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寮國老華僑和新移民的生活習性

在文檔中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頁 42-51)

第二章 寮國華人現況

第二節 寮國老華僑和新移民的生活習性

一、寮國老華僑

本節為客觀呈現寮國老華僑的現況,特引用當地媒體的一段報導如後:56

「遺落」在寮國的第三代華僑:希望孩子能回到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寮國目前有大量遷徙自雲南、廣東、福建等地的華僑、華人,

俗稱為老僑。他們大多從父輩或祖父輩就在寮國經商並僑居,與當地人相互 婚配,語言習慣也有所改變。

案例一:「我可能難以回到中國,但希望我的孩子們能接受中國的教育,回 到祖國發展。」寮國第三代華僑布鵬,每天都在高溫的炙烤中接一雙女兒放 學。回想一年來自己的經歷,他笑言「不可思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布 鵬的父親從雲南省紅河州迤薩鎮出發,跟隨雲南頗負盛名的商幫之一的迤薩 商幫遠赴寮國經商。後因戰亂等原因,與國內的親人失散。布鵬稱,「父親 跟隨商幫到寮國的頭幾年還與親人有書信往來,1960 年後徹底失去了聯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官方積極支援跨洋尋親並提供幫助,他在朋友和紅河公 安部門的幫助下找到了親人。布鵬表示,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他學 會了寮語,英語成為了他上學後的第二語言。「因為缺少語言環境,我幾乎 不會講中文,即使簡單的交流也難以完成。」於是,大學畢業後,布鵬將家 安在了永珍,這裡有寮國辦學規模最大的華文學校–寮都公學。「希望孩子們 接受中國的教育,講好母語。」布鵬的妻子是寮國人,他們育有一雙兒女,

56 中新社寮國永珍 2017 年 5 月 25 日。

表二-1 2011~2017 年中國對寮國「服務貿易經濟」數據統計表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製表:筆者自製 說明:2015、2016 年資料從缺

指標 2017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中國對寮國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萬美元) 422900 232773 196887 190523 98918

中國對寮國承包工程派出人數(人) 15957 11570 11203 9109 6531 中國對寮國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勞務人員(人) 16879 13664 10912 8715 7011 中國對寮國務合作派出人數(人) 16728 147 313 988 165 中國對寮國勞務合作年末在外人員(人) 19787 1151 1664 1458 928

兒子在讀幼兒園,女兒已進入華文學校讀小學。

案例二:56 歲的李世榮用一口雲南方言說:60 多年前,父親從雲南走馬幫 來到寮國,在這裡定居。「爸爸是紅河呢,媽媽是寮國人,在家他都跟我們 說紅河話。」父親那一輩做的是五金生意,到了他,開始做金礦生意。如今,

他開始放權給兩個兒子,準備交班(王禕、趙曦,2017)。

「寮國華人」在寮國社會內部的定義較為分歧。寮國人一向統稱在寮 國的華人為「秦」,意為中國人。但寮國人稱呼來自兩廣的華人57為「傑」; 稱呼來自雲南的華人為「和」,58寮國人一直明確的區分這三個來源的華人

(羅華,2005)。59

本文所討論的「寮國老華僑」是將「具有中國血統」此一特性作為界 定的大前提,將1990 年之前僑居寮國、或已加入寮國國籍的華人,及移 民三代之內,又或是三代之外仍然認同中國文化60的華裔都包括在內。至 於遷移時間可回溯至十六、十七世紀,世代定居於中寮邊境為數甚多的少 數民族,61因與中國歷史、文化頗有隔閡,筆者認為應以跨境民族62視之,

故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據史料記載,中寮兩國最早的接觸,始於明洪武年間。63西元 1403~

1419 年的期間,南掌國64先後五次遣使向明朝朝貢,中寮兩國往來始自此

57 多為太平天國時期原籍廣東和廣西兩地流入越南的民眾和其他入越謀生的散客。2019 年 4 月 30 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history/aavnozj.html

58 《明史》中,已有記載回族商人組織馬幫從雲南進入緬甸、泰國經商。1874 年杜文秀反清失 敗後,滇西地區回、漢、白、彝各族人民開始大規模移出。他們在異國聚居形成獨特的穆斯林 社會,在緬甸被稱為「潘泰」,在泰國被稱為「秦和」(音 Chinhaw,或翻譯為中國和人),根據 泰語和寮國語詞彙大量相通的語言背景而言,並綜合對泰國穆斯林社會的觀察推斷,寮國的

「和」的稱呼大約具有「中國穆斯林」的意思。

59 根據寮國政府 2015 年的人口調查顯示,和族(Hor)共 12098 人,其中女性 5797 人,男性為 6301 人。大部分西方學者的著作中,他們更常被稱為雲南人(Yunnanese)。他們認為「和」族 稱呼帶有侮辱性而拒絕,只認為自己是信仰穆斯林的中國人。

60 指就讀中文學校,踐行中國風俗但已入籍寮國的華人。

61 中國遷往寮國的少數民族華人為壯族、傣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等,人數為 430,350 人(周鵬,2017)。

62中國方面確定中寮兩國的跨境民族有 10 個(不包括民族成份未定的克蒙人),寮國方面確定有 16 個。這些由中國境內遷入,長期生活在寮國的少數民族,定義上不屬於華人 (羅華,2008)。

63 《順寧府志》卷 2。

64 當時寮國處於南掌國三盛泰王時期,並於明永樂三年(1404 年)取得明朝承認,敕冊為

「寮國宣慰司」。

- 34 -

(申旭,2011,113)。而近代遷入寮國的華人,較多仍是以中國的沿海區 域65和與寮國接壤的雲南、廣西地區為主。

1975 年之前,華人在寮國的分佈,呈南北兩極的特點。寮國北部華人 以雲南籍為主,聚居在南塔(Luangnamtha)、豐沙裡(Phongsaly)66和烏 多姆塞(Oudomxay)等省分,在川壙平原一帶也較為活躍。寮國中南部華 人則以原籍廣東、福建、海南籍為主,主要聚居在永珍市(Vientiane)、他 曲(Thakhek)、沙灣拿吉(Savannakhet)和巴色(Pakse)等沿湄公河的經 濟發達地區。各華人群體在各大城市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如永珍市的 潮州人多,其後依次為客家籍、海南籍、雲南籍。在瑯勃拉邦,初以潮州 籍多,海南籍次之。但因為政治變局(1975 年的華人外逃),潮州和海南 籍的華人都又遷移至泰國、美國、臺灣等地,北部的雲南籍華人則相繼南 下取而代之。

二戰前的華人移民多獨身到寮國謀生,67出洋時時絕大多數都處於 20

~40 歲的青壯年時期,故能憑藉體力勞動打拼,而在寮國存活。因為男女 比例失衡,一些有定居計劃的華人,為獲取更佳的社會關係,以開展商業 活動,而與當地女子結婚。68寮國老一代的華人數量由於歷史上當局政策 的影響,絕大部分已經離開寮國或者轉為選擇入籍成為寮國人,缺乏較為 準確的資料統計。據姚賓介紹,寮國現有老移民約 2~3 萬人,祖籍為廣 東潮州的華人占了總數的 80%以上。

現今在寮國華人社會中較為活躍的第二代老華僑移民,年齡大約都處 於40~50 歲(羅華,2008),這部分華人大多已經融入寮國社會,少數曾 擔任政府高層人士,69或是成為商界大佬(黃文波,2014)。70

65 如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細分為潮州籍、客家籍、海南籍、廣肇籍、東莞籍、惠陽籍及江 浙籍等。

66 南塔和豐沙裡十分靠近邊界,與中國交通便利。

67 華人的早期移民多為小商販,從中國的雲南、廣西或是越南、泰國進入寮國,男性的比例要 大於女性(羅華,2008)。

68 據調查,第一代華人家庭中,母親為寮國人的家庭占總數的大約 2/3(羅華,2008)。

69 如寮國前副總理淩緒光先生。

70 如曾是寮國首富的張貴龍先生。

老華僑 90%以上從事商業和中小企業,71在北部則有相當比例的雲南 籍華人是從事種植與養殖業。憑藉不斷積累的財富,使得寮國華人在當今 寮國社會中處於中產階級的行列。雖然寮國的華人社會規模較小,但因為 缺少善於經商的華人互相競爭,也使得市場上存在較充分發展空間,讓老 華僑在經商條件惡劣的環境下,也仍然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而寮國人信仰 小乘佛教,看重來世不重視今生,對外來的人和事物都有較大的包容力。

因此,寮國的華人社會,在華人人數頗少72的情況下,仍可以維持下來,並 有相當發展。

關於老華僑日常生活的表相,在衣著方面,老華僑的衣著與寮國服飾 的趨同,也許是華人服飾的當地化,或者也是寮國服飾日趨西化的結果,

因此從穿著上,老華僑和寮國人大多難以分辨。飲食上,老華僑都已經習 慣了寮國式的飲食,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生活中,若採取中式飲食,多 具有文化意味,通常是在特別的時間和場合準備,如中國傳統的節日,或 是華人間的聚餐等。老華僑的住屋結構類似寮國當地人,進屋也有脫鞋的 習慣。但相對寮國家庭來說,老華僑住家中的桌椅、櫃子、寢具等傢俱較 為齊全,並且講究風水佈局,光照通風等(羅華,2008)。

宗教上,老華僑也保持著對佛教、道教等傳統宗教的信仰,以及對祖先 的祭祀。老華僑社會中,潮州人占了絕大多數,他們將潮州的「本頭公」

73崇拜帶到了寮國,還有後來發展成為全體華人供奉的土地神。74 此點正 如Bruneau(2008)認為離散者在移入國重新紮根的同時,會建造紀念碑、

庇護所、修道院和其他象徵性(有時是功能性)的場所,以保有離散族裔 和祖國間關聯。寮國老華僑在寮國紮根時,確實也保留了會所、土地公廟、

善堂等象徵性建築,作為其念祖尋根的精神堡壘。

因為各地方言群體隨著華人社會的變遷融為一體,寮國第二、三代的 老華僑現在已經很少仍然使用中國方言了。在通婚的家庭中,寮國語是日

71 寮國政府規定:凡華僑者,不得出任公務員,不得買賣房產,不得參軍。所以,華人從商,

並成為特點。

72 海外華人研究學者莊國土(2004;2009)一直認為寮國華人社會是東南亞規模最小者。

73 本頭公實際上就是土地公,由潮州話念出成為「本頭公」。據說當初第一個來到寮國的華人是 潮州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故土的思念,就將家鄉的「本頭公」供奉起來。但後來有了妻女,就 在本頭公旁添了一個本頭媽,合起來成為「本頭公媽」。

74 設於永珍的福德廟,不論新舊移民都會前往祭拜。

- 36 -

常的交流用語,即便是華人父親和子女的交流也都以寮國語進行。如本節 文始所摘錄之報導所示,送小孩去華文學校學習,重要的是對中文知識的

常的交流用語,即便是華人父親和子女的交流也都以寮國語進行。如本節 文始所摘錄之報導所示,送小孩去華文學校學習,重要的是對中文知識的

在文檔中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頁 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