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二

二、 、 、 、注意到 注意到 注意到「 注意到 「 「圖 「 圖 圖」「 圖 」「 」「文 」「 文 文 文」 」 」 」搭配的獨特性 搭配的獨特性 搭配的獨特性 搭配的獨特性, , , ,行銷包裝下獨立成冊的導讀 行銷包裝下獨立成冊的導讀 行銷包裝下獨立成冊的導讀 行銷包裝下獨立成冊的導讀 形式

形式 形式

形式:( :( :(1974~ :( ~ ~ ~1986) ) ) )

1974 年,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教基金會宣佈設立「洪健全兒童文學創作 獎」,徵獎包括「圖畫故事」一類,隔年並由書評書目出版社出版第一名的得獎 作品。洪建全教育文教基金會對一個國人認識不深、讀者接受度不大的文類加以 徵獎,且在書籍冠上「圖畫故事」出版,對於以「圖」為主的讀物概念建立,影 響力不容小覷。

此時期對於「圖畫書」的論述不再只是「圖很多的書」而已。除了「洪建全 教育文教基金會」逐步建立起「圖畫書」做為兒童文學特定文類的地位外,傅林 統(1979)在《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鑑賞》一書中提及:「圖畫故事是繪畫和文字 的結合,具有特殊的地位。」揭示了圖畫書既非「文」亦非「圖」所能夠單獨掌 控的定位。

此時期同時出現關於圖畫書的一些別名,「圖畫書」、「圖畫故事書」、「繪本」、

「幼兒圖畫書」出現在一般人的使用詞彙中。蘇振明(1986)在<認識兒童圖畫 書籍其教育價值──從「消基會」評選優良兒童圖書談起>一文中,為這些名稱 做了一番解釋:

英文的「Picture Book」,中文叫「圖畫書」,日文叫「繪本」。在兒童讀物 的領域中,這類書指的是針對孩子學習發展需要所設計的圖書。因為大多以 大幅獨立的圖畫為主體,以孩子熟悉的生活事物為題材,以親子共同閱讀為 方式,所以被視為幼兒學習的恩物,除了有「幼兒圖畫書」的稱號外,尚有 「母子圖畫書」、「膝上故事書」、「幼兒啟蒙書」的別稱。

孩子到了四、五歲,對圖畫書中主題與內容的要求就逐漸趨向深入而多元 化,往往需要透過圖畫來敘述一個故事的發展和情境才能滿足;於是閱讀的 興趣開始由「圖畫書」轉入「圖畫故事書」。「圖畫故事書」英文稱「Picture

Story Book」,是結合連續性的圖畫和少許文字來講故事的書。(頁 39)

由此,在這些名稱界定上的討論,納入圖畫書的範圍雖廣,但是所體現出的 便是「圖畫書」身份地位終於獲得確認。而台灣第一套直接以「圖畫書」為名的 讀物----「新一代幼兒圖畫書第一輯」(將軍出版社,1978)就是在此期間出版的 作品。這一系列的書籍以故事介紹圖畫書主題相關的常識或創作活動、故事、童 謠等,並一一附上大量插圖。藉此傳達與該圖畫書主題相關的延伸活動,從出版 的觀點來看,這系列的作品是盡可能將圖畫書能夠表現的範疇逐一展現在讀者眼 前,若以蘇振明(1989)所提及:「每一本圖書都是一套教材,具有『認知』、『技

讀延伸活動是盡可能讓閱讀的效益彰顯,而或許是尚在嘗試的階段,因此形式上 並不嚴謹。

1984 年一月台灣英文雜誌社(簡稱台英社)代理英文漢聲雜誌社(簡稱漢 聲)所出版的「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則讓「圖畫書」一詞真正流行了 起來。洪文瓊(2004)認為,此系列套書短短不到一年首版即銷售一空,它為台 灣出版業界敲響「圖畫書有市場」的告知鐘聲。也因為這個行銷案例的成功,強 化直銷套書的出版策略,從而影響日後台灣圖畫書的出版方式。此套書之所以能 夠成功,主要是漢聲特別編印了「媽媽手冊」。而「媽媽手冊」、「套書」、「精裝」

也成為日後出版商發行圖畫書的慣用策略。

洪文瓊(2004)也說明了台灣圖畫書出版業的基本問題在於產銷不分工,出 版社通常要設法發展自己的行銷通路。而出版社的利潤不如行銷商,店銷又不如 委託直銷,因而要掌握最大利潤,只有自己發展直銷。直銷成本相對提高,套書、

高價位也就成為必然的考慮,從而直銷、套書、高價位變成不可解的結。

為了配合商業動機與行銷目的,漢聲從出版社的立場推出「媽媽手冊」來介 紹兒童圖畫書。鄭明進、蘇振明皆是漢聲圖畫書「媽媽手冊」的編輯工作者,蘇 振明(1989)曾在<兒童讀物插畫的導賞與教學研究>一文中提出,「媽媽手冊」

的編輯策略是有關於圖畫書的「插畫導賞」與「延伸學習」來編纂的。在阮本美

(1992)<媽媽手冊的價值──畫龍點睛或畫蛇添足?>一文中採訪鄭明進,追 溯民國七十三年一月第一本「媽媽手冊」的誕生。鄭明進說:

那一年,英文漢聲出版公司已向歐美、日本買下許多兒童圖畫書的版權,

正計畫推出『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系列,而我深深感覺到,當時國內的 兒童讀者及家長,很難從圖畫書中領略到它的美妙,因為,每一幅寫實的 畫面中,往往包含了另一層意念,不經過解說與適當的引導,一般父母與 兒童不易了解兒童圖畫書的奧妙。(頁 58)

於是,鄭明進有了編撰「媽媽手冊」的念頭,希望經由它,培養父母欣賞美

者當初的設計理念:(一)簡要的列出圖畫要旨加以推薦;(二)介紹作家與畫家 的創作意識;(三)逐頁進行插畫與文字的導賞分析;(四)訪問學者專家探討圖 書的相關問題;(五)配合圖書內容設計有關美術創作、科學實驗、戲劇表演、

語文說唱、團康遊戲等延伸活動,供家庭親子或學校師生應用。

根據兩位編輯者說明編輯「媽媽手冊」的源由以及編輯策略,可歸結其功能 性的目的也是「閱讀指導」,由此,「媽媽手冊」可說是台灣圖畫書以專書的形式 為導讀提供另一個全新的包裝方式。

由「媽媽手冊」中為兒童圖畫書的定位與訴求,可看出兒童圖畫書打動台灣 讀者的原因。劉鳳芯(2004)認為「媽媽手冊」可從四個方面來檢視其意義:手 冊命名、書中對圖畫書讀者的定位、圖畫書與幼兒教育的關係,以及出版社的強 勢指導立場。

在手冊命名方面,將「媽媽」一角涵括在圖畫書讀者群中,表示對識字無多 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圖畫書需要親子共同參與,也凸顯家長在從小培養兒童閱讀 習慣上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因為之前較少提及此類的相關討論,所以從「媽媽 手冊」命名方面,可視為是親子共讀概念在台灣的圖畫書論述上具有相當的突破 性。

在書中對圖畫書讀者的定位上,是以幼兒做為兒童圖畫書所設定的閱讀對 象,其年齡層的界定與英美圖畫書討論所重視個別圖書所指涉的讀者對象不同,

顯然是受到日本繪本概念下所設定的讀者群影響。此時,成人讀者是為了順利推 動幼兒閱讀圖畫書而加入閱讀行列,其角色是有目的性的。

在圖畫書與幼兒教育關係方面,漢聲出版社在手冊當中不斷向家長凸顯和強 調圖畫書所附加的功能性,例如書中透露的道德意義、品德教養示範、培養兒童 健康心理、增加兒童初步美術欣賞素養(觀察力)、兒童遊戲素材等,則反應出 幼兒教育在八○年代已受到國人普遍重視。在「媽媽手冊」內容編排部分,漢聲 出版公司參酌日本兒童圖畫書月刊《兒童之友》、《科學之友》的「媽媽手冊」後,

畫書與幼兒教育」、「內容畫面分析」、「看圖畫書、玩遊戲」等專欄,有時還出現 作者實訪錄等篇欄,並配合每本圖畫書內容撰寫「專家的話」,綜合而成國內首 本媽媽手冊,每冊約十六頁,單色印刷,隨書附贈給讀者。在「內容分析」部分,

編輯根據圖畫書鉅細靡遺地逐頁解釋分析圖文,引導父母進入圖像世界,體會圖 畫的豐富性,並藉此灌輸父母在圖畫書關於兒童的視覺經驗、美的教育、認知學 習與觀察力、想像力的培養上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此種對圖畫書的分析與欣賞的 閱讀策略,卻傾向於 Nodelman(1992)所不贊成的搜尋意義(message hunting)

閱讀策略。「媽媽手冊」反映了尋找道德教育式的閱讀方式,也助長了刻板的閱 讀引導模式。但其配合個別圖畫書,闢欄介紹作者與插畫者,不僅塑造圖畫書創 作者明星,也凸顯作者之於書籍的關係,間接提升插畫與插畫家的地位。只不過,

從「媽媽手冊」所反映的讀圖方式來看,仍停留在觀察圖像的階段,未臻至圖像 符號閱讀的程度。

從「媽媽手冊」所傳達的意義重量與文字數量遠比圖畫書為多,由此反映出 出版社強勢指導的立場,雖反映出當時讀者對兒童圖畫書此文類的陌生,不過也 同時反映出出版社不信任消費者的欣賞與判斷圖畫書的能力。

總的來說,漢聲以媽媽手冊教導讀圖畫書的方法,加上心理、教育等各方面 專家的話,成為圖畫書的推銷重點。其在台灣圖畫書隨文附錄導讀的時代進程 上,積極影響包括鼓勵讀者仔細觀察和閱讀圖像、注意到「圖」與「文」搭配的 獨特及藝術性、強調親子共讀、凸顯圖畫作家的重要性……等。但在市場風氣考 量下,宣傳重點卻必須擺在如何以「圖」達成教育及學習目標,把圖畫書當作教 養和親子互動的材料,訴諸台灣成人一向以功能性作為選書的標準。在協助建立 圖畫書文類主體性之餘,卻也使得兒童圖畫書由主轉客,逐漸成為依附親子教育 和幼兒教育而存在的「他者」。

三 三 三

三、 、 、 、形式 形式 形式、 形式 、 、包裝各有千秋的導讀樣貌 、 包裝各有千秋的導讀樣貌 包裝各有千秋的導讀樣貌( 包裝各有千秋的導讀樣貌 ( (1987~) ( ~) ~) ~)

1987 年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出版的《認識兒童讀物插畫》一書,是台灣

首次將「插畫」做一專題討論的書籍。此書的出版在學者對「插畫」進行的專業 探討之外,所體現的意涵是學術領域中,以「圖」為主的圖畫書定位日漸明確,

已被視為獨立於散文、童話外,一種形式特殊的文類。在多數情況下,台灣研究 者對「圖畫書」的界定範圍在:文圖皆具故事性質的圖畫故事書。

林真美(1996)針對「圖畫」一項,以「圖畫的連續性」來為圖畫書做註解:

(圖畫書的圖)具備了傳遞故事的要素,它和書中的文字敘述,共同肩負著

「說」故事的大任。…除此之外,它就必須在「圖畫性」之上,具有「說故

「說」故事的大任。…除此之外,它就必須在「圖畫性」之上,具有「說故