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效率。但是,當整塊大陸都已經被人佔領的時候,不訴諸侵略而欲獲得更多土地 將變得困難。直到這個時候,直接的競爭逐步展開,對防衛和軍火的需求開始提 升。

科技行業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加入電腦行業剛剛開始,A、B 是兩家主導企 業。相比於日後,此時的它們會更傾向於合作,因為該行業中科技的進步會導致 潛在用戶數量的增加,最終同時惠及這兩家公司。如果一台電腦重達數十噸、體 積佔據幾個房間、每天都出錯幾次、造價數百萬美元,那麼電腦的用戶群必然十 分局限,比如軍方和大型科研中心。但隨著其體積減小、穩定性提高、價格降低、

性能提升之後,越來越多人成為電腦的潛在購買和使用者。所以當 A 公司開發 了一項能降低製造成本的先進科技,而 B 公司能製造更高性能的電腦,它們有 理由互通有無,從擴大的用戶群中共同受益 462。此階段它們的注意力更集中於 研究和開發,而專利會牽扯不必要的精力、浪費寶貴的資金 463。在電腦發展的 早期歷史中,兩家主要的電腦生產者 IBM 與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之間的關係相對緩和,畢竟市場還遠沒有飽和 464。這種氛圍可以 持續到該行業成熟之前,此後技術進步不再能顯著地擴大用戶群體。因此,在該 行業中的生存與成長之道變成了防衛和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所以 A 公司可能 更傾向於將其發明據為己有,從而保持對 B 公司的相對優勢。同時,A 公司還 希望通過排擠新興公司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獲取專利能很好的同時達到這兩個 目的,因為專利所帶來的壟斷權利不僅能避免抄襲和模仿,也能阻礙獨立的發明 者、打壓新興企業465

四、 專利鼓勵軟體創新之迷思

立法者設想一位發明人進行了某項發明,然後獲得相應專利保護,從而讓她

462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5.

463 許多資訊科技領域的主導企業在其作為新興企業是都不傾向於獲取專利。See Sterne et. al., Patent Landscape, supra note 456, at 3. 有人指出,如果在軟體產業早期專利就已經流行,軟體產業的發展會受到嚴 重阻礙。See BOLDRIN &LEVINE,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supra note 269, at 16.

464 吳軍,同註 3,頁 21。

465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6 (“Patent litigation typically involves dying firms, that have accumulated huge stockpile of patents but are no longer able to produce marketable products, suing new and innovative firms.”)

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市場中獲得一定的優勢466。這種潛在的利益被認為能夠刺激創新467。然而,

如果注意到專利權並沒有授予使用專利的肯定性權利,就會發現這個樂觀的推論 中存在著瑕疵 468。如今軟體創新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如今,恐怕許多人 都不會樂觀地認為自己能自由地銷售和使用自己的軟體創新,畢竟大量的現存軟 體專利可能已經覆蓋到了未來發明的每一個角落。比立法者所設想的更實際的情 況是,一個發明人可能因為害怕專利系統帶來的風險(如專利侵權或遭到專利蟑 螂的騷擾)而猶豫是否要為一個潛在的發明付出 469。專利系統到底在促進還是 阻礙創新令人懷疑470

(一) 軟體專利阻礙下游創新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將專利保護比作「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獲得專屬權利的允諾提供了金錢上的動力,帶來創造、發明和發現。

另一方面,正是這個專屬性會阻礙本可以刺激發明的資訊的流通。這種阻礙體現 於,例如,提高了使用被專利保護的思想的價格、要求潛在使用者進行費時費力 的專利檢索和專利申請檢索、導致複雜的授權安排的談判471

現在的問題不是專利系統有一個阻礙創新的缺陷,而是這個缺陷是伴隨著其 壟斷性的本質與生俱來的且與專利制度的目的背道而馳。如果期望激勵更多創新

466 See Lemley, Sole Inventor, supra note 350, at 710.

467 See Louis Kaplow, The Patent-Antitrust Intersection: A Reappraisal, 97 Harv. L. Rev. 1813, 1823-24 (1984) (主張專利系統導致更多的獎勵,從而刺激發明活動) [hereinafter Kaplow, Reappraisal].

468 See BESSON &MEURER,PATENT FAILURE, supra note 42, at 6.

469 Id., at 9 (“[I]f the risk of inadvertent infringement is too great, the net incentives provided by the patent system will be negative”);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2 (主張現存的專利阻礙創新).

470 See Allen Newell, Response: The Models Are Broken, the Models Are Broken, 47 U. Pitt. L. Rev. 1023, 1033 (1986) (“The patent system could discourage invention rather than encourage it.”) [hereinafter Newell, Response];

see BESSON &MEURER,PATENT FAILURE, supra note 42, at 9 (“[I]f the risk of inadvertent infringement is too great, the net incentives provided by the patent system will be negative, and patents will fail as a property system.”) Julie E. Cohen 與 Mark A. Lemley 的觀點則保守得多。See Cohen & Lemley, 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supra note 31, at 56 (“Because of the uniqu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patent protection that is broader than usual is much more likely to hinder innovation than to foster it.”)

471 Mayo Collaborative Servs. v. Prometheus Labs., Inc., 566 U.S. 66, 92 (2012) (“On the one hand, the promise of exclusive rights provides monetary incentives that lead to creation, invention, and discovery. On the other hand, that very exclusivity can impede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hat might permit, indeed spur, invention, by, for example, raising the price of using the patented ideas once created, requiring potential users to conduct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searches of existing patents and pending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requiring the negotiation of complex licensing arrangements.”)

74

Reappraisal, supra note 467, at 1824-25.

473 專利蟑螂有時會採用一種「以戰養戰」的策略,即向多方主張專利,並與其中較弱的幾方和解,從而為

後續的訴訟籌措經費。John R. Allison, Mark A. Lemley & David L. Schwartz, How Often Do Non-Practicing Entities Win Patent Suits?, 32 BERKELEY TECH. L.J. (forthcoming 2017) (manuscript at 61), available at https://ssrn.com/abstract=2750128 (“NPEs may be more likely to litigate using a ‘war chest’ strategy. The war chest strategy involves asserting the patent against numerous parties, settling with weaker parties to finance the ongoing litigation, and then litigating more aggressively and longer against parties with deeper pockets.”) 若和解 得到的利益較低,以戰養戰的策略便可能無法持續。

474 See Mark A. Lemley, The Economics of Improvement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75 Tex. L. Rev. 989, 996-97 (1997) (“Becau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mpose costs on the public,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can be justified by the public goods argument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do on balance encourage enough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works to offset those costs.”)

475 Id.

476 For the inexistent connection between stronger patent system and more innovations,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15-16; see Lemley, Sole Inventor, supra note 350, at 738.

477 See Burk & Lemley, Policy Levers, supra note 21, at 1615-16.

478 Id., at 1687-93. 累積創新模式可能並不局限於軟體創新,而可能是許多產業中的普遍規律。See Lemley, Sole Inventor, supra note 350, at 738 (主張即使最偉大的發明通常也是逐步創新的結果).

479 See Cohen & Lemley, 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supra note 31, at 41.

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讓人用於發明的東西(inventables)480。一個典型的發明在依賴於先前技術的 同時,也為後續發明打開了大門。而後續發明又帶來更多的新發明,循環往復。

直到一個發明被發明人專屬地掌握。專屬的著作權與營業秘密阻礙他人對代碼的 直接重用,迫使為實現同樣功能設計新的程式 481,而更強大的專利權可以阻礙 代碼的重寫(rewrite),只要新的代碼依然包含了受專利保護的思想482。鑒於如 今盛行的功能性請求項用語,即使功能層面上的代碼重寫恐怕也無法避免專利侵 權的風險。

Mark A. Lemley 與 David W. O’Brien 兩位學者在 20 年之前提出不同的主張,

他們認為專利權可以鼓勵代碼重用 483。他們比較了三種類型的智慧財產權,認 為只有專利權能夠勝任 484。他們主張營業秘密對軟體的組件保護不足,從而鼓 勵了保密而非授權,最終令可交易的軟體組件(tradeable software components)

市場蕭條 485。就營業秘密所有人的主觀考量,二位學者的推論並無不妥。但事 實上,秘密的洩露有時卻不受秘密所有人的控制,例如,他人可以通過逆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觀察等方式獨立地發現該秘密。無可置疑的是,在沒有 專利權保護的情況下,營業秘密所有人有可能會向他人授權其秘密,特別是面對 類似技術所有人的競爭或者當該秘密所有人擔心隨著時間的流逝該秘密將逐漸 被他人知曉時。然而,一旦就該秘密申請專利並得到專利保護,一些原本的擔心 將不復存在。因為專利權人可以專屬地擁有使用該技術的權利,便無需擔心他人 在未來獨立發明或以合理手段發現,同時專利權作為壟斷權利能一定程度上排除 其他授權者的競爭——如果沒有專利權,兩家擁有同樣營業秘密的公司形成授權

480 See Newell, Response, supra note 450, at 1033. 「Inventables」被 Mark A. Lemley、Michael Risch、Ted Sichelman 和 R. Polk Wagner 稱為「新科技的生產性本質(the generative nature of the new technology)」。See Mark A. Lemley et al., Life After Bilski, 63 Stan. L. Rev. 1315, 1339 (2011).

481 Mark A. Lemley & David W. O'Brien, Encouraging Software Reuse, 49 Stan. L. Rev. 255, 256-58 (1997) [hereinafter Lemley & O’Brien, Encouraging].

482 例如,Microsoft 公司向 Stac Electronics 公司支付了八千三百萬美元,從而得以重寫後者的受專利保護 的 LZS 演算法。See Paley, Petite, supra note 55, at 331.

483 See Lemley & O’Brien, Encouraging, supra note 481, at 294-99. 他們所提出的一些論據已經隨時間有所改 變,但即使假設這些論據有效,如下文所述他們的結論依然有值得商榷之處。

484 Id, at 290-99.

485 Id., at 290.

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之間的競爭關係;若其中一家公司是專利權人,那麼另一家公司即使擁有先用 權也無法授權他人,便不再存在競爭關係。

換一種方式說,如果某人有一件隨著時間逐漸消失的財產,她可能但未必如 Lemley 和 O’Brien 兩位所假設的那樣將其珍藏以更長時間的擁有它;她還可能會 趁早善加利用該財產以便在其消失之前盡可能地從中獲得收益。而如果她選擇後 者,整個社會將從中受益。就一項由營業秘密保護的技術而言,所有人可能選擇 盡快地將該秘密「賣」個好價錢,以免他人以合理方式獲取該技術後該秘密大幅 貶值。而當她如此選擇之時,該技術將被更廣泛地使用,而其廣泛使用又將一定 程度上加速其被公眾所知的過程,從而讓該技術更早地進入公眾領域、惠及社 會。

當然一些營業秘密所有人依然可能選擇前者,即緊緊地攥著自己的秘密以期 待更長久地獨佔它。如此,該秘密將不容易被他人所知,作為一個副作用,也不 容易在市場上被交易。然而,如此警惕地守護秘密的人往往將該秘密視為珍寶,

即使有專利系統,他們也未必願意就其秘密申請專利,以免該秘密在被揭露之後 又被認定為無效,或為了更長久地擁有該秘密,畢竟專利權通常不會超過 20 年 的期限。縱使該秘密所有人成功申請了專利,她也可能繼續獨佔該技術,拒絕向 任何人授權該專利 486。對於上述兩種營業秘密所有人,專利系統的出現都不會 必然地促進可交易軟體組件的市場。從一個方面考慮,當一個軟體組件從營業秘 密的形式轉化為專利形式時,它將被完全壟斷。而當市場上的每個組件僅有一個 供應商時,只怕這也並非是 Lemley 與 O’Brien 兩位所期待的健康市場。

即使有專利系統,他們也未必願意就其秘密申請專利,以免該秘密在被揭露之後 又被認定為無效,或為了更長久地擁有該秘密,畢竟專利權通常不會超過 20 年 的期限。縱使該秘密所有人成功申請了專利,她也可能繼續獨佔該技術,拒絕向 任何人授權該專利 486。對於上述兩種營業秘密所有人,專利系統的出現都不會 必然地促進可交易軟體組件的市場。從一個方面考慮,當一個軟體組件從營業秘 密的形式轉化為專利形式時,它將被完全壟斷。而當市場上的每個組件僅有一個 供應商時,只怕這也並非是 Lemley 與 O’Brien 兩位所期待的健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