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寫作教學的理論基礎

寫作是一種有目標的、複雜的發現、探索和創造的高級心理活動,它要兼顧 內容和形式文法,又和個人的記憶貯存及記憶檢索技巧有關(吳錦釵,1996)。

因此,寫作教學著重「寫作的歷程」而非「寫作成品」(孫良璧,2011)。而隨著 心理學的發展,寫作理論已經歷經數個階段變化,因此,研究者就針對寫作理論 的沿革進行整理。另外,寫作評量在教學現場中經常面臨評分角度主觀與否的爭 議,因此研究者亦整理了不同的寫作評量方式,並從中提取本次研究中在一般寫 作能力表現以及寫作創意表現的指標。

一、寫作理論沿革

(一)階段模式

「階段模式」是將寫作視為知識的線性模式(linear model),寫作被視為生 產文稿作品的線性階段產物,這些觀點將寫作階段分成二到五個階段不等。以下 茲將國內外學者針對寫作的階段模式觀點整理,說明如下(張新仁,1992):

1.國外學者:

(1)Rohman(1965)將寫作分為「寫作前(prewriting)、寫作(writing)、改寫

(rewriting)」三個階段。

(2)Legum&Krashen(1972)將寫作分成「形成概念(conceptualizing)、計畫

(planning)、寫作、修改(editing)」四個階段。

(3)Elbow(1974)將寫作分成「勾繪心中意念(figure out your meaning)、將 意念轉換成文字(put it into language)」兩個階段。

(4)Britton(1978)將寫作分成「預備(preparation)、醞釀(incubation)、下筆 為文(articulation)」三個階段。

(5)King(1978)將寫作分成「寫作前(prewriting)、下筆為文(articulation)、

寫作後(postwriting)」三個階段。

(6)Applebee(1979)將寫作分成「寫作前、寫作、修改(editing)」三個階段。

(7)Draper(1979)將寫作分成「寫作前、構思(formulating)、起草為文

(transcribing)、再構思(reformulating)、修改」五個階段。

2.國內學者:

(1)張新仁(1992)將寫作分成「審題、立意、運思、剪裁、布局、擬大綱、

下筆、審閱」等八個階段。

(2)陳弘昌(1999)將寫作分成「審題立意、運思、取材、擬訂大綱、各自寫 作、審閱」等六個階段。

(3)羅秋昭(1999)將寫作分成「審題、選擇體裁、立意、蒐集材料、整理材 料、語言表達、修改文章」等七個階段。

(4)教育部(2003)「收集材料、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等 六個階段。

(5)張景雲(2007)將寫作分成「審題選題、初步構思、設計大綱、選材組材、

行文、修改」等六個階段。

(6)教育部(2010)將寫作分成「蒐集材料、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

組織成篇」等六個階段。

綜合言之,不管國內外學者劃分階段的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將寫作當成 是一種線性的生產方式,必須是上一個階段完成之後,才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因 此,對寫作歷程的互動關係及其間複雜的運思歷程甚少提及(陳鳳如,1992),

也由於太偏重對寫作活動先後順序的研究,所以在寫作時各歷程間的相互穿插遞 回的運作模式較少提及(黃秀莉,2004)。

16

(二)認知歷程模式

1980 年代,認知心理學者開始從認知的角度探討寫作時的心理歷程。他們 認為「階段模式」僅就外在的寫作活動分階段的去描述,並未深入探究寫作時的 內在認知歷程,並且忽略了實際寫作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寫作行為,是一種「循 環模式」(the recursive model)(Flower & Hayes,1981)。

在研究寫作歷程的領域裡,以 Flower 和 Hayes(1981)所提出的寫作歷程模 式最為人熟知,其主張的寫作歷程模式分成以下三個主要的部份:

1.寫作者的長期記憶:

指的是寫作者儲存在長期記憶中與寫作的主題、讀者和計畫相關的知識 2.寫作環境:

指的是影響寫作者寫作表現的任何外在環境因素,包括寫作主題、刺激線索甚 至是已完成部分的文章等。

3.寫作歷程:

包含計畫、轉譯和回顧三階段,這三個階段都在個體的監控之下進行。

(1)計畫(planning):

尚處於文章未構成階段,這個階段主要在於觀念、組織及大綱的擬定。

(2)轉譯(translating):

配合前一階段的計畫,將長期記憶中的資料檢索出來,轉譯成文字。

(3)回顧(reviewing):

檢查或修改上一階段的產品,以提升寫作品質。

(4)監控(monitor):

對前三個階段作一省視,並且不斷反覆的檢視三者的歷程。

(三)社會互動模式

在寫作歷程模式當中,比較著重寫作者本身的寫作歷程,而較少提及跟外在 環境的關聯性。不過,在受到 Vygotsky 的社會建構理論影響之後,寫作研究方 向也朝向寫作者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和寫作產出彼此的相互關聯作探討。

Rubin 即指出寫作歷程具有以下特性(引自涂亞鳳,2006):

1.寫作者在社會脈絡的影響下,組織並呈現當時的心理表徵;社會脈絡亦同時隱 藏在寫作者的寫作歷程中。

2.寫作是種社會歷程,會造成或影響社會脈絡,形成寫作者和其讀者間的對話。

3.寫作者所產生的文本會結合觀點,使寫作者置身於與他人對話的社群關係中。

4.寫作者與讀者會分擔雙方均同意的寫作價值,建構出具社會意義的寫作特性。

社會建構理論認為「個人建構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下所建構的」

(Vygotsky,1978)因此,知識的獲取並非個人習得而來,而是與整體社會互動的 結果,所以在落實課程教學時,「教師常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 習者產生知識的社會建構。」(張世忠,1990)

根據社會建構理論的看法,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透過外在的社會語言之協商、

互動過程,藉由他人調整,轉為內在語言的自我對話,再漸漸內化成自我的調整。

因此,寫作教學時,師生、同儕及自我內在的對話,不僅可以促進高層次的思考 運作,也可以解決低寫作能力者的困境(陳鳳如,2002)。

由上述可知,寫作教學的理論基礎從一開始線性階段模式,轉成歷程寫作模 式,又受到社會建構理論研究的影響,轉向社會互動模式。因此,教師如何藉由 教學活動、充實學生語文知識,使其能留心周遭景物,儲備寫作材料,並對寫作 之主題知識和文章結構更能掌握,且能有效運用認知策略使文章更為流暢,實為 寫作教學的重要課題(劉佳玟,2007)。

因此,在本次研究亦朝社會互動模式的寫作理論設計,企圖以想像力技法豐 富教學活動,並在過程中透過師生、同儕間的互動,建構學生對寫作主題的發想 和掌握,幫助學生有效的運用認知策略,藉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寫作品質。

18

二、寫作表現評量類型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語文表達及應用」課程綱要,此課程欲 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培養學生語文表達及應用之基本能力,包括:觀察、模仿、思考、分析、

歸納、聯想、想像、綜合、應用、鑑賞、創作等。

(二)培養學生因應各種不同需要靈活表達及應用語文之能力。

(三)指導學生體認自我定位,明瞭群己關係,擁有正確之處世態度及良好之人 際關係。

(四)指導學生具備溝通協調、理性思辨、專業統整、終身學習之能力。

其中,第一項目標當中的「鑑賞」和「創作」的內容,即屬於寫作教學中相 當重要的環節之一。因此,要如何依據寫作者的寫作內容進行評量,並進而教導 學生從事「鑑賞」和「創作」,是寫作評量一個重要的命題。

根據 Arnold(1991)針對寫作評量提出四項主要特質(引自周文君,2002):

(一)讀者觀點:文本中針對讀者知覺的組織與陳述。

(二)語文特質:字詞、文法、句子與結構。

(三)思考:想法、表達及看待他人觀點及前後連貫。

(四)創造力:文章意義陳述、文字發表與創作能力。

以下,先分別介紹不同的寫作評量方式,並就其優缺點加以說明(Cohen,1994;

引自涂亞鳳,2006):

(一)成果評量:

檢視在自然情境下蒐集到的樣本,通常以半引導方式讓學生完成作品,而且 必須選擇學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使用標準化常模,參照成就測驗予以評量。

(二)整體評量:

依賴訓練有素的評分者閱讀完整篇文章後,依據整體印象,再參照計分指引 或評量表敘述之寫作特徵給予分數。

(三)主要特質評量:

屬於整體評量的一種,依照特定寫作情境訂定評分標準,將焦點放在特定 的修辭特徵或特定文體的評量方式。這種評分必須訓練評分者能做有關文體獨特 特徵的整體判斷。

(四)分析評量:

屬於特徵的特色分析,通常以一份量表或檢核表為基礎,此量表會列出寫作 的顯著特徵,包含:想法、組織、用字、書寫、韻味等,一次處理一項技能。

由上所述,不同的評量方式,所聚焦的評量重點並不相同,而在國內寫作教 學現場,教師最常使用整體印象的評量方式,亦即給學生一個整體的等第或分數,

但較少採用細項評分的給分方式(柯志忠,2000)。然而,這樣傳統的評分方式,

無法給寫作者在細項能力指標上明確的指引,引導寫作者正確的修正作品的產出。

如此一來,就違背了寫作評量原本的目的──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擬採用郭祖珮(2002)所編製的「作文評定量表」,

來評定參與者寫作成品所表現出的一般寫作能力。本評定量表共有三個向度:文 法修辭、內容思想、組織結構,每個向度含有六項評分細則,能夠全面且完整的 評量學生寫作的一般能力。

三、寫作創意指標

根據國民中學基本能力測驗寫作測驗,其將評量規準劃分成四大項:(1)

立意取材(2)結構組織(3)遣詞造句(4)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而評定 作文高下的關鍵往往是立意取材的部分,一篇出色的作文在這個向度必須能「能 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適切材料,並能進一步闡述說明,以凸顯文章的主旨。」其 中的「選取適切材料」,其實就是在考驗寫作者的創意發想,和抽象的思考歷程。

但是,要如何針對寫作的創意進行評量?寫作評量當中的創意指標應該包含 哪些具體內容?其評量創意的高低關鍵為何?以下,研究者參考不同的寫作評量

20

(一)Tiedt(1987)寫作評定量表,包含以下評量指標:

1.流暢性:字數、句數。

2.變通性:想法單位數、想法單位平均長度、複雜句。

2.變通性:想法單位數、想法單位平均長度、複雜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