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力的定義

一直以來,「想像」被認為是內隱的、抽象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中定義「想像」是「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 過去的記憶或類似的經驗,構想具體的形象」。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將「想 像」定義為「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張春興,1989)。而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則將「想像」定義為「在大腦中對 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朱志賢,1989)。

從這些辭典的定義可以得知,「想像」是對過去舊有經驗的重組或整合,產生新 的表徵,而其中重組或整合其實就是涉及心理動態的改變歷程。而這種心理歷程 轉化成為一種能力的展現時,就可稱之為「想像力」,也就是「分析、綜合既得 的舊觀念,以重新創造或構組思想與形象的能力。」(教育部,2007)。

一、想像力的創造性特徵

想像力是一種舊有經驗的重組與再造的能力,因此,與創造力的關係是密不 可分的。然而,這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差異存在。因為想像是一種內隱性的心理 歷程,而「學習者進一步發展出的想像力有可能是創造力發展的前源能力」(許 育齡、梁朝雲,2011),因此,我們可以說,想像力是創造力之前的一種動力。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想像本身就含有創造的因素,而創造力則是想像力的具體實 現結果。

10

Vygotsky (1971,1995)將想像力分成:「再造性」與「創造性」認知兩種類別;

而李璞珉(1996)也就想像歷程中的獨立性、新穎性及創造性三種特徵,將想像 區分為「再造性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創造性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及「幻想」(fantasy)三種類型。其中「再造性想像」,依董奇(1995)

的定義,其意涵其「將以往經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在記憶之中」,也因為這 類想像侷限在記憶活動中,因此,也稱為記憶想像(memory imagination),例 如:講述《白雪公主》的故事,基本上就是重現記憶,並沒有做任何的修改或變 化。而「創造性想像」則依據張春興(1989)定義為「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

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新的構想。」因為它是超越舊有經驗,並提出新的構 想,因此也稱為建構性想像(constructive imagination)。這種想像就能跳脫舊經 驗的框架,擁有更高的創造性成份,例如:撰寫《新白雪公主》的故事,基本上 就是企圖從原有的經驗中翻轉出新的想法或概念,因此創造性的成分相當高,而 這類的想像也才與創造力有相對應的關係。而「幻想」(fantasy)則是「空虛而 不切實際的想法」(教育部,2000),雖然也有想像的成分,但比較不具實用性,

因此,本論文中將不列入討論的範圍。

綜合上述所知,我們可以了解想像力包含「再造性」與「創造性」兩大類別,

其中又以「創造性想像」最能說明想像的創造性特徵。

二、想像力的超越現實性特徵

想像力依照李璞珉(1996)的定義,其中「再造性想像」僅原有經驗或 記憶做擷取,是將已經發生的過去做一重現或重述,這當中想像的成分相當低;

然而,在「創造性想像」中,就蘊含其高度的獨立性、新穎性及創造性指標,因 此代表這類型的想像,與過去舊有經驗相比,是比較新穎且獨特的,更可說是跳 脫過去的框架所產生的原創想像。這與 Singer(1999)提出的創造想像之想法也 有相應之處,他認為想像是「個體從基本感官衍生出的原創心像能力,並反應在 個體記憶、幻想(fantasies)或未來計畫的意識中。」因此,這些原創性的想像,

可以與其它圖像結合,應用在未來的計畫或作品之中,因此有可能產生新的文學、

藝術或科學等等。

另外,在 Finke 與 Slayton(1988)的實徵研究中,他們要求參與者以新 奇想像的方式將簡單的字母、數字或幾何圖形做結合,並從中產出創意的型態符 號。例如:提供參與者一個幾何圖形和字母,要求其以想像的方式結合這些部件 成為可辨認的形態,並產出產品或點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想像力並非 只是將現實事物在腦中重現而已,而是個體在大腦進行運作(例如利用聯結技巧 將樹木與人結合,而形成樹人的概念或圖像),進而產出原創性的事物(邱發忠 等人,2011)。

除此之外,根據陳龍安(1995)的定義,想像力是「能夠想出各種意念,並 加以具體化,超越現實限制的能力」,而這種超越現實框架,不用服膺於現實的 狀態,所以提供了想像力更大的發揮空間。就像 White(1990)所認為的:富有 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知覺及感覺上富饒彈性。而 Ward 與 Wick(2009)認 為在進行創造想像時的心理活動歷程乃是在現存知識領域的範疇中加以延伸

(extend),而所謂的延伸其實就是擴散性思考的展現(邱發忠、陳學志、林耀 南、涂莉苹,2012)。這種擴散性思考長久以來就被認為是創造力發展的潛在動 能,自然也為想像力提供提供超越現實想像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想像力 不僅擁有創造性的思考結構而已,其中的超越現實性,亦為想像力其獨特之處。

三、想像力技巧

「學習者進一步發展出的想像力有可能是創造力發展的前源能力」(許育齡、

梁朝雲,2012),因此要如何提升或訓練想像力,也成為重要的課題。邱發忠等 人(2012)將想像思考區分成兩種類型:

(一)直覺、無意識的聯結方式:個體非經想像技巧的方式,而產生超越現存知 識的點子。

12

SCAMPER

表 2-1-1(續)

SCAMPER

8.模式、典範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