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審美教學是各國美術教育著重的面向,我國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公佈國民 中小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將課程歸類為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的藝 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 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的(教育部,

2003)。藝術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的三大要點 : 探索與創 作、審美與理解、實踐與運用,審美能力在藝術教育中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 目標。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茲針對本研究之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重要名詞釋義,

於后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從古代至十九世紀近代學校制度確立之前,「美術」成為普通教育中的一門 學科,當時是技術主義的美術教育,一九五0年代重視兒童創造力、以兒童為中 心的美術教育思潮到一九八四年美國的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發表的美術教育課程的領域,包括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和美學四大領域,後 三者則為欣賞、審美、鑑賞教育之範疇,DBAE的觀念由完全強調自我表現擴展 到經由統整學習四個藝術領域達到完整的學習目標,除了提升學生藝術方面的素 養,並能培養對事物的批判力,由功利主義到走向人文的美感教育,美術教育的 功能及內涵越來越廣(林曼麗,2000)。二十一世紀在高科技與資訊化的環境中,

藝術逐漸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而美術教育著重的面向,是我們值得深思的 問題。

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先生提倡美感教育,民國二十一年(1932)所訂定 之美術教育課程標準重點在於培養美的欣賞和發表能力,並求生活之美化,民國 六十四年(1975)分三類教材中之「欣賞與觀察」,目的在推動全民的、落實生 活的教育,民國八十二年(1993)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更具體提示審美認知及 欣賞、鑑賞的教學內容。(陳朝平,2002;林曼麗,2000)

而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目標之一-「審 美與理解」,意在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 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教育部,

2003)。普通教育中的美術教育,不以培養藝術家為主旨(王秀雄,1998:87),

改革以動手操作為主的美術課,審美與創作並重,教導學生欣賞、體驗生活、藝 術品中的美,提升審美能力,是目前美術教育所著重發展的目標。審美教育的重 視,目的為了讓藝術能落實於生活中並根植每個人的心中,以提升生活的美感品 質及人民素養。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認為美感需求(aesthetic need)是人類成長需求 之高層動機,追求結構、追求系統、追求對稱、追求完備以獲得滿足感的經驗

(Maslow, 1970)。藝術不僅可撫慰心靈、成為生活中的調劑更能激發每個人內在 的潛能,但若不能持有藝術欣賞的能力、美感的態度,被動地接收生活周遭的事 物,即使觀賞了名畫、一場生動的展演、一部高潮迭起的電影,仍是索然無味。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在教學資源中也逐漸多元、豐富。社 會教育機構、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藝術資源、館校合作計畫,各類教學網站、

數位媒體的開發,校園空間美化、公共藝術的興盛,在審美教學的取材與運用越 來越廣泛。教育部為強化美育教育,希望將藝術教育生活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鼓勵國民小學生在校期間能親自參與、欣賞、聆聽一至三場有關視覺藝術、音樂、

表演藝術等方面之演出或相關活動,並在二00五年藝術教育白皮書中揭示以

「培育具美感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及「涵養具美感品質與宏觀視野的現代國民」

為目標(王麗雁,2005)。

民國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教改後,強調各校教師可配合學校本 位、文化特色、學生能力興趣等,自主編寫教材及規劃教學(教育部,2003),

這代表身為第一線之教師是落實專業教學之重要角色,課程內容也不再是由上而 下統一的模式,教師本著自我專業素養、個人教學經驗及體察學校特色、學生背 景,在實施教學中是主宰教學成效的最重要關鍵者。

二、研究動機

審美教育的價值在於激發情感活動,超越實用、利害關係的目的,增加生活 情趣、提升文化陶冶。欣見大眾生活品質提升後,增進對美感的要求,在藝術教 育中注入人文的素養,擴展藝術領域的視野及層次,欣賞、審美、鑑賞之議題雖 廣為討論也漸獲重視,但實際成效卻有待商榷。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 後,在第一線教學的問題仍須再做深入的探討,尤其實際負責教學的教師對藝術 教育的專業、認知、課程規劃等面向,在藝術教育所重視的審美教學落實的情形 為何?

研究者從小學到高中的美術班教育至大學選擇美勞教育的師資培育,求學階 段可說是臺灣美術教育體系下的受益者,在沈浸藝術的殿堂中,深感美術教師的 引導及啟發能予人深刻體驗到藝術的魅力並感動其中,有幸成為國小教師,接續 這份感動並傳承,而在教學的第一現場卻體會到視覺藝術教學的一些問題。

第一:國小視覺藝術教學,長久以來因升學主義的影響一直是邊緣科目,

視覺藝術教師也常由不同專業背景之教師所擔任,教師的專業知能可否確實掌握 審美的引導方式、適當的實施策略?

第二:目前小學之視覺藝術課程普遍仍以表現及製作為主要活動,由於課 程節數原本就不多,學生在課堂中總急欲以操作、完成作品為目的,教師在引發 學生對審美活動的興趣亦是一大考驗,擔任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師究竟如何有效引 導並落實審美教育?

第三:即便以師資培育體系為主之所謂專業教師,在學校學習過程仍偏重 創作,現今與日遽增的多樣媒體及藝術表現,教師如何轉化以讓學生感興趣?在 審美教學之專業素養實有加強的空間。

以上所述,引發研究者對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現況產生好奇,根據研究結果 提出具體建議,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機構 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