內容是刺激兒童累積審美經驗的要素,以下就學者提出的 教材內容作一整理: J. K. McFee(1991)主張藝術教育應從廣泛的藝術概念來建立,從此學者提 出的藝術教學內容來作審美教學上的省思,有以下的幾項(謝攸青,1995): 1.藝術教學內容應包含西方精緻藝術(Western fine art),以及其他民族之藝術, 而這些內容必須考量相關領域,包括: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攝影、電腦 繪圖、民俗藝術與大眾藝術、電視批評、以及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看藝術… 等。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輔導知能研習會實施計畫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教師有第一項第三款或第四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

教師有第一項第三款或第四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