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之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說明研究 目的,第三節界定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生物倫理(bioethics)最早是由西方國家興起的議題,自醫學倫 理延伸而來,”bio-”指的是生物或生命,”ethics”則是指倫理,屬 於哲學的範疇。近來新聞報導許多虐待動物的事件,更加激起社 會大眾省思生物倫理或是動物福利等相關議題。 生物倫理緣起於醫學倫理之後,涵蓋範圍卻較醫學倫理廣。西 元 1803 年英國醫生 Thomas Percival 提出「醫學倫理學」(medical ethics)一詞(鈕則誠,2004),當時各國所定義的生物倫理皆以醫學 倫理為主,美國對生物倫理的定義包含醫學倫理且討論醫藥分配 的內涵;英國對生物倫理的定義主要指生物與生醫科學 (biomedical science)議題(Bryant & Velle, 2003)。 西元 1970 年,美國生物學家 Van Rensselaer Potter 提出「生物 倫理」(bioethics)一詞,此為生物倫理用語的正式出現,他認為「生 物倫理是一門結合生物學知識和人類價值系統知識的新學問,為 1  .

(2) 了處理人類對環境的衝擊,我們應發展一套倫理系統,不僅止於處 理人類社會或人際互動的問題,更包含整個生物圈(biosphere)」的 問題(Bryant & Velle, 2003;鈕則誠,2004)。 近二十年生物科技發展迅速,生物倫理議題不僅只針對醫病關 係的醫學倫理議題,更包含基因轉殖等內涵,因此,Reiss 在西元 2002 年提出生物倫理議題應該要加上兩代間遺傳 (trans-generational)及物種間(trans-specific)基因轉殖的考量(Bryant & Velle, 2003)。 「生物倫理」(bioethics)所包含的範圍應包含三個面向(鈕則 誠,2004): (一)醫病關係延伸的「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 內含基因治療、生殖技術、器官移植,甚至近年醫學倫理常討論 的醫德學(medical morality); (二)考慮廣泛面向的「生物學倫理」 (biological ethics),包括基因倫理、避孕、墮胎、複製、試管嬰兒、 器官捐贈、人體實驗、動物使用等; (三)延伸討論人與環境的關 係的「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主要則以生態學為討論 範圍(如下頁圖 1-1)。西元 1973 年挪威哲學家 Arne Naess 提出「深 度生態學(deep ecology)」 ,認為人們應尊重其他物種的內在價值, 使人能發展出更寬廣的自我,將人類放在大自然底下(陳真, 2002e),更有學者認為還要考慮文化層面(鈕則誠,2004)。 2  .

(3) 生物倫理. 醫學倫理. 生物學倫理. 基因治療、 生殖技術、 器官移植、 醫德學. 圖 1-1. 基因倫理、避 孕、墮胎、複 製、器官捐 贈、人體實 驗、動物使用 等. 環境倫理. 生態學. 生物倫理的範圍. 因此可以了解生物倫理學是跨科際的學科,沒有統一適用全 球的一套生物倫理準則,應聯合各專門領域專家,包含自然科學 (生物、醫學)、社會科學(政治、法律)、人文學科(哲學、宗教), 以嶄新的倫理道德觀念面對由生物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兩難議題, 從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和立法三個方面作出適當的判斷(Bryant & Velle, 2003;鈕則誠,2004;高崇明與張愛琴,2004)。 動物使用的部分亦屬於生物倫理討論的內容,動物使用所指 範圍相當廣泛,從實驗動物的使用、農牧中飼養動物、課堂中使 用的動物材料、甚至人們飼養的寵物…等,只要有涉及動物的部 分都屬於動物使用的範疇。 參考 Katherine Millett 及 Roger Lock(1992)在英國進行的中 3  .

(4) 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調查,將動物使用分為三類討論,分別為 「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包含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動物在農 牧上的使用」(包含肉類供應、動物產品及牧場系統)、 「動物在課 堂中的使用」(包含動物飼養、動物觀察與活體解剖) (Millett & Lock, 1992)(如圖 1-2)。. 動物使用. 試驗研究. 農牧使用. 課堂實驗. 醫藥測 試、日常 用品測 試、基因 轉殖等. 肉品供 應、附屬 品供 應、皮製 用品等. 活體觀 察、器官 觀察、活 體解剖 等. 圖 1-2. 動物使用的分類. 動物使用的情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包含食衣行育樂, 教育中動物使用的方式多出現在生物實驗課,其中較受爭議的實 驗為動物解剖或侵入性實驗,美國在西元 1988 年有 California Student’s Right Bill,法案中提及學生可以拒絕上活體解剖實驗, 並不會受到懲罰;英國在西元 1986 年動物保護運動---Animal Act 4  .

(5) 期望脊椎動物活體解剖能有證照制,並且希望英國高中以下學校 不可讓學生進行脊椎動物的解剖(Orlans, 1991b; Baier, 1993)。多 數歐美國家反對中學生進行動物解剖實驗,認為應培養學生「尊 重所有生物生命」的態度,且正確對待動物和管理動物,中等學 校的解剖課程是不必要的,此時期前的學生若要以動物材料進行 實驗應使用「低等生物」 ,例如:細菌、真菌、原生生物或昆蟲等。 但有些學者及教師們主張動物解剖或動物材料實驗可以增進學生 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從中也可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高崇明、張愛 琴,2004)。 國內外皆有調查教師或學生對動物使用或生物倫理的認知與 態度,教師對動物使用的態度大多表示贊同且積極,認為親手操 作實驗可以增加學習效果(Smith,1994;Cunningham, 2003;郭秉 瑛,2000;莊維倢,2007);但較少在課前強調生命教育或提供生 物倫理相關議題,引導學生討論及思考(Adkins & Lock, 1994)。教 師對生物倫理或動物使用的態度會因性別、專長科目、生活經 驗、宗教信仰…等背景因素,持不同的態度傾向(鄭榮輝,2000; 莊維倢,2007;吳枚瑛,2008)。學生亦會因生活經驗、性別、動 物種類而有所差異(Langley, 1991;Millett & Lock, 1992;Bowd, 1993;Chen & Raffan, 1999;Phillips & McCulloch, 2005;郭秉瑛, 5  .

(6) 2000;林瓊楓,2005;王敏玲,2006)。 國內對於生物倫理或動物使用相關研究目前多以九年一貫課 程為探討對象,例如: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 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林瓊楓(2005)「高雄市國小 高年級學童動物實驗態度之研究」 、莊維倢(2007)「國小教師對動 物利用態度之探究」 、吳枚瑛(2008)「高雄地區國中教師對生物倫 理的態度」等,高中以上相關研究篇數較少,例如:郭秉瑛(2000) 「生命無價?-談教學用動物實驗的道德爭議」 、鄭榮輝(2000) 「職前教師對生物倫理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王敏玲(2006)「高中 動物保護社團學生對農場動物福利觀念之回應」等。 確定研究主題前曾回想並翻閱高中時面臨動物實驗的日 記,發現那時的我們在課前都懷抱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實驗過 程中對於動物的死亡及瀕死的情況感到不忍,隨著進入生物相關 領域繼續修習,逐漸了解我們是要從這些生物(不僅只動物)上獲 得知識,應懷著珍惜的心情。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已進行過水蚤心 跳實驗的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未來高三可能面臨解剖實驗的態度 為何,是單純好奇、感覺反感或是已有尊重生命的態度,未來這 些學生可能會進入研究領域,也期望了解他們面對研究上測試的 動物實驗所懷有的態度。本研究將焦點聚焦於醫藥研究、家用產 6  .

(7) 品測試與教學使用為討論範圍,透過此問卷作為一個思考的引 子,當他們在面臨高三課程時能了解動物的犧牲不是理所當然; 期望能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教學的參考,了解學生面臨這類議題時 的可能想法,並納入教學運用。. 二、研究重要性 生物相關領域較其他領域最不同的地方在於生物領域會使 用生物進行相關研究,生物倫理議題應運而生,而高中自然組學 生較社會組學生更需要具有生物倫理概念,高中求學過程中除了 平時課堂經由教師講述或引導討論的生物倫理議題之外,將會面 臨至少三種以動物為材料的實驗(水蚤心跳實驗、腎臟與心臟觀 察、牛蛙活體解剖),能給予學生思考生物倫理議題的內容,經過 問卷敘述句的表達刺激學生思考與價值判斷,亦了解學生對於動 物使用的態度傾向,目前在台灣進行此類調查研究較不多見,且 多探討國中小教師與學生為主,較少以高中學生角度討論,期望 透過本研究,能夠更實際反映現況,進而給予高中生物科教師們 教學上的建議,調整教學內容,亦能呼應明年施行的 99 課綱生物 科目標,以社會性議題引發學生在面臨相關實驗或時事進行論證 或價值判斷。 7  .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自編的「動物使用態度問卷」進行調查,了解北部 高二自然組學生在「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及「動物在課堂中的 使用」的態度傾向,並且欲探討學生的背景因素差異是否亦會表 現不同態度。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現況; 二、 了解性別差異是否呈現不同態度傾向; 三、 學生之背景因素差異是否會有不同態度表現; 四、 提供未來高中生物科使用動物於教學之建議。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究之研究問提列述如下: 一、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現況為何? 二、 不同性別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三、 不同學校類型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四、 不同學校類型之男性與女性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 異? 五、 經過動物解剖實驗與否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六、 高三選讀不同類組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七、 大學預定選讀不同學群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 異? 8  .

(9) 八、 不同宗教信仰學生對動物使用態度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台北 市及基隆市公立高中及完全中學高二自然組學生,論文內以 北部高中生呈現。 二、 動物使用:本研究意指範圍為「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及「動 物在課堂中的使用」 ,不考慮「動物在農牧上的使用」。.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礙於時間及人力物力之限制,此調查研究僅選取北部 16 個 高二自然組班級(八所公立高中),因此能推論的範圍有限,僅能 代表部分學生態度傾向,無法廣泛推論全台灣高中學生的態度現 況。. 9  .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分四節討論相關文獻內容,第一節將呈現動物使用的情 況,簡介近年動物使用理論、動物實驗的討論與相關規定;第二節是 對科學的態度,說明對科學的態度範圍包含對生物的態度;第三節為 動物使用相關調查,整理課程安排、教師態度與學生態度調查的情 況;第四節簡介台灣高中生物實驗課的演變,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動物使用的情況. 一、動物使用的理論 動物使用的歷史早在西元前就開始,從人類狩獵動物當作食 物來源到農業時代運用動物當作動力或是運輸工具,到現在將動 物當成同伴對象或使用動物做為了解生命問題的媒介。對於動物 的角色因為十九世紀動物權利提出而漸漸為人注意,動物認知成 為各方討論的重點。 認知是指一種強烈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心理學所指的認知則 包含察覺、思考、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西元 1925 年沃夫岡 柯勒(Wolfgang Kohler) 觀察一群黑猩猩的行為發現,在房間中掉 著一串香蕉,一開始黑猩猩們不知道如何取得這串香蕉,但數日 10  .

(11) 後牠們竟然堆起房間中的箱子拿到了香蕉,提出黑猩猩也有思考 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動物的認知還未能明確定義,但有些學者則 開始往此方向進行研究,並將問題延伸至生物倫理的(陳真, 2002b)。不過認知是心理的運作過程,很難給予明確定義及評估。 動物的權利較其他生物(植物與微生物)易被注意的原因是 大眾認為動物較其他生物有感覺的能力,尤其是脊椎動物更是被 討論的要點,可以發現在動物使用的種類中並非所有動物都會被 重視,儘管已有簡單神經系統的動物(例如線蟲或是軟體動物)還 是常被當作「沒有感覺的生物」 。昆蟲雖有複雜的神經系統,但 缺乏高度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也未發現痛覺受器,因此不易推 論其是否能感覺疼痛(陳彥宏,2002)。西元 1975 年哲學家辛格在 <動物解放>書中因哺乳類與鳥類的神經系統相似,較可推論這 類動物如人類一般能感覺疼痛,提出的動物實驗案例皆是哺乳動 物,並且建議科學研究可以改以其他動物(例如:章魚)做為替代 材料。若以感知能力當作道德考量的關懷對象,無脊椎動物通常 是被忽略的灰色地帶。 另外,同伴動物(寵物)也會被賦予不可作為其他用途(例如: 食物或實驗動物)的對象,物種的動物權利差異性在各國的法規或 是態度調查中都能窺見,例如西元 1986 年英國的 Animal Act 期 11  .

(12) 望能規範脊椎動物的使用卻未提及無脊椎動物的部分;台灣的 「動物保護法」也強調應注意脊椎動物使用,「動物︰指犬、貓 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 寵物及其他動物。」(農委會,2008);課堂中,學生常認為操作 無脊椎動物實驗時常認為動物不會因此受到傷害 (Millett & Lock, 1992)。. 動物使用相關理論參考郭秉瑛(2000)之「生命無價?---談教 學用動物實驗的道德爭議」碩士論文的架構,陳述如下: (一)無地位理論: 十七世紀笛卡兒(Descartes)主張一切由物質構成的東西都像 時鐘一樣,只受到力學原理支配。人因有靈魂與意識,意識不是 物質而是不滅的靈魂,但動物只是沒有意識的機器,無法經驗到 疼痛等任何感覺 (Singer, 1996. 孟祥森、錢永祥 譯)。受到笛卡 兒影響,人們認為動物不會有任何情感或感覺,只是任由人類操 弄的物品,並且認定人類獨立於動物之上,能夠主宰一切。 十八世紀時動物地位已被少數人注意,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 動物對於人只是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 12  .

(13) (二)間接義務理論: 西元 1804 年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對動物而言,人類只 有間接義務」 ,動物沒有人格,它們不是理性、自覺的存在,不能 把握道德規律。對動物的間接義務是因為對動物友善的行為有助 於我們轉移到對人類的義務上,能夠從對待動物的態度了解某人 的個性 (孟祥森、錢永祥,1996; 路易斯‧波伊曼,1997)。. (三)平等考慮理論(效益主義): 西元 1804 年英國哲學家邊沁(Benthanm)從動物也會感覺疼痛 切入反對康德的說法,認為「或許有一天,動物可以取得原本屬 於牠們的權利,但只因為人的殘暴之力而遭剝奪。其他還有什麼 原因可以畫下這條不容逾越的界線?是理性還是語言能力?與 一個剛生下一天甚至一個月的嬰兒比起來,一隻成年的馬或狗都 是遠遠更為理性且能溝通。」所有會感覺疼痛的動物都有不遭受 到痛苦的權利。西元 1975 年哲學家辛格(Peter Singer)延續邊沁的 說法,並出版<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書中主張必須把 人以外的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之內,人類不能因為任何理由 隨意處置動物的生命。辛格在書中也提出一些在軍事用途、心理 研究、藥物試驗及產品檢測的例子,說明動物在這些實驗中皆感 13  .

(14) 受到極大的痛苦,還有農場飼養的方式過度擁擠造成動物不舒適 的感覺,此書成為維護動物權利的第一本出版品(孟祥森、錢永 祥,1996;路易斯‧波伊曼,1997)。 動物使用是否適當的爭議開始受到重視,辛格的學生弗雷(R. G. Frey)認為辛格主張動物不能受到任何痛苦感覺的觀點不合 理,以農牧飼養動物為討論範圍,若合理的飼養方式能夠減輕動 物不舒服的感受,飼養動物被當成食物是可以被接受 (路易斯‧ 波伊曼,1997)。. (四)地位平等理論: 但哲學家雷根(Tom Regan)提出動物與人具有相同的內在價 值,應完全廢除動物實驗且將動物從經濟體系中解放,雷根的目 標是(1)完全廢除動物被用在科學實驗的情形;(2)將動物從農牧經 濟體系中解救出來;(3)完全除去經濟上或運動休息之用的動物狩 獵(路易斯‧波伊曼,1997)。. 十九世紀早期美國開始有了動物保護的運動,西元 1824 年 的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是第一個保護動物運動, 活動的主旨在呼籲大眾考慮動物權利避免殘忍對待動物,英國在 西元 1876 年也有 the Cruelty to Animal Act,保護動物權利的聲浪 14  .

(15) 漸漸升高,西元 1959 年,英國的動物福利聯盟贊助羅索(Russell) 與柏克(Burch)兩位科學家完成「人道實驗技術原則」(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 Techiques) (高崇明、張愛琴, 2004;釋性廣,2005)。但是隨著二十世紀生物科技掘起,醫藥進 展神速,實驗動物迅速累積,卻因著重醫藥研究而降低動物使用 是否過當的問題 (Baier, 1993)。 動物保護團體在二十世紀後期又開始一股動物保護聲浪,西 元 1970 年也已開始有「生物倫理」的語詞出現。而受到動物福 利運動的刺激,藥劑、殺蟲劑和家用製造商受到輿論壓力,開始 大幅降低了動物毒性試驗。美國部分大廠牌更規畫資金研發細胞 與組織培養法或電腦模擬這一類的替代方法,建立廠牌形象,而 且在經濟上與科學上也有助益(孟祥森、錢永祥,1996)。. 二、動物實驗的討論 動物依據人類控制方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野生動 物」 ,另一為「圈養動物」 。動物實驗中所使用的動物稱為「實驗 動物」 ,屬於圈養動物的範圍(夏良宙,1990)。我國的動物保護法 (2008)第三條對實驗動物的定義是「為科學應用目的而飼養或 管領之動物」,此處的實驗動物指為教學訓練、科學試驗、製造 15  .

(16) 生物製劑、試驗商品、藥物、毒物及移植器官等科學應用行為使 用的動物。狹義的實驗動物是指用於科學研究的動物,在國家衛 生研究院設立的「實驗動物資訊網」(http://las.nhri.org.tw)中 所指的小鼠、大鼠、兔子、貓、犬或非人類靈長類等用於研究的 實驗室動物即是;廣義的實驗動物則指各式各樣名目的動物(陸承 平,2002;洪苑齡,2006)。 實驗上運用動物的範圍包含活體解剖、安全測試、行為研究、 教學目的、體內實驗、醫學研究、醫療用途等(郭秉瑛,2000)。 在科學研究、醫藥或產品開發的過程,通常會透過動物研究模式 做行為探究或初步生理反應的測試,目的在了解動物、人或生命 的共通性,若是過程中能夠直接取得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會是最 好的選擇,但若無法取得直接研究對象則選擇隔閡最小且最相近 的物種(陳真,2002c)。因此研究中,尤其關於人類的研究,多以 哺乳動物或靈長類做為模式物種,這亦是動物使用議題多偏向討 論脊椎動物或哺乳動物的原因。 (一)反對動物實驗的聲音 西元 1840 年邊沁提出人類在使用動物時應該要考量動物的 疼痛感覺,之後動物權利的討論應運而生,西元 1970 年 Van Rensselaer Potter 則提出「生物倫理」(bioethics)之後,各式有關 16  .

(17) 的議題開始受人注意,動物保護聲浪四起,討論內容涉及實驗動 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及應用 (許桂森,2002)。 反對動物實驗者多反對科學研究中使用動物,認為動物實驗 是不必要的動作,應被廢除,反對者多提出以下的疑慮(Orlans, 1991a;李鑑慧,2002a;郭秉瑛,2000;林瓊楓,2005): 1. 人與動物物種不同,無法推論結果; 2. 動物也有疼痛感覺,實驗方式不當會造成動物受傷甚至死亡; 3. 浪費、無效率且花費昂貴; 4. 累贅重覆的實驗無法提供有效的研究結果; 5. 動物應被公平對待,所以動物實驗是殘酷的手段; 6. 實驗會養成殘忍的人格,麻痺研究人員的感知; 7. 可以尋求其他替代方式。. (二)贊成動物實驗的聲音 相對於反對動物實驗者的聲浪,支持動物實驗的人持有另一 種想法,認為廢止動物實驗將會使科學或醫藥發展停滯,所持的 觀點如下(路易斯‧波伊曼,1997;林瓊楓,2005): 1. 動物實驗提供相似人體的模型,測試藥物或醫療方法,促進醫 療進步; 17  .

(18) 2. 停止動物實驗會使醫療研究成本提高,導致發展受限,尊重實 驗動物的犧牲,但不能因完全顧及動物權利而完全廢除; 3. 最激烈的論點是「不拿動物做實驗,難道用人來做實驗嗎?」。. (三)動物實驗平衡點 討論到非人類動物的道德地位時,常提到兩個名詞---「動物 福利」及「動物權利」 ,這兩個名詞分別屬於兩套對立的哲學背景。 動物福利認為人類運用動物進行研究、食物來源、娛樂等,皆不 算不當,只要這些事所產生的利益大於動物所承受的傷害即可接 受,但康德對此提出動物福利的想法應做修正,如此對待動物的 方式有可能運用在人身上,因此必須將人類當作目的,就可避免 部分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傷害他人。動物權利者則將康德 的想法擴大至動物,發展出動物權利的概念,動物權利認為動物 擁有基本倫理的權利應該受到尊重,直到西元 1975 年辛格出版 「動物解放」後動物權利才引起大眾討論。但目前動物權利運動 偏向討論動物福利的部分,動物權利的理想必須靠動物福利的改 善才能實現,因此提倡「人道」使用動物,至少禁止「不必要的 殘忍」維護動物福利 (錢永祥,2002)。 到目前為止,動物實驗還未能找到完全替代的方式,動物保 18  .

(19) 護聲浪四起,討論內容涉及實驗動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飼養、 管理及應用,因此發展出一門新的學問---「實驗動物科學」 ,內容 包含動物生理、管理、繁殖、遺傳、疾病與安樂死等,目的在提 升實驗動物的品質,確保研究正確性,也顧及實驗動物的福利(許 桂森,2002)。西元 1959 年,英國的動物福利聯盟贊助羅索與柏 克兩位科學家完成「人道實驗技術原則」,其中提到人道對待實 驗動物的「3R 原則」(the Three Rs),分別為「減少(reduction)」 、 「改 進(refinement)」及「替代(replacement)」, 3R 原則在贊成動物實 驗與反對動物實驗的兩方取得平衡,在人類利益的不能放捨與動 物權利的維護上獲得妥協(陸承平,2002;高崇明與張愛琴,2004; 釋性廣,2005)。 1. 減少(reduction):實驗前要審慎規劃,用較少的動物取得相同 質量的實驗結果,避免濫用動物; 2. 改進(refinement):精緻化實驗方式,減少動物在實驗過程的 痛苦或挫折等不適感,包含麻醉的藥劑、飼養環境等; 3. 替代(replacement):不使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例如進行細胞 實驗取代小白鼠和天竺鼠、電腦模擬了解化學分子結構、徵 求自願者等。無動物模型的研究方法、試驗及教學已廣受國 外大學院校接受(李宏韡,2002)。 19  .

(20) 三、相關規定 許多學者提出社會運動會經過三個階段:(1)被喚醒或建立認 知階段;(2)立法或執法階段;(3)體制化教育與隔代傳承階段(朱 增宏,2005)。各國為因應動物保護概念提升,漸漸用訂立法規方 式限制不人道的動物使用情況,例如:英國的動物保護法及野生 哺乳類動物保護法、法國的自然保護法、美國的動物福利法、日 本的動物愛護管理法、台灣的動物保護法…等(黃士哲,2008)。 法規不是萬能的,且生物體(或將焦點集中於動物)的生理生 化現象是複雜而非線性的,相關的法規要在實踐檢驗中不斷調整 及修正(高崇明、張愛琴,2004)。國際的法規通常以經濟制裁方 式限制締約國及間接制約非締約國,為人熟知的國際法規包含國 際捕鯨規則公約(1948)、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1982)、拉薩 姆公約(1975)、華盛頓公約(CITES)(1975)、生物多樣性公約(1990) (陸承平,2002)。 除了立法保障動物的福利外,實驗動物福利方面亦以羅索與 柏克的「3R 原則」(the Three Rs)做為實驗流程規劃的重要概念, 各國也制定相關規定防止實驗動物濫用情況發生,期望在人類福 利與動物福利中取得平衡點。以下將介紹美國、澳洲及台灣在研 20  .

(21) 究實驗的相關規定。 (一)美國:機構動物照顧與使用小組(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是評估實驗過程的組織,以下簡稱 IACUC。小 組中有 5 名委員,其中要有一名獸醫師、一名與機構無密切關 係的人員和一名非生物專業的人員。涉及動物來做實驗或教學 時,須提出計畫並讓 IACUC 進行審查。而 IACUC 每 6 個月 要檢查動物場所與研究機構一次,若有缺失或偏差則計畫主持 人須向 IACUC 及申請單位進行報告。但各州對於 IACUC 規 定亦有些不同。 另外,IACUC 必須提供下列的訓練予研究人員、動物飼 養管理人員與相關人員:(1)動物飼養與實驗的人道管理實 務;(2)降低動物痛苦或不適的方法;(3)提供國家農業圖書館 的資訊;(4)針對動物保護與處理缺失提出報告。除了提供訓 練、評估及審查計畫外,IACUC 亦期望能保護研究人員受動 物保護激進團體的攻擊(許桂森,2002)。. (二)澳洲:澳洲對於動物福利的審查單位是研究機構中的動物倫 理委員會與政府委任成立的動物試驗教學評鑑小組,利用研究 機構內委員會的自我管理、內部查核體制來把守第一關,再利 21  .

(22) 用委任成立的動物試驗教學評鑑小組進行現場查核、監督與評 鑑,來達到照顧實驗動物福利之目的。西元 1985 年通過「動 物試驗教學研究法」,以強調及保障實驗動物的福利,除了強 調自主調節管控功能外,也將社區人士引進參與,小組成員包 括 12 位委員,組成委員分別來自產業界、學術界、政府機關 和動物保護團體。基本上要求使用動物做試驗及教學的科學人 員或教師們,都須遵守規範進行動物試驗,如果違反該法的規 定,將會導致中止試驗或行政處罰(許桂森,2005)。 (三 )台灣:民國 87 年 (西元 1998 年)實施「動物保護法」,目的 是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動物保護法第三條定義所指的 動物為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 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民國 88 年農委會成立「實 驗動物倫理委員會」,由該會遴聘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 及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代表共十三位委員組成。依動物保護法第 十六條規定,農委會在民國 90 年發布「動物實驗管理小組設 置辦法」,規定所有進行動物科學應用之機構,包括專科以上 學校、醫院、藥物工廠、生物製劑製藥廠、動物用藥品廠及試 驗研究機構等,均須設置動物實驗管理小組,小組成員 3 到 7 名,必須有一位獸醫師或農委會委託機關訓練合格之專業人 22  .

(23) 員。相關研究機構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前須向小組申請,小組核 可後才可執行(陳美玲,2002)。 小結: 大學獸醫系教授葉力森認為「提升動物福利和動物實驗之間 並非黑白兩面的問題,兩者間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較中庸的觀 念是,實驗動物需要的是『人道』的對待,而不是完全禁止。動 物實驗和動物福利並非僅能取其一而捨另一方,我們應試圖努力 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郭秉瑛,2000)。動物權利聲浪由西方開 始,人們開始關心各種動物使用方式是否合乎「人道」情況。社 會輿論的壓力使得原本認為非人類動物只是資源的觀念,漸漸受 到重視,討論的範圍多圍繞在動物實驗適當性,而多數的討論還 是脊椎動物使用,呼應邊沁及辛格的疼痛感覺說法,並且各國開 始立法管束。近年來人們對動物使用的態度有所轉變,生物、醫 學或心理學等的動物實驗有減少的趨勢,並盡力發展取代的方式。. 23  .

(24) 第二節. 對科學的態度. 生物倫理是跨自然、社會與人文的領域,進行價值判斷時就會考 慮許多層面,並取得最合適的決定及發動行為。外在行為的發生緣起 於內在動機的判斷,有學者將「動機」定義為「引起個體活動,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 2004),而心理學上動機的解釋大多只能靠外在行為表現進行推論, 不能直接觀察,於是動機的研究在心理學上相當重要,但卻一直難以 具體描述。心理學上有許多術語與動機的涵義類似或完全相同,例如 需求與趨力、好奇與習慣、態度與興趣、意志與價值觀、刺激與誘因 (張春興,2004),其中以「態度」最常被提出討論。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 與持久性的傾向,可以由外顯行為推測,但態度內涵除行為成分外, 也包含情感與認知(張春興,2004)。Bram Oppenheim 認為態度是一種 已經存在的準備狀態,針對刺激的特定反應趨勢,多屬於內隱而不可 立即觀察的,個體察覺自己的態度時才會呈現於語言或是行為,而信 念(beliefs,認知組成)會強化態度,強烈的感覺(feelings,情緒組成) 會影響態度,增強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s,行為趨勢組成)(呂以 榮 ,1992)。 態度的性質有以下重要的特性:(1)態度的特定性:態度是指個 24  .

(25) 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對特定對象有特定行為反應;(2)態度的內隱 性:通常必須藉助外在行為的觀察推論態度傾向;(3)態度的調和性: 引導個體行為的重要歷程,心理學認為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 所組成,以整體形式促進行為發生;(4)態度的社會性:成長過程與 外在環境會使認知結構改變,影響價值觀念,環境制約、認同、模仿 或是親身經驗往往是形成態度的基礎;(5)態度的持續性:需經長時 間養成,較不易受環境衝擊而改變(林生傳,1994)。 Koballa 亦認為(1)態度是穩定且持久的,會因某些原因而改變但 不是隨機的;(2)態度是可以學習的,學生對科學或學習科學的喜惡 不是與生俱來,能運用教育過程改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3)態度和 行為有關,是經過與環境互動後逐漸形成行為的內在歷程,影響態度 的因素有個體對特定事物的需求與期望、同儕團體影響、楷模學習及 社會規範(林生傳,1994;鄭湧涇、楊坤原,1998)。 由上述得知態度和動機有相似的定義範圍,皆是行為發生的內在 因素,動機的類別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因應生理變化產生內在需 求,例如口渴;心理性動機,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心理因素,表現在 求學、社交…等行為之內在歷程。而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動機則屬於心 理性動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學 習活動趨向教師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04)。學習動機 25  .

(26) 會影響學生學習行為,而與動機同為心理內在歷程的態度亦能影響學 生學習行為,且態度由「認知、情感與行為」三項心理因素組成,更 與學習行為緊密相關。 國內學者整理國外學者研究大致將科學教育上的態度分為兩種 (鄭湧涇、楊坤原,1998;蘇懿生、黃台珠,1998;莊雪芳、鄭湧涇, 2003): (一) 科學態度:指解決問題、評估科學資訊以及下決定時所持之科學 思考、方法和傾向,如:客觀、誠實、虛心、不妄下斷語、適當 懷疑等,亦常常是我們對於學生的一種期盼,甚至被認為是學習 科學的基本條件; (二) 對科學的態度:指對科學的興趣以及對科學或特定科學學科、科 學家、科學生涯、特定科學議題等的感覺、意見或是信念,常是 促成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契機,科學教育領域中常將「興趣」納 入對科學的態度中。 因此「對科學的態度」相關的探討在科學教育領域佔有重要的位 置,學生的態度會受到教師特性、學生特性和情境所影響(鄭湧涇、 楊坤原,1998),但之間的關係並未明確定論。與生物相關的國內研 究發現影響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因素相當多,其中以性別、教師與學 習環境最為突出(蘇懿生、黃台珠,1998)。 26  .

(27) 1. 性別:鄭湧涇、楊坤原(1998)以台北縣市國一(九年一貫為七年級) 學生為對象,並用「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ATBS)」做為測量工具, 其中有四個分量表---對生物學的態度、對學習生物學的態度、對參 與生物探討活動的態度、對生物學家和生物相關生涯的態度,發現 性別在整份測驗表現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對生物學的態度中男生 得分顯著高於女生,表示男生在對生物學的態度的態度較女生為佳 (鄭湧涇、楊坤原,1998);莊雪芳、鄭湧涇(2002)亦以台北縣市國 一學生為對象,發現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生物能力和科學過程技 能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女生的科學態度顯著優於男生, 而男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顯著優於女生(莊雪芳、鄭湧涇,2002);陳 志豪(2004)對高二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對科學的態度量表上表現 出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顯著較女學生高,且在不 同的向度上表現略有差異,男生對物理的興趣較高,女生則對生物 的興趣表現較高(陳志豪,2004)。由此可知性別在「對科學的態度」 會有表現差異但不能明確定論。. 2. 學習環境:生物相關的學習環境除了課堂教學外,另一部分重點在 生物課實驗,實驗室教學的功能包含「發展興趣、態度和價值觀」 , 可見態度在科學教育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標(蘇懿生、黃台 27  .

(28) 珠,1999)。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 度之關係研究」,以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生物實驗課的「實 驗次數」 、 「統整性」及「物質環境」對學生之「對科學的態度」影 響最大。而目前國內各高中自然科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講述為主, 並以「食譜式」方式進行實驗(蘇懿生、黃台珠,1999)。. 3.其他背景因素:家長社經背景對學生的態度表現並沒有顯著性差異 (鄭湧涇、楊坤原,1998);學生所持之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其生物能 力、科學態度、科學過程技能和邏輯推理能力之間具有正相關(莊 雪芳、鄭湧涇,2002);陳志豪(2004)調查中發現自然組學生對科學 的態度顯著高於社會組學生。且國外多數在「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 學習成就」的研究大多呈現低度相關的程度,鄭湧涇、楊坤原(1998) 的調查亦呈現低度相關的情況(鄭湧涇、楊坤原,1998)。. 陳志豪(2004)的調查在性別與選讀組別做更深入的探討,發現 男、女性雖都以社會規範為態度影響的主因,但男性對科學的必要性 有較高的體認,且將科學融入休閒生活中有強烈意圖;對於科學的工 具性價值則是一致的贊同,沒有顯著差別存在(陳志豪,2004)。自然 組學生在個人規範向度上得分顯著高於社會組學生,顯示自然組學生 對於學習科學的必要性有較深刻的體會,較能自發性的產生學習科學 28  .

(29) 的認同,且將科學應用在休閑及生活中有顯著較強的意圖(陳志豪, 2004)。. 小結: 對科學的態度包含範圍很廣,態度的形成是內在心理與外在環境 交互影響的歷程累積,且藉由研究可以發現學生背景變項(性別、選 讀類組、家庭背景…等)可能對其態度表現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 研究欲了解之「對動物使用的態度」也屬於對科學的態度。又陳志豪 (2004)的調查中亦發現高二自然組學生對科學有較正向的態度並願 意施行於生活當中,因此本研究可以將高二自然組學生做為研究對 象,了解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是否與其背景變項不同而 有表現差異。. 29  .

(30) 第三節. 動物使用相關調查. 「立法管理」與「教育推廣」是動物保護工作的不二法門,動物 保護教育是一項持續及扎根的工作,亦要全體國人的共同參與,增進 對於動物及生命的尊重,進一步提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造人與動 物和諧共存的永續環境 (江文全、葉昇炎,2008)。英國的學校動物 使用分為七類:動物照顧、觀察外部型態及分類、生態環境下的動物 行為觀察、解剖以了解結構與功能、長期觀察生長、行為或遺傳現象、 生理實驗及討論動物使用相關倫理議題(Lock, 1994)。學校課程中與 動物使用相關的安排大多是以實驗課程為主,主要可分為三類---活體 動物觀察、動物器官觀察及動物解剖(Smith,1994; Adkins & Lock, 1994;Cunningham, 2003)。 活體動物觀察多用在動物行為觀察、動物生態觀察與動物照顧的 實驗(Smith,1994;Adkins & Lock, 1994);動物器官觀察則多以觀察器 官結構為主;動物解剖則以期望能直接觀察器官的相對位置及結構, 或取得某部位酵素(例如腸道)以進行實驗觀察(Adkins & Lock, 1994)。 西元 1980 年代之後科學教學中使用動物的爭議(尤其是動物解剖) 被動物保護團體提起,他們訴求動物應與人類一樣擁有基本權利,不 能是研究或教育的工具(Langley, 1991)。關於學習需求及觀察活體動 物或動物屍體等實驗內容是可以被大眾接受的,但侵入性動物實驗或 30  .

(31) 是解剖則引發課程規劃的爭論,認為學生不須透過這些實驗學得進階 生物知識(Orlans, 1991a),關於動物在學校課程的使用可以發現爭議 點以「動物解剖」為主。 一、贊成的觀點(Keiser & Hamm, 1991): 1.模擬或是模型無法轉換至活體動物; 2.實際經驗較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增強學習; 3.實際觀察能夠清楚了解動物體內複雜的連結; 4.解剖實驗能夠增進學生面對未來生活中的醫療問題,或能理解 醫師講解的內容以進行判斷及決定。 二、反對的觀點(Orlans, 1991a;釋傳法,2007) 1. 這些實驗是不必要的犧牲; 2. 動物在臨死前的處理可能失當:麻醉藥品對人體有害、學生操 作不當; 3. 這些實驗也許會帶來道德上的反感,影響學生心理:違反課程 中「尊重生命」的目的,可能會讓部分學生認為可以自行在除 了學校以外的地方進行類似實驗; 4. 事後處理的顧慮:學校(尤其中等以下學校)沒有專門處理實驗 動物的焚化爐,常將動物屍體以一般垃圾處理。. 31  .

(32) 以下是關於學校教學使用情況、教師及學生態度調查的相關文獻 分析: 一、學校教學使用情況 (一)動物物種種類:活體動物材料以原生動物、環節動物、軟體 動物的蝸牛及節肢動物的昆蟲為無脊椎動物的主要材料,魚 類及小鼠為脊椎動物的主要觀察材料;非活體動物(包含器官 及活體解剖)則以昆蟲為主要無脊椎動物材料,脊椎動物則以 綿羊器官、魚類、兩生類及大鼠為主要種類(Smith,1994; Adkins & Lock, 1994)。 台灣的國小課程中各家教科書為了配合課程綱要的規 定,均編有飼養及觀察小動物的單元。飼養的動物包括無脊 椎動物,如蠶、蝴蝶幼蟲、蝌蚪等;脊椎動物,如兔子、雞 等(林瓊楓,2005);國中課程中有觀察渦蟲的無性生殖及金 魚尾鰭血流方向等實驗;95學年度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暫行綱 要的生物實驗也與調查相符,以水蚤(節肢動物)為活體觀察 的材料,牛蛙(兩生類)為解剖材料,而器官觀察則以豬的心 臟與腎臟為材料(教育部d,2004)。台灣在教育中使用動物的 種類與國外調查相似。. 32  .

(33) (二)動物使用的考量:以動物為材料是需要較高的成本及人力維 持活體動物的照顧或解剖材料來源,實驗動物的材料來源多來 自有證照的供應機關及學校自行照顧提供(Adkins & Lock, 1994)。動物材料所需成本較高,因此學校進行以動物為材料 之實驗將會以經濟為考量,尤其是解剖材料,再來考量的是動 物福利、教師考量及課程需要而安排是否需要動物實驗 (Smith,1994;Adkins & Lock, 1994;李鑑慧,2002b)。. (三)學生進行方式:以動物為材料的實驗亦考量實驗安全與學生 意願。活體動物的觀察實驗普遍出現在各年齡層的學生,而動 物解剖則多在高中二年級以上學生進行。進行實驗的方式多以 2-3人分組進行(Smith,1994)。. (四)實驗後動物去向:實驗動物的照顧是學校進行此實驗的困擾 之一,照顧實驗動物(無論活體動物觀察或解剖所需的動物)需 要照顧的空間及人力,因此大多數實驗過的活體動物由學生帶 回家照顧,減少照顧空間與人力的需求(Smith,1994;林瓊楓, 2005);而動物屍體會在專用焚化爐焚燒,若無焚化爐設施之 學校則多以一般垃圾處理(釋傳法,2007)。. 33  .

(34) 二、教師對動物使用的態度 (一)課程實施:教師們大多贊成繼續在課堂中使用動物進行教學 輔助,無論是活體動物觀察或解剖(Smith,1994;莊維倢, 2007),而大學教師們大多會在課堂中說明課程內容,學生信 念若與課堂內容衝突則多讓學生另選他課或轉換跑道 (Cunningham, 2003;郭秉瑛,2000)。莊維倢的調查發現多數 教師認為藉由活體觀察與飼養經驗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 效,加深經驗,雖然過程中或多或少造成動物的痛苦與傷亡, 但是學生的學習成就仍是許多老師首當重視的因素;善後處理 的麻煩性是其他教師不進行活體觀察的主因(莊維倢,2007)。 調查中發現教師進行教學時不常提及動物福利的議題,期望教 師能夠在課堂中納入這類議題,例如討論生活中得知人類對寵 物不人道的話題,使學生思考與生物互動的情形。. (二)生物倫理課程實施:進行動物材料課程之前,對於生物倫理 概念的傳授或是動物福利的提及並不常見。在一篇職前教師對 生物倫理教育之意見調查的文章中,大部分職前教師認為生物 倫理教育對學生是重要的,且也認為教育中應加入相關內容, 將來亦願意在課堂中與學生討論生物倫理議題(鄭榮輝、林陳 34  .

(35) 涌,2002);吳枚瑛(2008)調查中八成以上教師贊成課堂中願意 和學生討論生物倫理議題(吳枚瑛,2008)。 多數職前教師認為生物倫理教育應由生物教師施行,顯示 中小學各科職前教師已能跳脫以智育為主的的教育,接受價值 教育的重要性(鄭榮輝、林陳涌,2002);教師自己覺得任教科 目與生物倫理相關性是影響是否願意教授生物倫理很重要的 因素(吳枚瑛,2008) 。 生物倫理內涵包括生物學家、社會學、哲學家、醫學及法 律等,必須要跨科際的整合(Bryant & Velle, 2003;鄭榮輝、林 陳涌,2002;鈕則誠,2004;高崇明、張愛琴,2004) 。目前 生物倫理教育,尚未有完整的課程規劃,九年一貫課綱中沒有 直接相關的動物權利或福利概念,因此沒有一個完整架構可供 教科書編輯者依循(洪苑齡,2006)。考試導向的升學壓力也讓 教師們無法或是不想融入生物倫理相關議題;而國中教師們生 物倫理知識來源,主要來自廣告、電視、報紙、網路等新聞媒 體,並且發現教師對生物倫理的認知會影響對生物倫理態度與 生物倫理教學的態度(鄭榮輝,2000;吳枚瑛,2008)。. 35  .

(36) (三)背景因素差異: 1.性別:預測人們對待動物的一般態度上,性別因素是最有力 的因子。推論女性將來與「照護和養育關係」之社會過程的 重要性較男性為高(陳真,2002d)。職前教師的性別會影響對 生物倫理教育的認知與態度,男性多表現支持且明確的態度 表現(鄭榮輝,2000);動物利用態度與個人背景有關,女性 教師比男性教師較反對動物利用(莊維倢,2007);女性教師 在「生物倫理情意」方面優於男性教師,表示擔心發展生物 科技所帶來的風險(吳枚瑛,2008)。可以發現女性對生物倫 理相關議題會懷有較男性謹慎的態度,較無法明確表達態度 傾向。 2.專長:就讀學校與科系不同會影響職前教師對生物倫理教育 的認知與態度,較有機會在學校與日常生活中接觸生物科技 及其所產生之社會倫理衝擊相關資訊的職前教師,傾向對於 生物倫理教育有較高的施行意願,且多數職前教師認為應由 生物專長教師進行生物倫理教學最為適合(鄭榮輝,2000); 「理工醫農(有修生物)」教師在「生物倫理認知」方面的表 現高於「文法商(有修生物)」 、 「文法商(未修生物)」與「理工 醫農(未修生物)」教師,表示有修生物的理工醫農專長教師 36  .

(37) 對生物倫理認知有較多概念(吳枚瑛,2008)。 3.其他背景因素:高雄市國小教師調查發現以下態度表現情 況,信仰佛教教師比無特定信仰教師較反對動物利用、飲食 習慣素食教師比飲食習慣葷食教師較反對動物利用、有飼養 動物經驗教師比無飼養動物經驗教師較認同動物福利、支持 社會運動教師比不支持社會運動教師較認同動物福利、不同 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教師比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教師較反 對動物利用等(莊維倢,2007);另在高雄地區國中教師調查, 學歷、主要任教科目、婚姻狀態、族群、宗教信仰在「生物 倫理認知」 、「生物倫理行動」 、「生物倫理情意」 、「生物倫理 教學的態度」等四種生物倫理教育態度之分項度,沒有顯著 差異(吳枚瑛,2008)。動物使用態度是否因背景因素而有不 同表現,顯然並未有明確定論。教師應在教學時給予學生正 確的觀念,且有責任要建立起孩童對生命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Keiser & Hamm, 1991;林瓊楓,2005)。. 三、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 (一)課堂經驗:國外在十多年前開始以課堂中動物使用的範圍作中 學生的態度調查研究,發現課程設計者期望藉由觀察活體動 37  .

(38) 物、動物器官或是動物解剖方式讓學生實際了解動物生理結 構的本意,並不能完全傳達給學生,且有些學生會呈現負向 態度表現(Bowd, 1993)。 大部分的人能清楚記得第一次實驗室解剖的經驗且對 當時情況帶有強烈情緒(並沒有正面或負面的意指),少部分 的人會懷有負面情緒,推論是年輕人較少經歷「面臨死亡」 的經驗、解剖過程將動物物化、解剖的切割行為成為被允許 的動作(相較於平時的經驗),於是造成人們對於解剖的不同 態度(李鑑慧,2002b)。Peterson(1986)調查英國中學生(年齡 約 15 歲)發現有 73%學生對第一次解剖實驗感覺不佳 (Langley, 1991);Bowd(1993)讓加拿大大學生以回溯性方式 回想高中進行活體解剖的經驗,並回答該實驗給學生的感覺 是正向、負向或是混合感覺,正向態度學生佔 29.7%,認為 對生物學有興趣且經過活體解剖實驗能夠確實由犧牲的動 物身上學得知識;負向態度的學生佔 26.7%,認為該實驗枉 顧動物權利及保育,或無教育上的價值,或在進行過程中因 生理不舒服(例如福馬林的味道)而持負向態度(Bowd, 1993)。亦有其他調查指出學生進行此類實驗時會以戲謔玩 耍的態度面對,如此似乎與教育中「尊重生命」的本質相違 38  .

(39) 背(Smith,1994)。 郭秉瑛(2000)質性訪談大專師生(獸醫與醫學相關科系) 對於課堂中動物解剖的必要性,發現解剖學及生理學研究中 的動物實驗必要性較強,直接觀察活體組織反應,學習效果 會比書本及錄影帶高,但外科實習則無動物實驗之必要,直 接到臨床學習較佳且實際(郭秉瑛,2000)。 (二)與自身利益關係:有研究者將動物使用範圍擴大至實驗研究及農 牧使用的部分,發現大多數學生對犧牲動物(動物試驗或屠 宰)都持反對的態度,大多學生不贊成且不購買經過動物試 驗的日常用品(例如清潔用品);但面臨與自身權利的兩難問 題則又偏向自身利益考量(例如藥物使用),學生們會取用經 過動物試驗證實對人體無害的藥物(Millett & Lock, 1992)。 (三)性別:學生態度調查發現女性持反對動物使用態度較高於男性 (Millett & Lock, 1992;Chen & Raffan, 1999);女性較重視 動物福利且較關切動物的生活品質,男孩也許會認為能 進行解剖是一種冒險的表現(Phillips & McCulloch, 2005)。顯示與教師調查不謀而合,不同性別在動物使用 的態度傾向似乎有不同表現。 (四)動物種類:學生對於動物使用的動物種類也有差異,認為無脊椎 39  .

(40) 動物較不會受到傷害,但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實驗多持反對態 度(Millett & Lock, 1992;Chen & Raffan, 1999)。 Phillips 與 McCulloch(2005)在英國大專生的調查,學生 對物種親近性的差異排序:猴子>狗>新生兒>狐狸>豬>雞> 大鼠>魚,對動物物種的喜好不一定因為是哺乳動物就會被 學生所同情,若是害蟲(例如:老鼠)就不會受到歡迎。而嬰 兒的接受度反較小狗為低,表示學生並沒有將認知能力納為 區隔人與動物的條件(Phillips & McCulloch, 2005)。 (五)其他:林瓊楓(200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動物實驗認知約 有中上程度的理解, 「動物實驗的成效與應用範圍」及「實驗 對於動物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均有所了解;對於動物實驗 態度傾向謹慎,最感認同的前三名題目分別為「進行動物實 驗時,應將動物受傷害的程度減到最低。」、 「在實驗中使用 動物時,科學家應合理且善意的對待動物。」和「科學家應 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動物實驗,以其他方式替代。」 ;另外, 年級越高者對動物實驗認知越多,而父母親的學歷、職業及 社經地位可能影響學生對動物實驗的認知。 相關知識來源來自「電視節目」者最多,佔65.2%; 「書 籍雜誌」次之,佔43.2%; 「學校老師」第三(林瓊楓,2005), 40  .

(41) 了解媒體與學校是學生主要資訊來源。 王敏玲(2006)在「高中動物保護社團學生對農場動物福 利觀念之回應」碩士論文中,社團學生對動物的初始態度與 非社團學生無異,但經歷過一學期社團課程發現學生對動物 保護的概念有提升。對動物使用而言,多數學生認為沒有必 要為了人類的娛樂需求而傷害動物,若實在有必要使用動 物,應給牠們不會痛苦的環境或盡可能將其痛苦降到最低, 考量動物福利(王敏玲,2006)。回應 Koballa(1988)認為「態 度是可以學習的,能運用教育過程改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 (鄭湧涇、楊坤原,1998)。 Phillips與McCulloch(2005)的調查發現歐洲學生對農場 動物及動物生活方式的關心較亞洲學生高;不同文化的學生 在對動物的感覺及看待動物的態度會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是 宗教或傳統文化的影響(Phillips & McCulloch, 2005)。. 41  .

(42) 小結: 由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性別(無論在教師與學生)差異會表現不同 的生物倫理及動物使用之態度傾向,且其它背景因素(生活經驗、專 長科目、宗教、文化、父母…等)差異亦有可能呈現不同態度情況。 動物物種使用除了考量經濟因素外,較多使用無脊椎動物進行觀察, 學生也較能接受。另外,媒體與教師是主要提供給學生資訊的主要管 道,綜合以上調查結果,進行問卷編製時亦可參考上述的背景變項及 討論高中學生目前主要資訊來源,給予相關建議。. 42  .

(43) 第四節. 台灣高中生物實驗內容演變. 高中課程標準綱要(以下簡稱課綱)大約每隔十年就進行修訂,近 三十年高中課綱修訂如下:配合高級中學法的 72 課綱、配合國中小 課程標準修訂的 84 課綱、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 95 暫綱及完全修訂完 整的 99 課綱。 隨著課綱修訂,各科目內容參考時勢潮流加進新的知識內容,增 減或合併新舊概念,期望能給予學生合適的學習內容。生物課程內容 從 72 課綱統一的教材內容(國立編譯館)、84 課綱及 95 暫綱的螺旋式 內容鋪陳,至 99 課綱大幅度加入生物科技應用的新科目,高中生物 課程內容演變如表 2-1(夏蕙蘭,2007)。. 99 課綱生物科的基礎生物(1)建議在高一或高二開設,內容除了 95 暫綱高一基礎生物內容外,亦包含部分高二必修生物內容,由基 礎生物(1)課程綱要核心能力「一、了解生命的特性和共同性,認識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培養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情操;二、認識生物體 的基本構造和功能,了解生物遺傳與生命延續之現象及原理;三、了 解群集和生態系的特性,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人類對 生態的影響,培養尊重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教育部 f, 2008),基礎生物(1)是淺顯易懂的內容呈現生物概念,教材內容深度 43  .

(44) 及廣度應適合普通高級中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讓性向未定 的高中學生認識生物領域,期望達到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目的 。. 表 2-1 課 綱. 高一. 72. 基 礎 生 物. 84. 基 礎 生 物. 95. 99. 高中生物課程內容演變. 基 礎 生 物. 基 礎 生 物 (1). 高二與高三重要 概念的濃縮版。. 以生態為主軸與 高二高三內容有 較大差異。. 與 72 課 綱 較 接 近,均談到細胞的 構造與細胞分裂 以及不同階層生 物的特徵及分類 差異,強調生物多 樣性。 以 95 暫綱為修定 基礎,內容與 95 暫綱相近,以淺顯 簡單且螺旋式呈 現,顧及所有學生 概念的建構,讓有 興趣的學生於高 三繼續探究。. 高二. 生 物 生 命 科 學. 必 修 生 物. 基 礎 生 物 (2). 上冊介紹植物的 分類及生理;下冊 介紹動物的分類 及生理。 生命科學說明所 有動植物的重要 概念,螺旋式呈現 內容,高三再進一 步探究。 必修生物內容與 84 課綱相似無太 大異動 ,微 生 物 內 容移至高一基礎 生物 ,多 加 註 備 註 欄說明教學不宜 涉及的部分。 又稱「應用生 物」,以議題導向 的教學為主,是與 以往生物課程不 同的新科目,內容 為生物科技在農 業、食品及醫藥的 應用,並討論相關 社會及倫理議題。. 高三. 生 物 選 修 生 物. 選 修 生 物. 選 修 生 物. 內容包含動物、 遺傳、演化及生 態。 從緒論到演化的 課程為高二內容 的加深。. 與 84 課綱內容 無太大異動,加 註教學不宜涉及 的課程內容。. 延伸基礎生物(1) 的內容,讓對生 物感興趣的學生 繼續探究。. 課程內容修訂連帶影響實驗內容安排,72課綱為國立編譯館統一 的內容,以動物為實驗材料的課程較多且大部分出現在高二生物,包 含「渦蟲(觀察外型及再生現象)」、「蚯蚓(觀察外型及內部構造)」、 44  .

(45) 「蝦(觀察外型、運動及攝食)」、「魚的觀察(觀察外型及內部構造)」、 「纖維素的消化(蝸牛的嗉囊)」、「水蚤的心跳」、「呼氣中CO2的 測定(人體)」、「腎臟的觀察(豬腎)」及「蛙的觀察(外型及內部構造)」 (教育部a,1983)。84課綱之後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製且銜接九年一貫課 程內容,配合動物保護觀念大幅減少動物材料實驗,84課綱至95暫綱 以動物為材料的實驗有高二的「心搏及影響心搏因素的測定(水 蚤)」、「人體感覺與反射的觀察(人體)」、「生殖腺與生殖細胞的觀 察(牛蛙或玻片)」、「心臟的觀察(豬心)」、「腎臟的觀察(豬腎)」、 「蛙的觀察與解剖(牛蛙)」、「瞳孔的反射(人體)」、「味覺的靈敏 度(人體)」、「血型的抗原抗體反應(人體)」及「DNA的粗萃取(雞血)」 (教育部b,1985;教育部e,2004;教育部d,2004)。 在95暫綱訂定時,動物保護團體提出「蛙的觀察與解剖(牛蛙)」 應從課程中刪除,而課程修訂委員審慎評估及參考各方意見,以「標 示【※】的探討活動為「延伸性探討活動」,不應列入學習評量的範 圍。教材編輯者於編撰教材時可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納入;教 師亦可因應教學及學生學習之需要,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列入 教學活動;學生亦可自由選擇是否要做該探討活動。」回應動物保護 團體(教育部e,2004)。 99課綱內容將原本高中三年生物課程整併,規劃在基礎生物(1) 45  .

(46) 與選修生物呈現,勢必有所增刪,於是99課綱動物材料實驗有「生殖 腺及生殖細胞的觀察(牛蛙或玻片)」、「腎臟的觀察(豬腎)」、「蛙 的外部形態及內部構造之觀察(牛蛙)」、「激素對色素細胞的影響(未 定)」、「血型的抗原抗體的反應(人體)」及「DNA的粗萃取(避免使 用雞血為材料)」(教育部f,2008;教育部h,2008),「蛙的外部形態 及內部構造之觀察」延續95暫綱以標示【※】表示教師可自由選擇是 否進行,學生亦可選擇是否參與。 84課綱之後高中生物實驗中以「蛙的觀察」最受爭議,動物保護 團體認為此實驗違反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的目標,且學生的操作不當可 能引起動物不適,或學生可能會受到生命逝去的心理壓力,或以玩弄 心態進行實驗而不能達教學目標。動物保護法第十八條「高級中等以 下學校不得進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課程綱要以外,足以使動物受 傷害或死亡之教學訓練」,高中可以進行課綱以內的實驗,又隨著學 生受課權利提升,課程審訂委員也因應時勢將此實驗加註【※】,讓 學校生物科教師決定是否實際操作,學生也可自行評估是否合適參與 實驗,並備註不將此實驗納入評量。 台灣的課程規畫可以發現動物材料實驗內容減少,並增加教師與 學生選擇權利,亦修訂「動物保護法」規定不得進行課綱以外之教學 訓練,表示國內教育對動物使用考量漸趨謹慎及重視。實驗內容演變 46  .

(47) 如表2-2,本研究以「動物材料實驗」為探究內容,以下僅列出相關 實驗。 表 2-2. 動 物 材 料 實 驗 名 稱. 備 註. 84課綱 高二生命科學: 5-1 心搏 6-1 感覺與反射 7-1 生殖腺與生殖細胞 (可考慮以牛蛙為實 驗材料) 高三選修生物: 5-2 心臟的觀察 6-1 呼氣中二氧化碳的 測定 7-1 腎臟的觀察 9-1 蛙的觀察與解剖 10-1 瞳孔的反射 10-2 味覺的靈敏度 11-1 抗原抗體反應(血型) 12-1DNA 的粗萃取. 高中課程動物材料實驗演變 95課綱 高二必修生物: 4-1心搏及影響心搏因 素 的測定 5-1人體感覺與反射的觀察 6-1生殖腺與生殖細胞的觀 察 高三選修生物: 5-2心臟的觀察 6-1呼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 7-1腎臟的觀察 9-1蛙的觀察與解剖※ 10-1瞳孔的反射 10-2味覺的靈敏度 11-1抗原抗體反應 (血型) 13-1 DNA的粗萃取. 99課綱 基礎生物(1): 5-1生殖腺及生殖細胞的 觀察 高三選修生物: 8-1腎臟的觀察 9-1蛙的外部形態及內部 構造之觀察※ 9-2激素對色素細胞的影 響※ 10-1抗原抗體的反應 11-1DNA的粗萃取(避免 使用雞血為材料). 標示【※】的探討活動為「延 伸性探討活動」,不應列入 學習評量的範圍。教材編輯 者於編撰教材時可自由選 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納 入;教師亦可因應教學及學 生學習之需要,自由選擇是 否將該探討活動列入教學 活動;學生亦可自由選擇是 否要做該探討活動。. 標示【※】的探討活動為 「延伸性探討活動」,不 可列入學習評量的範 圍。教材編輯者於編撰教 材時可自由選擇是否將 該探討活動納入;教師亦 可因應教學及學生學習 之需要,自由選擇是否將 該探討活動列入教學活 動;學生亦可自由選擇是 否要做該探討活動。. 各國對於中學以下動物解剖實驗開始立法規定,西元 1987 年阿 根廷禁止所有教學機構進行動物解剖;西元 1993 年義大利國會立法 認可任何人拒絕參與動物實驗和解剖的課程,增加學生選擇權;西元 47  .

(48) 1995 年斯洛伐克禁止所有中小學課程的動物解剖實驗;英國是改革 的先驅,規定學生可拒絕解剖動物的課程並選擇其他替代課程,課堂 中也不可進行可能會傷害動物的行為(李鑑慧,2002b);美國多數學 校依然規劃動物解剖等相關實驗,但各州立法開放學生選擇參與課程 的權利(李鑑慧,2002b;郭秉瑛,2000)。了解各國教育對動物福利 考量日漸增加,對於教師及學生的選擇權亦漸彈性。 除課堂中使用動物進行教學外,正規課程外會讓對科學有興趣的 學生進行自行規劃的「科學展覽研究」 ,美國在西元1969年以前高中 科展並沒有明文規定動物使用的種類及方式,到了西元1980年開始, 許多人提出疑問學生是否要藉由傷害或犧牲動物生命來學得進階的 生物知識,社會輿論使得美國各教育階層在使用動物的方式開始改 變,動物材料的科展只限於活體觀察而不能施加任何痛苦於動物上 (Orlans, 1991b)。台灣的「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參展安全規則」 第六項限制研究事項中規定不可進行使動物受傷或死亡的教學及實 驗,並且期望從中培養學生正確道德觀念。內容如下: 「從事生物專題研究時,需說明依法取得之生物來源,並需取得在校 生物教師許可,以不虐待生物為原則。 細目如次: 1.以脊椎動物為研究對象時,需培養學生正確道德觀念,以合法之 48  .

(49) 取材方式,瞭解研究動物之目的在促進動物生存,而能於研究過 程中給予動物適當之照顧,且不得進行任何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 死亡之教學或實驗。如能鼓勵學生多以單細胞生物或無脊椎動物 為研究題材最好。 2.以人類為研究對象時,必須符合醫師法之規定,且須在不影響人 類生理、心理及不具危險性之前提下從事研究,並出具必要之證 明文件。 3.以遺傳基因重組為研究對象時,須符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頒 行『基因重組試驗手冊』之規定;參展作品之安全措施以手冊中 所規定之P1安全等級為限,並須出具實驗室證明。」(科學展覽 會參展安全規則, 2009) 教師進行教學時應給予學生道德與人道概念,即使學生無須 實際解剖,也能體會到生命的動力,並認知實驗動物的犧牲是為 了給予自己知識而非白白遭到屠殺,實驗過程中強調學生對實驗 動物的責任感,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時也能保持敬畏和細心的心理 (林弘仁,2008)。教師在進行動物使用課程或科展指導時,應加 強闡述生命教育,並輔導不適應學生之學習情況。. 49  .

(50) 小結: 動物物種在高中實驗中由 72 課綱的多樣種類到 84 課綱之後減少 至三項實驗,動物保護的聲浪在台灣也漸漸受到重視,在訂定新課綱 流程中亦參考社會團體意見,並開設座談會多方討論及說明,增加教 師教學選擇及給予學生彈性選擇參與課程的空間。期望在必須使用動 物材料的實驗中,教師能夠執行 3R 原則(減量、精緻化、替代),且 強調生命教育內涵,培養正確道德觀念。本研究也會參考列出國中至 高中所使用過的動物物種,了解學生進行相關實驗是否會因物種而有 差異,亦會了解學生對這類實驗的參與意願。. 50  .

(5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與探討北部高中二年級自然組學生對於動 物使用之態度,經過收集及整理文獻後作為理論基礎,參考國內外問 卷設計,編製適合研究目的之問卷,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 得資料經量化統計後,分析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於動物使用之態度 傾向,及相關背景變項與態度傾向之關係。本章將分五小節說明本研 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與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參考 Millett 及 Lock(1992)對英國中學生動物使用態度調 查的架構,以「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之態度」及「動物在課堂中的使 用之態度」當作依變項;學生個人特質(性別、選讀類組、未來期望 選讀科系、宗教、飲食習慣)當作自變項,以此了解學生個人特質差 異是否影響動物使用態度傾向。本研究之結果期望能夠提供高中生物 科教師進行教學的參考,並提供未來生物科動物使用教學的建議(如 下頁圖 3-1)。. 51  .

(52) 依變項. 自變項. 高中學生對於動物使用的 態度調查 1. 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 (醫藥研究、家用產品) 2. 動物在課堂中的使用 (解剖觀察、參與意願、 替代方案). 高中學生背景變項 (基本資料) 如:性別、選讀類 組、未來期望選讀 學群、宗教、資訊 來源. 圖 3-3.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實施流程(如圖3-2)說明如下: 一、. 文獻收集與探討. 本研究的準備階段,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包含期刊、論文及網 路資訊收集,整理並了解動物使用演變及現況,作為研究及問卷 發展基礎。 二、. 研究計畫擬定. 依據文獻與資料之整理,擬定研究方向。 三、. 研究工具編製. 參考文獻內容與資料收集設計問卷架構,並編製預試問卷。其後 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內容檢測,亦請高二自然組學生檢視敘述方 52  .

(53) 式。 四、. 問卷預試. 便利性選取兩班高二自然組男女混合班級學生進行問卷預試,回 收後經過信度分析剔除不適合之敘述,完成正式問卷內容。 五、. 問卷正式施測. 選取北部普通高中及完全中學高二自然組班級共16班進行施 測,施測班級須完成「水蚤心跳實驗」 ,於民國九十八年一月發 送問卷,並在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結束前回收所有問卷。 六、. 資料處理與分析. 進行問卷編碼與登錄工作,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 英文版進行問卷分析工作。 七、. 半結構式晤談. 於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初(民國九十八年三月)進行半結構式晤 談,各班隨機選取兩至四位學生,以焦點訪談方式進行,深入了 解學生填答想法(晤談大綱如附錄四),輔助問卷調查結果之推 論。晤談學生表示方式以四個符號呈現,第一個符號皆為s表示學 生,第二個符號為學校代號(A到H),第三個符號為班級代號,第 四個符號為流水號,例如sA-1-1,表示A校的班級1的學生1,以 此類推。 53  .

(54) 八、. 研究報告撰寫. 統整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進一步相關建議於生物教 育領域。. 文獻收集. 研究計畫擬定. 預試問卷編製 並檢測內容效度. 問卷預試. 文獻收集. 回收分析 並完成正式問卷. 正式施測. 資料處理. 半結構式晤談. 撰寫論文.  . 圖 3-4. 54 研究流程.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縣、台北市與基隆市(以下簡稱北部)之公立普通高 級中學及完全中學的高二自然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須經過高 二生物課程的水蚤心跳實驗。因受人力與物力限制,本研究僅選取 600 位高二自然組學生,抽取 16 個班級。 本研究探討內容為生物倫理範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能完全證 實,因此研究對象選取則將北部有開設普通班的公立高中及完全中學 隨機編號,以學校作為亂數選取之單位,其後依高二班級數作為班級 數目選取的標準,並以班級做為問卷施測的單位。依據九十六學年度 高二平均班級數為 12 班,高二班級數未到 12 班者選取 1 班,高二班 級數在 12 班以上者選取 2 班,共選取 16 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隨機抽 取合作學校後,與合作學校生物教師確定高二自然組班級是否實施水 蚤心跳實驗事項,若未能於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進行該實驗則立意性 取樣性質相近之其他高中替換。學校類型包含單一性別學校(男校或 女校)及混合性別學校,為平衡男女比例,抽取到單一性別學校時則 立意性選取另一相對性別學校做為對應。 本研究正式施測時間於民國九十八年一月進行,各受測班級完成 水蚤心跳實驗後進行問卷發放,因學校班級人數不一,共計發出 596 份問卷(共 16 班),排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 576 份,含男性 292 55  .

(56) 人,女性 284 人,佔全部回收問卷之 96.6%(學校回收情況如表 3-1)。 表 3-3. 選取學校問卷回收情況. 學校. 有效卷. 無效卷. A B C D E F G H 合計. 71 75 74 77 56 59 90 74 576. 1 1 3 5 8 2 0 0 20. 學校說明 台北市中型男女混校 台北市大型男女混校 台北縣中型男女混校 台北縣中型男女混校 基隆市中型男校 台北市大型男校 台北市大型女校 基隆市中型女校. 為深入了解學生填答想法,於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初(民國九十 八年三月)進行半結構式晤談,各班隨機選取兩至四位學生,以焦點 訪談方式進行,共晤談 39 位學生(17 位男性,22 位女性)。. 56  .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節主要說明研究工具之設計與發展過程,包含問卷設計與編 製、問卷內容及問卷信度與效度的建立。 一、. 問卷設計與編製. 本研究參考 Millett 與 Lock(1992)設計架構,將動物使用範圍分 為「研究上使用」及「課堂中使用」 ,將問卷內容分類並設計態度敘 述句,分為五個分量表: 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 1. 醫藥研究分量表:以醫藥開發及研究中動物實驗為主,並包含動 物實驗是否能推論人體生理相關敘述; 2. 家用產品分量表:家用產品開發的動物實驗為主,並包含購買行 為的敘述; 動物在課堂中的使用 1. 解剖觀察分量表:以調查對高中生物實驗出現的器官及活體解剖 實驗態度為主; 2. 參與意願分量表:參與高中生物動物材料實驗意願及對生物種類 的態度; 3. 替代方案分量表:同意課堂中使用動物或替代方式的敘述。 正向敘述為「使用動物」的敘述,反向敘述為「不使用動物」 57  .

(58) 的敘述,正向與反向敘述的分類如表 3-2 及表 3-3: 表 3-4. 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之問卷架構. 動物在研究上的使用 醫藥研究 正向敘述 (醫藥開發 1. 動物實驗的研究將會增進人 與研究中 類生活福利 的動物實 2. 醫學上的動物實驗應該繼續 驗) 施行,以便找到新的治療方 法 3. 動物實驗在增進人類醫療研 究是很必要的 4. 新藥物應該經過動物實驗後 再讓人類使用 5. 我會服用經過動物及人體實 驗後認定為安全的藥物 家用產品 1. 若發現使用的洗髮精經過動 (家用產品 物實驗,我會更有安全感並 開發的動 持續購買 物實驗) 2. 使用的沐浴用品(例如洗髮 精、沐浴乳、肥皂等)必須進 行動物實驗了解是否有害. 58  . 反向敘述 1. 科學研究不可用動物為材 料進行任何科學上及藥學 性的實驗 2. 科學家應盡量找到取代動 物實驗的替代方式 3. 人類使用的藥物只有在人 體進行效果測試才有意義, 其他動物試驗均可省略. 1. 若發現使用的家庭清潔劑 有經過動物測試,我將會停 止購買該產品 2. 浴廁清潔劑不必進行動物 實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寵物美容基本常識 二、寵物相關法規認識 三、寵物保健衛生 四、寵物行為認知. 五、寵物美容工作環境使用與維護

勞動法令是維持勞動秩序的一種工具,而在勞動法體系中為落實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