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物倫理是跨自然、社會與人文的領域,進行價值判斷時就會考 慮許多層面,並取得最合適的決定及發動行為。外在行為的發生緣起 於內在動機的判斷,有學者將「動機」定義為「引起個體活動,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

2004),而心理學上動機的解釋大多只能靠外在行為表現進行推論,

不能直接觀察,於是動機的研究在心理學上相當重要,但卻一直難以 具體描述。心理學上有許多術語與動機的涵義類似或完全相同,例如 需求與趨力、好奇與習慣、態度與興趣、意志與價值觀、刺激與誘因 (張春興,2004),其中以「態度」最常被提出討論。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 與持久性的傾向,可以由外顯行為推測,但態度內涵除行為成分外,

也包含情感與認知(張春興,2004)。Bram Oppenheim 認為態度是一種 已經存在的準備狀態,針對刺激的特定反應趨勢,多屬於內隱而不可 立即觀察的,個體察覺自己的態度時才會呈現於語言或是行為,而信 念(beliefs,認知組成)會強化態度,強烈的感覺(feelings,情緒組成) 會影響態度,增強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s,行為趨勢組成)(呂以 榮 ,1992)。

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對特定對象有特定行為反應;(2)態度的內隱 性:通常必須藉助外在行為的觀察推論態度傾向;(3)態度的調和性:

引導個體行為的重要歷程,心理學認為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

所組成,以整體形式促進行為發生;(4)態度的社會性:成長過程與 外在環境會使認知結構改變,影響價值觀念,環境制約、認同、模仿 或是親身經驗往往是形成態度的基礎;(5)態度的持續性:需經長時 間養成,較不易受環境衝擊而改變(林生傳,1994)。

Koballa 亦認為(1)態度是穩定且持久的,會因某些原因而改變但 不是隨機的;(2)態度是可以學習的,學生對科學或學習科學的喜惡 不是與生俱來,能運用教育過程改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3)態度和 行為有關,是經過與環境互動後逐漸形成行為的內在歷程,影響態度 的因素有個體對特定事物的需求與期望、同儕團體影響、楷模學習及 社會規範(林生傳,1994;鄭湧涇、楊坤原,1998)。

由上述得知態度和動機有相似的定義範圍,皆是行為發生的內在 因素,動機的類別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因應生理變化產生內在需 求,例如口渴;心理性動機,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心理因素,表現在 求學、社交…等行為之內在歷程。而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動機則屬於心 理性動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學 習活動趨向教師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04)。學習動機

會影響學生學習行為,而與動機同為心理內在歷程的態度亦能影響學 生學習行為,且態度由「認知、情感與行為」三項心理因素組成,更 與學習行為緊密相關。

國內學者整理國外學者研究大致將科學教育上的態度分為兩種 (鄭湧涇、楊坤原,1998;蘇懿生、黃台珠,1998;莊雪芳、鄭湧涇,

2003):

(一) 科學態度:指解決問題、評估科學資訊以及下決定時所持之科學 思考、方法和傾向,如:客觀、誠實、虛心、不妄下斷語、適當 懷疑等,亦常常是我們對於學生的一種期盼,甚至被認為是學習 科學的基本條件;

(二) 對科學的態度:指對科學的興趣以及對科學或特定科學學科、科 學家、科學生涯、特定科學議題等的感覺、意見或是信念,常是 促成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契機,科學教育領域中常將「興趣」納 入對科學的態度中。

因此「對科學的態度」相關的探討在科學教育領域佔有重要的位 置,學生的態度會受到教師特性、學生特性和情境所影響(鄭湧涇、

楊坤原,1998),但之間的關係並未明確定論。與生物相關的國內研 究發現影響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因素相當多,其中以性別、教師與學 習環境最為突出(蘇懿生、黃台珠,1998)。

1. 性別:鄭湧涇、楊坤原(1998)以台北縣市國一(九年一貫為七年級) 學生為對象,並用「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ATBS)」做為測量工具,

其中有四個分量表---對生物學的態度、對學習生物學的態度、對參 與生物探討活動的態度、對生物學家和生物相關生涯的態度,發現 性別在整份測驗表現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對生物學的態度中男生 得分顯著高於女生,表示男生在對生物學的態度的態度較女生為佳 (鄭湧涇、楊坤原,1998);莊雪芳、鄭湧涇(2002)亦以台北縣市國 一學生為對象,發現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生物能力和科學過程技 能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女生的科學態度顯著優於男生,

而男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顯著優於女生(莊雪芳、鄭湧涇,2002);陳 志豪(2004)對高二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對科學的態度量表上表現 出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顯著較女學生高,且在不 同的向度上表現略有差異,男生對物理的興趣較高,女生則對生物 的興趣表現較高(陳志豪,2004)。由此可知性別在「對科學的態度」

會有表現差異但不能明確定論。

2. 學習環境:生物相關的學習環境除了課堂教學外,另一部分重點在 生物課實驗,實驗室教學的功能包含「發展興趣、態度和價值觀」, 可見態度在科學教育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標(蘇懿生、黃台

珠,1999)。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 度之關係研究」,以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生物實驗課的「實 驗次數」、「統整性」及「物質環境」對學生之「對科學的態度」影 響最大。而目前國內各高中自然科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講述為主,

並以「食譜式」方式進行實驗(蘇懿生、黃台珠,1999)。

3.其他背景因素:家長社經背景對學生的態度表現並沒有顯著性差異 (鄭湧涇、楊坤原,1998);學生所持之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其生物能 力、科學態度、科學過程技能和邏輯推理能力之間具有正相關(莊 雪芳、鄭湧涇,2002);陳志豪(2004)調查中發現自然組學生對科學 的態度顯著高於社會組學生。且國外多數在「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 學習成就」的研究大多呈現低度相關的程度,鄭湧涇、楊坤原(1998) 的調查亦呈現低度相關的情況(鄭湧涇、楊坤原,1998)。

陳志豪(2004)的調查在性別與選讀組別做更深入的探討,發現 男、女性雖都以社會規範為態度影響的主因,但男性對科學的必要性 有較高的體認,且將科學融入休閒生活中有強烈意圖;對於科學的工 具性價值則是一致的贊同,沒有顯著差別存在(陳志豪,2004)。自然 組學生在個人規範向度上得分顯著高於社會組學生,顯示自然組學生

的認同,且將科學應用在休閑及生活中有顯著較強的意圖(陳志豪,

2004)。

小結:

對科學的態度包含範圍很廣,態度的形成是內在心理與外在環境 交互影響的歷程累積,且藉由研究可以發現學生背景變項(性別、選 讀類組、家庭背景…等)可能對其態度表現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 研究欲了解之「對動物使用的態度」也屬於對科學的態度。又陳志豪 (2004)的調查中亦發現高二自然組學生對科學有較正向的態度並願 意施行於生活當中,因此本研究可以將高二自然組學生做為研究對 象,了解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是否與其背景變項不同而 有表現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