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每年授予不足五萬件,到 2014 年每年授予量已突破三十萬大關 422。相比於當 年,現在廢除專利所帶來的風險之高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那些為獲取專利組合 而大量投資於專利的大型企業,其財產恐將因廢除軟體專利而受到重大損失。而 由於其較強的財力,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國會,阻礙軟體專利的廢除。

另一方面,即使在本國內部專利系統對創新毫無貢獻,美國也有可能傾向於 擁有專利系統,畢竟保護知識產權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根據《與貿易有關之智 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等國際條約美國有義務為各個技術領域的發明提供專利保護 423。事實上正是包 括美國在內的工業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智慧財產制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424, 因為作為技術和文化的輸出國,工業國家最有可能通過智慧財產權制度從他國獲 利。作為一個現實的問題,明文廢除軟體專利可能性不大,雖然在下一章中介紹 的專利標的適格性測試實際上已經在朝這個方向邁進。

三、 軟體專利保護的歷史回顧和反省

財產權曾對歐美的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作為一種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權或 許被寄予同樣的期待425。然而它並沒有達到這種期望426。專利保護並沒有導致 任何新產業的崛起;相反的,專利保護總是緊跟在新產業之後 427。只有當一個 產業成熟之後,人們才開始對專利感興趣428。軟體領域本身就是一個例證429

422 See USPTO, “U.S. Patent Statistics Chart Calendar Years 1963 - 2015”, available at https://www.uspto.gov/web/offices/ac/ido/oeip/taf/us_stat.htm (visited on June 12, 2017).

423 See TRIPs, Article 27(1):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paragraphs 2 and 3, patents shall be available for any inventions, whether products or processes, in all fields of technology, provided that they are new, involve an inventive step and are capable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Subject to paragraph 4 of Article 65, paragraph 8 of Article 70 and paragraph 3 of this Article, patents shall be available and patent rights enjoyabl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s to the place of inventio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and whether products are imported or locally produced.”) (emphasis added)

424 Gustavo Bravo, From Paris Convention to Trips: A Brief History, 12 J. Contemp. Legal Issues 445, 448-49 (2001).

425 See BESSON &MEURER,PATENT FAILURE, supra note 42, at 12.

426 Id., at 13.

427 See BOLDRIN &LEVINE,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supra note 269, at 46.

428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11.

429 See Burk & Lemley, Policy Levers, supra note 21, at 1618-19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is one in which innovators developed impressive new products at very little cost in the absence of patent

protection.”)

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歷史上,軟體專利長期被認為是不適格的430。在 1972 年,美國聯邦最高 法院在 Benson 案中將純粹的演算法排除在適格專利標的的範圍之外431,以至於 其後的軟體專利申請案由於軟體與演算法之間的強烈聯繫而在低級法院頻頻地 遭到核駁 432。軟體專利申請案的撰寫者也相應採取了行動,他們轉而將軟體發 明描述成傳統上適格的標的。當時一個典型的軟體專利會描述一台機器或一個方 法,其中僅有的新穎或發明點存在於軟體部分 433。然而這種做法並沒能持續奏 效很長時間。Benson 案 6 年後,最高法院在 Parker v. Flook (1978)434一案中對 Benson 案的判決進行了延伸。Flook 案中,系爭專利是碳氫化合物催化轉化過程 中所涉及到的一個傳統方法,其中唯一的新穎特徵是使用電腦程式進行自動的監 測報警 435。最高法院認為這樣的方法指向一個數學公式,故雖然被特定地應用 仍非法定專利標的 436。意即,一個專利不適格的程式不能將一個傳統方法轉變 為適格的專利標的。此後便迎來了最高法院的第三個判決——Diamond v. Diehr (1981)437。在此案之前,據說就軟體發明獲得專利已經變得十分困難438。為能與 其前兩個判例相容,Diehr 案判決被解讀得十分狹窄439。根據 Diehr 判決,一個 專利不適格的部分,如數學公式或電腦程式,不會讓本來適格的整個專利變得不 再適格440

直到 In re Alappat (Fed. Cir. 1994)441和 State S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 Grp., Inc (Fed. Cir. 1998)442案,軟體專利才大量出現,大型資訊科技公司之間 的專利軍備競賽才逐步展開。In re Alappat 案移除了就軟體申請專利最大的障

430 See Pamela Samuelson, Benson Revisited: The Case Against Patent Protection for Algorithms and Other Computer Program-Related Inventions, 39 Emory L.J. 1025, at 1028, n3 (1990) [hereinafter Samuelson, Benson Revisited].

431 Gottschalk v. Benson, 409 U.S. 63, at 71-72 (1972).

432 See Cohen & Lemley, 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supra note 31, at 8.

433 Id., at 9.

434 Parker v. Flook, 437 U.S. 584 (1978).

435 Id., at 594.

436 Id., at 594-95.

437 Diamond v. Diehr, 450 U.S. 175 (1981).

438 See BOLDRIN &LEVINE,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supra note 269, at 16.

439 See Samuelson, Benson Revisited, supra note 430, at 1029.

440 Diamond, 450 U.S. at 187.

441 In re Alappat, 33 F.3d 1526, at 1545 (Fed. Cir. 1994) abrogated by In re Bilski, 545 F.3d 943 (Fed. Cir. 2008).

442 State S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 Grp., Inc, 149 F.3d 1368 (Fed. Cir. 1998) abrogated by In re Bilski, 545 F.3d 943 (Fed. Cir. 2008).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3。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此案中指出,系爭請求項指向一台被編程以執行特 定任務的通用電腦並不能直接得出專利標的不適格的結論444。事實上恰恰相反,

程式設計將通用電腦轉化為了「一台新機器(a new machine)」、「一台特殊目的 的電腦(a special purpose computer)」445。如果注意到上訴法院使用了「機器」

一詞,而機器是一種被明確規定為適格的專利標的 446,上訴法院的意圖便顯而 易見了。但上訴法院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明確地指出:

若系爭標的滿足其他可專利性要件,根據軟體工作的電腦可以是可專利 的標的。在任何時候,一台電腦如同一台光柵器一樣是器械而非數學 447。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傳統上認為軟體的專利適格性至少是可疑的,此案中卻突然轉 變立場,以產生「一個有用、具體而切實的結果(a useful, concrete, and tangible result)」這一標準 448取代當時的軟體適格性測試,而該標準在該案系爭專利能產 生平滑的波形時就能滿足449。這暗示著軟體的專利適格性與機器已無明顯差別。

從此以後,許多軟體標的無需為滿足適格性再假裝成其他類型的發明450。 當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 1998 年作出 State St. Bank 判決後,就商業方法等純 軟體標的申請專利的最後阻礙也一併移除了 451。上訴法院認為,所謂的商業方 法例外曾反應了一些基本原則,但在 1952 年專利法案後該例外不再適用 452。曾 用於確定專利標的適格性的 Freeman-Walter-Abele 測試被正式地宣告退出歷史舞 台453。上訴法院進一步指出:

資料的轉化代表著離散的美元數額,由機器通過一系列的數學計算形 成最終的股價, 構成了數學算法、公式或計算的實際應用,因為它產生了

443 See BOLDRIN &LEVINE,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supra note 269, at 16.

444 In re Alappat, 33 F.3d at 1545.

445 Id.

446 35 U.S.C §101.

447 In re Alappat, 33 F.3d at 1545. (“[A] computer operating pursuant to software may represent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provided, of course, that the claimed subject matter meets all of the other requirements of Title 35. In any case, a computer, like a rasterizer, is apparatus not mathematics.”)

448 Id., at 1544; see BESSON &MEURER,PATENT FAILURE, supra note 42, at 211.

449 State St. Bank, 149 F.3d at 1373.

450 See Cohen & Lemley, 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supra note 31, at 10.

451 Id.

452 State St. Bank, 149 F.3d at 1375.

453 Id., at 1374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個有用、具體而切實的結果」——為記錄和報告目的而暫時被固定,

甚至被監管部門和在後續的交易中被接受和依賴 454

這幾乎完全免除了軟體標的的適格性要求,因為適格軟體標的唯一的必要特徵是 產生一個有用的結果455。簡言之,軟體發明原則上是適格的標的。

此二判決之後,軟體專利在資訊科技公司中開始廣受歡迎。Microsoft 公司在 1995 年獲得了 53 件專利,而在後續幾年該數字大幅提升——1997 年 206 件、1999 年 355 件、2001 年 455 件;類似的,Oracle 公司在 1995 年和 1997 年只分別獲 取了 3 件和 8 件專利,該數字在 1999 年和 2001 年迅速躥升至 85 件和 69 件456。 雖然如此,卻沒有見到與激增的軟體專利數量相對應的軟體創新或生產力的增 長457,只有同樣劇增的專利授權收入458。前文中提到專利軍備競賽就始於大致 相同的時期 459,表明軟體專利之所以開始受歡迎可能主要是出於防衛的必要,

與創新無甚關聯。可以想像,當軟體專利變得容易獲得,只要一家公司開始大量 申請專利並四處主張以收取授權金,其他公司將別無選擇,不得不以防衛目的獲 取越來越多的專利。這正是該時期所發生的情況460——來自如 IBM 等更成熟的 競爭者的授權金要求刺激著新興軟體公司建立自己的專利組合461

除了 In re Alappat 案和 State St. Bank 案判決降低了獲取軟體專利的門檻以外, 軟體專利的激增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

當人們找到一塊新大陸的時候,為一小塊土地互相爭鬥的可能性較小。因為 為了最大化利益,人們應當盡可能的佔領更廣袤的土地,而衝突只會降低開拓的

454 Id., at 1373.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ta, representing discrete dollar amounts, by a machine through a series of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into a final share price, constitute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 mathematical algorithm, formula, or calculation, because it produces ‘a useful, concrete and tangible result’—a final share price

momentarily fixed for recording and reporting purposes and even accepted and relied upon by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in subsequent trades.)

455 See Cohen & Lemley, Patent Scope and Innovation, supra note 31, at 10; see BESSON &MEURER,PATENT

FAILURE, supra note 42, at 211 (“[T]he words ‘concrete’ and ‘tangible’ are apparently superfluous.”)

456 See Robert Greene Sterne, Michael Q. Lee, Patrick E. Garrett, Michael V. Messinger & Donald R. Banowit, The 2005 U.S. Patent Landscape For Electronic Companies, 823 PLI/Pat 293, at 3-4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skgf.com/uploads/24/doc/Patent_Landscape_Electronics_pdf.pdf (visited on June 14, 2017) [hereinafter Sterne et. al., Patent Landscape].

457 See Boldrin & Levine, Against Patents, supra note 45, at 1, 6.

458 See RIVETTE &DAVID KLINE,REMBRANDTS IN THE ATTIC: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PATENTS, supra note 177, at 4.

459 參見本文第貳、二、(四)部分(專利軍備競賽)。

460 See Sterne et. al., Patent Landscape, supra note 456, at 3.

461 Id.

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效率。但是,當整塊大陸都已經被人佔領的時候,不訴諸侵略而欲獲得更多土地 將變得困難。直到這個時候,直接的競爭逐步展開,對防衛和軍火的需求開始提 升。

科技行業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加入電腦行業剛剛開始,A、B 是兩家主導企 業。相比於日後,此時的它們會更傾向於合作,因為該行業中科技的進步會導致 潛在用戶數量的增加,最終同時惠及這兩家公司。如果一台電腦重達數十噸、體 積佔據幾個房間、每天都出錯幾次、造價數百萬美元,那麼電腦的用戶群必然十 分局限,比如軍方和大型科研中心。但隨著其體積減小、穩定性提高、價格降低、

性能提升之後,越來越多人成為電腦的潛在購買和使用者。所以當 A 公司開發 了一項能降低製造成本的先進科技,而 B 公司能製造更高性能的電腦,它們有 理由互通有無,從擴大的用戶群中共同受益 462。此階段它們的注意力更集中於 研究和開發,而專利會牽扯不必要的精力、浪費寶貴的資金 463。在電腦發展的 早期歷史中,兩家主要的電腦生產者 IBM 與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之間的關係相對緩和,畢竟市場還遠沒有飽和 464。這種氛圍可以 持續到該行業成熟之前,此後技術進步不再能顯著地擴大用戶群體。因此,在該

性能提升之後,越來越多人成為電腦的潛在購買和使用者。所以當 A 公司開發 了一項能降低製造成本的先進科技,而 B 公司能製造更高性能的電腦,它們有 理由互通有無,從擴大的用戶群中共同受益 462。此階段它們的注意力更集中於 研究和開發,而專利會牽扯不必要的精力、浪費寶貴的資金 463。在電腦發展的 早期歷史中,兩家主要的電腦生產者 IBM 與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之間的關係相對緩和,畢竟市場還遠沒有飽和 464。這種氛圍可以 持續到該行業成熟之前,此後技術進步不再能顯著地擴大用戶群體。因此,在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