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The evolving roles of the Chinese in Laos. 指導教授:楊秉煌博士 研 究 生:黃幼娟 中華民國一Ο八年八月.

(2)

(3) 謝辭 此篇論文的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感謝期間得到的諸多支持與協助。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秉煌博士。楊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和 氣溫馨,對於我寫作的進度和方向,總是循循善誘,提供婉轉且專業的指導原則, 讓我得以傾力研究我關切的主題並尋得重點。也很感謝楊聰榮教授在我尚未確定 研究主題之初,鼓勵我大膽跨入陌生的領域。更需感謝口試委員林振興教授與何 致中教授,钜細靡遺地提出許多修正意見,讓我得以跳脫思考的窠臼,覓得新的 視野。 感謝雪妮助教不吝給予許多叮嚀與援助,讓我能及時順利完成審核程序。也 很感謝我的同窗好友,感謝漢文以嚴苛的角度提出批評,讓我重新要求自己寫作 的深度與品質;感謝光輝總是最即時的提供鼓勵與支援。並且感謝諸多不願具名 的寮國華人朋友,在寮國為我安排飲食起居與行程,持續提供研究相關的資訊。 此外,深深感謝女兒總是好好照顧自己,讓我得以重返校園,專心進行研究。 犧牲假期,陪我去陌生的寮國探險。即使遠在異國,亦時時關心我的論文進度並 提供建議與鼓勵,擔任我最親密的研究夥伴。也感謝我常去的咖啡店小夥伴,總 是保留舒適安靜的角落讓我看書,並定時提供飲食。 最後感謝許多未能詳盡提及的人與事,因為這些緣分,成就這篇論文。. i.

(4)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對寮國經濟素有影響力的華人,在寮國歷經共產主義封閉後 再開放的近代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期望呈現當代寮國華人社會的 區域特色及背景,客觀地分析在時代與政治變遷的脈絡下,寮國華人社會 的變與不變。為能清楚地呈現寮國華人「移民決策」的轉折,文中詳述了 諸多華人移民個人的前期生命歷程,包括其在中國與寮國社會的相對位置。 在這樣的回溯中,儘量結合移民個人特徵(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與社 群特徵(社會經濟發展、易達性、遷移紐帶)的分析,以清楚呈現之間的 因果關係,了解移民的決策過程。可以確定的是:移民決策的推力,雖然 有時代背景、國家政策等提供誘因,親緣與鄉緣的紐帶也產生相當影響, 但「個人生命週期的動態」仍是主要因素。拉力部分,寮國當地雖有華人 族裔社區存在,仍需要更多的社會群體支援,以提高宜居性。本文亦在國 際和歷史的大框架下,探討寮國華人社會角色。結合宏觀至微觀的各種觀 察,比較分析寮國華人群體與其他時代及地區移民的差異,期能探得未來 寮國華人移民的動向。關於華人的地位與角色,近年因為中國的興起,寮 國華人–包括屬於離散族裔的老華僑和實踐跨國運作的新移民,其在寮國 的社會地位,均處於前所未有的高度。 關鍵詞:寮國、跨國主義、離散族裔、飛地、華人移民。. ii.

(5) The evolving roles of the Chinese in Laos Abstrac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Laos has long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nation’s econom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ole that the Chinese play on contemporary Laotian society, specifically during the reform after the isolation from its former communism. The studies were done in hopes of captur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n Laos, and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constants and variables within the society throughout time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order to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igrants in Laos and their decision-making, the author described in detail many life stories of Chinese migrants, including their relative social status in both China and Laos. The author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the personal traits (soci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and community tra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migration ties) of the migrants, and concluded the key push factor of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is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migrant’s life”, follow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national policies, globalization, kinship and township. As to the pull factor, although there are Chinese enclaves in Laos, migrants still need more support from communities to minimize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itioning. Under the frameworks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the author combines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Laos and migrants from other times and in other regions, and eventually hopes to predict the flow of future Chinese migrants in Laos. Lastly, due to the rise of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the Chinese in Laos, both the older generation diaspora and the more transnational newer migrants, have reached new heights in Laos in terms of social status. Keywords: Laos, transnationalism, diaspora, enclave, Chinese Migrants. iii.

(6)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 1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架構、範圍、方法與流程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第二章 寮國華人現況. ………………………………………………..………27 ……………………….………..…….27. 第一節 寮國華人的定義與分類. 第二節 寮國老華僑和新移民的生活習性. ………………..……………32. 第三節 華人企業在寮國創業投資的歷史與現況. ……….…………41. ……………………..…………49. 第四節 寮國華人企業的跨國操作 第三章 寮國華人在寮國的社會流動. ……………………………………….57. 第一節 寮國華人新移民的群體. ………………………...……………..57. 第二節 新移民社會流動的特徵與模式. ……………………………71 …………….……..……………75. 第四章 華人在寮國的生活環境與問題 第一節 寮國華人的生活環境. ………………………….…………..75. 第二節 寮國華人生活中的問題. ………………………………………83. 第五章 寮國華人的認同與同化. …………………………………………….93. 第一節 寮國華人的各類認同. ………………..…………………….93. 第二節 寮國華人的社會同化. …………………….………………..99. 第六章. 寮國華人社團的角色. …………………………………………..103 ……………………………….103. 第一節 寮國華人各社團成立過程. …………………………………….108. 第二節 寮國華人和商會的串聯 v.

(8) …………………..…..113. 第七章 寮國華人社會角色的定位與分析 第一節 寮國華人新移民和歐美華人新移民的異同. …………..……..114. 第二節 寮國華人新移民和過去東南亞華僑的異同. …………...…….118. 第三節 寮國新移民和舊移民的差異. …………………………..…………125. 第四節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第八章 結論. ………………………………...121. ……………………………………..………..…………………131. 第一節 對寮國華人的研究心得與研究限制. …….………….……..131. 第二節 寮國老華僑與新移民對中寮關係的影響. ………………………137. 參考文獻. …………………………………….……..……………….……141. vi.

(9) 表目錄 表一-1 寮國基本資料. ……………………………………………….2 ………….……….….32. 表二-1 中國對寮國「服務貿易經濟」數據統計表 表二-2 中國企業在寮國投資行業與所有權分佈統計表. …………….……44. 表二-3「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投資寮國主要專案清單. …………...…….48. 圖目錄 圖一-1 陸鎖國→陸聯國示意圖. ……………………………………….1. 圖一-2 寮國 2013~2017 年人均 GDP 走勢圖. …………………………2. 圖一-3 本論文研究架構說明圖. ………………………………………4. 圖一-4 本論文研究流程說明圖. ……………………………………..7. 圖二-1 近代寮國華人人數變化. ……………………………………….…2 8. 圖二-2 2000~2017 年中寮雙邊貿易走勢圖. …………………………..42. 圖二-3 中資企業對寮國勞工的使用比例分析圖. ………………….….4 3. 圖二-4 2000~2016 年中國企業在寮國投資行業分佈圖. …………..…….45. 圖二-5 2014~2018 年中國對寮國直接投資存量統計圖. …………..…….47. 圖四-1 永珍市唐人街圖 圖六-1 寮國湖南商會幹部名單. …………………………………………….…..82 …………………………………………107. vii.

(10)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當亞洲經濟崛起,重塑了全球秩序(Hedrick-Wong, 2019) ,全球化提高 了東南亞成為生産基地的優勢。1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也是東亞一體化速 度最高的–「大湄公河次區域」新興經濟體地區(羅金義、秦偉燊,2017) , 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個霸權在此競逐影響力。 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建立了新秩序,中國經由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 關係,而在該地區產生影響力。地處湄公河流域中心,作為中南半島唯一 的內陸國,「寮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幸因高山屏障,才阻礙了歷 史上眾多入侵者的長期占領和同化。2但也因交通不便,寮國一直是個工業 基礎薄弱的農業國家,直到 2012 年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寮國的國家發展 方向才從農業轉向工業化。作為東南亞的唯一內陸國,寮國深知只有交通 基礎設施與鄰國互聯互通,才能擺脫陸鎖國的困境。2013 年,中國提出「一 帶一路」 ,期望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區域經濟網絡及其合作制度,寮國正好 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地理位置,寮國主政者也希望藉「一帶一路」打 破長期以來,因地處內陸而經濟不易發展的困境,以改善與鄰國之間的交 通連絡狀況,實現如圖一-1 所示,從「陸鎖國」到 「陸聯國」的轉型願景。. 日經新聞網,2019/01/29。2019 年 4 月 15 日,取自: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manufacturing/34086-2019-01-29-05-00-30.html 2 寮國自 14 世紀中葉以來,就飽受周邊列強侵略之苦。2019 年 4 月 15 日,取自: https://kknews.cc/zh-tw/world/3ejp3l8.html 1. -1-.

(12)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表一-1 寮國基本資料 首都:永珍. 政府體制:共產主義 國家, 一黨制. 宗教:佛教(66%);民間宗教(30.7%); 基督教(1%);其他(2.3%). 語言:寮語. 人口:685 萬(2017). 人均 GDP$2568 美元(2017 年) 世界排名:135/190. 貨幣:基普 (kip). 國土面積:230800 平方公里. 全國 GDP:171.52 億美元 (2017 年) 世界排名:113/190. 資料來源:ASEAN 製表:筆者自行整理. 因為看好寮國交通建設連通後,其據有核心地位的發展潛力,不僅是中 國,亞洲其他經濟強國如日本、韓國等亦努力搶進投資。3而寮國於 1997 年 加入東協組織,即努力加強與各國建立經貿關係。4因此,容或是東協諸國 中最小的經濟體,卻是東協成立以後,GDP 成長率增長最多的國家(參見 圖一-2),在 2113~2017 的 4 年間成長了 50%以上。主要產業為水力發電、 採礦、農業和輕工業。寮國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很多礦產都有待開發,5水 能蘊藏量也居於東南亞國家前列。除了豐富的天然資源,寮國還具有: 政 局穩定、治安良好;工資、地價較鄰國低廉;承租土地耕種、設廠成本低; 並且擁有全球 42 國的最惠國待遇(GSP)等優勢,因此並不意外的成為東 亞增長迅速的經濟體。. 圖一-2 寮國 2013~2017 年人均 GDP 走勢圖 資料來源:CEIC 製圖:筆者自行繪製. 2012 年 10 月,韓國 KOLAO 集團投資台幣 13 億 5000 萬元,興建寮國第一個現代化小貨車 廠,計畫出口到鄰國柬埔寨、緬甸等地。今年 2 月,柬埔寨的丸韓日本銀行(Maruhan Japan Bank)也到永珍設立分行,成為寮國首家的日本金融機構(彭杏珠,2013)。 4 2009 年與紐、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與韓國、印度簽投資及貨品協定;2013 年 2 月正式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5 寮國主要的礦藏有銅、鐵、金、銀、鉛、鋅、鉀鹽及鋁土等。湄公河的水能蘊藏量,有 60% 以上在寮國境內,寮國境內有 20 多條長度達 200 公里以上的河流,水能豐富可建水電站的地 點有 60 多個。2019 年 4 月 15 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finance/qyeo238.html 3. -2-.

(13) 第一章 緒論. 寮國華人的人數不多,一直是東南亞最小的海外華人社群。隨著中寮經 濟不斷發展,中國移民開始湧入該地區。這些近年來從寮國北方進入的中 國人,展開了華人另一個新的移民週期,使得寮國華人在寮國居留的人數 形成前所未有的規模。然而在筆者前往寮國的第一次旅行中,察覺到寮國 人對華人有不同的定義,6亦有親疏遠近之別,而得知寮國華人分為老華僑 和新移民,各自有不同的生活型態、活動範圍與社交場域。7也發現寮國華 人是以內陸湖南省的移入者居多,與筆者過往的認知相異。8促使筆者開始 觀察各個華人區的風貌,並細究其差異,進而開始探詢華人在當地社會地 位的變化。 當代移民理論大多是西方學者基於西方的移民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但 因為社會環境造成移民動機的差異,以及研究者觀點、立場與切入角度的 不同,通常西方理論放到東南亞地區,經常有些扞格。以至於東南亞華僑 雖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其存在的起源卻始終與西方移民理論的假設 頗有距離。而早期東南亞海外華人的研究者,多為歷史學者,大都偏向從 文獻、檔案中研究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及其與中國的關係(莊國土,2012)。現 今不論東西方,投入華人研究的當地華僑漸增,漸可用當地語言,從不同 的角度,進行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國際關係等方面的研究, 與國際學者對話,在民族國家、族群政治、全球化以及中國崛起等問題上, 引發交鋒。然而在西方移民理論興起後的東南亞,除了寮國,一直沒有相 對較具規模的華人移徙潮流出現,故缺少機會以現代移民理論檢視當代華 人在東南亞移徙的動機與結果。再者,寮國乃是山中小國,研究者寡,除 了基本的地理知識外,大部分研究資料從缺,是有關華人社會研究最為貧 乏的國家之一。因此,筆者期以過去研究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所累積的知識 為基礎,對此波華人向寮國移動的潮流,就寮國華人社會進行比較考察, 以探尋移民現象是否有普遍存在的規律性。同時藉闡明寮國華人社會的地 區特色,探明其形成之主要原因,力求對寮國華人新移民的移動過程有較 為合理的解釋,以豐富海外華人研究的內容與規模。 6. 筆者豬至寮國時,每次欲驅車前往中國城,旅館負責叫車的人都要問是去哪一個中國城。 筆者下榻的旅館,即為中國新移民的社交場域。無論是在大廳或餐廳,隨時都可以聽得鄰座 在討論投資的機會和途徑,並介紹相關的投資聯絡人,移交且串聯人脈。 8 因為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過去中國移民的移出地,大多是閩粵沿海地區,而 當代寮國華人新移民是以內陸的湖南省居多。 7. -3-.

(14)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第二節 研究目的、架構、範圍、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目的 除了在華人社會地理學中,提供一塊一直從缺的拼圖之外,也希望以寮 國華人的移民過程,對照眾家國際移民學者的觀點,歸納出西方移民理論 對東南亞華人移民的適用性,找出西方的移民理論套用在東南亞華人移民 現象的扞格之處,為華人移民研究尋求更長久的研究方向與更堅實的理論 支持。. 二、研究架構. 圖一-3 本論文研究架構說明圖 製圖:筆者自繪. -4-.

(15) 第一章 緒論. 本文在緒論後,先以五個章節的篇幅,分別從各個面向討論寮國華人, 力求清晰呈現寮國華人移民的歷史背景與現況。第七章再藉由與不同時代 與地區的海外華人比較,突顯出當代寮國華人的特質,並確認其社會角色 之定位。. 三、研究範圍 空間:因為寮國華人及企業很大一部分都在寮國首都永珍市,因此本文 許多主題均以永珍為主要研究地區,但整體所論華人的活動與現象,並不 限於永珍地區。 時間:寮國於 1986 年實行新經濟政策,開始解除對華人經濟活動的限 制,至 1990 華人開始回流,故本文研究時間主要設定為 1990~2018 年。. 四、 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 為繼承華人移民研究一貫脈絡,筆者研讀分析眾多東西方文獻,除了探 究西方傳統和因應新移民型態出現所發展的理論之適用性,亦期經由搜集 和研讀國內外寮國研究者既有的研究資料,作為進一步分析調查的基礎與 方向。 (二)資料蒐集: 利用搜集散落於各種新舊媒體9的片段資料,整理寮國華人大眾的日常 活動與看法,期能累積並拼湊出寮國華人過去與現在之經濟、社會地位、 教育、信仰、婚姻、風俗各方面的面貌,再加以考察分析,闡釋出華人與 寮國、中國的社會和文化關係。 (三)田野調查: 經由多次前往寮國旅行,對寮國華人社會進行參與觀察,與當地華人深 度訪談並維持聯繫,以持續取得第一手材料,期能得知當地華人之生活細 9. 因現代媒體電子化之特性,筆者定期閱讀整理當地華人慣用之老撾通、掌中寮、老撾資訊 網、老撾要聞、掌上老撾、老撾那些事兒等次媒體中之新聞重點及讀者回饋,抒發心情之短文 投稿,甚至徵人、售物之廣告,以期與時俱進的瞭解當地多彩鮮活的社會文化現象,做為理解 現在即時乃至可見未來的重要管道。 -5-.

(16)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節與心態,瞭解移民與當地融合的趨勢與程度,亦可作為判讀蒐集資料與 文獻適用性之參考。 (四)訪談法: 採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進行。筆者先擬定問題向受訪 者10提出,再依受訪者對於相關議題的回答,隨意發展更多相關問題。訪談 後,依據獲得的資料,進行比較、歸納以及內容分析,以獲得研究的成果。 (五)比較法: 將寮國華人社會放置於全球的時空背景中研究。不僅與過去的寮國及 東南亞華人做比較,也與現代的美國華人新移民做比較,以突顯出寮國華 人確實的特色和定位。亦將華人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看待,將華人社 會以不同的組合因素作為比較主題,個別分析,做出局部的比較。也對寮 國華人社會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現況和價值取向等內在層面與寮國 的現狀做比較,得出華人族群被同化的程度。. 10. 多為寮國永珍當地華人新移民。 -6-.

(17) 第一章 緒論. 五、研究流程. 圖一-4 本論文研究流程說明圖 製圖:筆者自繪. -7-.

(18)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節主要分析移民、認同理論及東南亞研究之相關文獻。首先探討移 民理論,將各種理論與本研究內容相關的部分概述於後;其次討論社會學 中認同理論的發展;最後則分析東南亞華人與寮國相關研究文獻。因此本 節分為三個部份:一、移民相關理論;二、社會學相關理論;三、寮國歷 史相關理論研究。11. 一、移民相關理論 (一)傳統移民理論 「移民」,根據聯合國定義:只要移徙者移出原居國超過一年,或計 畫移出超過 12 個月,即為移民。本世紀以來,移民占西方國家整體人口增 長率的 3/5(Lima, 2010)。依據聯合國經濟事務委員會之統計,全球跨國 移民總數從 1990 年的 1.54 億增加為 2010 年的 2.14 億,在 2050 年預計將 達到 4.05 億(周敏、黎相宜,2013),顯然國際移民在新世紀已呈現出不 同的規模,因此產生的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問題,也引起研究學者的廣泛 關注。 傳統的移民理論,大多是探討人口由祖籍地到移居地的單向、直線性 的流動。目前學界對移民的分類有以下四個標準:遷移的區域、投入資本 的性質、移民的原因和目的、是否主觀上願意遷移(鐘漲寶、杜雲素,2009) ; 或是分成移民動因、移民過程與移民結果三個區塊,加以討論(周敏、黎 相宜,2013)。 「移民動因」是關注跨國人口流動的動機問題。推–拉理論是最早闡述 移民動機的理論,20 世紀由 Herberle 等學者在美國學者 Ravestein 的研究 基礎上所提出(傅義強,2007)。1960 年代,又出現了新古典主義經濟理. 11. 筆者慮及任一理論之形成,均為眾學者大師畢生心力之所寄,其龐雜浩繁非經年累月不能窮 盡,故本章僅略舉其概要,而不詳述各理論內容。且文獻探討僅作為本文研究方向發想之用, 故可能所列或有疏漏,未必詳盡。 -8-.

(19) 第一章 緒論. 論、12新經濟移民理論、13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14世界體系理論15等解釋 國際人口遷移動力機制的理論。關於遷移動因的研究,另外也有分成強調 經濟因素的古典和新古典主義、結構–歷史–功能主義、主體–實踐、綜合取 向等四個大方向的分類方式(鐘漲寶、杜雲素,2009)。 在討論移民社會網絡建構方面的理論有:移民系統理論16、移民網路理 論、組織結構理論、17因果積累論18等(位秀平、楊磊,2014)。 關於討論移民的衝突和整合的理論,在衝突的原因方面,學者提出的 觀點有:經濟利益、文化差異、經濟利益與文化差異綜合論述、象徵性意 義四種觀點(施國慶,2010;宋林飛,1997)。在衝突的社會整合方面, 學者大多強調政府、社會、市場、社區等相關方面的責任(吳明儒,2009)。 為了就移民在遷入地社會的融入過程,提出分類與因果的解釋,而產 生了有關移民「適應模式」一派的理論。按照學者的理論基礎取向,可將 這些理論梳理出「多元文化論」與「同化論」兩大流派(李明歡,2010)。 19 也有因為對經典融合理論的批判而發展出的線性融合理論、曲線融合理. 論、多元文化理論、區隔融合理論以及生態分析等(劉程,2014)。就國 際移民與族群或群體關係,可從古典同化論、分層同化論、多元文化論三 個層次分析(周敏,2013)。 在影響移民適應因素的研究上,則大致分為微觀和宏觀二層面。20對於 古典主義經濟理論(Neoclassical Economics)是由 L. Sjaastad 於 1962 年首先提出,經 M. Todaro 進一步建構而成,認為移民決策不是由孤立的個人因素所決定的,而是由人際關係產生,以家 庭為單位的集體理性決策。 13 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即新遷移經濟學派,其代表人物是 O. Stark、E. Taylor。 14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也稱為雙重勞動市場理論( The dual-labour market theory), 主張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存在對外國勞動力的永久需求,正是這種需求促進了當代人口的跨 國遷移。 15 World Systems Theory。1974 年,Wallerstein 在以「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為代表的 歷史結構論(historical-structuralist theory)基礎上,發展出「依附理論」中,「核心」(core)和「邊 緣」(periphery)的相對概念。 16 由 M. Kritz、L. Lima、H. Zlotnik 等學者基於 A. Mabogunje 對非洲城鄉移民的研究,提出更 進一步的見解。 17 推論國際移民的進程一經開始,便會產生一系列為移民服務的各類私人企業組織、自願團體 和其他非營利組織。這些服務組織隨著時間推移,發展出一種相對穩定的、有助於移民取得進 入外國勞動力市場機會的組織機構,甚至是一門移民產業。 18 由瑞典經濟學家 G. Myrdal 提出的經濟理論,是研究不發達國家發展不均衡所造成的「反彈 效應」。 19 以這兩大流派為基礎,移民的適應模式又可以分為「內化遷入地文化」和「在遷入地構建自 身文化」二種適應模式(鐘漲寶,2009)。 20 從微觀層面分析,原有社會網路和關係資源的缺乏,是造成移民困難和壓力的主要因素,移 民本身條件也影響到他們對困難感知的程度。從宏觀的層面看,則歸納出移民過程中輸出國和 12. -9-.

(20)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移民的成果–國際移民匯款,很多學者也提出各種觀點與論述。移民跨國實 踐最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移民匯款(Schiller, 1992; Guarnizo, 2003; Smith, 2005),還包括宗教饋贈、政治饋贈,對於祖籍國民主及政治制度改革以 及 社 會 饋 贈 ( 流 動 於移 居 地 與 祖籍 地 的 觀 念 、 行 為 及社 會 資 本 )等 (Grasmuck and Pessar, 1991; Levitt, 1998; Goldring, 2004)。學術界主要從 利他21、利己、隱性家庭合約22等角度分析移民的匯款動機(黎相宜、周敏, 2012)。. (二)跨國主義理論 1.跨國主義與跨國移民 「跨國」(transnational)一詞,1960 年代經濟學家就廣泛使用。Portes (2001)認為跨國移民現象幾個世紀前就存在,歷史上的跨國行動者主要 有貿易散居者、勞工移民、政治激進分子。Wallerstein 在 1970~80 年間 曾提出用世界體系的方法去研究跨國移民的經濟聯繫。Kennedy(2002)也 認為宗教、族群散居者、跨地區貿易團體、超國家組織在現代國家之前就 存在。Levitt(2007)認為當代與歷史上主要的跨國行動者的區別為:當代跨 國關係技術上便利很多,早期移民的交通和通訊相當不便;今天的移民通 常強烈認同居住國的價值觀念;今天移民的居住國大都能容忍族群的多樣 化以及長期的跨國聯繫;全球性傳播減小了母國和居住國文化的差異;益 發依賴移民僑匯和政治支持的國家,實施強化移民母國成員身份和參與的 政策(潮龍起,2007)。 冷戰之後跨國移民風潮日興,直到 1995 年,Schille & Blanc23才將跨國 概念引入移民學領域,把跨國主義界定為移民構建和維繫他們出生地和定 居地多重社會關係連接的過程。此後,關於跨國主義的研究激增,跨國主 義漸成為理解當代進行跨國實踐的基本方式之一,尤其是在討論移徙者時。 輸入國的政治和法律體制、物質基礎、社會制度以及移民者的認同和生活技能都是影響因素 (Ludger Pries, 2013)。 21 移民決策和匯款使用方式是家庭生存戰略決策的組成部分。 22 認為移民家庭由移民成員和留守成員組成,移出的家庭成員和選擇留在家鄉的其他家庭成員相 互之間建立一種隱性合約,以維護家庭的兩地生存的基本需求和共同利益。 23 1990 年代,Basch, Schiller, Blanc 三位學者研究發現,在 Grenada, St. V incent, Haiti, Philippines 等地的移民經歷和生活,並未被嚴格地限定在母國或居住國,因為先進的交通和通 訊技術,是頻繁穿梭在母國和居住國間,積極參加故鄉/與定居國的活動。在這些實證研究的基 礎上,三位學者認為,「新式移民」透過移民把兩端的社會帶到一個社會場域中,而生成為一 種新移民型態。 - 10 -.

(21) 第一章 緒論. 有許多方法可以討論移徙者跨國實踐(Levitt & Jaworsky, 2007):人們可 以將這一知識體系系統化,成為經濟、政治、文化或宗教等維度或領域的 功能(Vertovec, 1999);或區分不同世代的移徙者(Portes, Guarnizo & Landolt, 1999) ;或者,人們可以區分移民開發的各種類型的跨國「社會空 間」(Faist, 1999; Pries, 2008)。Portes 則認為不可無限泛化跨國主義的概 念,應特指一種有規律的、持續性的跨國社會聯繫,如高頻率的資訊交換、 新創的跨國交易模式或頻繁的跨國聯繫與旅行等,跨國實踐應該是個人和 家庭間經常性、非制度化的聯繫,而非偶發性、制度化的、移民社區的跨 國實踐。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跨國實踐的頻率、型態、範圍及深度等 特質,是跨國主義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學術界的定義上,Vertovec 認為跨國主義是泛指「將跨越國界的人 們或機構,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和互動關係」;移民跨國主義是指外國出生 跨越國界的居民,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定期參與活動(Lima, 2010)。跨國移民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或理論,24但較諸過去長期偶爾一 次的移民歸鄉行為,一年一度的僑匯,在過去二十年,因為運輸和通信技 術的進步,跨國移民在移出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上的參與程度,是前 幾代的移民無法想像的(Lima)。現代各種便捷、低廉的交通與通訊方法, 使大部分的人均可採取跨國生活模式(范可,2012)。 跨國移民不同於我們所認知的移民(范可,2012) 。整體而言,傳統國 際移民理論主要關注的是人口由祖籍地到移居地的單向度、直線性的流動, 採二元對立的研究概念,移民輸出國和輸入國之間具有競爭且對立的利益 格局。但是因為全球化興起後的跨界流通便捷性,促使更多在移入國建立 起新家庭、新社區的國際移民,仍然與移出國在產業、金融、貿易、政治、 文化等詞面,保持頻繁有序的聯繫,這其中的途徑與效應,是值得研究的 方向。 Dahinden(2017)主張,跨國就是「移動性」和「地點」這兩個維度結 24. 雖然跨國主義理論的概念和研究範圍相對較新,但移民事實的本質,即使在西方也不新奇。 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主導的移民浪潮中,許多新移民留下了家庭成員隻身到美國。1870 年 至 1910 年間, 近 80% 的義大利移民是沒有妻子或孩子的男子。許多猶太男子同樣單獨來到美 國, 後來又匯錢資助其他家庭成員的機票。1900 年至 1906 年期間, 紐約郵局向外國發出了 1 230 萬個人匯票, 其中一半的美元價值流向義大利、匈牙利和斯拉夫國家 (Foner, 2000)。. - 11 -.

(22)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合形成的影響。流動性程度對一個人成為跨國移徙者的不同方式,產生重 要影響。跨國實踐也與環境的制約因素25和機會有關,剛在新國家定居的 移徙者,其發展的跨國空間形式也不同於持續從事跨國活動的迴圈移徙者 (circular migrants)。 跨國移民活動涵括了創業和就業的替代方法,甚至是創造財富特別有 希望的途徑。跨國活動可以透過創建和維護混合文化形式而提升多元文化 水準。準此,很明顯跨國主義在社區、個人身份認同和經濟發展等概念上, 是有廣泛的影響(Portes, 2010)。Nadje, Al- Ali(2002)等人在對歐洲地區的 移民研究中,提出以「行為」和「能力」兩個層面上去解析跨國實踐。研 究認為:移民個人的人力資本,如語言、教育、公民身份、職業技能,以 及主要人口特徵,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是決定跨國實踐的形式與 規模的主要因素。Huntington(2004)認為大多為族群中的精英,才有條件 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但也有學者如 Chu(2010)是持相反意見。Huntington 還認為,有條件如此過跨國生活的精英人士,應該是最認同世界主義的一 個群體。 跨國移民在不同的國家間遷移,過著跨境的生活,擁有跨境的社會關 係(Schiller, 2003)。這種類型的移民,並不會積極爭取移入國的公民權, 他們需要的是能自由遊走在相關國家之間,不會非常堅持他們擁有哪個國 家的國籍。Stephen(2007)認為:當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遊走成為生活常態, 因為在文化價值、社會期待、社會互動模式等方面,都是由一種以上的社 經制度所形塑,歸屬感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多位學者主張:長久的跨境 生活,會造成跨國移民國家從屬性的弱化(Ong, 1999; Huntington, 2004) 。 與離散族裔不同,跨國移民、跨國商人或走私者並不急著建立一個象 徵資本豐厚,可以傳世的持久社會網路,也不尋求建立一個跨國社會群體。 他們首先尋求在自己的家鄉蓋房子,先提高在家鄉的社會階層,如果可能, 他們也在自己的定居地如法炮製。跨國移徙者對原籍社區和東道國均相當 依賴,使其未能像離散族裔那樣在異鄉獨立生活。他們所屬的社會群體, 往往不超過原籍社區及其移民網路,而離散族裔則有一種屬於具有理想的 流亡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感覺。但跨國社區,有時是跨國民族主義的 25. 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制約因素阻礙了跨國行動的某些可能性,助長了其他行動。 - 12 -.

(23) 第一章 緒論. 承載者,跨國民族主義出現在不同行為者的互動中,並試圖影響其起源的 國家及其定居國。Bruneau(2008)特舉出在歐盟這樣的跨國區域框架內,雙 重國籍和移民流動有利於產生不同於長期散居國外者的新的跨界社區。 雖然移民群體在居住國所遭遇歧視和敵視的程度,也影響到移民是否 採取適應性的跨國主義策略,但並不只是在移民遭到歧視的國家中,移民 才會採取跨國行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實行多元文化政策的移民 國家,少數族群移民往往有更多機會保持他們的文化特徵以及與母國的聯 繫,也是採行跨國實踐。而若移民輸出國政府為僑民提供雙重政治身份、 把居住在國外的移民看作其政體的延伸部分,建構「非領土化民族國家」 的政治企圖,則可能會更加促進跨國移民的產生(Schiller,1992; Portes, 1999)。 在建立關於全球化力量影響移徙問題的觀點時, 「跨國社會場域」的概 念使論點更加明確。 「跨國社會場域」是直接或間接將個人與位於一個以上 國家的團體聯繫起來的網路。這些聯繫是動態權力的一部分,經由這種動 態權力,這些被確認的社會關係描述了「社會空間」 (Basch, Schiller & Blanc 1994; Schiller, 2003, 2004, 2005)。隨著日益密切的跨國實踐運作,物理性 的距離被虛擬的網路距離取代,地理和國界定義上的束縛消失,一個抽象 的「社會空間」因此出現,Faist 將此空間闡述為「延跨多國邊界的各種紐 帶、網路和組織中的位置以及組織的網路等三者的綜合體」,跨國社會空 間呈現一個動態社會進程,文化、經濟和政治資本在空間中不斷的積累與 轉換,這些資本的交換和使用,促進了移民的全球流動;這個跳脫物理環 境的空間,也包括很多並未流動的人和團體。因此該社會的活動,既受到 「在場」者的支配,同時也受到「不在場」者的支配,並可進而影響了該 社會人們的行為策略以及對事物的態度;跨國生活是一種可逆的生存和發 展策略,甚至在出生國以外居住相當長時間的移民和難民,也常和原籍地 保持密切的跨國聯繫;跨國聯繫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家庭和家族;也可以 是制度化的,如在移民輸出國和接收國建立的政黨分支機構(丁月牙,2012; 潮龍起,2007)。 超越國界的跨國空間出現,改變了原本基於地緣關係而存在的各種社 會關係。在跨國空間裡,停留在身邊的可能是陌生人,最親密的人卻可能 - 13 -.

(24)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遠在千里之外(丁月牙,2015)。傳統文化中的血緣責任與義務關係,在 跨國空間內,得以有新的延續方式。相隔千里的移民和留在國內的親人, 因為跨國空間新的聯繫手段,而能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以各種形態履行其 對家庭的職責(Gray, 2002)。在虛擬世界裡,人們如何確立自己的身份? 移民團體如何使用網路工具進行宣傳?新的媒體工具如何進入並影響了 民族意識?這些都為學者提供了新的令人振奮的研究可能性(Vertovec, 2014)。一個網路空間的組織能量是由其所擁有的連結點的數量與品質決 定。每個單位(可以是個人或組織機構)所擁有的社會關係資本狀態,則 是由其在此網路中的所佔據之位置,所連接的有效節點,以及其資源交換 的頻率和數量所決定。如果這個網路關係中,同時還附帶有承諾、信任、 責任、義務和組織模式等元素,那麼就有一個「跨國共同體」可依此跨國 網路產生(transnational community),它是跨國空間更為穩定的存在方式 (Riccio, 2001)。 Vertovec(2014)為使跨國主義研究變得脈絡清晰,經由文獻分析,歸納 出投資路徑、政治參與場所、本土性或者地方的重構、意識類型、社會隱 喻、文化再造模式等六大跨國主義研究主題。Portes 等人特別指出,從個 人的生命史和行動入手,去研究跨國主義,是「瞭解跨國主義的制度基礎 及其結構效應」最有效的方式,以跨國主義為觀察移民日常生活的框架, 這樣對個體行為的研究,應該先於傳統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等研究題材。 關於對跨國移民的研究方法,Vertovec 也建議研究者追蹤移民個人的經歷, 強調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微小改變對生命歷程產生的重大影響。 Vertovec(2014)鑒於跨國主義具有持續變遷之特徵,認為當時要預言 跨國主義未來將如何發展?為時尚早。考慮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 認為跨國實踐仍是一個高度不穩定的行為模式。而專門研究跨國「華商」 的樸光星(2010),其得到的結論是:「跨國主義」可能會消解「民族國 家」和「民族主義」,但也可能會增強民族國家的能力。中國經濟起飛過 程中,「華商」所產生的作用,可以說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跨國主義」 成為民族國家整合其國內外的資源,是加強其對外影響力的有效手段。 2.跨國主義與離散 - 14 -.

(25) 第一章 緒論. 「離散」近年來也經常被作為分析移民現象的一種類型(Brubaker, 2005; Wahlbeck, 2002) 。 「離散」 (Diaspora)或「離散點」 (diasporas)是近 十多年來,移民學術圈出現頻率很高的術語。 「離散」一詞原先指的是猶太 人和亞美尼亞人被逐出家園後的流離失所狀況。現在已有較為廣泛的意義, 不限定用在猶太人身上,而可用來泛指定居在遠離其先人故土的人群。韋 伯( Max Weber)於 1905 年已經使用 Diaspora 之詞稱呼猶太以外的其他人 群。26「離散」 (Diaspora)這個字蓄藏著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感 情色彩。「離散」甚至成為一種「情結」 (Diasporic complex) ,因為離散者 起初迫於生計或對現狀不滿而出走,經過長期寓居海外的心路變化,對家 國反而更產生懷念與忠誠,故形成相當矛盾的情結。 「離散」概念在強調多元(multiplicity)的同時,也要求民族國家的一 致性(uniformity) 。因而「是否跨國」是離散與族群性的差異所在(范可, 2012)。離散族裔與空間或領土之間的關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屬於離散 族裔意味著能夠在跨國世界範圍、地方社區層次以及東道國或母國的層面 上同時生活,因此將這三個層面結合起來,同時使其中一兩個層面具有特 權。根據他們在世代家譜中的地位,這種組合因人而異(Bruneau, 2008) 。 Cohen(2008)提出了離散的九大特徵:從原來的家鄉移居;為了就業、 貿易或殖民活動從祖籍國向外流動;關於祖籍國的集體記憶和神話;對真 實或想像中的祖籍國堅持理想化;回流或不規律回訪;族群意識強烈;與 移居國社會關係緊張;對生活在其他國家的本族同胞有團結意識及在移居 國開創豐富多彩的生活。 《離散族裔、媒體和文化手冊》 (Tsagarousianou & Retis-Rivas, 2019). 就離散族裔現象、媒體和文化的交叉問題,進行關鍵辯論和較先進的研究, 提供了關於離散族裔和媒體相關知識領域的權威概述研究。但范可(2012) 主張,當代跨越國界的遷徙者稍少於全球總人口的 3%,未較過去幾個世紀 為多,而離散卻成為為移民研究的重點之一,實肇於現代先進的通訊與傳 播媒體,可以使每個地區即時呈現在世人眼前,這就形成「離散化」 (diasporization)的作用。所以, 「離散化」應是一種隱喻,用來指涉我們 26. 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 - 15 -.

(26)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這個文化日益多元,不同文化元素全球性互相傳播的世界。 跨國主義和離散不是同義詞,但經常被交替使用。跨國主義往往被認 為是一個比離散更為寬泛、更具包容性的概念。Boböck 和 Faist(2010) 在《散居國外者與跨國主義: 概念、理論與倫理》一書的結論中提示,跨 國主義和離散的含義必須從其實際用途中推斷出來。這也表明,對於這些 概念,目前學術價值的最佳檢驗標準,在於它們引發新的研究觀點和問題 的能力。 3.跨國主義與其他概念比較 在和其他觀念的相對理解上,跨國主義和「全球化」差別是跨國主義 涉及的範圍較為有限。全球化理論討論的是去中心化、非領土化的過程, 藉消弭地域與國家間的差異而獲利;跨國主義的實踐過程落在兩個或兩個 以上的國家,不僅不傾向去國家化(Kearney, 1995; Faist, 2000),反而是利用 地域與國家間的落差獲利。再者,從「民族國家理論」的立場看移民的經 常性跨國實踐,會擔心對民族國家邊界造成的嚴重侵蝕,使國家邊界遭到 削弱,國家管理職能日益衰退,但 MP Smith(2017)認為:根據歷史,海外 移民社 群的 跨國聯 繫, 有助 於民 族國家 提升 其國 家地位 。 Waldinger, Fitzgerald(2004)等亦贊同國家採取控制跨越領土邊界的遷入與移出;規定 其公民資格等手段,仍可規範移民及其族群跨國行動的選擇,解決個人效 忠和政治忠誠的問題。. (三)族裔飛地 飛地(enclave)可指「國中之國」,為國土之中由外國或異族所轄之 地。 「族裔飛地」 (ethnic enclave)是城市中的一個地區(通常是一個社區) , 來自類似族裔背景的人大量集中在這裡。可理解為特定族裔的聚居區及其 所衍生的生存空間,與主流社會相對區隔卻又彼此界定,通常用來描述特 定地理區域內之離散社群,因粘附於其原鄉語言文化的傾向而彼此聚集、 共謀生計,且在此區域內形成特殊經濟表現及文化地景的現象。雖然族裔 飛地的成因、內涵及形態不盡相同,卻大多離不開人口遷徙及都市發展的 政經脈絡(陳琮淵,2018) 。多年來各國學者對傳統「唐人街」的研究,就 是基於這樣的假設,視唐人街為一個少數民族–中國人–的民族飛地(Luk - 16 -.

(27) 第一章 緒論. and Phan, 2005)。在解釋這些族裔飛地時,2015 年的《世界移徙報告》指 出了新移入者會存在許多障礙,他們往往有語言障礙、文化障礙、法律障 礙,沒有社會關係。 族裔飛地的核心理論是族裔經濟(ethnic economy) ,源於社會學家對 於普世常見的移民活動及少數族裔居聚現象的研究,作為學術次領域,大 多由歐美學界所界定及發揚。就學術典範的演進來看,族裔經濟奠基於 Max Weber 經濟行動的社會學考察,並以芝加哥都市社會學學派(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ociology)的「都市及社區研究」為主要智識源流,傾向 不把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等現象當成「社會問題」 ,而視為「社會學問題」 ; 以現實的政治脈絡而言,在 1960~70 年代西方國家反戰、追求社會正義、 打破族群藩籬的時代氛圍下,學界開始轉向關注移民及少數族裔的生存與 發展。1980 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中心,「族裔經濟」研究伴隨著「新經濟 社會學」 (new economic sociology)的復甦,逐漸發展成社會學的一個分支 領域(陳琮淵,2018)。 Wilson & Portes(1980)主張「族裔飛地」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經濟適 應,這種適應是為了協助新移民克服進入主流工作力市場的障礙(Qadeer & Kumar, 2006)。基於信任和民族團結的關係,飛地裡提供了一個受保 護的環境,享有就業、工作力的特權(Wilson & Portes,1980)、資訊、貸 款(Light, 1972; Bonacich, 1980)、經驗或資本(Portes, 1992)。這些資源 在整體競爭環境中幾乎可以具有壟斷優勢(Light & Gold, 2000),並通過 社會網路進行動員,因此,社交網路是社會關係資本的基礎。 作為一種社會生態系統, 「飛地」被允許從彈性的角度看待。ValenzuelaGarcia 於 2017 年重新定義了「民族聚居區」,考慮了可用於使該術語適應 全球經濟動態並將其與地域固定和限制地點分離的新方法,並記錄了法國 與西班牙將「飛地」作為一個「有彈性實體」處理的多樣性作法。 對「飛地」特殊性的理解,其實早在 1980 年代,眾多學者即已標示。 Portes 和 Bach(1985)聲稱,飛地是一個獨特的經濟個體,飛地中的人具 有較其教育程度更密切相關的經濟利益。族裔飛地構成了一種「不同形式 的經濟適應 」(Wilson & Portes, 1980)。「族裔飛地經濟」一詞是民族 經濟總體框架內的一個特例(Zhou, 2004; Kaplan & Li, 2006)。 這些組織 - 17 -.

(28)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的特點是:移民的空間集中,這些公司僱用的大部分工人具相同國籍,以 及在製造業和商業部門的多樣性。 在「族裔飛地經濟」的經營研究方面,Werbner(2001)主張族裔企 業存在一個因內部彼此間關係所產生的「社會空間」,通過在關鍵節點中 交易特定的商品和商品,而產生垂直和水平組織。其他對族裔飛地經濟獲 利 有 貢 獻 的 特 點是 跨 國 主 義, 企業 家 精 神 和 移 民定 居 點 之 間的 聯繫 (Portes, 2003 ; 2004)。 Portes, uarnizo & Haller(2002)研究了移民社區 中跨國企業家的興起,並引入了「跨國社會空間」的概念,以捕捉一些民 族企業的動態。 Landolt(2001)審查了連接美國和薩爾瓦多兩個薩爾瓦 多定居點的跨國經濟操作的案例研究。經由對薩爾瓦多人之間跨國企業 家精神的性質進行理論分析,她認為:「跨國企業家精神」超越了侷限於 移民人口內的交易範圍,故得以拿下了薩爾瓦多市區的整個商圈。Stefoni (2013)從跨國角度展示了拉丁美洲移民高度集中的商務工作和日常運 作,在智利聖地牙哥市中心的標誌性的「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中,建置了一個「跨國族裔飛地」。Miera(2008)解釋了在歐洲柏林, 波蘭企業家的策略,凸顯了「跨國社會網絡」和「流動」在國家和跨國市 場條件和政治–制度框架背景下的相關性。 Ma Mung(1992)描述了中國 僑民如何圍繞創業中心構建生活圈,其活動與「身份維度占據主導地位的 經濟組織」緊密相關。. 二、社會學相關理論 (一)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指個人在社會相對關係位置上的行為模式。它規定了一 個人活動的特定範圍和與個人的地位相對應的權利、義務與行為規範,是 社會對一個處於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雖然「角色」這個詞在歐洲語 言中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但作為一種社會學概念,這個術語是在 1920~ 30 年代才開始使用。 經由 G. H. Mead, J. L. Moreno, T. Parsons and R. Linton 等學者的相關著述,使它在社會學理論中逐漸被重視,而成為一個次學門。. - 18 -.

(29) 第一章 緒論. 芝加哥學派最早系統性地運用「社會角色」概念。G. H. Mead27使用此 概念,說明在人們往來中,可以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以及說明個人與社 會的關係。他主張角色在互動過程中形成,一個地位及其附著的角色絕不 全然是這個人本身,但每一個角色都占據一個人生活的某一部分。不過對 在此一特定範圍內,發生相互行為的另一方而言,己方是被期待某些相應 行為的。在這個意義上,角色即是一個人在某種場合,扮演相應行為的理 想狀態。社會角色有時也被定義為社會地位,意味著與社會地位相關的行 為或典型。在社會學中,有文化角色、社會分化、性別角色等不同類別的 社會角色。. (二)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現代社會學家對「社會階層」 (social class)的定義,大多採用韋伯(Max Weber)的說法,將其定義為一個在財富、權力和聲望方面排列得很接近的 一群人。社會學家馬克思(Karl Marx)則是探討客觀階級與主觀階級意識 關係的源頭,他是以資本與生產工具的所有權區分社會階層模式,即為「資 本家」階級與「無產」階級。Wright(2003)再就馬克思的概念,細分社會 群體為四個階級: 資本家、小資產階級、經理和工人。Gilbert 和 Kahl(1982) 還曾發展出由六個階級28組成的社會階級模式。 在社會學領域中,通常都是以職業和經濟結構作為各種階級理論的主 要依據。韋伯學派提出的社會分層理論,雖然更重視教育程度、生活方式、 個人威望等身份及文化因素在階級建構過程中的作用,仍不免強調階級結 構的決定性影響。Ulrich(1999)則就社會階層提出「社會容器模型」看法, 將社會視為一個封閉的實體,一個具有內在發展規律,有清晰階層式的社 會結構,其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社會地位。Jilbert 和 Kahl(1982) 歸類出決定社會階層的因素分為三類:經濟變數、社會互動變數和政治變 數。 既然社會階級是指擁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人們所組成的群體,那 其中「社會地位」就是指個人在社會裡所擁有的財富、權勢、或聲望,以 及個人可用來影響或支配他人的資源(蔡文輝,1997)。而社會流動(social 27 28. 芝加哥學派創始人。 資本主義階級、中上階層、 下層中產階級、工人階級、在業窮人和下層階級。 - 19 -.

(30)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mobility) ,是指個人或團體在社會同一階層內或各階層間的移動(龍冠海, 1971),由 Sorokin 於 1927 年首度提出。Valadez(1996)研究發現教育是 社會流動的最重要條件。Bowles 和 Gintis(2011)從經濟與政治因素的觀 點,歸納出社會階級背景影響教育程度的事實,使得不平等的社會分工現 象在下一代社會中還是出現,謂之「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 (三)場域理論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結合馬克思和韋伯的理論傳統後,在《區隔》 (1984)29一書中建立了一種更為複雜的理論。主張「社會空間」是一個包 含由不同資本總量和資本結構決定各種位置的多元空間。而「階級」則指 「社會空間」內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位置差異。布迪厄為超越馬克思主義者 的「經濟主義」傾向,提出「文化階級理論」,將階級與階層問題放在文 化的視野下加以探究,提議用「資本」概念取代生產手段並將此作為階級 分類的標準。30而在此理論中,「資本」不再局限於經濟資本,而是一個由 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關係資本等多重因素組合而成的複雜概念。 「文 化階級理論」的最重要主張並不在階級劃分上,而是對資本總量大致相同 的團體或階層,即對同一階級內部各不同團體或階層所作出的區分。 Bourdieu「文化資本」的觀點,主張學校組織的教育課程內容,與對學 生的選擇與淘汰,考試與文憑的授予均對原本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宰製階 級更有利;而社會低下階層中,本身家庭文化貧乏的兒童,更可能成為「文 化不利」學生,因為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的斷層,學習容易遭受挫折 與失敗,所以下一代仍不免淪為社會低下階層;因此,「文化資本」的累 積就是社會地位再製的重要手段,謂之「文化再製」(Bourdieu, 1990; 1993; 1996)。 所謂「場域」,就是一個由各種社會地位和職務所建構出來的空間,其 性質取決於這些空間的成員,每個人所佔據的社會地位和職務。不同的地 位和職務,使得建立於職務佔有者之間的關係,呈現不同的網路體系,因 而也使各種場域的性質有所區別(Bourdieu, 1996)。「軌跡」(trajectoire) 則是布迪厄專門用來表現個人或團體上升與下降趨勢的概念,和社會流動 29 30.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Bourdieu(1984). Distinction, p 69. - 20 -.

(31) 第一章 緒論. 理論中的「移動」概念相當類似。團體軌跡基本對應於強制性流動,而個 人軌跡則對應於純粹流動。Bourdieu 認為,人類活動的目標在於各種不同 資本的累積和獨佔,以維護或提升個人處於場域中的地位。社會生活本身 即是一種持續的地位鬥爭,而每一場域就是鬥爭所在的空間,由於場域中 的每一個行動主體,都具有其佔據的份量和權力,因此場域也被視為一個 權力的分配場所(Bourdieu & Wacquant,1998)。. 三、歷史學相關理論 (一)東南亞華人的認同 「認同」是指:個人在感情上認定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因而在行為方 式、價值標準等方面加以模倣,而使本人與他人或團體趨於一致的心理歷 程(教育部詞條百科,2019) 。31 Jenkins(1996)認為:認同的過程就是追 求與他人相似或者與他人相區別的過程。張淑華(2013)從心理學角度把 身份認同定義為: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以及所 伴隨的情感體驗和對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理歷程。身份認同的結構分類 有三種: 「個體身份認同」是關於個人價值觀、理想、目標、情感和主觀的 連續性和獨特性的感覺; 「社會身份認同」是關於與他人相聯繫的自我和個 人的公眾形象; 「集體身份認同」是指那些與社會和人口統計學群體的從屬 關係有關的自我概念。游美惠(2005)主張一個人要形成充足的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必須透過許多途徑,包括性別認同,家族認同,社會階層 認同,以及宗教認同等。 海外華人的認同研究,大多聚焦於社會學的認同分析。社會學領域中的 「身份認同」 ,意指主體對其身份或角色因認知而產生的共識,並論及這類 共識對社會關係的影響。西方學者大多把「身份認同」研究的重心,放在 國籍、族群與宗教上(Baumann, 1999; Joseph, 2004) 。而有時在西方的民族 認同模式中,國家被視為文化共同體,或文化是表現於種族或宗教中(Smith, 1991) 。石德生(2010)將社會認同的組成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 微觀層面的社會認同是例如性別認同;中觀層面則含有「組織認同」 、「職 業認同」等;宏觀層面的社會認同就包括「地域認同」、「民族認同」 、 「國 2019 年 4 月 21 日,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AA%8D%E5%90%8C. 31. - 21 -.

(32)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家及其制度政策認同」等類別。他同時主張這些認同都建構於認同目標的 特性與意義上。而對於這些目標的詮釋,可能又源自文化因素,如地域文 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故而社會認同的本質也可說是文化的認同。 谷家榮(2009)曾主張跨境民族更加注重形塑和提升「區域性」社會身 份, 「區域」認同意識普遍強於國家認同和族群認同。孫謙(1994)亦指出: 所謂地域認同,是指個人與土地關係的確認,是一種對居住地區以及對這 一地區人文景觀的歸屬意識。 二戰後東南亞華人在國籍歸化、認同觀念、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教育 水準、政治覺悟、分佈流向等方面經歷了巨大變化,是東南亞華僑史上最 深刻、最劇烈、最根本的變化。華人認同的傾向也產生巨大改變,但郭梁 (1992)推估:中國學者大約自 1980 年代初期,才開始接觸到「認同」這 個術語及其研究。32 關於華人認同的研究方向,文崇一(1969)主張西方人的理論未必適用 於東方社會,陳志明(1999)認為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及國家認同的區 分,是華人認同研究需要優先處理的部分。族群認同方面,延續華裔族群 認同的不一定是華語的使用,即使不講任何一種漢語方言的華裔,可能依 舊會自我認同為華人,因此文化認同和族群認同需要更謹慎區分。文化–特 別是其中「語言」的部分–可表現認同的類型;而不同層次的文化涵化,可 形成對族群認同不同的理解(陳志明,1999)。 李盈慧(2004)提出多位歷史學家都曾強調: (一)華人並非一個整體, 他們有階級的區別、教育的不同、生於中國或居留地的差異等等,這些因 素都形成華人的不同類型而影響其對中國的認同; (二)華人對中國的認同 不可高估,隨著時間、事件、居留地情勢、中國政局的變化,華人對中國 的認同也有所歧異。「辛亥革命」前,「華商」是海外華人群體的主角,但 華商是最晚感知到中國民族主義的,是革命份子激發了華人對中國的認同; 之後,華人的中國認同持續強化,此時, 「華僑」是海外華人群體的主角;. 約始自 1983 年 7 月,王賡武教授去中國訪問,在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作了題為《十九世紀 以來新馬的華人教育政策》的學術講演。. 32. - 22 -.

(33) 第一章 緒論 33到二次大戰後華人對中國的認同逐漸消退, 「華商」再度成為海外華人間. 的主角。這個循環,代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華人對中國認同熱潮的起落。 依據王賡武教授的看法, 「華僑」終將式微,意味著華人對中國的認同將逐 漸淡化,而經濟利益的追求才是華人性格的基調(李盈慧,2004)。 當代的東南亞華人與其他很多民族類似,不具有單一認同而傾向多重 認同。若想分析他們,就必須瞭解他們所採納的一整套認同。這些多重認 同的問題包含許多可變因素,因此很容易混淆。王賡武(1985)認為解決 這個問題的最好途徑是先確立規範的觀念,然後去理解華人從對規範作出 反應到認同於規範的轉變方式。準此,王賡武總結出 1980 年代的東南亞變 局中,華人認同的輪廓為:(1)由傳統華人價值觀衍生出的歷史認同,仍 然存在。不過,已被涵化於更廣泛、並且更具解釋力的文化認同概念中和。 (2)華人民族主義式微,社會〈社區)認同趨向於被較中立、較溫和的人 種認同概念所取代。 (3)民族(當地)認同是 1980 年代東南亞多數華人共 有的認同。34(4)文化認同涵化了傳統的歷史認同,成為各種認同中最有 彈性的一種概念。(5)人種認同從種族起源的角度修正了文化認同。(6) 階級認同的邏輯基礎是跨越人種界限。如果華人種族認同沒有被同化,那 麼華人可能認同於跨越國界的其它華人的階級利益。對於大多數的民族國 家來說,這種階級認同極可能是引起動亂的因素。王賡武並據前述之分析 輪廓建構出華人認同的四個分析規範:國家認同(National)、階級認同 (Class)、文化認同(Culture)和種族認同(Ethnic)(Wang, 1988)。. (二)寮國研究 與寮國相關的研究,在書籍方面,以英文發表的較中文的為多。筆者 於此僅舉較具學術性的著述,35略加介紹。 2011 年由雲南文庫出版的《老撾史》 ,作者申旭以詳盡資料為基礎,完 整地敘述了從史前文化至 1975 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建立為止的寮國歷. 33. 顏清湟(1982) 在《海外華人世界》一書中,以豐富的史料史事,解釋華人的認同是有多種類 型的區別。其中「華商」最不支持革命,華人的中層和下層才是參與革命的主力。也就是華人 的經濟條件決定了他們對中國辛亥革命的態度。 34 民族認同幾乎是 1985 年華人間盛行的各種認同混合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在當時階段裡, 它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公眾和官方用語,一種法律和政治的認同 35 坊間也有一些以個人旅遊心得筆記型態呈現的寮國相關書籍。 - 23 -.

(34)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史,整合了寮國的古代史、近代史與現代史於一書。鄭茗戈、陳嵩於 2014 年所出版的《老撾經濟社會地理》 ,書中詳細的介紹寮國的自然地理、人口 結構、經濟區劃、各產業發展和規劃,其詳實的基本資料和現況報告,類 似寮國發展的藍皮書,有助於瞭解寮國的基本情況與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但在出版時日稍久後,閱讀價值可能日趨減少。 英 文 書籍 方 面, Post-war Laos: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History, and Identity 一書的作者 Pholsena(2006),經由對大量人類學檔案材料的細微 分析,一點一滴地揭露了當代寮國的政治認同、地理記錄和歷史敘事。述 說從法國殖民政府到巴特寮之間的各個政權對寮國少數民族的作為與影 響,及作者對寮國民族主義的看法。2007 年 Pholsena 和 Banomyong 合著 了另一本書:Laos: From Buffer State to Crossroads? 該書對當代的寮國進 行了全面、坦率和引人入勝的探索和報導,評估了寮國的歷史、前景和希 望。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Laos 一書的作者是在寮國進行了十 多年田野調查的寮國歷史文化專家 – Rehbein(2007) ,透過將區域的國家 歷史與狀況結合全球化趨勢的觀點,概述當代寮國文化和社會。並將社會 學家 Pierre Bourdieu 的場域理論應用於對寮國歷史的解釋。最後並試圖闡 述寮國經濟、政治、語言、高等教育、音樂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受全球化影 響的現象。 Soukamneuth ( 2006 ) 在 他 的 博 士 論 文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ion in Laos: from Peripheral Socialism to the Margins of Global Capital 中,主張對區域自治區的集中控制是國家治理主要的挑戰之一,因此討論 了:寮國政府如何在保持某種外部主權和內部合法性的表像的同時,管理 社會主義改造和資本主義合併?從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廣闊角度出發, 在關係寮國國家能力的三個領域:(1)政治結構;(2)公共行政;(3)財 政管理中,探討了此一問題。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in Laos: From Socialism to Asean Integration 的作者 Bourdet(2000)分析了寮國自 1986 年以來的改革進程。討論以「社 會主義經濟制度轉向市場導向制度」與「從溫飽型農業轉向市場型農業」 二個轉向為重點,在受到體制和政治制約的背景下,寮國經濟轉型的成敗。 - 24 -.

(35) 第一章 緒論. Bourdet 認為,融入東盟的方式很可能是寮國向成功的市場經濟轉型的重 要決定因素。 寮國今天的存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寮國國族概念的形成和最 終國家的獨立,卻經歷了漫長而不確定的過程。Ivarsson(2008)以現代 主義的方式考察了寮國在法國殖民統治下一直到二戰結束的國家和國族 認同過程。Ivarsson 認為寮國因為地處泰國和印支半島另一大國越南間的 緩衝地帶,在兩強衝突的情勢中而存續為一個國家。作者在書中36闡述了 寮國所具有的文化概念特性,並分析此概念有助於支持寮國形成獨立的 國族空間的緣由。. 36. Creating Laos: The Making of a Lao Space Between Indochina and Siam, 1860-1945.. - 25 -.

(36)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 26 -.

(37) 第二章 寮國華人現況. 第二章 寮國華人現況 第一節 寮國華人定義與分類 一、定義 研究海外華人的諸多學者,均曾對「華人」下過定義。學者莊國土(2009) 曾指出:華人是指全世界擁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的總稱。也可以指稱在某 一特定區域內的擁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而不論其目前所擁有的國籍。中 國官方網路「中國僑網」則定義: 「華僑(或稱「旅外華僑」) ,是指定居國 外的中國公民; 「華人」 (或稱「外籍華人 」) ,是指華僑或其後裔中已加入、 取得住在國國籍者。37二者在法律身份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新華僑華人」 主要指中國改革開放後因私出國,而移居海外的中國公民,38這一群體也 被稱為「新移民」 。2000 年迄今,中國官方通用的稱謂是「新華僑華人」 。 新華僑與新華人的差異以是否加入外國國籍來劃分。 「華裔」是指中國出生 的華人定居在國外,已經取得中國以外的國籍者;以及在國外出生,根據 出生國的法律而取得外國國籍者。根據中國的單一國籍法,在法律上,他 們已不是中國公民,但是以生物特性(血統)而言,他們是華人的後裔(中 國僑網,2009)。 為能觀察出寮國整體華人移居者社會生活的樣貌,本文採用最廣義 的華人定義,即包含華僑(跨國移民) 、華人、華裔等各種身分,概念類 似「新華僑華人」。39並均以「華人」統稱之。 本文所稱寮國華人「新移民」 ,沿用莊國土對新移民的定義:指 1970 年代以來從大陸地區居移國外,並長住 1 年以上者。「新移民」已成為 近年研究中國移民及華人問題普遍使用的概念,40其涉及範圍各家使用 37. 本文視上下文稱之為「老僑」或「老華僑」。 泛指 30 年來通過各種途徑移居國外的人員,以及隨同他們定居海外或者他們在海外所生的子 女。 39 寮國華人不僅包括了學界傳統意義上的華人,即歷史上不同時期,從中國、周邊國家遷移到 寮國,取得寮國國籍和寮國僑民身份或仍保留中國國籍但獲得寮國永久居留權的華人及其後 代,而且還包括了移居時間不長,但人口規模遠超傳統華人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方芸,2018 年)。 40 1970 年代中國政府逐步放寬出國限制以來,隨之而至的大規模移民潮,持續至今,史稱「新 移民」(莊國土,2008)。 38. - 27 -.

(38)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略有不同,但都是相對於 1950 年代以前出國的華人。. 二、人數變化 關於寮國華人確實的人數,一直未有可靠數據,各方估計的數字差異 頗大。莊國土(2009)歸納東南亞各地華人規模統計結果如此分岐的因素 有三: (一)二戰以後,絕大部分東南亞華人相繼加入當地國籍; (二)東 南亞各國政府長期視華人為敏感問題,通常迴避或扭曲華人存在狀況的 真實資料; (三)因區域內各國的出入境統計資料不甚完整,實際華人規 模普遍被低估或大幅低估。以上種種情況導致對近 20 年進入東南亞的中 國新移民規模難以掌握。以下筆者謹根據各項文獻資料,整理出寮國華人 人數的變化過程。 單位:人. 圖二-1 近代寮國華人人數變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繪圖 說明:因 1890~1921 年間之人數無明顯變化,故未按比例顯示。. 寮國華人人數的變化,如上圖所示,自 1893 年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當 局,提出種種優惠辦法,41吸引華人前去寮國協助開發資源,拓展經濟。至 19 世紀末,移居寮國的華人增多至約 5000 人。42據法國殖民當局統計, 1921 年旅居寮國華人有 6,700 人。之後法國殖民地政府開始限制華僑進入, 1930 年代降至最低點,華僑人數約僅 3,000 人。低點後人數漸增,至 1954. 41 42. 例如:允許華人無償地開墾土地、免徵出入口貨物稅等。 2019/4/112019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world/zm6me6a.html - 28 -.

(39) 第二章 寮國華人現況. 年法國撤離寮國時,華僑有 3 萬人。1970 年代初,則為華僑人數高峰期, 達 10 萬人左右,以潮州人為最多,占 70%,次為客家、雲南和海南人。43 越南反華後,華人紛紛外逃,1985 年滯留在老華人僅有 1 萬人左右,此後 一直到 1995 年,寮國華僑、華人總數大約都只有 1 萬人,主要分佈在寮國 中、南部地區。其中聚居在永珍市和巴色、沙灣那吉、瑯勃拉邦44等省會城 市的華人,多以經商為業,生活水準略高於當地寮國人。45莊國土(2016) 曾表示寮國華人的準確數量一直無法確定,在沒有權威統計資料的前提下, 莊國土估計大約是 16 萬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應該是從大陸來的新華僑。方 芸(2018)則發表:永珍中華理事會負責人 2012 年估算,自 1980 年代以 後,從中國到寮國做生意、謀生的人口至少有 25 萬。2018 年,據寮國僑 領姚賓介紹,現在寮國華人人數約 30 萬,占寮國人口的 4.4%(澎湃新聞, 2018)。台灣外交部網頁46則稱:目前在寮國華人約有 20 萬人,筆者以為 這是唯一的官方數據,應較為正確。. 三、分類 王賡武(1994)分析和總結出近二百年來,中國移民史中一直存在四 種移民形態,分別為華商形態、華工形態、華僑形態和華裔形態。現在寮 國的中國大陸新移民主要有兩類:經濟商務移民和技術勞務移民,此二者 類似于王賡武提出四種形態中的「華商」形態和「華工」形態;老華僑則 屬「華僑」形態和「華裔」形態。 「華商」形態的中國新移民是較早來到寮國的新移民,他們是中國與 寮國經貿關係正常化後開始進入寮國,隨著雙邊關係的迅速發展而人數急 增,又可細分為「投資移民」和「小批發或零售商」。1990 年寮國實行革 新開放以後,引入市場經濟機制,將許多虧損的國有企業承包給中資企業 經營,此項決策令多數寮國國有企業轉虧為盈,一方面增加了寮國政府的 財政收入,一方面吸引更多的華商到寮國投資,許多個體戶則隨著這些中. 43. 華僑經濟年鑑(1973)。台灣。 中國學者范宏貴先生于 1999 年在寮國北部對寮國少數民族進行田野調查:1975 年以前寮國瑯 勃拉邦有華人大約 1.5 萬人,大多是廣東和海南人,在 1999 年瑯勃拉邦華人共約 3000 人。 45 前駐寮國大使(1994 年 3 月至 1995 年 10 月)李家忠於 2015 年表示。 46 2019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s://www.roc-taiwan.org/vn/post/4673.html 44. - 2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接受學生的想法 (不糾正). •引導(不是提問)有目的的合作思考和探索

看現代中國歷史》為題舉行中五級電影欣賞會,選擇合適的時段播放張 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中國傳統農曆劃分的,展現

許顯良 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女子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179.. 朱漢國 一本書讀懂民國

• 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 都有全 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 斷自學、思考、探 索、創新和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