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導讀者的挑選原則

若綜合國內幾位學者的說法(洪文珍,1997;陳海泓,1999;劉鳳芯,2000),

現今在兒童讀物上出現由閱讀指導者以文字篇章呈現出擁有「書評」意涵的書面 文字便可稱做「導讀」。其主要是將文本中的內涵思想整理轉述成提要撰寫表達,

可指導閱讀者進入文本主題及重點,使閱讀者能了解文本中的大意及內容;也可 使閱讀者在閱讀文章時更了解文本中的涵意。其可說是一種閱讀成果的分享。

孟樊(1997)以為,書評或書介對出版公司而言,是相當被看重的一件事。

理由有二:第一,由於書出版之後,目的在大量流通,其好壞不能僅繫於出版者 本身的判斷,而書評家對該書之評介較能免除出版者主觀的色彩,可與出版者作 為未來調整出版方向的依據;第二,書評的反映若是正面的,自然有利該書之促 銷,即使是負面的,多少對讀者也仍具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不見得對市場不利,

能造成話題更好。

雖說三之三文化在圖畫書附錄導讀的立意是提供讀者一些專業的協助,而這 些包含有書評意涵、指導閱讀的導讀文章,對以學習導向為主、擁有「閱讀附屬 於教育」的兒童讀物消費觀的成人而言,無疑是有選購上的吸引力。由此,出版 社是在滿足讀者閱讀的需求下,藉由附錄的導讀文章來推介該表現力強的讀物,

並同時強調讀物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形象上的包裝。

此時,邀請到能夠引導讀者與作品順利產生共鳴的導讀者,則是出版社在編 務流程上的重要環節。

在圖畫書仍屬新興文類的九○年代初期,尚未出現所謂兒童文學評論者,因 此書評多由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或當時的文化意見領袖來操筆(劉鳳芯,2004)。 理所當然的,當時的圖畫書編輯也以這些專家學者來擔任導讀者這一要角。例 如:鄭明進就時常以圖像欣賞導讀、作品介紹,及創作者簡介等方向為許多出版 社撰寫導讀。此外,插畫家曹俊彥、徐素霞、施政廷、洪義男等也紛紛為文介紹 插畫製作流程或編企理念,引導讀者看到插畫家從媒材、造型選擇、文圖版面搭

配、乃至讀者對象所需兼顧的細節。也有從兒童文學角度出發的潘人木、林良、

馬景賢等人。

其後,圖畫書概念的發展愈趨完整,書評版面陸續出現一批從美國學成的兒 童文學評論者,例如自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取得藝術史碩士的宋珮、於俄亥 俄州立大學取得兒童文學碩士的張淑瓊、在伊利諾州立大學攻讀哲學、並具兒童 哲學專長的柯倩華等人(劉鳳芯,2004)。這些學成歸國的兒童文學評論者,也 為現今的圖畫書出版擔任評論、導讀的角色。

三之三文化的圖畫書皆為翻譯作品,當出版社挑選書籍後便透過正式簽約、

授權和支付版稅,取得中文版的版權。為求文本吸引兒童又不失原著趣味性的訴 求下,主編竭力找尋能夠表現原文作品之譯者。觀察本研究的 46 冊研究文本,

來自歐、美和日本、韓國等地的圖畫書作品,在出版社的擇選下擁有固定的合作 譯者,例如:劉清彥、宋珮、柯倩華、米雅等人就翻譯了為數不少的作品。而根 據主編林培齡的說法,在與譯者溝通的編務流程中,出版社會請譯者除了翻譯工 作之外再進行導讀的寫作,因此三之三文化絕大多數的圖畫書作品,其翻譯者即 是導讀者。

因此,出版社在挑選導讀者的考量方面,可說是以固定的合作譯者為優先。

而觀察本研究的 46 冊研究文本發現,這些翻譯、導讀者大多為現今活躍於兒童 文學界的重要人士,例如宋珮、柯倩華就長期為圖畫書出版擔任評論、導讀的角 色。此外,出版社甚至也邀請了九○年代初期的兒童文學意見領袖:林良(《喂!

小螞蟻》)、馬景賢(《敲門人瑪麗.史密斯》)來擔任翻譯、導讀者。

針對出版社以翻譯者即導讀者的模式來編輯圖畫書,研究者卻發現在研究文 本中仍存有少數的「意外」,例如:有些書籍並沒有附錄導讀(《上面和下面》、《三 隻小兔》、《風車磨坊的貓》、《第五個》、《不要再笑了,裘裘!》、《聰明的小烏龜》、

《我好擔心》共七本),有些書籍卻是譯者之外的人來撰寫導讀(《國王駕到》、《鱷 魚和長頸鹿搬過來、搬過去》)。主編林培齡是這樣解釋的:「有一些會面臨到譯

讀的輔助。而有的譯者本身不喜歡寫導讀,我們就再請另外的老師來寫」(個人 訪談,2009 年 1 月 7 日)。

由此可知,關於圖畫書附錄導讀這件事,在一些翻譯者或兒童文學工作者的 心中並非是絕對必要的。

在上一節提到,在出版社的立意下,圖畫書附錄導讀並不能將其視為行銷策 略的一環,僅可說是出版社肩負起圖畫書閱讀的教育功能,目的是在激發讀者的 閱讀動機及理解,而此舉對於圖畫書的流通卻也起著推波助瀾之用。就消費者而 言,他們需要一份權威的指導;就出版者而言,推介優良的出版品並同時強調讀 物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形象上的包裝,是他們樂意見到的。因此,導讀工作就越發 重要了。

蔡佩玲(2000)以為目前童書缺乏更學術且客觀的批評或導讀系統,許多寫 評論或導讀的評論家都是長期固定與某些出版社合作,因而失去其對業者批評建 議的功能。張子樟(2000)也提出,這些年來,台灣的童書界似乎只見歌功頌德 式的導讀,卻不見具有建設性的善意批評。出版社如何與書寫導讀的工作者合 作,建立一套具學術性且客觀的導讀系統,才是彰顯圖畫書附錄導讀的真切意 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